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超
摘要:鉬礦資源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類型,也是我國的優(yōu)勢礦產資源。鉬礦以優(yōu)良的物理與化學特性,在社會很多領域有著十分廣泛應用,如廣泛的應用電子信息、清潔能源、特種鋼生產以及軍事科技等方面。加強鉬礦資源勘探開發(fā)意義重大。蘑菇峪鉬礦床分布于河北省興隆縣境內,礦床規(guī)模屬于中型,該礦大地構造處于華北地臺燕山臺褶帶馬蘭峪復式背斜寬城凹褶束構造單位中,成礦地質背景優(yōu)越,具有非常巨大的找礦潛力。因此加強該礦地質特征研究,尋求找礦突破,對增加我國鉬礦資源礦產產量,推動相關領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對蘑菇峪鉬礦床地質特征進行分析探討,研究了該礦地質特征、礦床類型和礦體特征等,結合礦區(qū)勘查工作程度綜合研究分析,認為該礦中深部巖體中與外圍找礦潛力巨大,指出了找礦方向,以供參考。
關鍵詞:蘑菇峪鉬礦;礦床類型;找礦潛力;找礦方向
蘑菇峪鉬礦位于河北省興隆縣蘑菇峪鎮(zhèn),是由河北省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于20世紀70年代勘探提交的中型鉬礦床。蘑菇峪鉬礦經過多年開采,中淺部礦體瀕于枯竭。本文研究蘑菇峪鉬礦礦床現有地質、物化探等資料,探討分析該礦地質特征,認為在其深部和外圍仍然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通過本文研究希望為類似礦床尋找工作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1.區(qū)域地質概況
蘑菇峪鉬礦處于華北地臺燕山臺褶帶馬蘭峪復式背斜寬城凹褶束構造單位中。區(qū)域出露地層以中元古界長城系和薊縣系為主,蓋層為侏羅系中統火山巖堆積。
區(qū)域構造表現為長城系和薊縣系地層被燕山運動造成的北東東向褶皺及斷裂,主要呈現北東東向展布,高板河—棒槌崖斷褶帶受其影響所形成,該褶皺帶連接馬蘭峪背斜,是北翼的主要組成。中元古界地層在斷褶帶中,呈現傾斜方向為北西西向,有復式褶皺小規(guī)模存在。壓扭性斷裂是該區(qū)的主要斷裂特征,高板河南側區(qū)域是該斷裂西部的起始端,向東一直延伸至寬城縣,長度有70多公里。該斷裂又有多個次級斷裂之分。F1斷裂分布于北部,與主斷平行,具有向北傾斜的特點,角度為70°~72°,在水簾洞以及蘑菇峪區(qū)域上,呈現出南側傾斜的特點,斷裂特征為張扭性,在力學特征上又表現為壓扭性特點,北東向展布的壓扭性斷裂構造,共同形成該區(qū)具有入字型特點的構造體系。
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是該區(qū)的主要巖漿巖特征,莫利山以及水簾洞鉀長石石英斑巖體是主要組成,在地表部位,有著較小的出露規(guī)模,為該區(qū)成礦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和熱源。
2.礦區(qū)地質背景
2.1地層
高于莊組(長城系)是該區(qū)的主要地層出露,同時還有楊莊組(薊縣系)于迷霧山組。
(1)長城系
在礦區(qū)的東南部區(qū)域上分布高于莊組,展布方向呈現北東向,向北西方向傾斜,呈現42°~55°的角度,保持在1300m的厚度范圍,大紅峪組是下伏地層。呈現穩(wěn)定的巖性特征。
(2)薊縣系
在礦區(qū)的中部以及北部區(qū)域分布楊莊組地層,展布方向呈現北東向,向北西方向進行傾斜,角度在35°~55°,保持在602m的透度。高于莊組(下伏)與之呈現間斷沉積特點,有三段之分,白云質泥灰?guī)r(紫紅色)以及白云質灰?guī)r厚層是下段的主要巖性特征。砂質泥晶白云巖呈現灰白色于紫紅色,陸源碎屑在其中少量含有,白云巖(燧石條帶)以及白云質灰?guī)r(紫紅色)是上段的主要巖性特征。有順層膠帶交代接觸交代的礦體存在于該組地層當中,主要在碳酸鹽巖地層中產出。
