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斌
(深圳博物館,廣東深圳 518026)
東晉成帝咸和六年(331)分南??ぶ脰|官郡,南朝仍之,入隋后郡廢。轄境初當今廣東省中東部,后有縮小。此郡名在一些史料中亦作“東莞郡”,唐至德二載(757)改寶安縣為東莞縣,即取東莞郡為名。(1)〔唐〕 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 《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四《嶺南道一·廣州》,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90頁。
關于“東官郡”和“東莞郡”的關系,已有一些討論,但仍不夠充分。既有研究持兩種觀點: 一是視“東官郡”與“東莞郡”之一為正式寫法,并試圖從得名來源的角度論證之(2)彭全民: 《深圳掌故漫談》,深圳報業(yè)集團出版社2015年版,第20—37頁;張一兵: 《深圳通史》,海天出版社2018年版,第106—110頁;黎誠: 《“東莞”地名來由考辨——基于文獻史料的“移民說”探析》,《嶺南文史》2015年第3期;梁燕紅: 《從東官到東莞: 東莞得名由來——兼與黎誠先生商榷》,《嶺南文史》2017年第1期。;二是視“東官郡”和“東莞郡”寫法的區(qū)別實際上是政區(qū)名更改所致。(3)光緒《廣州府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頁;民國《東莞縣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42頁。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重點對東晉南朝時期“東官”“東莞”兩種郡名的關聯(lián)作一考辨。
在《通典》《舊唐書》《太平寰宇記》等史料中,見有孫吳時置“東官郡”的記載(4)〔唐〕 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 《通典》卷一八四《州郡十四》,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913頁;《舊唐書》卷四一《地理志四》,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713頁;〔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一五七《嶺南道一》,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016頁。,則東官郡始置時間,可能上及孫吳。但《宋書·州郡志》等史籍未見相關記載,暫僅備一說,在此不多加討論。
東晉成帝咸和六年,置東官郡,南朝沿襲不改。東晉南朝“東官郡”,史料中亦常作“東莞郡”,且在不同類型的文本中呈現(xiàn)出差異,有必要先行梳理。
《宋書·州郡志》《南齊書·州郡志》兩部正史地理志均載廣州有“東官郡”,其中《宋書·州郡志》所引晉宋時地志《廣州記》和“晉地志”亦將此郡名寫作“東官郡”。(5)《宋書》卷三八《州郡志四》,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199頁;《南齊書》卷一四《州郡志上》,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293頁。《晉書·地理志》《太平寰宇記》等后世地志亦載此郡名為“東官郡”。(6)《晉書》卷一五《地理志下》,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468頁;〔宋〕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 《太平寰宇記》卷一五七《嶺南道一》,第3015頁??梢娫谳^早期的地志材料中,此郡之名多書寫為“東官”。與地志材料相反,南朝的紀傳材料中記載此郡,則往往以“東莞”為名。如《宋書·明帝紀》《羊希傳》《良吏傳》《南齊書·郁林王紀》《陳書·孫玚傳》等史籍中均見“東莞太守”之載。(7)《宋書》卷八《明帝紀》、卷五四《羊玄保傳附羊希傳》、卷九二《良吏傳》,第165、1538、2268頁;《南齊書》卷四《郁林王紀》,第78頁;《陳書》卷二五《孫玚傳》,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319頁。按: 依據(jù)各處上下文可知,這些“東莞太守”在嶺南任官,所任職的“東莞郡”亦當確與“東官郡”同指。相應地,在南朝的紀傳材料中,未見“東官太守”的記錄。(8)《晉書》卷七二《葛洪傳》見載“東官太守”(第1911頁),或據(jù)之以為晉設東官郡,劉宋以后改稱東莞郡,此說與前舉地志所載不符,誤。
