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海,郝 娜
(1.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86;2.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陜西延安716000;3.西安翻譯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西安710000)
1945年中國抗戰(zhàn)取得勝利后,由于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日本同中國的民族矛盾基本解決,國民黨與中共之間的階級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美國采取扶蔣反共的政策加劇了國共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對立、政治分歧和軍事沖突。中共開始認識到:“解決解放區(qū)的土地問題是我黨目前最基本的歷史任務,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必須以最大的決心和努力,放手發(fā)動與領導群眾來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盵1]246為爭取廣大農民群眾支持,中共決定:“我黨應堅決擁護群眾在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退息等斗爭中,從地主手中獲得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1]246中共開始改變抗戰(zhàn)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這種政策的變化是其積極適應新形勢的產物,為中共領導解放戰(zhàn)爭爭取了最為廣泛的人民群眾支持,保證了中共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獲得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資源,為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對此,學界已有諸多研究成果問世,(1)許秋霜論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制定土地政策的歷史背景、演變、特點及影響。參見許秋霜《論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9年第3期,第20-22頁。劉學申論述了解放戰(zhàn)爭前中共土地政策的發(fā)展演變、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土地政策的調適、戰(zhàn)略進攻中中共土地政策的轉變等問題。參見劉學申《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農村土地政策研究》,《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第1-4頁。羅平漢論述了陜甘寧邊區(qū)開展土地征購的背景、陜甘寧邊區(qū)的土地征購條例、陜甘寧邊區(qū)土地征購的試點、土地征購的中止等問題。參見羅平漢《陜甘寧邊區(qū)試行土地公債征購地主土地述論》,《中共黨史研究》2018年第6期,第64-76頁。這些研究成果對于認識抗戰(zhàn)勝利后中共土地政策的變遷特別是當時實行的和平土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嘗試對抗戰(zhàn)勝利后中共土地政策變遷的歷史背景、軌跡及意義作出新的闡釋,以求教于廣大學術界同仁。
“土地政策是國家和政黨等政治實體為了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土地管理任務和土地利用目標,圍繞特定的社會經濟利益而規(guī)定的土地利用以調整人地關系的一系列準則、方向與指南的總和。”[2]抗戰(zhàn)勝利后,中共準確分析新形勢,科學制定新任務,這種新形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期間,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造成了中國國防的空虛,日本帝國主義乘機發(fā)動了一系列侵華戰(zhàn)爭,中國喪失東北等大面積領土,華北等地面臨極大威脅,中華民族面臨巨大危機。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共主張與國民黨停止內戰(zhàn),共同抗日,各中間派包括國民黨左派都極為贊同中共的政治主張。在各方斡旋和努力下,國共以民族大義為重,實現了繼1927年后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攜手抗戰(zhàn),中國取得了抗戰(zhàn)的偉大勝利。
