韓開春
我很小的時候就很喜歡聽人講故事,這個不奇怪,哪個小朋友不喜歡聽故事呢?不喜歡那才叫奇怪呢。我聽說啊,有的小朋友晚上不聽個故事就不肯好好睡覺,都成習慣了,只有在爸爸媽媽的故事陪伴下才能安然入睡。
我知道有這習慣的小朋友不少,不信?你問問周圍的小伙伴看看是不是這樣,說不定啊,你自己就是其中一員呢。
其實啊,愛聽故事是人類的天性,不要說小朋友了,就連許多大人也都是這樣的,而且不分種族貴賤不分國界,無論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也不管你是古人還是現(xiàn)在的人,甚至不管你是皇帝還是老百姓,在這一點上,大家都出奇的一致。
有許多流傳后世的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這樣來的。
比如意大利有個作家,叫作喬萬尼·薄伽丘,他寫過一本書,叫《十日談》,就是一本跟講故事有關(guān)的書。說的是有一年意大利的一個大城市佛羅倫薩爆發(fā)瘟疫,10個青年男女逃到一所鄉(xiāng)村別墅避難,在這里,他們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一共住了10天,講了100個故事。這本書就是由這100個故事組成的,因為故事是在10天里講的,所以作家就給這本書起了個名字叫《十日談》。
另一個例子來自阿拉伯,有一本著名的書,叫《天方夜譚》,又叫《一千零一夜》,傳說就是由一個名叫山魯佐德的聰明又漂亮的女孩子給國王講的一千零一個故事組成的。
我呢?跟你們一樣,很小的時候也很喜歡聽故事,經(jīng)常到晚飯點了也不肯回家吃飯,我媽喊了一圈聽不見有人答應(yīng),再看看生產(chǎn)隊的打谷場上也沒有小孩在玩。這要是擱在別人身上早就急壞了,但我媽媽不急,她知道她的兒子丟不了,一定是在牛屋呢。她不慌不忙地走到生產(chǎn)隊的牛屋門口,往里一張望,果然不出所料,在一堆圍成一圈坐在麥穰堆上的大人孩子中間,她的兒子手托著腮幫,歪著腦袋,正津津有味地聽一位外號叫作老葛大的老人在講古今呢。
老葛大是我堂房大舅爹,我外公的堂兄弟,是時莊生產(chǎn)隊最會講故事的人。我有時都懷疑,他的肚子不是用來裝食物的,而是一個盛滿故事的皮簍子。他是生產(chǎn)隊的飼養(yǎng)員,平時跟牛待在一起,有時我們想聽故事了,就會跑去牛屋找他,每次他都不會讓我們失望。
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們搬家了,搬到一個離我老家時莊生產(chǎn)隊有兩百來里地的百花生產(chǎn)隊,這里離安徽省很近,跨過我家門前不遠處的一塊小麥地的田埂,就從江蘇省進入安徽省地界了,我以前可從來都不敢這么想,有一天我要出省居然可以這么方便,腳一抬就到了,連車都不用坐。但初來乍到百花的那段時間我很郁悶,因為這里很多方面都跟我老家時莊不一樣,生活習慣不同,話聽不懂,人又不熟。我很想念老家,想念老家的那些小伙伴,也很想念老葛大大舅爹。
但很快,我就被一個叫劉蘭芳的人給迷住了,變得不再那么想老家了。劉蘭芳并不是百花生產(chǎn)隊的人,也不是對面安徽省的,她住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她——其實是聽到她的聲音。她每天都會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段里講評書《岳飛傳》,一到那個點,我什么事不做,豎起耳朵聽公社廣播大喇叭里傳出來的她的聲音,生怕錯過一兩句話。那個時候,我覺得,她的聲音真是迷人極了。
其實,真正迷住我的是她說的故事。我覺得她很像我那會講故事的大舅爹老葛大,不,她說的書比大舅爹的更好聽。
我就是在她講的評書中知道了一桿槍的名字——八寶鼉龍槍,這是岳飛的二兒子岳雷手中的兵器。這是一桿神奇的槍,據(jù)說槍頭有孔,刺入人體能吸血,插到水里能抽水,既像“吸血器”,又像“抽水機”,所以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吸水提盧槍”。
我當時就被這桿槍給吸引住了,我猜想,它的名字里有“鼉龍”兩個字是不是因為它能吸血或者吸水呢?
