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映林
中國自秦以后的兩千余年,其中的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都是分裂割據時期,但自宋之后,中國再也未曾出現分裂割據局面,而是元明清的大一統(tǒng),其因是宋初所確立的制度。
陳橋兵變:宋朝建立
公元960年春節(jié),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兵不血刃輕松奪取了后周政權。趙匡胤曾領后周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遂定國號“宋”,改元建隆,都汴梁(今河南開封)。趙匡胤就是后世稱之的宋太祖。
從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到960年宋朝建立,53年間中原地區(qū)就先后出現5朝8姓14帝,平均每個皇帝在位時間不足4年。中原歷經五代,而在南方與山西,先后還存在10個割據政權,這其中尚不包括一些小的割據勢力,再加上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這時期的中國可謂政權林立,山河破碎。各割據政權爭戰(zhàn)不斷,攻伐殺掠,廣大人民受盡兵燹戰(zhàn)亂之苦。唐末的蔡州節(jié)度使秦宗權,每次出兵都不帶軍糧,而是用車載著窮人尸體以充軍糧,他們“所至屠老孺,焚屋廬,城府窮為荊萊”。后梁的朱溫父子為阻止李克用騎兵南下,先后三次掘開黃河堤防,山東、河南兩省絕大部分地區(qū),一片汪洋,皆成澤國。似這樣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事例,在分裂割據的五代十國不勝枚舉。靠什么結束分裂割據,完成統(tǒng)一?時人的看法是“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毛筆),焉足用哉”。也就是只有用更強大的武力才能消滅割據,實現統(tǒng)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證明了只要是割據,兵燹戰(zhàn)火就不會止,春秋戰(zhàn)國、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無不是如此,所以才有春秋無義戰(zhàn)之說。戰(zhàn)亂帶給人民的永遠是流離失所,朝不保夕,因此國家統(tǒng)一,和平穩(wěn)定是符合人民愿望的。
平定二李:完成宋周政權嬗替
宋建立后,太祖接受趙普建議,對后周所有官員采取籠絡政策,封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訓為鄭王,尊符太后為周太后,遷居西宮,在生活上盡力予以優(yōu)待和關照。郭氏、柴氏后代,給予封爵授官。原先的文武百官,一概留用,如后周宰相范質、王溥仍任宰相。這種籠絡政策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改朝換代帶來的沖擊、震蕩,使得最高權力平穩(wěn)過渡。對擁立者加官晉爵,授予實權。對恃功凌人的擁立者毫不留情,予以懲罰。京城巡檢官王彥升借夜巡之機,三更半夜闖入宰相王溥家中,圖謀勒索,雖未得逞,趙匡胤獲悉后,將王彥升罷官奪職。此事傳出,后周朝中舊臣感到安全,由心存狐疑轉為擁護;而那些擁戴功臣在鏡子面前也清醒過來,行事循規(guī)蹈矩,京城秩序迅速穩(wěn)定下來。但領兵在外的地方節(jié)度使則不同,雖說大部分慢慢轉變態(tài)度,表示服從,但也有依仗手中握有重兵,占據著數州之地,不甘心俯首帖耳臣服趙匡胤者。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占據晉南的昭義節(jié)度使李筠聯合北漢,首先起兵反宋。宋太祖親率大軍出征。趙普知道這次出征事關重大,對鞏固新生的宋政權具有生死攸關的政治意義,是“服天下之心”的戰(zhàn)斗,不能掉以輕心,建議以優(yōu)勢兵速戰(zhàn)速決。李筠沒有料到宋軍會突然出現,苦戰(zhàn)不敵投火自焚,反抗被迅速平定。
是年八月,盤踞揚州的后周淮南節(jié)度使李重進,起兵反抗。宋太祖采納趙普的意見,親自南征,圍住揚州,城破后,李重進合門自焚而死,淮南平定。宋太祖削平二李后將原先駐守各地的節(jié)度使做了一次大調整——換防,離開經營長久的駐地。至此,宋太祖從中央到地方基本控制了后周全境,宣告了宋代后周的嬗替完成。
收其精兵:杯酒釋兵權
五代政權更替,似走馬燈,令人目不暇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軍隊。所謂“五代為國,興亡以兵”。無論是稱帝的五代君主,還是各地稱王稱帥的割據者,無一不是擁有軍隊的,真?zhèn)€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大者稱帝,小者稱王”。南宋時人范浚說:“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焙髸x節(jié)度使安重榮公開宣稱:“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耶!”趙匡胤能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就是他掌握了后周最精銳的軍隊——中央禁軍。