抗戰(zhàn)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對世界文明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3]260-261中國抗戰(zhàn)的偉大勝利,標志著長期以來中日之間民族矛盾的基本解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逐漸轉變?yōu)閲仓g的階級矛盾。新的社會矛盾的出現,要求中共調整過去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以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需要。
抗戰(zhàn)中,為了爭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中共與國民黨談判后,暫時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的蘇維埃政策,實行兼顧地主與農民利益的減租減息政策,但國共之間的矛盾只是暫時掩蓋而并未獲得真正解決。有學者指出:“對于在抗戰(zhàn)中發(fā)展壯大的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蔣介石始終保持高度警惕,他認為共產黨地位的上升、影響的擴大,已經成為戰(zhàn)后其繼續(xù)堅持法西斯獨裁統治的最大威脅。”[4]為此,國民黨在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后開始采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希望限制中共力量的發(fā)展。
抗戰(zhàn)勝利前后,國民黨試圖剝奪中共的對日受降權,中共拒不接受。1945年8月15日,中國解放區(qū)抗日軍總司令朱德致美、英、蘇三國說帖,指出,國民黨政府不能代表中國解放區(qū)、淪陷區(qū)人民和抗日武裝;中國解放區(qū)、淪陷區(qū)人民武裝有權接受被我軍包圍之日偽軍投降;派遣自己的代表參加同盟國接受日本投降及將來的和會與聯合國會議;請美國政府立即停止對國民黨政府之租借法案,不能援助國民黨政府發(fā)動內戰(zhàn)。[5]以此表明了中共的嚴正態(tài)度。
同日,蔣介石的發(fā)言人在重慶記者會上講關于共產黨忽視蔣介石委員長對朱總司令的命令時指出,委員長的命令必須服從。忽視委員長者將被認為人民公敵,并應以軍事紀律處置。國民黨明確認為中共領導的軍隊是人民公敵,中共針鋒相對地稱蔣介石為人民公敵,認為人民公敵蔣介石發(fā)出了內戰(zhàn)信號。[6]
由于國民黨積極準備內戰(zhàn),誣陷中共為“異黨”“奸黨”“奸軍”“叛軍”“奸區(qū)”“匪區(qū)”,[7]635攻擊中共“不服從軍令政令”“封建割據”“破壞抗戰(zhàn)”“危害國家”[7]635,“以及所謂中國過去只有過‘剿匪’,沒有過‘內戰(zhàn)’,因此也不會有‘內戰(zhàn)’等等”,[7]635-636為以后的內戰(zhàn)進行輿論準備。中共提出,內戰(zhàn)可以制止和必須制止。“堅決迅速努力壯大人民的民主力量,由人民解放敵占大城市和解除敵偽武裝,如有獨夫民賊敢于進犯人民,則取自衛(wèi)立場,給以堅決的反擊,使內戰(zhàn)挑撥者無所逞其伎?!盵7]637
種種跡象表明,國民黨十分敵視中共及其領導下的解放區(qū)、人民武裝,意欲通過戰(zhàn)爭手段解決中共問題;中共則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方針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7]637的嚴正自衛(wèi)態(tài)度,雙方無法通過政治方法來彌合根本利益上的沖突。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為了從根本上瓦解其統治的階級基礎,就需要改變適當保護地主階級利益的政策,通過沒收地主土地和財產分配給農民的方式來調動農民擁護中共政策主張的積極性。
