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行走的記憶:214國道——從大理到下關

      2021-11-27 19:11:44楊汝驊
      大理文化 2021年7期
      關鍵詞:大理

      ●楊汝驊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沒有蘇老爺子的顛狂張揚,只是一種突然的沖動。這個念頭一旦涌出,就時時在心中縈繞。盛夏的燥熱讓心不能安放,飄浮的云彩雖然如一把碩大的遮陽傘,恰到好處地擋住陽光放肆的熾烈,但空氣中依然流淌著陣陣熱浪。只想走出家門,走進新鮮而又充滿活力的綠色原野,看水稻抽穗,看包谷吐須,看白鷺在大青樹綠蔭如蓋的縫隙中嬉戲,看微風讓洱海平靜的水面泛起漣漪。還有,重拾過去那些日子里走過的淚水和喜悅;那些一直珍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記憶。于是,這個念頭一經(jīng)在腦海中閃現(xiàn),就如一個貪玩的孩子整天在耳旁呼喚,催促著我啟程。

      214國道,從大理到下關,15公里路程,我走了一輩子。

      214國道(或“國道214線”“G214線”)是我國一條自北向南走向的國道,起點為青海西寧,終點為云南瀾滄,全程2961公里。大理到下關這十多公里路程就像這根長長鏈條上的一環(huán),緊扣在中國西部高原這條大動脈的中間。

      214國道的具體形成時間,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近三千公里路程貫穿了整個青藏高原。蜿蜒曲折的公路翻高山過雪原,穿過礫石遍布的荒灘戈壁,鉆進險峻陡峭的懸崖絕壁,讓天各一方處于封閉環(huán)境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拉近了距離,攜手走上一條奔向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

      這條道路并不是一次建成,有的是原有建成的省道縣道,大部分是后來斷斷續(xù)續(xù)修建連通的,加上公路質(zhì)量不斷提升,幾十年來,這條公路的維護改造、升級換代一直沒有停歇。其他地方的路段我沒有精力和條件去考證,但大理到下關這段路程的建成時間卻是有據(jù)可查的,出古城南城樓往南兩公里半,五里橋村口有一塊大理石方尖碑,上面記錄了大理古城南五里橋公路橋落成時間:1951年7月31日。公路橋落成,也正是這段公路落成通車的日子,當時統(tǒng)稱“滇藏公路”,施工方為滇藏公路局關榆(大理又稱榆城)段。

      滇藏公路未修通之前,連接大理、下關的通道是蒼山腳下墳巖壩中的一條便道。從下關過來往北去的人們,穿過龍尾關門樓下的城門洞,踏著茶馬古道坑坑凹凹的青石板,經(jīng)草帽街,走燒香路,過四郎橋,就走進了大理古城。滇藏公路的開通,像在大理、下關之間鋪上一條金色的彩帶,把居住在兩個城市里的親人緊密相連,讓這15公里的鄉(xiāng)野小道瞬間變成坦途。

      公路通車,交通開始變得便利。那時汽車還是稀罕物,平時很少見,出行往來基本乘坐馬車。上世紀50年代初期,大理古城載客的馬車就??吭谖迦A樓旁邊的空地上。五華樓的樓頂早已坍塌,只留下底層的拱頂和一段城墻,馬車就順墻邊自東向西順序排列,馬屎、馬尿就地排泄,日復一日,在石板路上留下深深的印跡,隔著老遠就聞到馬尿刺鼻的腥臊味。后來,在全民開展除四害、講衛(wèi)生的愛國衛(wèi)生運動中,管理部門要求馬匹不能隨意排泄,馬車夫就制作了一個帆布兜,掛在馬尾部的鞍帶上。一開始市民們都覺得好笑,馬也像一兩歲的小孩一樣屁股上圍個“抱裙”,慢慢地也就看習慣了?,F(xiàn)在搞旅游的小馬車,也都沿襲了那個時候的方法,保證了旅游環(huán)境的整潔。稍后幾年,下關總站開通了大理—下關的客運,雖然是客運,但沒有客車,運載旅客的是解放牌貨車,人貨混裝。古城的車站設在南城門外,緊靠綠玉溪邊。車站很簡陋,在文獻路東一塊沙夾石的空地上,一間簡易的小平房,乘客買好票,就在路邊張望,等待著從下關過來的車輛。車子駛進空壩,還未停穩(wěn),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攀上車幫,搶占一個合適的位置。

