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芳,朱永虹
(1.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蚌埠 233000;2.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安徽蚌埠 23300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旁輔助學生將心理問題解決[1],幫助其在學習生活中積極參與[2]。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情緒宣泄占有重要地位[3]。
回顧性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某高校大學生100例,依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分為情緒干預理論組、常規(guī)心理干預組。常規(guī)心理干預組50 例,年齡18~24 歲,平 均(20.35 ± 3.42)歲,女 性16 例(32.00%),男性34 例(68.00%)。情緒干預理論組50例,年齡19~25 歲,平均(21.35 ± 3.52)歲,女性17 例(34.00%),男性33 例(66.00%)。兩組大學生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不顯著(P>0.05)。
納入標準:①均具有良好的依從性;②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不良事件出現(xiàn);②未隨訪。
1.3.1 常規(guī)心理干預組
將心理咨詢提供給大學生,不可以對其進行心理干預,將心理干預課程集中開展起來。
1.3.2 情緒干預理論組
應用情緒干預理論,授課4 節(jié),每周1 節(jié),內容主要包括理論指導、范例講解、個體應用、實際運用,讓大學生對情緒管理基本策略進行熟練掌握,在實踐中應用,對現(xiàn)實持接納態(tài)度,將自身四項組織起來并節(jié)制,寬容待己,將自己與他人的不合理要求減少。
情緒干預輔導活動設計方案為:
(1)認知情緒。使大學生對自身情緒進行初步感受,對情緒進行了解,將ABC理論初步講解給大學生。
(2)想法決定情緒。使大學生明白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對我們的情緒造成了直接影響,不是事件本身,想法不同,情緒就不同。
(3)理論和非理性。使大學生學會對理性和非理性的想法進行辨別。
(4)和非理性辯論。使大學生對非理性不合理信念的辯論技術進行熟練掌握,從而將合理想法樹立起來。
(5)理性情緒ABCDE。使大學生將理性情緒ABCDE 體系建立起來,并初步綜合運用,即:①A 大部分不合理的信念包括更多主觀臆測成分,而大部分合理的信念以一些書籍的客觀事實為基礎;②B 不合理的信念則會促進情緒困擾的產生,而合理的信念能夠使人們對自己進行有效保護,努力使自己在生活中保持愉快;③C 不合理的信念很難使人們的顯示目標實現(xiàn),從而促進苦惱情緒的出現(xiàn),而合理的信念能夠使人們以更快的速度使自己的目標實現(xiàn);④D合理的信念能夠使人們不在他人的麻煩中介入,而不合理的信念則會使人們在他人的麻煩中介入;⑤E合理的信念能夠使人們以較快的速度將情緒沖突消除或對其進行組織,而不合理的信念會使人們長期持續(xù)受到情緒困擾,從而促進部恰當反應的發(fā)生。
(6)積極自我談話。使大學生將積極正確的心態(tài)形成。
(7)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控制。使大學生自我調適。情緒干預理論一方面具有實用性與針對性,另一方面還能夠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8)效果體驗。讓大學生發(fā)言,對干預輔導方案的訓練效果進行了解與檢驗。
隨訪3月后進行觀察。
(1)心理健康狀況。采用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和埃森克人格問卷(EPQ)。UPI 問卷內容包括精神分裂癥、神經癥及其他各種學生的沖突、煩惱等狀況,總分0~56分,表示好~差[4]。EPQ問卷內容包括精神質、內外向、情緒穩(wěn)定性、掩飾傾向4項,每項0~15分,總分0~60 分,表示好~差[5]。
(2)抑郁情緒。采用負性自動思維問卷(ATQ)和Beck 抑郁問卷(BDI)。ATQ問卷總分0~100分,表示無~嚴重[6]。BDI問卷總分0~40分,表示無~嚴重[7]。
(3)心理狀態(tài)。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內容包括強迫癥狀、軀體癥狀、精神病性、抑郁焦慮、恐懼、敵對、偏執(zhí)、人際關系敏感8 項,每項0~100 分,0~50分、51~100分分別評定為陰性、陽性。
采用SPSS21.0,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情緒干預理論組患者干預后較干預前的UPI 評分、EPQ 問卷中精神質、內外向、情緒穩(wěn)定性、掩飾傾向評分降低幅度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心理干預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情緒干預理論組患者干預后較干預前的ATQ 評分、BDI評分降低幅度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心理干預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抑郁情緒比較
情緒干預理論組患者干預后較干預前的SCL?90量表中強迫癥狀、軀體癥狀、精神病性、抑郁焦慮、恐懼、敵對、偏執(zhí)、人際關系敏感比例降低幅度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心理干預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比較
在一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中,健康是基礎,也是基本權利。而在健康中,心理健康占有重要地位。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定義心理健康為一種持續(xù)的具有完善的外部適應性與內部協(xié)調性的心理狀態(tài)。對未來社會來說,大學生是主要勞動力、是棟梁,我國具有較多的大學生總數(shù),具有較大的發(fā)展?jié)摿Γ窃谀壳熬W絡場域、社會思潮等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缺乏理想的心理健康狀況。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日益增多,其中一些惡性事件的社會影響力極為廣泛。同時,大學生還具有越來越低的道德。
近年來,社會日益廣泛關注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還沒有向社會進入,而對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來說,大學階段是以較快速度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學階段也是關鍵時期。情緒干預理論和心理健康要求相符,其給予情緒管理以充分強調,盡量促進對象心理防御能力的提升,對負性事件進行準確處理,進而對較好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維持。
大學生具有較為復雜的心理狀況,相關醫(yī)學研究表明,強迫、抑郁焦慮、軀體癥狀、敵對等是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原因可能為校園競爭環(huán)境。一些學生對未來發(fā)展的自信心在受到網絡負面沖擊后并不充足,同時,熬夜、對手機進行頻繁應用也極易引發(fā)心理問題,游戲成癮、網絡成癮等心理疾病廣泛流行于校園中。情緒干預理論能夠促進大學生情緒調節(jié)、理性認知能力的增強,對不良情緒因素進行控制,進而促進學生心理成熟防御機制的增強,從而逐漸將其自身施加的心理改變并減輕。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情緒干預理論的應用效果較常規(guī)心理干預好,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