抗戰(zhàn)勝利后,全國人民都希望飽經戰(zhàn)亂的中國能夠爭取來之不易、十分寶貴的休養(yǎng)生息、建設國家的機會,但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實行反共反人民的內戰(zhàn)、獨裁政策。雖迫于國內外壓力,國民黨也曾提出要與中共和談,國共也在重慶進行了談判,并簽訂了用于制止內戰(zhàn)的“雙十協定”,(2)1945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談判代表周恩來、王若飛與國民黨談判代表王世杰、張治中、邵力子在重慶曾家?guī)r簽訂《國共雙方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主要內容是國共雙方關于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解放區(qū)地方政府等問題的商談結果,在軍隊、解放區(qū)政權兩個根本問題上雙方沒有達成協議。參見本書編寫組《輝煌歲月——黨員干部黨史知識必修》,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113頁。但結果卻不盡人意。中共堅決擁護此協定,認為其體現了和平建國的方針,指出中國目前只需要和平建國這一條方針。原因是日本殘余的軍國主義企圖挑起中國內戰(zhàn),以便卷土重來;中國人民在八年戰(zhàn)爭中遭受了巨大犧牲,需要恢復和發(fā)展中國的生產力;中國位列四大強國之一,負擔著鞏固世界和平的責任。[8]然而在事后看來,這只是國民黨的緩兵之計,他們希望用和談來壓服中共放棄解放區(qū)和武裝力量,如不達目的,至少可以爭取調兵遣將、準備內戰(zhàn)的時間。
各方部署完成后,國民黨于1946年6月進攻中共領導下的中原解放區(qū)。此后,進攻華東等解放區(qū)。全面內戰(zhàn)由此爆發(fā)。[3]280中共批評國民黨違背協定、擴大內戰(zhàn)的行動,有其一貫的歷史。一月十日停戰(zhàn)協定甫一簽訂,國民黨即利用中共忠實執(zhí)行協定機會,依仗外力,偷運軍隊,聯合日偽,攻城略地。[9]
7月20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以自衛(wèi)戰(zhàn)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的黨內指示中強調,蔣介石在東北占四平、長春等地后,又在華東、華北進攻,只有在自衛(wèi)戰(zhàn)爭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之后,中國人民才能恢復和平。[10]1186為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必須爭取最大多數的人民群眾。依靠貧雇農;將一般富農、中小地主分子和漢奸、豪紳、惡霸分子區(qū)別;在國民黨軍隊中,應爭取一切可能反對內戰(zhàn)的人,[10]1188并提出持久抗戰(zhàn)的戰(zhàn)略思想,意在與國民黨奮戰(zhàn)到底。
國民黨的進攻,國共全面內戰(zhàn)的爆發(fā),嚴重破壞了國共和平建國的政治基礎,中共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政治主張已無實現可能,中共不得不調整原先的政策特別是土地政策,希望以更徹底的土地政策改革來推動群眾運動的開展和解放戰(zhàn)爭的進行。
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后,國共之間在各方面的對比懸殊,從軍事力量、武器裝備、控制全國領土面積、占有大城市數量、現代工業(yè)經濟占有量等方面看,中共與國民黨都有極大差距,這為中共戰(zhàn)勝國民黨制造了巨大困難。但中共依然堅信,最終可以戰(zhàn)勝國民黨。
在與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中共領導人毛澤東作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10]1195的著名論斷。他指出:“蔣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國反動派也都是紙老虎?!盵10]1195這極大地增強了全黨、全軍和全國廣大人民群眾打敗中國反動派的信心和決心。經過抗戰(zhàn)的歷練,中共力量已今非昔比,兵強馬壯。國民黨雖號稱八百萬軍隊,五百萬黨團員,但國民黨軍隊的戰(zhàn)斗力、軍政人員的綜合素養(yǎng)卻無法與中共相提并論。從國民黨東北行營內部傳出的歌謠寫道:“參謀:平時說大話,戰(zhàn)時就害怕,手拿紅藍筆——亂畫;副官:無事抄起手,有事滿街走,專門辦報銷——揩油;軍需:鈔票不離手,會客交朋友,一說要借錢——沒有;軍醫(yī):平時吊郎當,看病亂開方,病人來住院——沒床;軍械:槍炮數不對,械彈滿塵灰,一說運軍火——旅費;軍法:法律弄不清,審案問人情,有罪沒有罪——用刑;政工:男女攪一坨,開會吹法螺,到點貼標語——膏藥?!盵11]