      60年代初,下關總站在古城文獻路中段路西邊建起了一個正規(guī)的客運站,有售票窗口、候車室和乘務值班室,但往來旅客不多,車輛班次也少,乘車時間全憑運氣,遇上一輛車座位差不多賣滿,等幾分鐘就走;如果票買得早,來乘車的人又不多,等一兩個小時也屬家常便飯。

      下關早期的客運站在美登橋(過去叫新橋)南,西洱河南岸靠東邊一段沙石遍布的河埂上,附近都是農(nóng)田草壩,一片荒蕪。上大理等車的乘客在車站就遠遠地望著新橋北岸陽南灣那個拐彎,看見車子一露頭,各人就開始收拾行李,爭先恐后搶占有利位置準備登車,生怕錯過班次。

      早期的客車乘坐的人不多,一是當時民眾生活水平低下,不是生活必須或特殊事項,一般都不輕易出行;二是乘客車一趟雖只幾毛錢,但在三五分錢就可以買一個雞蛋的年代,多數(shù)人還是舍不得花這點錢;三是客車不準時,遇上家里有什么急事,只要身體條件好,提前出門步行比乘車更把穩(wěn);四是下午四點以后,客車就停止運行,這個時間段想乘也無車可乘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好幾次從昆明返回,緊趕慢趕到車站,客車已經(jīng)收班,眼看著距離十多公里的家近在眼前,就是回不了,還得找旅館住一宿。

      那些喘著粗氣的載重卡車轟鳴著在剛通車的滇藏公路彈石路面上駛過時,我也剛好來到人世。70年來,我與無數(shù)生長在蒼山洱海之間的同時代人一起,見證和親歷了這段公路從古樸典雅到炫彩張揚;從萎縮簡樸到大氣恢宏;從蕭條荒蕪到車水馬龍,一步一步緊扣著時代發(fā)展的脈搏跳動。70年里,它像一條金色的彩帶,把居住在兩個城市里的親人緊密相連;它又像一根扁擔,挑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籮筐,一頭是古鎮(zhèn)清幽;另一頭是都市時尚。

      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初升的陽光像人生階段的孩童,可愛而又羞澀,暖暖地照亮著我眼前寬闊平坦的道路。路兩旁的行道樹在雨后的朝陽下盡顯蔥綠,六車道的中間隔離帶上,除了花草樹木,還點綴著巨石雕刻,記錄了圍繞著這段路程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真實和虛幻的故事,讓每一個走進這條公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所承載的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美麗神奇的故事傳說。

      最早一個人走完這段路程是一個刻骨銘心的記憶,為了省兩角馬車錢,決心徒步去下關。那一年,我才剛滿8歲。

      那是一個星期天的清晨,母親把我喊到床邊,從懷中掏出一個用手帕包了幾層的小包,取出三角錢,讓我去下關姨媽家一趟,取回姨媽為母親治病尋找的青霉素。臨行前她反復嚀囑:不要耽誤,早去早回。我揣好三角錢,這是去下關來回的馬車費。在早前母親領著我坐過,在五華樓旁邊停著一些馬車,一路去七里橋觀音塘直到下關,就像今天的公交車一樣,人坐滿就走。我走到五華樓,遠遠看見路邊停著幾輛馬車,每輛車都是三匹馬,中間駕轅的馬很壯實,仰頭一打響鼻,油亮的馬鬃在陽光下抖動,既威風又壯觀。我捏捏褲兜里的三角錢,沒有向馬車走去,而是穿過五華樓下的門洞,一直往南前行。

