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第六小學,新疆 庫爾勒 841000)
隨著《中華好詩詞》節(jié)目的熱播,不僅15 歲的姑娘武亦姝火了,收獲了一大眾青少年粉絲。著名的主持人董卿也火了,字字珠璣,口吐蓮花,成了國人崇拜的偶像。一時間,掀起了我們對詩詞熱愛的浪潮。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詩乃文字之祖,藝術(shù)之根。它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chǎn)的瑰寶,在浩瀚如煙的文字長河中,詩詞猶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它凝結(jié)的含蓄的語言,深隧地意境,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其價值不僅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更是開拓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賦予短暫的生命以意義。
當前,隨著基礎(chǔ)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古詩詞教學得到了許多老師以及教育研究者的重視。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站在新時代的講臺,手執(zhí)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yīng)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一歷史使命,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詩詞文化的長河中游弋,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王崧舟老師向我們所有的語文老師強調(diào)一個正確的觀念:學語文就是學文化,學好語文,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個文化人,學語文的最終目的應(yīng)該是活出自己的詩意人生,學中國古詩詞,就是學中國文化。
我從教15 年,也許是源于我對古詩詞的超級熱愛。我一直在對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做調(diào)查研究。我自己所教的班,全年級各個班,甚至還有其他年級的學生和老師。形式大多是個人或群體訪談,內(nèi)容包括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教師講解古詩詞的教學方法,學生對古詩詞的情感體驗三個方面。長期以來,我也反思我自己的古詩詞教學課,我也收集別的老師的課堂實錄。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不濃厚,喜歡古詩詞的學生比例也就占20%左右,老師對古詩詞的授課興趣亦不濃厚。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都是奔著考試去的。對古詩詞的講解也停留在知識點上,單一要求學生背誦默寫,而忽略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情感體驗就更沒有了。一堂課下來,學生并不能體會古詩詞的真正意義,導致學生認為詩詞的學習很枯燥,甚至有些學生認為學習詩詞毫無用處。
事實上,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1.古詩詞,是品德教育的切入點,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也講到語文課程應(yīng)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通過學習古詩詞,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古人常以詩言志,一首首精煉雋永的古詩詞,是詩人才華橫溢的結(jié)晶,也是他們志向高遠的體現(xiàn)。在我們熟知的詩人中,有立志為國馳騁沙場的七絕圣手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留下了這一千古名句。辛棄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讓我們看到了將士們的戰(zhàn)無不勝的斗志。有憂國憂民的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陸游在86 歲臨終前寫下了《示兒》這首詩,短短28 個字,道出了詩人對抗戰(zhàn)事業(yè)滿懷必勝信心,詩人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愛國情懷,讀了無不使人動容。讓學生從小就讀古詩詞,無疑是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植下了愛國之根,注入了民族之魂。
2.積累古詩詞,發(fā)展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wù),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習優(yōu)秀的古詩詞,能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詩詞的語言簡潔,含蓄,是運用語言的典范,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絕好素材。如《清平月,村居》中,詩人最喜歡頑皮可愛的小兒子,“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其中“無賴”一詞運用巧妙,貶義詞褒用,寫出了小兒的淘氣,“最喜”,也表達了詩人對小兒的喜愛之情。再如,李白在《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一句,詩人用比較的手法,把無形的友誼化作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學生多讀這類詩詞,對于他們模仿、借鑒優(yōu)美的文學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無疑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培養(yǎng)想象力,拓展思維
人類的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想象力,可以說,人類沒有想象,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人類社會也不可能進步。愛因斯坦強調(diào)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睈垡蛩固沟脑捥嵝盐覀?,在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古詩名篇以精煉的語言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fā)情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跳躍性,給學生留下了巨大的思維和想象空間。因此,古詩詞是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拓展學生思維的良好素材。作為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yīng)抓住各種契機,采用多種形式,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體味詩詞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4.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文學教育是一種美育,通過文學的陶冶,鑄成審美的心靈。中國古典詩詞是一種高雅的精神文化,它對凈化學生心靈,提高學生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年齡尚小,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審美體系,因此對于好與壞,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有時還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而通過古詩詞教學正好彌補了這一點。古詩詞把色彩美、畫面美、音韻美、意境美,文筆美,哲理美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學生在吟誦的過程中,真切感受到色彩明麗的畫面美。“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表達了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的決心。學生在詩海里品析著這些千古名句,無疑為他們的精神世界注入一汪清泉,既陶冶了情操,又浸潤了品格,使學生無形中提高了審美能力.
那對于我們小學語文老師來說,當下的古詩詞教學,有什么好的教學策略呢?