在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的作戰(zhàn)方法基礎上,中共制定了打敗國民黨的作戰(zhàn)原則。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起草的黨內指示中指出:“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zhàn)方法,不但必須應用于戰(zhàn)役的部署方面,而且應用于戰(zhàn)術的部署方面?!盵10]1197具體制定了戰(zhàn)役和戰(zhàn)略部署的方法,指出這樣做的效果是能全殲和速勝。提出集中兵力各個殲滅的原則,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10]1199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從開始建軍起十余年間的優(yōu)良傳統,也是對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教訓總結。第五次反“圍剿”時,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退卻中的逃跑主義的錯誤軍事路線,造成了極大損失,中共領導下紅區(qū)、白區(qū)根據地大面積丟失,紅軍被迫長征。毛澤東在總結以往錯誤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正確的作戰(zhàn)原則,用于指導解放戰(zhàn)爭。
總之,由于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國內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中共制定了打敗國民黨的政治方針和軍事策略,使中共必須調整抗戰(zhàn)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逐步向沒收地主土地政策過渡,這成為抗戰(zhàn)勝利后中共土地政策變遷的重要起點。
抗戰(zhàn)勝利后,中共根據國內外形勢的顯著變化與解放戰(zhàn)爭的具體進程,及時制定并堅決推行了新的土地政策,大致經歷了如下歷史變遷。
1946年5月,中共中央發(fā)出由劉少奇起草的《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又名《五四指示》),主要目的是基本解決農民的土地所有問題。明確要求各地黨委大張旗鼓地支持正在進行的農民獲得土地的群眾運動,不需要擔心在運動中出現的各種反對聲音和不利因素,通過駁斥和教育進一步推動群眾運動的發(fā)展。
《五四指示》制定了推進群眾運動、推行新土地政策的重要措施,主要有:支持群眾從地主手中獲得土地;保證中農包括富裕中農參加運動并獲益;不過分打擊富農,將其與地主區(qū)別;斗爭漢奸并剝奪其土地;沒收部分漢奸分子產業(yè),保護富農、地主產業(yè);尊重并實施群眾創(chuàng)造的解決土地問題的方式;公平合理地分配運動果實給貧苦的烈士遺族、抗日戰(zhàn)士、抗日干部及其家屬和無地及少地農民;在運動中及土地問題解決后,發(fā)展農會、民兵及黨的組織,教育群眾為保衛(wèi)自己已得土地和民主政權而斗爭;中共干部不得利用自己地位謀取過多利益。[1]250貫穿《五四指示》的主要精神是劃分階級(3)在歷史上,中共于1933年制定了兩個劃分階級的文件,即《怎樣分析農村階級》和《關于土地斗爭中一些問題的決定》,1948年重新發(fā)出,意在糾正土改運動中劃分階級成分問題上出現的錯誤。任弼時依據中央文件提出了農村中主要階級成分的一般劃分標準。占有多量土地,自己不勞動,??縿兿鬓r民地租或兼放高利貸不勞而獲的,就是地主;占有多量土地、牲畜、農具,自己參加主要勞動,同時剝削農民的雇傭勞動的,就是富農;占有土地、牲畜、農具,自己勞動,不剝削其他農民,或只有輕微剝削的,就是中農;占有少量土地、農具等,自己勞動,同時又出賣一部分勞動力的,就是貧農;不占有土地、牲畜、農具,出賣自己勞動力的,就是雇農。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頁。與發(fā)動群眾,劃分階級是為了分清敵我,孤立和分化敵人;發(fā)動群眾,也就能更好地壯大中共的階級與群眾基礎。中共對此也有清醒認識。1946年,陜甘寧邊區(qū)第三屆第二次政府委員會指出,貫徹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是發(fā)動群眾積極參軍參戰(zhàn)發(fā)展生產的中心一環(huán),也是一切戰(zhàn)備工作的樞紐,要求將公地適當分配給無地和地少的農民。[12]
上述政策的核心在于中共積極堅決支持農民奪取地主土地的斗爭,沒收為非作歹、有巨大民憤的漢奸財產,分配給擁護黨的政策的無地、少地的農民,使農民在土地政策調整中獲得實惠。同時也要加強黨內教育,防止干部特別是具體執(zhí)行政策的區(qū)鄉(xiāng)干部以權謀私,引起群眾不滿,斗爭干部,改變土改大方向。當然,通過延安整風運動,中共改造干部工作和思想作風已取得重大成果,培育了一大批忠于黨的事業(yè)的優(yōu)秀干部。有學者指出:“如果說整風對這個黨的形塑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更大的可能是,整風造就了這樣的一代人和這樣的風氣,他們不僅在組織和思想原則上聽從黨的指導,而且在個體選擇、個人生活上自覺按黨的期望和標準要求自己,把自己打造成對黨完全忠誠的‘透明人’?!盵13]