      我心里有著自己的小算盤。進入三年級,就可以入少先隊了。等到“六·一”兒童節(jié),就可以戴紅領巾了。想象著白襯衫空落的領子里多了一抹鮮紅的顏色,走在街上,那一抹紅色隨風飄動,內(nèi)心就時時充斥著一種愉悅亢奮的感覺。在期盼這一時刻來臨的同時,又有一種隱隱的不愉快。我們新入隊的少先隊員即將佩戴的紅領巾有兩種,一種是紅布的;一種是紅綢子的。即將入隊的人,總會時時觀察老隊員的姿態(tài),想象自己有一天也會展現(xiàn)出一樣的風采,所以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我們印入腦海。紅綢子做的紅領巾領結小,兩片紅綢輕柔飄逸,跑起步來像一團火焰在胸前燃燒,而紅布就差得遠了,領結一打,剩下短短兩截,直條條像兩根曬干了的紅蘿卜。這兩種紅領巾價錢不一樣,布的一毛三;紅綢的三毛。母親只給我交了一毛三,我就只有等著掛兩根“干蘿卜條”了。

      母親讓我去下關,給我馬車錢的時候,一個念頭在我的心頭萌生,并隨著那三毛錢放進褲兜,我已經(jīng)做了決定:今天要省下這點馬車錢,明天一到學校就交給老師,為了一條日夜期盼的紅領巾,下定決心,腳走去下關。

      古城里貫通南北的復興路還是彈石路,天長日久,鑲嵌的彈石被往來的人流踩踏,變得圓潤溜滑。清晨的陽光鋪灑在滑溜錚亮的路面上,泛出一道道金子般的光芒。出古城,城墻外就是南門外,臨街而建的房屋呈現(xiàn)出一片衰落破舊的景象。原來穿村而過的文獻路被214國道貫通,街道兩邊依然是早年間建蓋的石墻瓦頂?shù)姆课?,東倒西歪,危樓鱗次,還有部分谷草蓋頂?shù)拿┎菸輮A雜其中。整段路以居中的南門車站為界,把兩個自然村各分一邊,南邊為南村,北邊為北村,中間隔一塊近五六十米長的荒地,亂石堆上長滿仙人掌和刺蓬。村民傍晚時分走到這里,都要低頭急步匆匆而過,一不小心,會被黑暗中竄出的野狗咬傷。村頭就到古槐園,距離文獻樓的遺址還有數(shù)百米之遙,中間是一片廣袤的莊稼地。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素有“古城第一門”之稱的城樓,原是一座兩層歇山式屋頂、出檐飛角、石木結構的鏑樓,也稱敵樓,是古代大理城用來抵御外敵入侵的第一道工事。樓下可供行人小憩,遮避風雨,也是舊時歷代官府要員、達官貴人迎來送往的城南地標性樓閣。可惜這座樓從滿清至民國,一直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在亂世硝煙中幾番損毀,一度夷為平地,讓離開故土的鄉(xiāng)民們難辨家鄉(xiāng)的面容,那棵清代的古槐樹就成了南門外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標記。多少闖蕩他鄉(xiāng)的游子歸來,走過五里橋,遠遠地看見那棵枝繁葉茂的大槐樹,思鄉(xiāng)的淚水就會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淚灑衣襟。

