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梅,閆 紅,李珍珍
(河北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020年初爆發(fā)并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無疑對人們的身體素質和精神世界都造成巨大威脅。面對重大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部署,特別強調“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其中涌現出了一批批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廣大醫(yī)務工作者白衣執(zhí)甲、逆行出征;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英勇奮戰(zhàn);廣大群眾眾志成城、踴躍參與;特別是武漢人民識大體、顧大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1]”他們同心同德、共克時艱的偉大力量,無疑使身處其中的青年一代為之震撼。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情懷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增強凝聚力,體認國家認同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密切關注青年一代的思想動態(tài),積極發(fā)揮抗疫素材中家國情懷的育人效用,這對于激發(fā)青年一代自覺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勇于擔當、愛國愛家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家國情懷作為華夏兒女的精神原鄉(xiāng),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表達著一個人對自己國家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2]。在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演進歷程中,家國情懷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精神內涵,在塑造理想人格,凝聚精神力量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國情懷衍生至當今經歷了一系列歷史的洗禮,大致可分為以下4個階段:家國未分的帝王禪讓時代、家國一體的宗族世襲時代、家齊國治的大一統(tǒng)官僚專制時代和愛國惜家的人民民主時代[3]。因此,早從原始部族開始,便奠定了中華民族愛國、愛家相統(tǒng)一的情感基礎。從原始社會流傳的巖畫、活動遺址可以看出,氏族成員們?yōu)榱司S護部落榮辱,一同與自然災害、毒蟲猛獸甚至其他部族抗爭,這種“即家即國”“家國未分”的特有屬性是早期家國情懷的雛形。隨即古老的中國邁入商周時代,宗法制度更是拉近了血緣與政治的密切交融。以血緣親疏來決定對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實則造就了“家國一體”的歷史事實,“家國同構”觀念也逐漸深入人心。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及心理認知,正是家國情懷萌生滋長的“肥沃土壤”和“適宜氣候”[4]。在“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滋養(yǎng)下,逐漸衍生出以秦王朝為起始的封建社會所獨有的“家齊國治”式的家國情懷。這是因為氏族宗法制度逐漸衰落,家族制隨之興起。并以此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準則或禮儀道德。如《大學》中所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致知在格物”。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民主制度的實行使得人民大眾成為國家的主人,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也隨之廣泛流行起來。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更激發(fā)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愛國、愛家力量。特別是在此次疫情中,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與熱愛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
家國情懷源于“家國一體”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蘊含著由家及國的遞進關系,其將個體自我發(fā)展、家庭團結和睦與國家穩(wěn)定繁榮三者緊密結合于一體。具體來說,包括如下3方面。
其一,家國同構。即強調了家庭和國家在內部構造機理上的同質性。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睂崉t闡明了家庭、國家和個人三者是緊密聯(lián)結的有機體。家庭和睦,國家才能穩(wěn)固;國家富強,家庭才能幸福。而個人作為家庭和國家最基礎的細胞,應時刻慎獨修身、心懷天下。因此,“家國同構”中所蘊含的“孝順”“仁愛”“忠誠”等思想理應成為時代新人涵養(yǎng)家國情懷的文化基因??v觀此次疫情,病毒雖導致了“宅”生活,但卻增進了家人之間的感情;病毒雖對國家社會造成巨大威脅,但卻激發(fā)了青年一代極大的使命與擔當。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逐漸建構起了家國同運,家齊國治的情感基礎,實現了從感知小家到以國為傲的家國情懷融合過程。
其二,仁愛之情。所謂仁者,愛人也。孔子的仁愛思想以家庭孝悌的倫理關系為基礎,從親人出發(fā)去愛身邊的人,到愛萬物。具體來說包含仁者愛人、為仁由己、忠恕之道、重信之道、義利之道以及孝悌之道。于愛家而言,應處理好家庭成員間的彼此關系,要愛自己的家人,傳習孝悌之道。這是因為溫暖、良序的家庭氛圍是塑造個人責任感、使命感的前提,是孕育個體家國情懷的搖籃。于愛身邊的人而言,要做到忠恕之道,即推己及人。在此次疫情中,醫(yī)護人員舍生忘死、命運與共的大愛之情;其他抗疫英雄奉獻愛心、慷慨仁慈的大愛仁心都更加凸顯了家國情懷的強大凝聚力。于愛萬物而言,如《論語·述而》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蓖瑫r還強調樂山樂水,可見孔子的仁愛之心照耀著自然萬物。結合此次疫情來看,人類更應該愛護自然,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由此而言,仁愛之情便是要對家族家人常懷敬愛之情,要對身邊之人永葆關愛之情,要對家國故土秉承熱愛之情。
