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月
關于魯迅,網(wǎng)上流傳一個說法,說魯迅是“小號達人”?,F(xiàn)考證魯迅光筆名就有170多個,有網(wǎng)友調侃,我跟魯迅的差距不但體現(xiàn)在文學造詣上,連搞“馬甲”都輸了。
魯迅起筆名并非是隨意為之。他曾寫信給許廣平說:“以真名招一種無聊的麻煩,固然不值得,但若假名太近于滑稽,則足以減輕論文的重量,所以也不好……此后的文章,也應細心署名,不得以‘因為忙中推諉!”
在魯迅看來,一個作家自取的筆名,自然可以窺見他的思想。
魯迅取的第一個筆名是“戛劍生”,用在1898年所寫的《戛劍生雜記》中。戛,擊也?!瓣﹦ι钡囊馑季褪俏鑴Α魟Φ娜?,表現(xiàn)出當時年僅17歲的魯迅渴求戰(zhàn)斗的熱情。
這一時期,魯迅的筆名大多含有希望、自勵、奮飛和探索的意蘊。比如“庚辰”“索子”“索士”“迅行”“令飛”等?!案健笔枪糯裨捁适吕飵椭笥碇嗡?、擒獲無支祁的創(chuàng)世神?!八髯印薄八魇俊眲t意味著求索之子,探索之士,引自于屈原的《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也是魯迅小說集《彷徨》的扉頁上所引用的詩句。
“迅行”即迅猛前進,“令飛”則是奮飛之意,魯迅用此來鞭策自己奮勇前進。“魯迅”這個筆名就是“承‘迅行而來的”,取愚魯而迅速之意。取名“魯迅”還因為母親姓魯,周魯是同姓之國。
魯迅取筆名很講究,他擅長使用典故,用暗寓的手法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黃棘”這個筆名,就源自屈原的《九章·悲回風》“借光景以往來兮,施黃棘之枉策”。黃棘為神話中的木名,用其策馬,使之飛奔疾馳,有驅馳迅行之意。
再比如魯迅寫《阿Q正傳》時署名“巴人”,取自“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此外還有“唐俟”“俟堂”,源自于《禮記·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意思是君子安于自己的處境以等待命運的安排。這背后還有一則小故事,當時魯迅在教育部任職,那時部里的長官想擠掉魯迅,魯迅有感而發(fā),取名“俟堂”,意思是“本人拭目以待,且看你們把我怎樣?!?/p>
魯迅取筆名還常常用仿擬,譬如“某生者”“華約瑟”?!澳成摺狈聰M自鴛鴦蝴蝶派作家,因當時該派很多作家取筆名為“XX生”,很多小說也常用“某生者,某地人,家世簪纓,文采斐雅”之類開頭。魯迅刻意取名“某生者”,用來揶揄。“華約瑟”則仿擬自中式洋名,給人不中不洋之感,也含有“高等華人”之意。在《述香港恭祝圣誕》中,魯迅就以“高等華人”的口氣,諷刺了他們熱心復古、崇尚國粹的鬧劇。
魯迅曾寫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濒斞溉」P名,也常常無所畏懼,敢于直面回擊。據(jù)傳,國民黨反動當局曾稱魯迅為“墮落文人”,于是魯迅就以“隋洛文”為筆名,“隋”由“墮”變化而來,“洛”與“落”諧音。別人稱他為“買辦”,他便取名“康伯度”(英文comprador音譯)。有人攻擊他為“封建余孽”,他就取名“封余”回敬。
1936年,魯迅取了最后一個筆名“曉角”,意為黎明前的戰(zhàn)斗號角。同年10月19日,魯迅因病逝世。
許廣平在《欣慰的紀念》一書中說:“先生最后用的筆名,載在《中流》上的是‘曉角二字,他最后還不忘喚醒國人,希望我們大家永遠記取這一位文壇戰(zhàn)士的熱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