      70年前的這段公路很窄,與現(xiàn)在的“村村通”公路相仿,路況卻要差很多,全部是彈石路面,坑凹不平,但來往車輛極少,反而顯得空空蕩蕩。偶爾一輛十輪大卡轟鳴而來,感覺車路都在腳下顫動。遇上爬坡,排氣管一陣濃煙從車尾部竄出,一股汽油被發(fā)動機燃燒未盡的味道直鉆鼻孔。身后時有馬車駛過,老遠就聽見馬蹄撞擊路面和輪軸嘎吱嘎吱發(fā)出的聲響。12只馬蹄交錯在彈石路上踏出粒粒火星,車把式一時興起,雙腳踩在轅馬兩邊的車轅上,挺身揮鞭,幾匹馬被響鞭驅(qū)趕,玩命一般從我身旁碾過,掀起的氣浪讓人唯恐躲避不及。到了七里橋圣麓公園,隔著大門的鐵柵欄,我看見一尊一個人騎著馬高大威猛的銅像。我不知道他是誰,只覺得那一身戎裝,手持軍刀,揚鞭躍馬的英姿使人震撼。此時陽光剛好越過我的頭頂,把整尊銅像鍍上金燦燦的光芒,那匹馬似乎奔跑起來,邁開前蹄,騰空而起,彷佛要沖向云端。過了觀音塘,走上磚窯坡,腳步開始變得沉重起來,加上腳上穿的是母親手工納底的剪口布鞋,鞋底密布麻繩底線的針腳,腳掌慢慢磨起了水泡。但想想自己下的決心,腳下又有了點力,于是忍痛堅持著向前走去。肚子餓了,咽口唾沫,緊緊褲帶,再不行到路邊的水溝里掬一捧山泉水,仰脖喝下去,抬手一抹嘴唇,清涼中又打起了幾分精神。路上也有其他的行人,有背著裝滿貨物背簍的生意人;有趕著牛羊的牛馬販子;也有身背草帽,穿戴清秀的公家人。但我看見的都是大人,只有我一個小孩與他們一樣匆匆趕路。每當大人們從我身后走過,我就急走幾步,在他們的身后踩著前邊的腳印走,這樣注意力一分散,疲勞就減輕了,速度也快起來,但堅持不了多久,不一會,我又被大人遠遠甩在后邊。

      70年間,這段路像一位樸實俊美的農(nóng)家少女,被悠悠歲月包裝成了珠光寶氣的貴婦。

      天藍色的雙翼路燈像騰飛的大雁,一路排成行,展翅在藍天下翱翔;綠樹紅花在四季交替中不斷改變著自己的面容;寬闊平坦的大路上車流如織,風馳電掣,演繹著現(xiàn)代社會的速度與激情。但這段路邊發(fā)生和隱藏著的故事是不會改變的,它記錄和見證著的故事也是不會改變的。每一個在這條路上行走過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故事,都會成為自己人生道路上一段難以忘懷的寶貴經(jīng)歷。

      處于大理古城南大門的南門外,緊靠綠玉溪旁,雙鶴橋兩岸,是214國道大理到下關的起點。鴻蒙之初,大理壩子為水鄉(xiāng)澤國,其地林藪蔽翳,人莫能入。據(jù)《南詔野史》記載:有二鶴入,日往來河上,人跡之而入,鏟利榛芫,乃得平土而居……又據(jù)民間傳說,有遠方兄妹二人,逃難于此,忽見雙鶴往來河岸,叼泥引兄妺至平川。兄妹感悟,劃剎蕪莽,乃得平土而居。明洪武年間,興建于綠玉溪上之“雙鶴橋”,即志其事。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大理古城南的綠玉溪邊,雙鶴橋南岸,就是傳說中仙鶴落腳的地方。彩云南現(xiàn),仙鶴翱翔,男耕女織,幸福安康,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在實際生活中,居住在古城南一帶的鄉(xiāng)民,由于老214國道路東良田極少,路西都是墳壩坡地,土瘦石多,在相當長的日子里,可耕地上產(chǎn)出的糧食連自己都難以養(yǎng)活,需要找其他的門路來維持生計?!吧谀祥T外,爬山命中帶?!薄吧谏虾拥祝p鶴橋西邊),爬山買吃米?!本褪撬麄兤D辛歲月的真實寫照。

