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黎,高玉環(huán),吳立新
(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高職英語類技能競賽主要包括口語、寫作、大學生英語競賽(D 類)、“詞達人”詞匯大賽和跨文化能力大賽??谡Z大賽包括“職場描述”“情景交流”和講述“中國故事”等比賽環(huán)節(jié),旨在提高學生以語言為媒介傳播中國文化、進行職場交際的綜合能力。寫作大賽考查學生的書面溝通、信息提取、邏輯分析和人文思辨等能力及相關文化素養(yǎng)。大學生英語競賽(D 類)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鼓勵英語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高職學生,夯實和擴展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全面提高。2021年新增的線上詞匯大賽是線下英語教學的補充,通過手機端“詞達人”英語詞匯智慧學習平臺,運用語料庫技術動態(tài)出題,賽后成績自動排名??缥幕筚愅ㄟ^語言文化的競賽平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外人文交流,增進國際理解。比賽環(huán)節(jié)包括案例開發(fā)與展析、名言名句解讀、知識問答、情境述評和講述中國故事五個方面。
雖然近年來英語技能競賽和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的效果明顯,但是也反映出學生文化缺失的問題[1]。部分學生在賽前僅注重語言技能的提高,不重視語言背后跨文化知識的積累,導致學生跨文化交際認知程度和敏感度偏低,交際意識薄弱,不能適應比賽的需要。
部分高職學生英語基礎差,缺乏必要的口頭和書面溝通技能,更談不上跨文化交際能力[2]。例如英語口語競賽題簽為行業(yè)、企業(yè)發(fā)展或社會、經濟熱點問題的統(tǒng)計圖表或圖片,學生根據給出的說明,在充分理解圖表或圖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口頭描述和觀點闡述,與外籍考官進行一對一現場問答。很多參賽選手,特別是非英語專業(yè)的選手在參賽前幾乎沒有與外籍教師交流的機會,缺乏對文化差異的認知和關注,應變能力相對較差,不能進行有效輸出,導致成績不理想。
目前學生還是以傳統(tǒng)的詞匯、語法等理論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的學習為主,雖然越來越多的高職英語教材增加了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的跨文化知識,但是受學時不足等各種因素的限制,授課教師不能在教學中進行有效操作,導致跨文化內容往往被省略或忽略,學生不重視語言背后文化知識的學習。部分師生在備賽時也會忽略跨文化相關的內容,不能真正做到“以賽促教,以教促賽”。
英語教學仍然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主導課堂,學生做忠實的聽眾,被動吸收各種語言知識。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設計以實用為原則,以職業(yè)需求為導向,側重職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部分學生被動學習,不愿意動腦,不善于思考,用英語進行溝通存在困難,嚴重影響學生英語學習效果和學業(yè)發(fā)展的專業(yè)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陡叩嚷殬I(yè)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在職場環(huán)境下運用英語的基本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意識。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yǎng)應該逐漸成為高職英語教學和競賽培訓的核心內容。
賽前培訓目的性強,能在短期內有針對性地拔高學生的語言水平,但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授課教師要結合競賽各環(huán)節(jié)、內容,在平時的教學中傳授跨文化知識,積極構建英語教學和競賽專項培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對跨文化知識的理解。
例如2020年大學生英語競賽(D 類)中的試題和飲食文化有關。文中提到飲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氣候環(huán)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巨大差異。2021年的競賽試題中出現了故宮博物院,2019年的試題中有唐人街的發(fā)展、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華·詹納和牛痘疫苗的發(fā)明、夏威夷語的興衰、HSK(中國漢語水平考試)在俄羅斯等;2018年有人類語言和文字的發(fā)展概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瑞士簡介等包羅萬象的跨文化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也有很多類似的內容,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新標準高職公共英語實用綜合教程2》Unit 3的主題是“Fast Food”(快餐)。教師在講授快餐文化時可以補充競賽試題“street food”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很多國家以“night market food”(夜市美食)和“street food”(街頭小吃)聞名,亞洲如新加坡、泰國、日本,歐洲如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飲食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小吃各不相同。世界各地的夜市和街頭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如我國自唐朝就有夜市,臨街販賣現做現煮的面條始于宋朝。教師可把相關內容設計成實踐作業(yè),要求學生課后查找資料、對比分析,了解中國夜市的起源和發(fā)展、了解日本的拉面文化等。以故宮博物院為例,了解博物館文化。從牛痘疫苗到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等,在這些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必定會產生學習熱情,也更愿意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跨文化交際意識,也能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英語競賽中。