礦區(qū)的西側區(qū)域上分布迷霧山組,呈現北東向展布的特點,向北西向進行傾斜,角度在50°左右。楊莊組(下伏)與之沉積特點連續(xù)呈現,具有非常大的厚度,中斷以及下段出露于礦區(qū)。燧石泥灰?guī)r(白云質)與灰?guī)r(白云質)在下段呈現互層的特點,處在227m的厚度,燧石灰?guī)r(白云質)是中段的主要特征,白云質泥灰?guī)r(薄層)少量分布,在巖性上沒有較大的變化,礦化在此類地層中,和楊莊組相比呈現較弱的特點。
(3)第四系主要為坡積層以及沖洪積。
2.2構造
構造在礦區(qū)中非常發(fā)育,F1和F2斷裂是該區(qū)的主干斷裂,F2屬于平移的兩條扭性斷層,是該區(qū)主干斷裂(壓扭性)主要分支,在F2斷裂北側分布著F1斷裂,兩個斷裂在西側區(qū)段上分開,并匯合于羊鼻子東山,和晚期階段扭性斷裂(北東東向)共同組成該區(qū)入字型構造體系(見圖1)。
2.3巖漿巖
莫利山鉀長石英斑巖體是研究區(qū)的主要巖漿巖,地表出露長850m,最寬處280m,出露面積0.16km2,F1斷層與該巖體的北側相接,霧迷山組灰?guī)r接觸該掩體的西側,巖體傾向呈南東45°延深,傾角57°,巖體呈現半裸露狀,有著非常大的延伸,延伸特征呈現似巖床狀,楊莊組地層接觸巖體上盤中上部,高于莊組地層接觸下部。
淺灰色和灰白色是巖石的主要特點,結構主要呈現為斑狀,石英以及假常識是組成斑晶的主要特點,處于2mm~ 5mm粒徑大小,保持在20%左右的含量,溶蝕特征非常突出,長石具有絹云母化以及高嶺土化,隱晶質是基質的主要特點,達到80%和90的含量,石英以及條紋長石是主要組成,主要表現為粒狀它形,處于0.1mm的粒徑大小,呈現鑲嵌狀的特征,長石具有高嶺土化,同時還有方解石,綠泥石以及黃鐵礦,數量比較少。
3.礦床類型及其地質特征
莫利山巖體東南部區(qū)域上主要發(fā)育蘑菇峪銅鉬礦礦化,發(fā)育在該掩體的上下盤,高于莊組以及楊莊組和霧迷山組,碳酸鹽巖地層。
礦區(qū)當中分布的礦體眾多,多達幾百個,有104個礦體參與儲量計算,由于成因不同,礦床類型分為接觸帶的矽卡巖型以及斑巖型和構造破碎帶充填交代型和矽卡巖型等幾種類型,(見圖2)。
3.1斑巖型
這種類型的礦床連同14-34號礦體數量為21個,在巖體中產出,巖體中的裂隙明顯控制著礦體,接觸面和礦體產狀呈現平行的特征,向31°~88°展布,向南東方向傾斜,角度在40°~60°,這些礦體都屬于盲礦體,在形態(tài)上主要表現為扁豆狀和透鏡狀,礦體長度出于50m~250m,厚度在0.57m~12.38m。
單一輝鉬礦體是礦體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現為細脈狀,浸染狀相對較少,輝鉬礦是其主要的金屬礦物,黃鐵礦相對次之,黃銅礦量比較少,方解石以及石英石等是主要的脈石礦物,礦石結構特征呈現自形鱗片狀,主要保持在0.01mm0.05mm片徑大小。
3.2接觸交代矽卡巖型
產出在地層和巖體接觸帶,主要的礦體為1、2、2-2以及13號。最大的礦體為13號,規(guī)模非常大,呈現不規(guī)則的形態(tài),接觸構造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一些區(qū)段,過渡特點呈現分岔順層礦體,層理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有500余米長,保持在2.8m~32.32m的厚度范圍,為0.162%鉬品位。
輝鉬礦是主要的金屬礦物,閃鋅礦、黃銅礦以及黃鐵礦和磁鐵礦相對較少,透輝石方解石和石英等是主要的脈石礦物。結構特點主要呈現為自形鱗片狀,處于0.01mm~ 0.05mm的片徑大小,最大的在0.35mm。
3.3順層交代矽卡巖型
這種類型的礦體數量較多有75個,在大理巖帶和夕卡巖帶相互接觸的部位賦存,白云質灰?guī)r層間礦體發(fā)育矽卡巖,圍巖對礦體產狀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礦體主要呈現鞍狀與似層狀的形態(tài)特征,結構特點具有多層特征,在規(guī)模上礦體都不是很大,在長度上處于50m左右,長度最大的為130m,厚度主要處于2m到29.23m之間,各種組合的綜合礦體以及單一的硫礦、鉬礦、鋅礦、銅礦、鐵礦體等共同組成,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單一輝鉬礦石:在構造上主要呈現為浸染狀,還有細脈狀以及斑點狀的構造特征,輝鉬礦是主要的金屬礦物,磁鐵礦以及黃鐵礦相對次之,蛇紋石以及粒硅鎂石和鎂橄欖石是其主要的脈石礦物。