      轉眼到了20世紀80年代,三中全會的春風吹向神州大地的各個角落,云嶺高原迎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變革。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像一劑靈丹妙藥,去除了廣大農(nóng)村長期沉疴的貧困病根。一股積蓄多年的生產(chǎn)勞動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在這塊仙鶴落腳的土地上,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爬山人的后代已經(jīng)超越了幾代人的夢想,走上了一條與他們的前輩完全不同的謀生之道,開餐館,建客棧,辦農(nóng)家樂,從事旅游服務,村內(nèi)高樓林立,村民生活富足。上世紀90年代的最后一個年頭,隨著“世博會”的召開,大理古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來自五湖四海的國內(nèi)外游客蜂擁而至,盡情地欣賞風花雪月的美麗景觀。文獻路作為大理古城的主要門戶,政府投入巨資,村民踴躍參與,重建了雄偉壯觀的文獻樓。在繼承原建筑風格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既保持明清建筑風格,又具白族地方特色,而且樓更高大雄偉,占地更寬更闊。接著,把214國道改道村外,還文獻路一個清雅幽靜的旅游環(huán)境。路的兩旁,全部是白族風格濃郁的青石白墻的兩層樓房,一樓清一色是鏤空格子門鋪面,木雕加工,工藝展銷,客棧飯店,特色餐飲,華燈初上,霓虹閃爍,生意紅紅火火,街道上人流如織,到哪里還找尋得到那個衰落破舊的村落的影子。

      走出城門,我習慣到雙鶴橋上看河水,綠玉溪水終于河如其名,清澈碧綠的河水從河底石塊鑲嵌的階梯上緩緩滑落,奔流直下,欣慰這一條給我的童年留下無數(shù)甜蜜記憶的故鄉(xiāng)的河流已經(jīng)慢慢恢復了往日的模樣。河流是一方鄉(xiāng)土的幸運。古人的臨水而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生存的本能。滔滔河水在西高東低、景色秀美的壩子里奔流,讓百姓飲用、洗滌,給莊稼灌溉,為酷暑降溫,也為孩子們流出了一個個七彩童年。年幼時身居河邊的日子,白天赤身在河底水潭學“狗刨”,夜里枕著濤聲入眠,夢中的童心已融入這山青水綠的溪流山澗,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給予的甜美和柔情。

      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必然會對自然生態(tài)造成一定影響,開荒、修路、砍伐、開采、截流,無序開發(fā)的后果是蒼山這座涵養(yǎng)水分的高原水塔功能喪失,一條條洶涌奔流的溪流幾近斷流,河床裸露。隨著時光的流逝,氣候的變化,故鄉(xiāng)的河流也在不斷地變化。夏天的雨下得不如以前大了,滔滔洪水不見了,河里的水漸漸少了,也不像過去那樣寬闊清澈了。枯水季節(jié),大部分河段已經(jīng)露出了河底,裸露的河床里布滿嶙峋的大石頭。沒有人再在河里洗衣服,更不用說飲用河里的水了。閑暇的日子里,我偶爾會到河底里走走,去尋找以前在清澈秀美的河里洗衣、挑水、洗澡的快樂情景。

      如今駐足雙鶴橋頭,目光總要在河道兩側被綠蔭籠罩的溪流中停留,感覺到這一條條河流正恢復著勃勃生機,幼時那些甜蜜的場景又一一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封路封礦,拆除澗口取水管道,蒼山洱海自然保護區(qū)為這一片凈土拉起了高壓線,任何違反壞境保護的行為都被明令禁止,并嚴加懲處。蒼山上綿延的植被越來越茂密蒼翠,失衡的生態(tài)正在人們的覺醒和行動中逐漸恢復。滔滔河水奔流直下,依然是那樣急促執(zhí)著,一往無前。

      很少有人像我一樣,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在這條道路上行走,從小到老見證了一條公路的變遷史、交通工具發(fā)展史。