目前高職學生參加的英語類競賽種類有限,晉級名額少,大部分學生沒有機會參與競賽。所以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定期舉辦口語、寫作、朗讀和跨文化知識等競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競賽,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校內競賽機會,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3],盡早儲備優(yōu)秀參賽選手。
大部分高職學生因缺乏對英語國家文化和語言習慣的了解,很難用英語思維組織語言,往往出現邏輯混亂、不知所云的情況。所以競賽話題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self-introduction”(自我介紹),教師可以在新生入校時就展開教學實踐,不僅能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語言面貌和英語能力,也能讓剛剛進入陌生學習環(huán)境的新生克服不適應,使彼此之間盡快熟悉。自我介紹的內容可以包括個人的興趣愛好、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城市的傳統(tǒng)文化和對學校的初印象等話題,都是學生能夠有所言的內容。筆者對2020 級工程造價、護理、汽車檢測等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了相關內容的實踐教學,要求學生錄制小視頻上交并進行評比。學生在彼此競爭的過程中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4],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表達,教師也自然而然地將關心國家發(fā)展、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文化自信、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等思政元素融入了教學中,進一步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化,用英語向世界介紹中國。最后教師對優(yōu)秀作業(yè)予以獎勵,并編輯成一部完整的視頻”My College,My Hometown”在課堂上播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高漲,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視頻也成為教學和競賽的素材。
2021年度全國英語口語大賽增加了“傳播中國故事”的環(huán)節(jié),要求選手在“衣”“食”“住”“行”中任選一個話題進行故事講述。競賽內容的設置和“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學?!钡恼n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相輔相成,充分體現了“以賽促教,以教促賽,以賽促學”的教學方針。
上海外國語大學李正仁教授曾提出“Respect for Diversity”(“尊重多樣性”)的概念,并指出“尊重多樣性”是聯合國三大核心價值之一,也是聯合國招錄工作人員時要求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隨著職業(yè)院校的走出去,在非洲建立“魯班工坊”,為所在國培養(yǎng)技術過硬、認同中國文化的技術技能人才,職業(yè)院校海外辦學成為中國教育外交的主要內容。中非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跨文化行為日趨增多[5],越來越多來自非洲國家的留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他們不僅很快適應了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也活躍在各類技能競賽中,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教師可結合各類英語競賽的內容、方向,通過英語課堂建設多元文化課堂,如讓學生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先進的現代科技文化等,也可以就學生比較熟悉的電影、音樂、體育等內容進行中外文化對比,在文化意識、思維方式和文化素養(yǎng)等層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中外學生的跨文化認知能力和適應能力,使其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國聲音要走向世界的話語舞臺,跨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目前,對外交往的環(huán)境日益復雜,只有加強國際傳播能力,才能推動我國文化走向世界。
很多指導教師不熟悉英語競賽的流程、題型和方向,不能對競賽題目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有的教師沒有足夠的英語國家文化儲備,跨文化交際能力薄弱,跨文化意識淡薄,賽前指導存在盲目性和隨機性,無法選拔出拔尖選手。指導教師除了加強自身的跨文化知識儲備和提升交際能力外,還應該互相學習、交流,取長補短,共享競賽資源,形成穩(wěn)定的指導教師團隊。
高校可借鑒華南理工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的做法,也可以建立專門的語言中心,語言顧問明確分工,在教學各階段和賽前為學生提供英文寫作指導、口語指導、學業(yè)指導和答疑、留學生中文練習等服務;考試和賽后應及時總結、剖析試題,發(fā)現問題,不斷改進,并將競賽試題和復習資料分類歸檔,為以后的競賽積累素材,形成競賽和教學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模式。
依托英語類技能競賽,結合教學實踐,高校應不斷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提升學生的基本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和思維技能等多維度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為國家培養(yǎng)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創(chuàng)新型跨文化交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