龍我是知道的,以前我沒少在老葛大講的故事中聽說過它。這是一種很神奇的動物,長著馬頭、蛇頸、牛耳、兔眼、蜃腹、魚鱗、鷹爪、鹿角,還有四個長著五個指頭的爪子——所謂“五爪金龍”說的就是它,爪子上只有四個指頭的是蛟,是龍的預(yù)備隊。龍的頜下還有長長的胡須,整個就是一個各種動物的大雜燴,不過合成的模樣還是挺帥的。我知道它們能興云布雨,也知道它們和人一樣,有好壞之分,顏色也有不同,有青龍、黃龍、白龍、黑龍等。故事里說,夏天有時候突然刮起的龍卷風,天與地之間出現(xiàn)一根黑乎乎灰蒙蒙的柱子,就是龍從云端里探下身子,把頭伸進江河湖海吸水呢。龍卷風會吸水我是相信的,有一年,我就親眼見到一股龍卷風從黃夾灘那邊刮過來,經(jīng)過我家門前小汪塘的時候,把一汪塘的水都吸干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桿八寶鼉龍槍就像一股龍卷風。
但我沒聽說過鼉龍。
我當時就想,這個鼉龍一定是條惡龍,起碼也是一條很兇猛的龍,要不人們怎么會把一桿殺人的槍做成它的樣子呢?
這個猜想很快就有了答案,此時,我已經(jīng)是名初中生了,住在我爸爸在公社大院的宿舍。
有一次,我爸爸從公社文化館借回來兩本很厚的大書,他自己不下隊的時候就坐在椅子上看。但他不讓我看,他擔心我看了以后就不好好學習了。
這怎么可能呢?趁他有一天下隊的工夫,我偷偷地翻出了他藏在箱子底下的那兩本書,我看書的封面上寫著“西游記”。這一看不打緊,果然被我爸爸猜中了,那天,我連晚飯都沒有吃,當然,作業(yè)也忘了做,我完全被這本書給吸引了,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帶一夜,才勉強把書看完。第二天上學的時候,我眼泡腫了,眼皮子都抬不起來,老往一塊粘。
我就是在《西游記》這本書里與鼉龍相遇的。
《西游記》第四十三回里寫到一個妖怪叫小鼉龍,是涇河龍王最小的兒子,西海龍王敖閏的親外甥。小鼉龍父母死得早,早早地就成了孤兒,舅舅又不肯收留它,把它派去黑水河,表面上是讓它去修身養(yǎng)性,實際上就是趕它走,不再管它了。小鼉龍來到黑水河后,就占據(jù)了河神的府邸,開始興風作浪,做起了妖怪。當唐僧師徒去往西天取經(jīng)路過它的地盤的時候,它假扮船夫騙過了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拐走了唐三藏,它本來是想吃了唐僧肉長生不老的,但沒想到最后還是被自己的表兄弟摩昂太子打敗了,如意算盤沒有打成功。
從書上的描寫來看,這個小鼉龍的樣子很丑陋,看上去很兇惡,甚至有點恐怖,手使竹節(jié)鋼鞭(注意,不是長槍),但作戰(zhàn)的本領(lǐng)似乎不是很強,勉強可以戰(zhàn)平沙和尚,應(yīng)該打不過豬八戒,更不是孫悟空的對手。在和表兄弟摩昂太子的那場決戰(zhàn)中,沒用幾個回合,它便做了老表手下的敗將。這有點讓人失望,同時也令人聯(lián)想起一個“外強中干”的成語,意思是表面上看著很強大,其實內(nèi)里很空虛。和我對它的期許有很大的距離,它并沒有我想象的那么強大,我甚至都覺得它不配做那條非常有名的長槍的名字,要知道,那條槍以前的主人可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項羽啊。提起項羽這個人,可了不得,恨天無把恨地無環(huán),意思是要是天有把手他能把天都給拉下來,地要是有環(huán)他就能把地拎起來,這得多大的力氣??!今天你到他的老家宿遷看,街上還有他舉鼎的雕像呢。你說這樣的一個牛人用的兵器能不牛嗎?大概是沾了人的光,這桿八寶鼉龍槍還被叫作霸王槍呢。
當然,《西游記》里的小鼉龍和民間傳說里的龍一樣,都是虛構(gòu)出來的動物,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不過,現(xiàn)實生活中真有一種動物叫作鼉龍,只是模樣和東方傳說中的龍有不小的出入,倒有點像西方人口中所說的龍,有點像恐龍,又有點像蜥蜴,也許,吳承恩在寫《西游記》的時候,就是以它作為小鼉龍原型的呢。
關(guān)于“鼉”,東漢時的大學問家許慎寫過一本叫作《說文解字》的書,專門研究漢字的字形,考究漢字的來源,是第一部按照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他在這本字典里對“鼉”的解釋是:水蟲,似蜥蜴,長大。(注意:“長”在這里讀cháng,不讀zhǎng,此處的“長大”是“又長又大”的意思,而不是“生長壯大”的意思。)