      步行。在大理下關居住的人,老老小小,都有這種經(jīng)歷。讀書、上班、做買賣、走親戚,很多人選擇步行,在那個年代,基本是因為經(jīng)濟原因。我舅舅在州農(nóng)機廠上班,一周回大理一趟,來回車費夠在廠里三天的伙食費。更何況下班時班車已收班,周一清晨趕著上班頭班車還不發(fā),只能靠走,這一走就走了幾十年。我的小姨上世紀50年代在位于下關的大理農(nóng)校讀書,學校正在建設,她們住在荷花村邊的農(nóng)戶家。關于回家,她是這樣回憶的:“每個禮拜下午吃過晩飯,我們幾個大理的同學就一起回去了,先到豆糠坡,走一段路就到草帽街,觀音塘,插到大路上七里橋,再到五里橋,很快就到家了,約好時間第二天又一起原路回學校。如果是晚一點走,到家天剛黑?!?/p>

      負重步行。在這條路上行走的人,極少有空身前行的,或背或挑,或多或少,身上都要背負重物。做小生意的商家,走鄉(xiāng)串寨的貨郎,即便是趕著牲口的牛馬販子,身上也會背一裹氈子包著的隨身行李。在這個隊伍中,還有一些是背負異地銷售的土特產(chǎn)品的,其中就有南門外人的笤帚。大理笤帚不僅在大理古城市場銷售,還有一部分銷到下關市場,每一把可以多賣三到五分錢。一個壯勞力可以背四五十把,一次賺一塊多兩塊錢,比一位泥水匠師傅出工一天還賺得多。從蒼山玉局峰頂割下來的笤帚枝,連夜捆扎成形,凌晨時分合衣而臥,睡個囫圇覺,六點半廣播響,急忙翻身起床,草草洗漱后,帶上昨晚做好的粗麥面餅,背上一捆成品笤帚就出發(fā)了。這樣十多公里的負重前行,我經(jīng)歷過不多。偶爾的幾次都是在幾位叔叔姐姐的帶領下,身背的笤帚也不是太重,邊聽著他們嬉笑怒罵的玩笑話,邊緊跟隨在他們身旁,不知不覺就走到下關。

      這條路上還有一支支負重挑擔的隊伍,那是大理古城周邊生產(chǎn)隊的挑糞隊。下關市里各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學校的公共廁所,都有生產(chǎn)隊派人看護管理。特別是海邊專業(yè)種菜的生產(chǎn)隊,對這種含氮量高的有機肥需求量大,一段時間,就要組織勞力去運回來。有條件的生產(chǎn)隊會專門制作糞車,專職運送,但大多數(shù)都是人工挑。這些隊伍選擇的時間都是早晚時分,一是氣候涼爽,挑擔的人流汗少,不會太累;二是溫度低,氣味不會擴散太重。我們有段時間清晨從大理拉車送菜,基本走到半路就遇上他們從下關回來了。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徒步跟車的那些日子,我曾經(jīng)用雙腳一步步丈量這條道路的影像,依然像發(fā)生在昨天一樣清晰。黎明時分,晨曦初現(xiàn),我和同伴們推著一溜滿載時鮮蔬菜的手推車,沿著公路緩慢蠕動,趕在天亮時分拉到蔬菜市場,讓大理城郊黑土地上生長的蔬菜盡早走向每一戶下關市民的餐桌。在我下鄉(xiāng)當知青的那幾年,大多數(shù)時間我都行走在這條路上。這是生產(chǎn)隊最輕松的活路,別的壯勞力都是排班輪換,而我因為得到隊長照顧,可以長期從事這一美差。觀音塘一過,是拉車人最輕松的時刻,這里是一個長長的下坡,同行的手推車后車的拉桿扣在前車尾部的擋板上,一輛一輛相連成串,多的時候十多輛車連成一長列,只需第一輛車有位成熟穩(wěn)重的拉車師傅掌握方向,尾部有兩三個人拉著麻繩控制車速,其他的人全部攀上車邊,或坐或站,一溜煙滑過大井盤,直達磚窯坡腳。上磚窯坡就開始艱難了,同伴們都相互打趣,剛吃了塊肥肉,就開始啃骨頭了。每張車上的蔬菜都在四五百斤左右,上坡確實很吃力。體力好的會盡快拉到坡頂,折回來幫體弱的。沒有援軍的時候,大家都是走“之”字形,在這條路上忽時往西忽時往東,減少坡度阻力。好在那個年代往來車輛不多,盡管幾輛手推車在坡上橫七豎八地爬行,也沒有造成過擁堵。長期的拉車磨煉,我熟悉腳下的每一塊石頭,清楚它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這種變化通過手推車輪胎的輕微震顫,到達車把傳遞到我的掌心;我喜歡看朝陽從東山背后探出頭來,平靜的洱海霎時金光燦爛,連前面的道路都仿佛得到指引,一片光明照亮了我前行的路程;我記得在磚窯坡腳歇氣,攢足力氣準備向漫長的坡頂沖刺時,旁邊樹林里的小鳥鳴唱著歡樂的歌謠,讓我的腳下更加有勁;我忘不了路邊的任意一條溪流,在我干渴的時候都可以掬起一捧晶亮亮的山泉。

