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瓊
生活中,每天都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事。有的事,稀松平常,大家忘記了;有的事,印象模糊,大家能記住大概;而有的事情,一想起來就想笑或者一想起來就生氣,大家就記得清清楚楚。這樣的事,就叫印象深刻的事。
同學們,請回憶一下:哪件事想起來就忍不住要笑,哪件事想起來要落淚,哪件事想起來就義憤填膺……這些事我們一定很有感觸,所以記得牢。這樣的事情往往都帶著我們強烈的個人情緒在里面,這樣的事也叫作“最情緒”的事。“最情緒”的事寫成文章,往往也最能打動讀者。
同學們還記得《風箏》一課嗎?賈平凹爺爺對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放風箏這件事,因為那是他們童年時“最大的快樂”。他是怎么寫的呢?他是按照做—放—找風箏的順序來寫的,也就是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我們在寫一件事的時候,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否則讀者就看不明白了。
有名同學寫了這么一篇文章,下面是寫作提綱,請大家看看他的問題出在哪里。
1.我被媽媽打了一頓。
2.弟弟把電腦弄壞了。
3.媽媽了解情況后跟我道歉。
是的,這名同學沒有把事情捋順。這件事合理的起因是弟弟把電腦弄壞了,經(jīng)過是“我”被媽媽打了一頓,結(jié)果是媽媽了解情況后跟“我”道歉。如果像寫作提綱那樣按順序?qū)懀蜁把圆淮詈笳Z,讀者都會看糊涂了。這就叫按事情發(fā)展順序來寫一件事。
還有一名同學寫了這么一篇文章,下面是寫作提綱,請大家看看他的問題又出在哪里。
1.我的作文本在同桌的書包里。
2.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什么?大家不明白?對呀,老師一開始也不明白——為什么作文本在同桌的書包里,“我”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呢?后來,在我的追問下,這名同學說:敘述這件事時,沒有交代起因。事情的起因是他的作文本不見了,他急死了。大家看,事情的起因多重要,不講清楚,讀者就看不懂了。
寫好一件事,就會讓讀者仿佛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甚至讓讀者陪著你笑、陪著你哭。一定要注意寫好主要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等。同學們可以讀讀《爬天都峰》,試想一下:如果省略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大家還會覺得這是一篇好文章嗎?所以我們在寫一件事情的過程時,記住讓人物帶著表情、動作開口說話,這樣文章才會引起讀者的共鳴。
當我們寫完文章后,別忘了讀給同學們聽聽,注意觀察對方的情緒變化。如果同學們跟著我們的文章一起笑了或者悲傷了,那么我們的文章就成功啦!如果同學們眉頭緊鎖,那么我們可以停下來問問他們有什么地方不清楚,根據(jù)同學們的意見再修改一下,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把事情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