此外,尚有一些早期史料言及此郡,其中“東官”“東莞”二名互見。如梁釋寶唱《比丘尼傳》、王琰《冥祥記》載南朝宋廣州有東官郡(9)〔梁〕 釋寶唱著,王孺童校注: 《比丘尼傳校注》卷三,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18頁;〔唐〕 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 《法苑珠林校注》卷五、卷二二,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146、723頁。按: 《比丘尼傳》此段文字以日本《大正藏》為底本,校勘記云:“《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徑山藏》《清藏》、金陵本作‘東莞’。” 可見《比丘尼傳》較早的版本也多作“東莞”。,《藝文類聚》引顧微《廣州記》載晉宋時有東莞郡,《太平御覽》引裴淵《廣州記》載晉宋時有東官郡等。這些史料錯出此郡名,無明顯規(guī)律。
目前并無材料證明東晉南朝時期該郡名曾作過修改,則沈約、蕭子顯等人所看到的材料中,兩個名稱已經(jīng)混淆。而結(jié)合《宋書》《南齊書》中地志與紀傳的情況來看,“東官”“東莞”文字錯出的現(xiàn)象,如果僅是源于傳抄之誤,則正字、誤字的分布應沒有某種規(guī)律性,地志材料統(tǒng)一使用“東官”,當有其因由。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有東莞郡。該郡位于今山東境內(nèi),始設于漢末,曹魏時一度撤銷,西晉復置。(10)周振鶴主編,胡阿祥、孔祥軍、徐成著: 《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57、699—700頁。永嘉之亂后,東晉在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設僑東莞郡,南朝襲之(后因建康政權(quán)一度收復北方東莞郡,而改稱南東莞郡)。在此背景下,廣州如存在“東莞郡”,則系郡名重復。
東晉南朝郡名相同的情況并不鮮見,《宋書·州郡志》《南齊書·州郡志》中均不乏同名郡。這些同名郡可歸結(jié)為兩種類型: 一為僑郡;二為郡名具有某種特殊含義的郡,或為安撫地方人群而命名,如永寧、義安、安定等,或為政權(quán)祈福而命名,如晉康、宋興、齊熙等。廣州之東莞郡為僑郡的可能性不高。東晉南朝時期,僑置郡縣在交、廣地區(qū)較少出現(xiàn),而多集中于江淮、江漢、川陜等地區(qū)。第二類同名郡多出現(xiàn)在蠻夷人群聚集地區(qū),以安撫新編戶入籍的地方人群。廣州所屬郡縣中多有此類,如義熙九年(413)從東官郡分離出的義安郡。但“東莞”之名并無安撫、祈福等相關含義。故可言,“東莞”之名并不符合當時重名郡縣的一般特點。從制度層面看,東晉南朝的廣州地區(qū)似不應再出現(xiàn)一東莞郡。
相較之下,“東官”之名可能因?qū)O吳司鹽都尉而來,與當?shù)佧}場相系,應是較有淵源的。整個東晉南朝,該郡應該一直使用的是“東官”之名。
“官”“莞”二字在當時發(fā)音相同(11)《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顏師古注云“莞音官”,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587頁。,可能是導致“東官”“東莞”混用的直接原因。時人在記載東官郡時,可能將其錯記成了更為有名的東莞郡。沈約、蕭子顯等人編寫史書之時,其所收集到的材料已然“官”“莞”互見。在編寫紀傳類文獻時,沈約等人并未進行一一審核,故而多有沿用原材料中的“東莞”者。
但《州郡志》的情況不同于紀傳材料,作史者在編纂《州郡志》時,有過統(tǒng)一的??焙藢Α!端螘ぶ菘ぶ尽吩疲?/p>
今以班固馬彪二志、太康元康定戶、王隱《地道》、晉世《起居》、《永初郡國》、何徐《州郡》及地理雜書,互相考覆……今唯以《續(xù)漢郡國》校《太康地志》,參伍異同,用相征驗。(12)《宋書》卷三五《州郡志一》,第1028頁。
《宋書》紀傳完成的時間較短,八志則是后成的。沈約在何承天、徐爰地志的基礎上,補缺續(xù)新、尋源討流、辨析條理(13)譚其驤主編,胡阿祥編著: 《宋書州郡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代序第1—3頁。,并非簡單的堆積抄錄材料。如《州郡志》在同名僑郡之后,常有“別見”等文字,以示區(qū)別,這應該是??敝蟮慕Y(jié)果。又以僑郡前加“南”字為例,《州郡志》中“南”字一般不會省略,但在紀傳當中,僑置的徐、兗諸州及所屬郡縣往往不加“南”字,亦可見不同類型文獻對郡縣名稱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沈約諸人在編寫《州郡志》時,或許也看到了“東莞”郡的記載,但經(jīng)過核對,一律采用了官方的正式郡名“東官”。
總之,在東晉咸和六年設立東官郡之后,直至隋代廢除此郡,廣東地區(qū)在正式的行政區(qū)劃中,始終僅存在東官郡。但在當時的相關文獻材料中,“東官”“東莞”已然混淆。主要表現(xiàn)為地志材料中統(tǒng)一采用“東官”,而其他材料中二者混用。隋代以后,“東官”之名隨著東官郡的廢棄而成為歷史。唐至德二載“取舊郡名”而改寶安縣為東莞縣,終于使得本為誤書的“東莞”確立為正式的行政地名。此后,“東莞”之名一直保留,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