通過政權組織保障既得利益的持久擁有與不斷擴大,堅定農民跟中共走的決心,放手發(fā)動與領導群眾運動來“保持農村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和我們黨在一道(農村中雇農、貧農、中農、手工業(yè)工人及其他貧民共計約占百分之九十二,地主富農約占百分之八)”,[1]249為鞏固解放區(qū)、推進國家民主化奠定基礎。爭取農村中最大多數的貧雇農、中農是中共的一貫政策。毛澤東指出:“必須將貧雇農的利益和貧農團的帶頭作用,放在第一位。”[14]55必須經過貧雇農發(fā)動土改,使貧雇農在團結中農的基礎上通過農會在鄉(xiāng)村政權中起帶頭作用,批評了貧雇農打江山坐江山的錯誤口號,要求兼顧貧雇農與中農利益。在貧雇農與中農之間,中共不愿也不會顧此失彼,這就從總體上改變了此前執(zhí)行的減租減息政策。
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后,雖然部分農民獲得了土地,但仍有許多赤貧及雇農沒有分到或很少分到土地,而這一部分人正是中共在農村進行土改的重要依靠力量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動力。為解決上述問題,推動土改運動深入發(fā)展,中共中央開始考慮試辦土地公債。
1947年1月,劉少奇向鄧小平、薄一波、鄧子恢等解放區(qū)領導人發(fā)出《詢問土地改革的幾個問題的通知》時指出,土地改革已獲很大成績,但在一些地區(qū)中許多赤貧和雇農沒有獲得土地,請你們答復我?guī)讉€問題。[15]43劉少奇的問題是:中共領導下的各根據地政府能否發(fā)行土地公債,征購地主富余土地無償分配給缺地農民,通過合法方式消滅地主階級。分配土地時,一部分人企圖分占更多土地,與貧農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沖突,是否應提重新分配土地的口號?重新分配辦法在何時何地提出為妥?[15]44這些問題的核心是,是否發(fā)行土地公債,實行和平土改?是否重新分配土地?以使貧雇農在土地分配中獲得最大利益。經過思考和實踐,中共中央決定試辦土地公債并總結其經驗。
1947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在陜甘寧邊區(qū)部分地方試辦土地公債,證明這是徹底解決土地問題的最好辦法之一。[15]45《通報》概括了試辦土地公債的初步經驗:政府法令與群眾運動相結合,能夠使群眾的清算運動更具合法性,使群眾敢于斗爭,地主必須交出全部多余土地進而交給農民,僅用清算、獻地(4)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動員地主及各級干部開展獻田獻物運動,目的之一是普查地主富農的黑地,合理調整地主與農民繳納賦稅的負擔。獻田運動的基礎是地主富農的自覺自愿,但自覺自愿獻田的是極少數,這種方式不能滿足農民占有更多土地的愿望。中共黨員干部獻田受自身觀念、家族利益、社會輿論、封建文化傳統等各方面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同樣很難使農民獲得大量土地。等辦法不能解決土地問題;公債征購部分開明士紳的土地;(5)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對知識分子和開明士紳的總體政策是保護、爭取和改造,希望其為人民共和國和將來的新民主主義國家服務,至少是擁護或不堅決反對現行政策,采取公債征購開明士紳土地的方法有利于在政治上爭取他們。任弼時指出:“在抗日時期,減租減息,實行‘三三制’,有一批開明士紳,例如李鼎銘等,參加了政府和參議會,這是完全正確與必要的……現在打倒蔣介石,實行土改,是否這些開明人士就不要了呢?不應該……李鼎銘死了,如果未死的話,還是可以繼續(xù)工作?!眳⒁娭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頁。地主希望以公債繳納公糧;土地公債辦法可增加土地改革合法性;在土改中,清算、獻地運動為主,公債征購土地辦法為輔。
試辦土地公債與國民黨倡導的平均地權(6)孫中山“平均地權”思想的具體內容歸納起來包括:“核定地價”“照價納稅”“漲價歸公”“照價收買”以及“土地國有”等幾項。1924年,他在手書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第十條中,對此作了簡明概括:“每縣開創(chuàng)縣自治之時,必須先規(guī)定全縣私有土地之價。其法由地主自報之,地方政府照價征稅,并可隨時照價收買。自此次報價之后,若土地因政治之改良、社會之進步而增價者,則其利益當為全縣人民所共享,而原主不得而私之?!眳⒁婟忋?、張道有《中山先生的一天》,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7年版,第292頁。孫中山“平均地權”與中共試辦土地公債相似之處在于,政府有對地主土地的合法處置權,通過合法處置實現社會財富的均衡。