哦,怪不得呢,原來鼉龍只是一條水中的小蟲。這又讓我想起人們常說的一句話,說某人“看起來像條龍,實際上是條蟲”。在這里,龍代表強大,蟲代表弱小。沒想到,這樣的兩個截然相反的形象竟完美地統(tǒng)一到了鼉龍的身上。當然,這里的蟲指的是昆蟲,一種很小的節(jié)肢動物,但這未必就是許慎說的意思。
其實,蟲在古人那里可不一定是指昆蟲,它有時還能指非常強大的動物呢,比如蛇就被叫作長蟲,而大蟲多指老虎。蛇我們就不說了,我們只說老虎,如果你認為老虎很弱小那我就無話可說了,當然,你要是武松那就另當別論,畢竟,像行者武松那樣能夠打得過老虎的人世上不是很多。
實際上,你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漢字的偏旁部首就會明白,被稱為“蟲”或者跟蟲有關(guān)的動物并不一定都是昆蟲,比如蛙是兩棲動物,蜥蜴、蛇等是爬行動物,還有蝦、螃蟹等,雖然也是節(jié)肢動物門的,卻不是昆蟲綱的,等等。
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你看過“蟲”字的甲骨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也許你會恍然大悟:哦,原來“蟲”一開始并不是指的昆蟲啊。
是什么讓你發(fā)出這樣感嘆的呢?當然是它的字形。漢字一開始是象形的文字,后來變成了表意文字,在象形這方面,甲骨文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你看這個“蟲”字甲骨文的形狀,多像一條蛇啊。沒錯,“蟲”最初的意思就是蛇。人們把蛇一類的動物歸為爬蟲類也是這個意思。那么,這樣我們是不是就能明白許慎說的“水蟲”的意思了呢?他的意思根本就不是說鼉龍是水里的昆蟲,而是說它是生長在水里的爬蟲,也就是爬行動物。
鼉龍又叫土龍,也叫豬婆龍。豬婆是什么呢?就是老母豬呀!我猜你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心里一定會想:哎呀呀,一條像是老母豬的龍,可真夠丑的。反正,我當時就是這個反應(yīng)。不過,這倒是和《西游記》里對小鼉龍的描述相吻合,它給人的感覺可不就是既丑陋又恐怖嗎?
鼉龍也好,土龍、豬婆龍也罷,這些都是它的古名,那么它有現(xiàn)代名嗎?當然有,叫揚子鱷。沒錯,它其實是一種鱷魚,并且是世界上所有鱷魚中體形最小的一種,是我國特有的品種,因為生活在長江流域,而長江又叫揚子江,所以人們才給它取了這個名字。雖然成年的揚子鱷也能長到2米左右的長度,但要是和體形巨大的灣鱷以及尼羅鱷比起來,它簡直就是個袖珍的玩具。大灣鱷能長到5米左右,最大的個體甚至可以長到7米長,可真是個龐然大物啊,不要說看到實物了,就連想象一下都會覺得很恐怖。這個家伙可不好惹,咬合力驚人,能輕易地咬碎海龜堅硬的背甲,常常捕食羚羊、野豬和猴子,甚至可以捕食水牛,要是人不小心落到它的嘴里,那可就只能自認倒霉了。
而揚子鱷就不同了,雖然相貌也有點兇惡——畢竟是鱷魚嘛,不管戰(zhàn)斗力如何,嚇人的外表還是要有的,但可能是因為嘴巴太小——它是短吻鱷,所謂的短吻,就是短嘴巴,它只能以魚、蛙、田螺、河蚌等為食,最多會捕食一些個頭不大的小獸或者水鳥。
清朝有個名叫蒲松齡的老先生,寫過一本書叫《聊齋志異》,他在其中一篇叫作《豬婆龍》的文章里寫道:“豬婆龍,產(chǎn)于江西。形似龍而短,能橫飛;常出沿江岸撲食鵝鴨。”捕食鵝鴨,大概是揚子鱷最大的本領(lǐng)了,至于說到吃人,它是萬萬做不到的,最多咬住不放,要想把人吃下去,它可沒有那么大的嘴巴,更主要的是,它的牙齒也不行。
牙齒不行,是所有鱷魚共同的軟肋,雖然它們的牙齒看上去很鋒利,但很遺憾的是,它們的牙都是槽生牙,這種牙齒最大的壞處就是不能撕咬也不能咀嚼,只能像鉗子一樣“夾住”獵物,然后囫圇吞棗一樣整吞下去。遇到個頭小的獵物還好,遇到大獵物就吞不下去了,只能施展著名的死亡翻滾,硬生生地把獵物的肉從它們的身上擰下來,然后再吞進腹中。這樣的鏡頭我們常常能在電影電視中看到,感覺很殘忍。不過,會這樣做的鱷魚都不是揚子鱷,揚子鱷相對它們來說要溫和許多,性子也沒有它們那樣火爆。雖然揚子鱷捕獵時也常常會把陸上的動物拖進水里淹死,把水里的動物扔到岸上干死,甚至還會用嘴巴夾住食物在樹干上或者石頭上猛烈摔打,直到把獵物摔軟或者摔碎后再吞進肚里,但和其他鱷魚比起來,揚子鱷溫和得簡直就像個小姑娘。