趙匡胤作為中央禁軍的殿前都點檢,以禁軍為后盾迫使后周8歲的小皇帝禪讓。過去,后周的周太祖以此上位,現在趙匡胤如法炮制,原因在于他倆都掌握著一支軍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深知個中三昧。因此,取得皇位、平定二李后,他在趙普的策劃下,首先對中央禁軍統(tǒng)帥進行調整。先是罷免了關系較遠的將領,對參與及支持陳橋兵變的禁軍將領予以加官晉級。慕容延釗升任殿前都點檢,高懷德為殿前副都點檢,韓令坤任侍衛(wèi)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為侍衛(wèi)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王審琦任殿前都指揮使,趙光義為殿前都虞侯。宋太祖通過此舉將京城禁軍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親信將領手中,并依靠他們鎮(zhèn)壓了二李的反抗,確立了自己的統(tǒng)治。
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鑒于已經控制了局勢,根據趙普策劃的“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三大綱領,首先“收其精兵”——著手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上演了一出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故事。是年七月初九晚朝結束,宋太祖把石守信等掌握禁軍的高級將領留了下來一同喝酒。酒過三巡,宋太祖讓侍從退了下去,嘆息說:“我如果不是靠你們出力,做不了這個皇帝。但是,我做這個皇帝也太難了,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笔匦诺让柡喂?。宋太祖道:“誰不想做皇帝呢?”石等人一聽,嚇得急忙下跪,紛紛道:“今天命已定,誰敢有異心?”宋太祖說:“話不能這么講。你們沒有異心,可你們的部下哪個不想富貴?一旦黃袍加你之身,你雖然不想當皇帝,還能由得了你嗎?”一席話將諸將從醉酒中喚醒,紛紛要求宋太祖給指明一條“可生之途”。宋太祖嘆口氣說:“人生在世,猶如白駒過隙,你們不如釋去帶兵之苦,多置良田美宅,享受榮華富貴,也為子孫立永不可動的產業(yè)。朕再同你們聯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不是很好嗎!”次日,參與陳橋兵變的這批將領紛紛上表稱病,辭去禁軍職務,交出兵權,宋太祖則給了大量賞賜。杯酒釋兵權是用經濟利益換取高級將領手中的兵權,沒有引起震蕩。其后不久,宋太祖開始與功臣聯姻,把守寡的妹妹嫁予高懷德,把兩個女兒分別嫁給石守信與王審琦的兒子,還讓三弟趙光美娶了張令鐸之女。
機構調整:建立高度集權的
軍事體制
此前,宋太祖因自己曾擔任過殿前都點檢,此職不再授人,杯酒釋兵權后,又取消了殿前副都點檢,這樣禁軍就不再有最高軍職,而是由皇帝直接掌控了。原先禁軍分屬兩個機構統(tǒng)領,一是殿前司,一是侍衛(wèi)司,殿前司的長官已經不設,侍衛(wèi)司長官是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此時也不再授。這樣一來,禁軍二司統(tǒng)帥地位大大降低;宋太祖還將侍衛(wèi)司一分為二,分別為侍衛(wèi)馬軍司與侍衛(wèi)步軍司,與殿前司合稱“三衙”。兩司變三衙,兵力分散,并以資歷較淺的武將擔任禁軍首領,禁軍統(tǒng)帥的權力削弱,而且三衙互相牽制,更甚于兩司。職能僅是“掌殿前諸班直及步騎諸指揮之名籍,凡統(tǒng)制、訓練、番衛(wèi)、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具政令?!比媒y(tǒng)兵卻沒有調兵權,三衙統(tǒng)帥地位較前降低,調兵權則歸于樞密院。
宋沿唐末以來舊制,以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簡稱樞府、西府,與中書省(政府)“對持文武二柄”。長官為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副長官為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資淺者稱簽書或同簽書樞密院事,樞密院的長官也稱執(zhí)政?!端问贰ぢ毠僦尽酚涊d樞密使職權,主要是掌管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及侍衛(wèi)諸班直、內外禁兵的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行走事宜。宋朝尚書省雖設有兵部,名義上掌管兵衛(wèi)、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輿馬、器械等,實際職權卻被樞密院侵奪而形同虛設,有其名無其實,充其量就是“獨省”文書而已。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宰相不得過問樞密院的事情。宋神宗改革時,曾有“議者欲廢樞密院,歸兵部”,遭到宋神宗的反對。神宗說:“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故專命官統(tǒng)之,互相維制,何可廢也?”