、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實行的對資本家的和平贖買政策有相似之處,希望通過政府法令方式,用經濟手段解決地主與農民土地占有不平等現象,有利于爭取地主和農民對政府的支持,與減租減息政策的目的相同?!段逅闹甘尽氛J為中共土地政策與孫中山主張有相通之處,要求黨的干部向黨外人士做必要解釋,指出解決土地問題是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正當要求,合乎孫中山主張與政協決議,兼顧地主富農利益,“因此應當贊助農民的要求”。[1]250在某種意義上,中共也希望以孫中山革命事業(yè)、建國思想繼承者的面貌出現,這樣不僅有利于爭取國民黨左派的支持,達到分化、瓦解國民黨的目的,而且有利于爭取贊同孫中山思想的人民群眾對中共的諒解、支持及擁護。中共試辦土地公債,嘗試通過和平手段使赤貧及雇農獲得土地,為革命尋找支持力量。但戰(zhàn)爭環(huán)境破壞了和平土改的努力,中共開始考慮平均分配土地。
試辦土地公債仍不能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再加上國民黨占領延安,在內戰(zhàn)的壓力下,中共中央土改的思路也開始了整體性的轉換。[16]1947年7月21日,毛澤東提出,土地政策今天可以而且需要比《五四指示》更進一步,因為群眾要求更進一步,如土地推平。初步提出平均分配土地的意見。
9月6日,中共中央給中工委的復電中指示,平分土地好處多,中農大多獲益,土地會議應取徹底平分土地的方針。[17]34310月10日,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決議》,指出民族落后、國家民主化無法實現的主要根源和障礙是中國土地制度的極不合理,必須消滅“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17]416具體方法有:廢除地主土地所有權;廢除廟宇等土地所有權;廢除土改以前債務;選舉土改領導機關;除本法九條乙項規(guī)定外,(7)第九條為若干特殊的土地及財產之處理辦法,乙項內容為: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礦山、大牧場、大荒地及湖沼等,歸政府管理。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18頁。鄉(xiāng)村中按人口、以行政村為單位平均分配土地;分配地主牲畜等財產給農民;保護工商業(yè)者合法財產不受侵犯;審判違抗或破壞土地法的罪犯;農民有權彈劾各級干部,侵犯人民權利者,應受人民法庭審判。[17]420以此確定了平分土地的政策。
在執(zhí)行土地法大綱時,中共堅決反對“左”的錯誤。毛澤東指出,平分土地是正確的,農民有這個要求,但要注意糾正工作中的“左”的錯誤。土改的中心是平分封建階級的土地、糧食、牲畜、農具等財產,不應過分強調斗地財。(8)“地財”指地主埋在地下的財物,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解放區(qū)地主為保護他的私有財產,免遭沒收為公有,將部分財產埋在地下。參見袁競《毛澤東著作大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年版,第735頁。過分強調斗地財會影響土改進程,也容易引發(fā)打殺地主等“左”的錯誤出現。習仲勛向毛澤東匯報西北土改中出現“左”的情緒和偏向,要求邊區(qū)土改需要注意“不應再算老賬(特別是政治上的)”[14]63等九個問題后,毛澤東批示,完全同意習仲勛同志這些意見。華北、華中各老解放區(qū)有同樣情況者,必須注意改正“左”的錯誤。[14]61
廢除地主、廟宇等階級和機構的土地所有權可獲得更多土地資源,實行平均分配可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建立人民法庭制裁違反土地法的罪犯或一些干部能增強法律效力,為全面貫徹土地法提供強大的專政與群眾基礎,反對“左”的錯誤有利于土改沿著正常的軌道平穩(wěn)推進。此外,中共十分重視實施土地法的策略與方法。1948年2月,毛澤東在致劉少奇的一封電報中提出,在不同地區(qū)實施土地法應采取不同策略。[14]86在日本投降以前的老解放區(qū),只需調整一部分土地,按照平山經驗(9)平山經驗是指該縣在土地改革運動中,采取邀請黨外群眾列席黨支部會議的方式,整頓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的經驗。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87頁。解決黨同群眾間的矛盾;在1945年9月至1947年8月內解放的地區(qū),普遍、徹底地分配土地;大反攻后新解放的地區(qū),分兩個階段實行土地法:中立富農,專門打擊地主;分配富農出租和多余的土地及一部分財產。[14]87關于新解放區(qū)土改方法,毛澤東指出,應掌握如下要點:依群眾覺悟程度和領導干部強弱決定土改速度;新區(qū)土改分打擊地主和平分土地兩個階段進行;先組織貧農團再組織農民協會;先行試點,逐步推廣;區(qū)別鞏固和游擊區(qū);必須消滅地主武裝和特務組織;鎮(zhèn)壓反動分子;利用地主富農出身但贊成土改的本地知識分子;注意保護工商業(yè)。[14]96采取上述策略和方法,有利于對各個解放區(qū)區(qū)別對待,可以有效防止一刀切的“左”的錯誤,也可以將主要矛盾針對反動地主和特務組織,有利于爭取盡可能多的力量支持土改。
