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做了多年的心理輔導教師,接待了太多的家長,發(fā)現(xiàn)每當談及孩子問題的時候,媽媽們都會抱怨自己付出那么多,孩子還是這么不懂事,丈夫也不理解。這個時候,我通常就會幫來訪媽媽澄清一下自己的感覺:“你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是嗎?”幾乎所有的媽媽在聽到這句話后都會急急地否認:“我心甘情愿地對孩子對家庭付出,不求回報?!薄安磺蠡貓?,為什么這么生氣呢?”“因為孩子不懂事(不上進,不好好學習),丈夫不體貼(不理解,不顧家)?!薄耙簿褪钦f,你渴望的回報是孩子懂事(上進,好好學習),丈夫體貼(理解、關心)你?”說到這兒,她們才開始看清自己的內(nèi)心。
沒有人不渴望回報,只是渴望回報的形式和內(nèi)容不同罷了,比如渴望得到別人(特別是親人、朋友等熟悉的人)的認可、肯定、愛和關注等。我們不愿意承認和說出自己的渴望和需要,是出于維護自己的面子和自尊。深究其根,是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讓我們誤認為,渴望回報是錯誤的或者丟人的事情。然而,心理學告訴我們,付出和回報的循環(huán)恰恰是人際關系不斷深入的動力。
再進一步,為什么有時候別人對我們的行為給予了回饋,我們還是不開心?因為我們限定了對方回報的方式:你必須以我所渴望的方式來給予回報,其他回報我都不想要。并且,中國人一向羞于直白地表達情感,我們總是希望自己不必說出來,別人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實際情況卻是:沒有誰能做到這一點。所以作為付出者,勢必會感到失望:“我付出了這么多,你怎么可以這樣對我?”
精神分析理論把這種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的行為稱為“自戀幻覺”,認為“自戀幻覺”會壓制對方的存在感,最終導致對方試圖遠離你,因而損害彼此的關系。“自戀幻覺”在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中非常普遍。打破“自戀幻覺”的關鍵是:徹底明白自己做某件事的初衷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這是自己的選擇,所以應該是自己為這一選擇負責,而不是別人為你負責。你若選擇了心甘情愿地對孩子對家庭付出,不求回報,那么無論孩子和丈夫怎樣,你都不應該生氣和抱怨;你若覺得委屈,也可以選擇不去付出。當你心態(tài)平和、情緒平穩(wěn),而不是滿身散發(fā)著焦慮、抱怨和戾氣等負能量時,你的家庭才有可能回歸和諧、幸福,你的家人也才有可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只有你成為最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最好的別人。或者換句話說:你若期望對方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
當我們找到了自己,我們可以付出,也可以接受回報。我們可以大方地向丈夫和孩子提出自己需要的回報,而不是讓他們猜,良好的夫妻溝通、親子溝通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了。
編輯/張國憲 終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