通過上述措施,樞密院——三衙統(tǒng)兵體制,巧妙地把兵權一分為三:“兵符出于密院,而不能統(tǒng)其眾;兵眾隸于三衙,而不得專其制”。有調兵權的樞密院不掌管軍隊,掌管軍隊的三衙卻調不動兵,遇有戰(zhàn)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領兵出征,皇帝掌控了最高軍權,從而實現了“發(fā)兵之權”與“握兵之重”的分離。更有甚者,宋朝還實行以文制武,樞密院長官皆由文臣擔任。后來干脆由文臣任統(tǒng)兵官,督率武將,稱安撫使、經略安撫使。
削奪其權,制其錢谷:
分化事權,“強干弱枝”
在“收其精兵”的次年,宋太祖開始了“削奪其權”,“制其錢谷”,對行政、財政、司法權力進行調整,重新布局。唐末五代以來的割據,是出鎮(zhèn)地方的節(jié)度使權力太大,軍政財司法諸權一把抓,故能割據。要消除藩鎮(zhèn)割據,還必須削奪節(jié)度使的軍、政、財、司法諸項權力。其主要措施:
一是取消節(jié)度使統(tǒng)領的“支郡”,將其劃歸中央管轄。所謂支郡是指節(jié)度使所轄州郡中駐所以外的州郡。如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轄襄、均、房、復四州,襄州是節(jié)度使駐所,為本州,其余三州即為支郡。支郡收歸中央,州縣長官(知州、知府、知縣)概由中央委派文官擔任,每任三年。
二是取消節(jié)度使的掌兵權,并逐漸實施撤罷節(jié)鎮(zhèn),使節(jié)度使成為授予高官或有功之臣的榮譽虛銜。
三是剝奪節(jié)度使的行政權。行政權交還州(府)縣衙門,州縣長官由中央任免,中央同時向各州派遣通判。通判既非知州副職,也非知州屬官,可以直接向皇帝奏報地方事務與官員履職情況,負有監(jiān)督州縣長官的權力。這種情況下,知州知府往往不敢獨斷專行,遇事無不與通判商量。凡有文書知州必須與通判共同簽署才能生效。還規(guī)定節(jié)度使不許任用自己提拔的親吏處理公務,擔任掌書記(節(jié)度使佐官,如趙普就擔任過趙匡胤的掌書記,負責奏牘文書,類似今之機要秘書、秘書長)一職的必須有兩任在政府工作的經歷,新人不得出任掌書記。
四是剝奪節(jié)度使的財政權。設置轉運使司(簡稱漕司)掌一路(轄若干州府)財賦收入,財權交由中央派出的轉運使,規(guī)定各州所收租稅除留下必要的經費開支外,所有金帛要全部運送到中央,嚴禁過去以“留使”“留州”等名目截留財物,財稅收入全部送歸中央。為杜絕或瞞報截留,或大斗進小斗出,收取差額(時稱“余羨”)中飽私囊,宋太祖定制,每到夏稅將要繳納時,由中央在京官中選派常參官(指在京文武升為朝官的但還無職事者每日而參見皇帝的官員)到地方主管百姓繳納租稅,并禁止藩鎮(zhèn)派親吏到各地進行長途販運,堵死藩鎮(zhèn)經商獲利渠道。自此改變了“自唐天寶以來,方鎮(zhèn)屯重兵,多以賦入自贍,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鮮。五代方鎮(zhèn)益強,率領部曲主場院,厚斂以自利”的現象。財權集中到中央,切斷了藩鎮(zhèn)興風作浪的經濟基礎,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
五是收司法權于中央。唐末五代藩鎮(zhèn)專橫跋扈,以致枉法殺人。建隆三年(962)規(guī)定重大案件必須由朝廷復審,州縣不得擅自判處死刑,犯死罪的上送朝廷刑部復審,刑部復審定讞后才能執(zhí)行。后專設審刑院,為刑案最高審查機構。同年恢復前代縣尉的建置,取代原來由藩鎮(zhèn)親隨擔任的鎮(zhèn)將,執(zhí)掌一縣的司法治安。開寶六年(973年),取消以前藩鎮(zhèn)以牙將審斷州府刑獄的舊制,代之以朝廷派出的科舉入仕的文官,自此剝奪了藩鎮(zhèn)對州府的司法權。
