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林龍 傅娟
(桃源縣漆河鎮(zhèn)中學,湖南 常德 415700)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便于他們更好地接受新知識,教師在備課時往往需要通過查閱背景資料來拓展資源。以“How is the weather?”為例,Section A 部分的聽力是談論幾個國家的重要城市(Beijing,Shanghai,Moscow,Toronto,Boston 等)的天氣情況,并且還呈現了標志性建筑。課前,我和學生一起查閱了這幾個城市的相關資料,學生對于涉及的地理方面的知識非常感興趣。同一話題,為了滲透學生的文化意識,我在課前搜集了與天氣相關的詩句: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2、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3、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六色雨中深。4、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5、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在學習了表示天氣的部分詞語后,拋出問題“How is the weather in the poem?”,學生們饒有興趣地邊讀詩句邊說出相對應的詞語:sunny,cloudy,raining/rainy,snowing/snowy,windy.這些先行組織材料不僅為他們理解運用本單元知識內容搭建了橋梁,還成功地將英語學科與地理、語文學科聯系起來,從而體現了學科間的相互交融、拓寬了文化視野。
為了避免產生低效的學習,教師要在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優(yōu)化教學目標,在處理教材時要思考哪些可以靈活處理?哪些不能隨意改變?在考慮其合理性的基礎上進行細化。以往,我們是這樣設置目標的: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listening skills.這樣的目標就過于籠統(tǒng),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其實,我們應該采用ABCD 原則,即在目標中要呈現“Audience(行為主體)、Behavior(行為動詞)、Condition(行為條件)、Degree(表現程度)”。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設置目標:在進行大量聽力訓練的前提下,學生學會運用聽力策略獲取新信息:80%左右的學生能聽懂細節(jié)信息回答聽力材料中所提的問題,正確率應不低于75%;50%左右的學生能比較流利地復述聽力材料的大意。只有合理地優(yōu)化目標,我們才能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上,清晰地把握教學方向。
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有其自身的學習特點,例如:書面文字的拼寫與實際讀音的距離,語音中的一系列語音現象常常使學生在表達上有難度,語法規(guī)則比較簡單但是習慣用法又比較復雜等等。針對這些特點,應該如何使英語教學遵循“語言學習規(guī)律”呢?
1.增加語言的輸入量
聽讀是輸入,先聽后說,先讀后寫!不要急于讓學生開口,用大量輸入來引導學生在語境中不斷地感受語言。
2.運用“支架式”教學
根據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進一步理解,需要事先將復雜的學習內容進行分解。例如,閱讀課教學前最好有導學案,讓學生對整體內容有所感知;閱讀過程中運用相關的閱讀策略來進行訓練,思維導圖就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篇章結構以及細節(jié)認識得更清楚,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品質。
3.采用“小步子”循環(huán)
美國著名行為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斯金納在“程序教學法”中著重分析了教學中的“小步子”原則。教學中,我們應該采用“小步子循環(huán)”,將以前學過的功能句型進行滾動,幫助學生積累知識。以“自我介紹”為例,七年級上冊從Unit1 至Unit12 中就已經學過許多句型,例如:介紹名字用“My name is…”,介紹家庭成員以及相關信息用“This is my mother…,My birthday is on…”,介紹自己的喜好用“I like bananas…,My favorite subject is…”等等。每次上課之前像“滾雪球”一樣進行練習,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4.注重及時評估反饋
學生回答問題、完成作業(yè)或試卷后,老師要及時評價,可以教師評、自評與互評這幾種方式結合起來。多元的評價維度往往可以更客觀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作文評價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采用評價量表幫助學生綜合分析寫作內容,從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面對不同個體,避免以“一桿標尺”要求學生,可以采用“分層教學、差異評價”的方式。例如,早自習時,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背書任務,供學生自主選擇:可以背聽力部分,可以只背簡短對話,甚至還可以只讀文章并翻譯。而“短語學習”也設置了不同層次的練習:在文章中找出含有該短語的句子,并進行仿寫(部分替換)或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造句練習等。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跳一跳”就能夠達到的目標。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苯o予學生恰當地評價,能夠讓他們在學習當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
合作學習主要是以互動合作為教學活動取向、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來共同達成教學目標。例如,七年級下冊Unit8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第二個課時,在post-listening 環(huán)節(jié)中,為了檢測學生是否理解了所學的方位介詞:in,on,between,next to,behind,across from,in front of 等。我設置了一個小組活動:Draw the places’ positions.首先,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聽力內容畫出post office,library,pay phone,restaurant,hotel 等地點的位置圖。然后,小組交換檢查是否畫得準確。在完成任務的過程,學生不僅學會了運用方位介詞,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也得到了培養(yǎng)。對于很多英語學習活動,我們都可以采用小組合作來完成,例如:interview,class reporting,story telling 等等。學生往往能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集思廣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承認個體差異性,保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促成學生生成的課堂。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摸索與反思,我發(fā)現孩子們學習英語時輕松了許多,聽、說、讀、寫、看的能力也提高了不少。最主要是孩子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成功體驗,產生了學習的內驅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唯有不斷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總結與反思,才能逐漸探討出適合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