      五里橋、七里橋、上末村、觀音塘,一路前行,這些熟悉的地名如今只成為公交站牌上的一個標志,那些白墻彩畫灰瓦蓋頂?shù)拿窬咏ㄖ樄愤呉宦费由欤n山腳下過去相對集中獨立的村落已經(jīng)相連成片,一般人已經(jīng)很難分清那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村落的界限,恢宏大氣的白族民居建筑群落在蒼洱之間順公路沿線一字排開,展露出一道別樣的風景。

      走在綠樹掩映的人行道上,舒適柔軟的旅游鞋踏上平坦的路面,讓行走的腳步分外輕快愉悅。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條路見證了時代發(fā)展的腳步。

      60年代中期,公路部門為改善道路通車質(zhì)量,試點在這條彈石路面上鋪上瀝青,澆成柏油路。先澆了觀音塘到大井盤這一小段,不知是由于技術不成熟還是材料不過關,鋪好的路面一到夏天經(jīng)太陽暴曬,車輛一過,輪胎吱吱作響,成液體狀的瀝青糊滿輪胎凹槽。到下坡路段,綿軟的瀝青不斷堆積,形成波浪狀的坎,客車每經(jīng)過這里,乘車人都會緊拉扶手,欠身離座,讓身體躲避劇烈的起伏顛簸。

      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214線大理至下關段柏油路全部貫通,乘車出行的舒適度得到提升。近年來開通的大鳳路,更是讓人們見識了現(xiàn)代交通的便捷和快速。一輩子見證了這段路程的不斷提升和改觀,也看到了每一次公路環(huán)境的提升,帶來的是交通運輸?shù)母M一步飛速發(fā)展,以及它所帶來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連鎖效應。那些過去只能在平原地區(qū)才能看到的五六十噸的大掛車,十多米長的車廂上,滿載著一排排如積木般堆砌的锃光瓦亮的小汽車。更有長二三十米,重四五十噸的風電機葉片,終于在云嶺高原的崇山峻嶺中暢通無阻,讓蒼山洱海見證了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撲面而來的陣陣春風。也讓這些為國家經(jīng)濟建設現(xiàn)代化投身主戰(zhàn)場的龐然大物,在不斷地呼喚著更多更快更堅實的道路開通,讓祖國的山野丘陵峽谷荒漠全都成為四通八達的坦途。

