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
1932年2月19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zhí)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第七次常務會議決定組織臨時最高法庭,以判決重要政治犯,委任何叔衡為臨時最高法庭主審,即臨時最高法庭主席,何叔衡成為黨領導的人民政權的“首席大法官”。此時,何叔衡已經56歲,同時承擔著檢察、司法、內務工作,擔子確實很重。為了革命事業(yè),他毅然承擔下來,為我們黨領導的審判工作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何叔衡上任之際,正值中央蘇區(qū)逐步貫徹王明“左”傾錯誤時期,中央蘇區(qū)的司法工作產生了“左”傾肅反擴大化,影響了司法的公正公平。
何叔衡堅持法律的公正,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地做到了公正、公平。1932年2月25日至26日,臨時最高法庭在中央政府大會場舉行第一次開庭公審,何叔衡擔任主審。未開庭之前,何叔衡就對每一個受審者的犯罪事實進行了調查分析,又經犯人本人確認,因此審判進行得很順利。審判中,何叔衡根據中央精神,對罪犯分別給予嚴懲或寬大的判決。這次公審大會,被審判的罪犯都心服口服,參加大會的群眾也很受教育,是一次有理有據的審判。
從1932年2月至1934年2月,在擔任蘇區(qū)臨時最高法庭主席的兩年時間里,何叔衡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以嚴肅謹慎的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努力推動中央蘇區(qū)審判工作的規(guī)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