權力集中到中央后,必須保障中央政令的暢通無阻,一貫到底,這就必須要有強大的武力為后盾。宋朝軍隊分為禁軍、廂軍、鄉(xiāng)兵、蕃兵四部分,構成中央軍和地方軍、正規(guī)軍和非正規(guī)軍的軍事體制。前兩種為正規(guī)軍,禁軍是中央軍,一般約在20萬左右,其中10余萬駐守京城,拱衛(wèi)京師,余下者駐軍事要地,以京師禁軍足以控制外地駐軍,合外地駐軍而能抵擋在京禁軍,這叫做“內外相制”。入禁軍者為身強力壯且驍勇的青年。廂軍系年輕驍勇的抽入禁軍后留下的老弱,基本無戰(zhàn)斗力,只能充役使之用,由地方統(tǒng)率,總領于中央侍衛(wèi)司。由于軍隊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戰(zhàn)斗力上,京師都比地方雄厚,形成所謂的“強干弱枝”,任何一級地方政府都無力對抗中央。鄉(xiāng)兵是按戶抽調的壯丁,主要功能是維護本地治安。蕃兵是邊區(qū)少數民族組成的軍隊,數量很少,遇戰(zhàn)事配合禁軍作戰(zhàn)。
一切“皆出于天子”:
奠定此后中國千年大一統(tǒng)
南宋朱熹說:“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遂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睆拇艘院?,“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一切“皆出于天子”。中央政府權力強化了,一改唐末五代以來的混亂局面,從此以后,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地方割據。元明清的大一統(tǒng)與有宋一代制定的上述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系,宋朝確立的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大多為明清所繼承。例如宋朝由三衙分掌全國軍隊,明朝設五軍都督府分掌全國軍隊。明清時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一如宋代分置,而由皇帝為最高軍事統(tǒng)帥,從此阻斷了“興亡以兵”的現象。明清時期全國駐軍也如宋朝制度,如清滿八旗20余萬,10余萬駐京師京畿,其余分駐全國各要沖,以綠營兵駐防各省。再如地方分權明清亦是依樣畫葫蘆,宋代地方分權制衡,四司互不統(tǒng)屬;明清同樣如此,地方三司互不統(tǒng)屬,相互制衡??婆e制度完善于宋,其所創(chuàng)鎖院、彌封、謄錄、殿試,無一不為明清所繼承,等等,不一而足。
但歷史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軍權過于集中,兵將分離,弄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對軍隊戰(zhàn)斗力有一定影響。更由于太祖太宗后,所有皇帝無不視“祖宗家法”為畏途,不敢越雷池一步。久之,固守祖宗成法而不敢變革;事權分散使得機構疊床架屋,冗官、冗兵、冗費,終至“積貧積弱”。
(作者系江蘇省工運研究所研究員、教授,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