      今天,我身背背囊,行走在寬闊平坦的道路上,也走進了一個衣食無憂、老有所樂的晚年。盡管我懷揣老年卡,可以免費在任何一個公交站點跨上任意一輛公交車,在舒適溫馨的旅途氛圍中抵達市區(qū)內(nèi)任何一個我想到達的目的地。但我依然喜歡選擇徒步行走在蒼山洱海之間,感受云淡風輕給予我的愛撫和溫柔,在無處不在的歷史遺跡中尋找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在物是人非的路途中尋找那些苦澀而又甜蜜的過往。已屆古稀之年還能夠重復著過去幾十年里發(fā)生過的故事,我絲毫沒有感覺到自己在自找苦吃,而是在行走中找到了一種駕馭生活的快感。過去我用相機的鏡頭記錄下我看到的曾經(jīng)的風景,那些原始古樸的狀態(tài)是一種回味;今天我依然一路把風景裝進鏡頭,得到的是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蒼洱之間,這條十多公里的路程,承載了我一生的追求和希望,也見證了這片土地上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fā)展。一路前行,腳步越來越輕快,遠遠地,已經(jīng)望見西洱河的碧波從洱海出??谝宦沸v,拍岸而來,緩緩西去。

      無數(shù)次站在西洱河邊,想找到60多年前,那個8歲少年第一次從大理古城用雙腳一步一步走在214國道的這一段路程,忍著雙腳血泡鉆心的刺痛,手扶大橋欄桿,看到西洱河水滔滔西去時的內(nèi)心感受,但每一次都是徒勞。時過境遷,不論任何時候我都無法找回過去,更無法還原兒時的內(nèi)心世界。只有曾經(jīng)的那一段經(jīng)歷如烙印般在我的心頭銘記,在我以后漫長的人生歷程中日漸清晰。今天,我依然用雙腳走完了這一段路程,依然手扶大橋護欄,極目遠望,河邊低矮陳舊的建筑早已不見蹤影,一座座被賦予現(xiàn)代理念的高樓大廈正矗立在西洱河兩岸,展現(xiàn)出一個現(xiàn)代都市的風采和輝煌。

      編輯手記:

      “214國道是我國一條自北向南走向的國道,起點為青海西寧,終點為云南瀾滄,全程2961千米。大理到下關這十多公里路程就像這根長長鏈條上的一環(huán),緊扣在中國西部高原這條大動脈的中間?!边@不長的一段路,對于大理來說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這一條路,把下關和大理兩個城市緊密相連,“像一根扁擔,挑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籮筐,一頭是古鎮(zhèn)清幽;另一頭是都市時尚?!睏钊牝憽缎凶叩挠洃洠?14國道——從大理到下關》一文中講述70年來,他與無數(shù)生長在蒼山洱海之間的同時代人一起,見證和親歷了這段公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作者在寫的時候,注重把個人的經(jīng)歷感受與時代背景相結合,以這條公路的發(fā)展變遷為主線,輻射反映人們生活發(fā)生的深刻變化,展現(xiàn)了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還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

      猜你喜歡
      大理
      兩只蝴蝶在大理
      幼兒畫刊(2022年6期)2022-06-06 06:55:42
      大理游記
      做夢都要去大理
      青年歌聲(2021年2期)2021-03-05 09:02:08
      大理印象
      大理好風吹
      音樂世界(2020年4期)2020-09-10 20:57:26
      想念大理
      民族音樂(2018年5期)2018-11-17 08:20:00
      大理·一九八九
      大理文化(2018年4期)2018-07-05 06:45:16
      火紅的大理花
      新教育(2018年6期)2018-05-24 08:49:09
      解讀“風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20:58:26
      最美最美的大理等著你
      民族音樂(2016年4期)2016-12-06 02:50:35
      广宗县| 新民市| 富蕴县| 甘南县| 木里| 三河市| 吴江市| 林周县| 宁化县| 盐池县| 诸暨市| 德格县| 库伦旗| 黄山市| 桃江县| 林周县| 溆浦县| 封丘县| 安泽县| 德兴市| 潢川县| 佛山市| 集贤县| 宜州市| 栾川县| 临泉县| 荥阳市| 砚山县| 公安县| 锦州市| 澎湖县| 定陶县| 吴堡县| 霞浦县| 仙桃市| 高青县| 莆田市| 宝山区| 天峨县| 肥东县|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