綜合礦石:主要表現為浸染狀構造以及塊狀構造等,磁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黃鐵礦、磁鐵礦是主要的金屬礦物。透閃石、方解石、蛇紋石以及金云母、透輝石、粒硅鎂石等是其主要的脈石礦物。
3.4充填交代型
這類礦體主要在外接觸帶賦存,成礦之前的構造裂隙,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主要在這些部位成礦,如礦體2-1、3號等都賦存于這些部位,礦體數量共有七個,呈現脈狀形態(tài),礦體的規(guī)模較小,主要的礦體為多金屬礦體、鉬礦體和銅礦體等。
4.找礦潛力分析
(1)對該礦進行全面的勘查研究,充分了解到該礦巖體上下盤礦體發(fā)育特征,接觸交代矽巖鉬礦以及順層交代矽卡巖鉬礦具有非常高的控制程度,由于之前開展鉆探工作深度有限,很多鉆孔都是在莫利山巖體上盤地層中終止,穿過該巖體的鉆孔比較少,對該礦斑巖型鉬礦床具有較低的控制程度,沒能充分了解礦化事變特征,新礦體有可能在巖體中存在找礦突破。
(2)對該礦外圍區(qū)域,主要是指巖體向南東方向延伸的區(qū)域,高于莊組是巖體上盤的主要地層特征,有層鉬礦體在此類地層中被發(fā)現,具有非常強的礦化蝕變特征,主要處于0.037%~0.114%鉬品位,由于鈣質在高于莊組地層中具有較高的含量,在交代作用下更利于促進礦體形成,所以在研究區(qū)外圍區(qū)域,巖體接觸部位以及高于莊組地層當中,對順層交代型以及矽卡巖型鉬多金屬礦的尋找具有非常大的潛力。
綜合研究認為,該礦的外圍以及深部區(qū)域上,有著非常好的找礦潛力,今后應當加強相關研究工作,在原有找礦基礎上尋求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楊漢水,于獻章.小板峪巖金礦礦床地質特征[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8,(09).
[2]王志學,鄧恩國.鹿鳴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西部探礦工程, 2017,(11).
[3]練翠霞,歐陽志強,賀忠春.河北安妥嶺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礦床地質, 2011, (6) :449–456
[4]沈光銀.河北撒岱溝門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遠景[J].礦產勘查, 2011,(15).
[5]者萌,胡建中.河北534鈾鉬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控礦因素[J].現代地質, 2019,(14).
[6]石曉琛.中國鉬礦資源評估與開發(fā)可行性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0, 10.
[7]成歡.河北淶源大灣鉬礦成礦類型特征及找礦標志[D].西安:長安大學, 2012, 12.
[8]王剛.建昌八家子鉬礦控礦因素及找礦前景研究[D].遼寧: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2011, 11
[9]姚孝德,杜建國,許衛(wèi),陳芳,譚德興.安徽省銅陵礦集區(qū)區(qū)域成礦模式[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10]王寶彥.內蒙古卓資縣大蘇計鉬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深部找礦潛力分析[J].西部資源, 2014(06):170-173.
[11]孫丹,劉珊珊,譚和勇,孫學靜,賓朝暉,何鎮(zhèn).河南欒川大竹園溝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J].西部資源, 2019(06):38-39.
[12]劉林.湖北夷陵花巖鉬礦床地質特征及開采條件分析[J].西部資源, 2017(06):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