這可能是跟它們的品種不同有關(guān),雖然從名字上看,揚子鱷和灣鱷、尼羅鱷等一樣都叫鱷,好像沒什么區(qū)別,但是它們骨子里是不一樣的。揚子鱷屬于短吻鱷科,而灣鱷、尼羅鱷等則屬于鱷科。短吻鱷的特點是嘴巴稍寬點,但從齜出外面的牙齒上來說,短吻鱷就沒有鱷那么兇惡了,短吻鱷只有上牙齜在外面,而鱷的上下牙都露在嘴巴外面,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霸氣側(cè)漏”吧。
短吻鱷在地球上一共有兩種,一種是我國的揚子鱷,另一種是美國的密西西比鱷,又叫密河鱷。也就是說,從血緣關(guān)系上看,這兩種棲息地地理位置相距很遠的家伙倒是更像一家人。
這種原產(chǎn)于我國的短吻鱷雖然名字叫作揚子鱷,但一開始并不是只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我都懷疑它這揚子鱷的名字是不是后來才有的。比如山東兗州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就出現(xiàn)了大量的揚子鱷的骨頭,上面有明顯的切割和燒灼的痕跡,也就是說,它的肉有可能是作為食物進了當時人們的肚皮的。還有淮河一帶,直到南北朝時期還能經(jīng)常見到這種鱷魚,離長江很遠的西安,在戰(zhàn)國時期揚子鱷也是那里的常客,甚至連內(nèi)蒙古、甘肅以及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古老的池沼里,也曾留下過這種中國特有的鱷魚的足跡。這些都是在史書上有記載的。
事實上,我的懷疑是正確的,1879年,法國博物學家阿爾伯特·奧古斯特·福威勒首次對這種中國特有的鱷魚進行科學描述并且命名時,曾經(jīng)在中華大地上隨處可見的鼉龍或者叫土龍、豬婆龍的這種動物已經(jīng)只能在長江流域才能看到了,因為這個,博物學家才給了它“揚子鱷”這個名字。
這是什么原因呢?為什么曾經(jīng)分布那么廣的揚子鱷后來只能生活在長江流域一帶了?這當然跟氣候條件的變化有關(guān),上古時期,中原一帶甚至黃河以北地區(qū)氣候濕潤,適合這種動物生存,但后來氣候逐漸變得干冷,不適合它們生存了,只得逐漸退縮,到最后,只剩下長江流域還可以提供給它們合適的生存條件。
氣候的原因我們無能為力,但詭異的是,后來氣候慢慢穩(wěn)定了,好多動物包括揚子鱷在內(nèi)消亡的速度反而加快了,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不得不說,人類的活動才是它們逐漸減少甚至消亡的根本原因。
就拿揚子鱷來說吧,除了大汶口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人們拿它當食物的證據(jù)之外,人們還發(fā)現(xiàn)它的皮可以制鼓,用來在戰(zhàn)場上鼓舞士氣。用它的皮蒙的鼓聲音非常響亮,能傳得很遠,寓意又吉祥。詩經(jīng)上有一句“鼉鼓逢逢”,其中的鼉鼓就是指用揚子鱷的皮做的鼓,這里的“逢”不讀féng而讀péng,用來形容鼓聲。
當然,如果只是吃和用還不至于使它成為現(xiàn)在這樣的極度瀕危動物,造成它變得瀕危的真正的原因在于農(nóng)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和人口的急劇膨脹,以及它對生存環(huán)境的苛刻要求。
農(nóng)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長加劇了對于土地的需求,使得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對于土地的爭奪愈演愈烈,迫使野生動物不斷適應(yīng)環(huán)境,退到越來越遠的地方。但是對于有些動物比如揚子鱷來說就很困難了,因為它們對生存環(huán)境的要求很苛刻,只能在某些條件適合的濕地才能生存,換成其他地方就是死路一條。所以隨著人類對濕地的大量侵占,加上化肥、農(nóng)藥的大量使用,以及工業(yè)污水的大量排放,揚子鱷的自然生存環(huán)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到了1981年,野生的揚子鱷種群只剩下300~500只了。