“歷時近兩個月的全國土地會議和會議通過的《中國土地法大綱》,為在全國消滅封建土地制度提供了一個藍本,指引億萬農民擺脫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壓迫,為全國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物質力量?!盵18]中共土地政策調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抗戰(zhàn)勝利后中共土地政策的調整,適應了形勢發(fā)展,發(fā)動了廣大群眾,為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與物力基礎,也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土改積累了實踐經驗。政策對于中共勝利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毛澤東指出,共產黨越來越大的真理(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政策的正確”。[14]46如我們政策不正確,如侵犯了中農、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對俘虜、地主、富農處置不當,在統一戰(zhàn)線問題上犯錯誤,那就不能勝利,“共產黨會由越來越多變成越來越少”。[14]46
毛澤東指出,日本投降以后,農民迫切要求土地,我們就及時改變土地政策,由減租減息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段逅闹甘尽肪褪潜憩F這種轉變。[17]530朱德指出,日本投降后革命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敵人和同盟軍都變了,革命的策略也必須按照客觀情況改變。因此,從減租減息的政策改變?yōu)闆]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17]232中共為適應形勢發(fā)展而及時調整土地政策,是為了爭取最大多數農民對中共政策的支持,以推進解放戰(zhàn)爭的發(fā)展。
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不斷深入和擴大,中共將發(fā)行土地公債的政策調整為平均分配土地,適應了當時的戰(zhàn)時環(huán)境。國民黨大舉進攻,部分地主反抗中共土地政策,和平土改無法實現,只有通過階級斗爭方式實行暴力土改才能更有效地動員廣大貧雇農、中農等革命力量。此后,根據群眾要求,中共把發(fā)行土地公債調整為平分土地,使原來缺少土地的農民獲得土地,而獲得土地的農民積極配合中共推行的各項政策,適應了解放戰(zhàn)爭需求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新形勢。
中共是善于通過群眾組織發(fā)動民眾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延安時期,“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如任弼時、朱德、陳云等,多次就陜甘寧邊區(qū)經濟發(fā)展作出指示,要求邊區(qū)實行毛澤東‘組織起來’的合作政策”,[19]邊區(qū)組織成立了農業(yè)合作社等。土改中,中共同樣組織農會等機構發(fā)動群眾,推動運動發(fā)展。
林伯渠指出:“全國土地會議的精神是發(fā)動群眾。徹底平分土地,也是發(fā)動群眾?!盵17]485在平分土地后,實行查階級、評成分政策,劃清了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界限,提高了貧雇農的政治威信和階級覺悟,貧雇農自己起來掌握政權和武裝,不受地主統治,積極投身于解放戰(zhàn)爭中,土地政策調整起到了極大的發(fā)動群眾的作用。
