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昆虹,劉露
(1.昆明醫(yī)科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2.云南合信工程檢測咨詢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00)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它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會給社會帶來較大的破壞。其對建筑工程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為了保障人們生活的安全,保護建筑結構不受到損害,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構建值得受到重視。建筑工程的發(fā)展與進步,使得建筑結構也在不斷進行完善,但是隔震和減震措施的實行還是不夠順利,還存在建筑出現(xiàn)災難性后果的情況。因此,建筑工程人員要積極對建筑結構隔震和減震的相關措施進行研究,力求將地震的消極影響最小化。
地震對建筑的傷害是極大的,而且無法估計。所以建筑結構需要采取措施對建筑進行改善,盡量減輕地震災害所帶來的損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工程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安全問題[1]。建筑工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建筑的安全系數(shù)受到人們的重視。這就要求建筑工程關注建筑項目隔震和減震的功能,以符合民眾對建筑工程的要求,起到提高人們滿意度的作用。所以,建筑結構隔震和減震措施的實行具有其必要性,這是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群眾對建筑工程的要求,順應了建筑工程發(fā)展的大方向。
顯然,建筑結構隔震和減震的措施直接對地震發(fā)生后產生的消極影響進行削弱。這樣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使得建筑受到地震影響的程度下降,降低了風險的不確定性。減弱了地震對建筑的破壞力,意味著人們的安全也多了一份保障,為民眾的生活制造了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促進人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
在每一個樓層之間的間隙中建立隔震層,放置隔震設備,即為層間隔震。這種做法直接在建筑內進行隔震裝配,可以有效防止各樓層的劇烈震動以及出現(xiàn)斷層的情況。隔震層的建設過程較為簡易,且難度較低,效果可能稍微會有些許遜色。
基礎隔震,顧名思義就是在地面之上的位置建立隔離層,把建筑物與地基隔離開,達到建筑物不直接與地基接觸的目的。這種方法直接把二者隔離,在地震發(fā)生的時候,地震波直接接觸的是隔離層,不是直接接觸建筑物。隔離層的材料需要采用能隔離地震波的相關材料,直接阻斷地震帶來的地表震動,形成地面震動,建筑物只是輕震動的情況。這樣,在震動向上面?zhèn)鲗У倪^程中,隔離層起到了分散震動的作用,以至傳到上層建筑的震動變小。但這種方式對于高層建筑的積極影響沒有低層建筑的大,高層建筑因為高度較大,不穩(wěn)定性也會增加,較難做到完全不受影響[2]。
這種做法是通過懸掛的方式降低地震帶來的傷害。因為在地震發(fā)生的時候,震動是不會直接傳遞給懸掛的建筑結構的,這樣便能有效減輕地震帶來的影響。懸掛的材料應該使用防震的材料,以盡量阻斷地震波的傳導。這種方式效果較為明顯,可是其相應隔震所需要的成本也較高,實施的難度也較大。
建造過程中在建筑結構里安裝上耗能裝置。地震發(fā)生的時候是會產生能量的,這些耗能裝置就能起到吸收一部分地震產生的能量的作用,使得地震的破壞力被削弱,傳導到建筑結構中的震動程度也會降低,這樣就起到了降低震動的作用。這種方法的原理其實是進行能量傳遞的轉移隔斷,大部分因地震而產生的能量已經被耗能系統(tǒng)所消耗,只剩下小部分的能量沒被吸收。這些能量再作用于建筑結構,與一開始就作用在建筑結構的結果是有明顯差異的,顯然前者在經歷了一個過渡之后,受到的影響會小很多。
地震的震動是具有方向性和頻率的,建筑工程可以利用科技的支持,在地震發(fā)生的時候準確地分析出地震波的方向和頻率。然后通過信息傳導技術進行分析,結果傳至相關專業(yè)設備中,該設備安裝在建筑結構內。接著設備就可以運用技術手段對建筑結構產生一個相反方向、相同頻率的作用力,達到作用力的互相抵消,實現(xiàn)作用力守恒。運用物理原理對地震發(fā)生后的作用進行抵消性的削弱,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帶來的風險,很好地避免地震波直接全部作用于建筑結構的情況,減輕作用于建筑結構的地震波的影響力。
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應該積極使用新型的建筑材料,以提高建筑結構隔震和減震的能力。在材料選取中,應該選擇具有隔震和減震效果的材料進行投入。建筑行業(yè)可以加大對研發(fā)的投入,促進人員對建筑材料進行改進,增強建筑材料隔震和減震的效果。傳統(tǒng)的建筑材料稍顯笨重且效果不佳,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迫在眉睫,建筑工程應該注重材料的選擇,不應該為了成本的最小化而放棄采用對建筑結構隔震和減震有利的新型建筑材料[3]。
建筑工程應該重視技術的使用率,積極進行技術資金以及人員的投入,努力實現(xiàn)技術的使用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制造隔震和減震的設備時,需要好好地提高技術利用率,對設備的技術進行完善,并且適當?shù)剡M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設備防震效果更為明顯。同時,對傳感技術、信息技術等傳遞性技術加以融合使用,通過信息管理的技術,第一時間給設備控制人員傳遞信息,從而設備控制人員能盡快做出反應,以降低對建筑結構傷害。技術水平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是極為重要的,傳統(tǒng)的設計很難有效地防止地震帶來的傷害,科技的發(fā)展,是能為建筑結構隔震和減震提供保障的[4]。
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應該提高建筑結構的質量,對建筑結構進行加固有利于起到隔震和減震的作用。建筑結構因為地震發(fā)生而輕易遭到破壞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建筑結構不夠牢固,在震動情況出現(xiàn)時,其經受不住外力的作用而造成不好的后果。因此,建筑工程應該要加固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原本只用一層就能建好的建筑,如今增加到兩層,甚至三層,做好一定的保護準備。同時,應該打好地基,重視第一層的建設質量,加固對地基的建設,使得后續(xù)的建筑工程建設更為穩(wěn)定、更加安全。這樣有利于從質量上有效提升建筑結構的防震效果,直接提高建筑結構的隔震和減震水平。
建筑結構隔震和減震措施正在經歷著一個不斷發(fā)展、不斷成熟的過程,建筑工程管理對其的重視體現(xiàn)了隔震和減震的重要程度。建設項目是否可以實現(xiàn)長久發(fā)展,建筑工程的防震效果是一項重要的指標。在如今科技利用率要求越來越高的大環(huán)境下,在隔震和減震的措施中引入科技創(chuàng)新元素,并加大對該方面的資金和人員投入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