這種情況很快引起了有關(guān)方面的重視,國家隨之出臺了一系列的對于揚子鱷的保護政策,但是可惜得很,揚子鱷的數(shù)量依然在不斷下降,到了2005年,在我國最重要的揚子鱷棲息地,安徽省南部的揚子鱷保護區(qū)內(nèi),只剩下總數(shù)120只的揚子鱷了,而且這僅有的120只揚子鱷還不是生活在一個區(qū)域內(nèi),它們相互隔離,分布在19個不同的區(qū)域,不能互相溝通,這就使得它們的未來變得希望渺茫,隨時都有滅絕的可能。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人工養(yǎng)殖揚子鱷被提上了人們的議事日程,目前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果,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今僅安徽、浙江的兩個保護區(qū)和南京的一個養(yǎng)殖場,就已經(jīng)有了人工養(yǎng)殖的1.7萬只揚子鱷。表面上看,揚子鱷極度瀕危的狀況似乎有了改觀,人們似乎也應(yīng)該松一口氣了:這個物種終于不會滅絕了。但是且慢高興,表面上的繁榮背后往往隱藏著深深的危機,安徽保護區(qū)內(nèi)的一萬多只人工養(yǎng)殖的揚子鱷,都是76頭野生揚子鱷的后代,而浙江長興保護區(qū)內(nèi)的揚子鱷的祖先,也只是3只野生的揚子鱷,存在著嚴重的近親繁殖。
生物多樣性的危機依然困擾著人們,人工養(yǎng)殖依然沒有改變這些瀕危物種的處境。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勢必導致?lián)P子鱷的野性喪失,“活化石”的價值將會大打折扣。能不能成功野化人工養(yǎng)殖的揚子鱷,有沒有能夠讓揚子鱷健康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成了這個珍貴物種能否脫離危險境地的關(guān)鍵。
人類對揚子鱷的保護依然任重道遠,我們多么希望地球上的這一古老的、素有“活化石”之稱的、中國特有的、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能夠好好存活下去,不要成為真正的“化石”?。?/p>
這一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在了我們所有人的肩上,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也許你要說,我只是個普通人啊,既不會養(yǎng)殖揚子鱷,又不會野化它,我怎么為保護揚子鱷作貢獻呢?是的,這些專門的工作還是由專家來做比較好,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這方面確實愛莫能助。但是,我們可以不吃以揚子鱷為原材料烹制的菜肴嗎?可以不用揚子鱷皮制成的皮包、皮鞋嗎?可以勸別人也不吃不用嗎?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沒有了消費的市場,犯罪分子無利可圖,傷害揚子鱷的事件自然就會少許多。另外,如果發(fā)現(xiàn)有人偷獵揚子鱷,我們也可以舉報啊。平時,我們也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不亂扔垃圾,不亂倒污水,做好垃圾分類,等等。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就是在為保護揚子鱷作貢獻。
這就像是一場戰(zhàn)爭,要想打贏它,既需要有人沖鋒陷陣,也需要有人保障后勤,甚至還需要有人搖旗吶喊,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沒有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