毛澤東指出,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是最徹底地消滅封建制度的一種方法,完全適合農民群眾的要求。[17]530在鄉(xiāng)村中組織農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為執(zhí)行土地改革的合法機關,貧農團成為一切農村斗爭的領導骨干,事實上也成為中共在基層的政權派出機構和代言人,能夠更快捷、精準地貫徹中共的政策引導和利益訴求。同時,又積極貫徹“依靠貧農,鞏固地聯合中農,消滅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的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土地剝削制度”[17]530的土改總路線,規(guī)定地主、富農應得財產不能超過農民群眾,使最大多數的貧雇農、中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獲得補償,生活上有所改善,人格上得到尊重,階級覺悟和階級斗爭觀念空前提高。在黨的領導下,他們迅速發(fā)動起來,為解放戰(zhàn)爭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如我們能夠徹底解決土地問題,就獲得了足以戰(zhàn)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盵17]532
農民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在中共黨員和人民軍隊中有很多人都是農民。黨在調整土地政策贏得農民衷心擁護后,吸納更多的農民入黨參軍,農民成分黨員的不斷增加,進一步加強了黨的領導。1946年5月,中共中央發(fā)布《五四指示》以后,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區(qū)2/3的地方已基本上解決了“耕者有其田”[3]297的土地問題。解決農民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土地問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參軍參戰(zhàn)以保衛(wèi)自己勞動成果的積極性,為中共領導人民取得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與物力基礎,也為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提供了群眾基礎。1948年1月,任弼時在陜西省米脂縣召開的西北野戰(zhàn)軍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各解放區(qū)的土改運動都獲得了很大成績,熱烈的群眾運動已經在徹底消滅封建半封建剝削制度,使廣大農民翻了身,這是“我們今天戰(zhàn)爭能夠勝利發(fā)展的基礎”。[14]12
林伯渠指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只有制訂和執(zhí)行了堅決的土地綱領、為農民利益而認真奮斗、因而獲得最廣大農民群眾作為自己偉大同盟的中國共產黨,成了農民和一切革命民主派的領導者。[17]490中共制定有利于農民的政策,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民入黨參軍,壯大了黨和軍隊的力量,加強了黨的建設,這是一種互為因果的現象。
抗戰(zhàn)勝利后,中共土地政策的變遷,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土改運動積累了經驗。如《五四指示》中規(guī)定,保證中農包括富裕中農參加運動并獲益;不過分打擊富農,一般不動富農的土地;集中斗爭漢奸、豪紳、惡霸,剝奪他們的土地,但保證他們的生活等規(guī)定,都是為了盡可能地縮小打擊面,爭取更多力量參加中共領導的革命,也有利于防止“左”傾錯誤的發(fā)生與蔓延。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指導新解放區(qū)土地改革。這次土改在總結此前土改經驗的基礎上,作出一些新的規(guī)定:“由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和財產,改變?yōu)楸4娓晦r經濟;為保護中農(包括富裕中農在內)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受侵犯,分配土地時采取‘中間不動兩頭平’的辦法?!盵20]這同樣是為了爭取最大多數農民群眾的支持,在進行土改時減少社會動蕩,保護和發(fā)展生產力,充分汲取了此前在土改中保護富農的經驗。
總之,抗戰(zhàn)勝利后中共根據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國共內戰(zhàn)爆發(fā)、解放戰(zhàn)爭深入發(fā)展等實際情況,及時對土地政策進行了調整,總的趨勢是由和平土改向非和平土改的轉變,在不引起大的社會動蕩的情況下調整了生產關系,解放和發(fā)展了生產力,為中共領導的解放戰(zhàn)爭爭取了最為廣泛的農民群眾支持,奠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