只有這樣語文老師才能在課堂上信手拈來,給學生營造出良好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文學素養(yǎng)。像王崧舟老師在課堂上展示的那樣優(yōu)美的語言能夠感染學生,并且啟發(fā)學生去思考,想象。我們語文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互相交流,我們自己也要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才能使自己獲得更多的進步。有些語文老師采用的古詩詞教學的方法太過單一,所以我們一定要多聽課,多交流,多反思,我們的教學水平提高。去年在我們四年級語文教研組研討下,在我?guī)煾雕R校長的幫助下,我授課的《出塞》,講得比較成功,得到了校領(lǐng)導的表揚。學??山Y(jié)合自身的狀況,適當開展語文教研活動,并在相互間進行教學觀摩,交流經(jīng)驗和見解,凝聚集體的智慧,優(yōu)化古詩詞教學方式。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現(xiàn)場或者是網(wǎng)絡(luò)對一些名師的古詩詞的教學示范課進行觀摩。我經(jīng)常聽王崧舟老師講的古詩詞課,《楓橋夜泊》和《長相思》,我聽了不下20 遍,我的感觸很深,收獲非常大。
朗讀是小學階段學生對于古詩詞理解和記憶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升華。每一次讀教師要有要求有目標。教師范讀、學生自讀、配樂朗讀,讀的形式多樣。王嵩舟老師講過,我們不僅要把詩詞讀的字字落實,還要讀出詩詞的節(jié)奏,讀的要有韻味。古詩有其獨特的節(jié)奏和韻律,詞句勻稱工整,音節(jié)鏗鏘鮮明,特別適合誦讀。指導學生朗讀時按詩歌節(jié)奏讀;背誦時則閉上眼睛,體味詩歌的情感底蘊及生命內(nèi)涵,感受詩歌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如《泊船瓜洲》中的“只隔”“又綠”“何時還”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xiāng)心切的心情,此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lǐng)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王崧舟老師再《愛上語文(三)》中講到,品讀詩詞的方法,先把詩詞讀厚,再把詩詞讀薄,最后把詩詞讀活。在王老師看來,想要把詩詞讀厚,就需要我們對作者的人生作細致入微的感悟,也需要我們對眾多讀者的觀點去理解細品。這也是我們可以跨越時間,與作者拳拳之心相互貫通的基本方法。把詩詞讀厚,是我們品讀詩詞的基礎(chǔ)。那么怎樣才能把詩詞讀后厚呢?除了需要我們用多種形式的誦讀古詩詞。還需要我們認真的,全面的做課前預習,深入的解詩題,解詩人及詩人的作品及詩中的其他人物,解詩詞的歷史背景。古詩詞,語言的表述和所寫的內(nèi)容,都離我們的時代比較遙遠。課堂上40分鐘時間,學生是來不及把整首詩包含的知識點做到全部掌握的,因此,課前預習、搜集資料、了解古詩的背景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王崧舟老師古詩詞小學的課堂上,他就特別注重對教學情境的營造,讓學生在老師所營造的情境中去設(shè)身處地的體驗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比如他執(zhí)教的《長相思》,讓我印象深刻的教學片段是,王老師問同學們看到了什么?孩子們回答,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畫面,看到了翻山越嶺的畫面……王老師又問學生,在納蘭性德的心里,在他的家鄉(xiāng),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下面就請同學們把你在納蘭的家鄉(xiāng)看到的畫面,用手中的筆寫下來。王老師邊巡視邊說,那或許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地方,那也許是一個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坐在一起邊喝酒邊吟詩的畫面……此時學生內(nèi)心的想象頓時被激發(fā)了出來,特別是在王老師這種生動有趣,富有詩意的語言感染下,在學生頭腦里也想象到了在詩人納蘭的家鄉(xiāng)看到的畫面。我們也應(yīng)像王老師那樣,用詩意的語言營造一種意境,相信學生的感染力會很強,學生參與度會很高。記得我在講《出塞》的時候,講到“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一句時,我抓著“人未還”,讓學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畫面,有什么感受,一位學生回答到,他仿佛看到了一位老奶奶悲痛欲絕的在給她的丈夫,兒子們上墳這樣的一個凄慘的畫面,我就這樣說道,“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頓時我就看到有些學生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zhuǎn),凄涼的心情溢于言表。剎那間就激發(fā)出了同學們對老奶奶一家人的同情之心,也激發(fā)出個同學們對戰(zhàn)爭的憤恨之情。
合作探究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也是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方法,能培養(yǎng)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合作精神。我們也可以根據(jù)學校自身的情況,開展一些詩詞朗誦大賽,中華好詩詞,這樣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梢约ぐl(fā)學生們對詩詞的興趣,還發(fā)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總之,古詩詞是華夏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寶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帶領(lǐng)學生邁入神圣的古詩殿堂,使學生領(lǐng)悟中華古詩的無窮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詩就是語文,語文就是詩,詩中有語文,語文中有詩,語文和詩就是一個整體,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詩無處不在,語文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