其三,共同體意識。家國情懷是基于最初的血緣和地緣形成的一種情感體驗。因而具有共存共生關系的個人,會受共同體中某種具有約束力的思想、觀念所影響。成員對共同體充滿依戀和尊敬,并能夠自覺承擔某些義務來維護共同體的聲譽和利益[5]。這一共同體通常指家庭、村落和國家。如,在家庭這一共同體中,情感是最主要的維系介質;在村落或社會這一共同體中,風俗民約或社會規(guī)范是最核心的價值凝聚;在國家這一共同體中,國家主權、領土和文化信仰都將成為培育個體強烈歸屬感和共同體意識的要素。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共同體形式。其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所有共同體中的最高層面,也是實現馬克思“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必經之路。當前,世界各國聯(lián)系日益緊密,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特別是此次疫情,更加需要全人類秉持整體意識、責任意識和合作意識,為營造一個安全、有序、和諧、美麗的世界而共同奮斗。因此,新時代的家國情懷應是以實現家庭榮耀長存、偉大復興中國夢得以成真、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序建構而努力奮斗。
構筑濃厚家國情懷具有重要價值。特別是在民族危難之際,如此次疫情,中國人民能一次次克服困難、化危為機都要歸功于家國情懷的強大支撐。
于個人而言,家國情懷是激發(fā)個體艱苦奮斗、以身報國的精神動力,并以此提升自我修養(yǎng),最終實現自由全面發(fā)展。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家國情懷的內在要求。因此,無論何時,縱使家、國處于苦難逆境,置身于其中的個人也必然會披荊斬棘、逆行向前。以此養(yǎng)成在困難面前不輕易言敗,在挫折面前有所擔當,以情養(yǎng)性,實現個體自由全面發(fā)展。于家庭而言,家國情懷是建設幸福家庭、弘揚優(yōu)良家風、協(xié)調家庭成員關系的情感支柱。在家國情懷的豐富內涵中,無論是家國同構還是仁愛之情亦或是共同體意識,都包含了家庭、家人這些重要因素。如從仁愛之情出發(fā),恪守孝悌之道,逐漸養(yǎng)成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和勤儉持家的幸福家庭;從共同體意識出發(fā),傳承優(yōu)秀的風俗民約和優(yōu)良的家風家教,遵循知禮、懂禮、守禮、用禮的本分,逐漸形成謙愛有序、溫暖和諧的家庭關系。于國家而言,家國情懷是縱使國家民族處于苦難逆境也終能屹立不敗的價值凝聚??谷諔?zhàn)爭的偉大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家國情懷給予了強大支撐,釋放了巨大凝聚力,在增強國家認同、促進國家建設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正如習總書記所強調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具有家國情懷,國是第一位的……中國人民捍衛(wèi)國家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利益和國家尊嚴的信念高度一致,決心堅如磐石”[6]。
疫情當前,情懷彰顯。有人不顧艱難險阻,毅然投入到抗疫一線;有人與家人忍痛分別,自疫情爆發(fā)以來便一直默默堅守崗位;還有許許多多守望相助、無私奉獻的平凡英雄。他們不遠萬里也要為祖國籌措物資,為的就是心中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與報國之志。環(huán)衛(wèi)工人、快遞小哥以及無數志愿者參與其中,中國人的英勇舉措無不彰顯著對祖國的高度認同、對人民的深情大愛;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無疑對于密織疫情防控網、打贏疫情防控戰(zhàn)具有重要意義。
處于中華民族這一共同體中的人們,無不懷揣著對祖國的依戀、尊崇、熱愛和擔當之情。在疫情期間,各行各業(yè)都積極投入戰(zhàn)斗,他們是年過八旬卻依舊逆風前行的鐘南山院士,是用善意的謊言瞞著家人為醫(yī)生打開上班通道的快遞小哥汪勇,是沖在一線承擔排查工作的基層工作者,甚至是積極配合防疫工作準備在家“悶死”病毒的全國人民。在每個抗疫故事背后的英雄,無不是把疫情防控視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而在責任與使命的背后,無不彰顯著對祖國的深情大愛,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守護。家國情懷就猶如一條柔韌的紐帶,將個人與國家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促使個體在進行價值選擇時,能夠始終以個人利益服從和服務于國家利益,能夠時刻以維護國家、民族這一共同體的尊嚴、榮譽和安全為己任。無數抗疫英雄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硬核力量”,也賦予家國情懷以新的時代內涵。如,和衷共濟、守望相助的團結精神,全國上下一條心,全局一盤棋,擰成一股繩,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深刻展現了“病毒無情人卻有著濃濃的家國情”。顧全大局、自我犧牲的奉獻精神;以及不忘初心、英勇奮戰(zhàn)的擔當精神。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和中華民族謀復興。疫情期間,一個個黨員爭先報名,“我是黨員我先上”,他們不怕困難、勇挑重擔是新時代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曾指出:“沒有國家繁榮發(fā)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fā)展。[7]”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正是基于此,眾多抗疫英雄才能在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打響的第一時間集結武漢??梢哉f,在這個過程中也真正體現了偉大抗疫英雄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他們聞令而動、沖鋒在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據統(tǒng)計,自1月24日除夕至3月8日,全國共調集4.26萬名醫(yī)務人員馳援湖北。他們以絕對服從的忠義之情,以只爭朝夕的工作態(tài)度踐行著家國情懷。他們盡職盡責、嚴防死守;24小時不放松警惕抓嚴抓細各項防控措施,不懼雨雪,不辭辛苦,嚴格排查;以愛家的姿態(tài)愛國,視國家之事為自身之事,既守住了國門,也保衛(wèi)了家人。他們不舍晝夜、堅守一線;“過家門而不入”的抗疫醫(yī)生于鐵夫;自1月27日起便24小時連軸轉,一人扛起整條生產線的袁傳偉。不分男女老幼,無論崗位分工,以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行動風范和意志品格譜寫著家國情懷。他們無畏病毒,因為身后有強大的祖國支撐;他們無畏孤獨,因為身后是千千萬萬家庭的期盼。在這些抗疫故事的背后,無不是對祖國的高度認同,對同胞的深情大愛,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守護,是濃濃家國情懷的新時代體現。因此,心在一處,力便倍增。愛家與愛國相統(tǒng)一,才是匯聚起戰(zhàn)勝疫情的磅礴力量。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時間,14億中國人民都化身為抗擊疫情的偉大戰(zhàn)士。他們是遠在重洋但時刻心系祖國的海外僑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架南航墨爾本返航廣州的航班,沒有旅客回中國,飛機上除了滿滿當當的抗疫物資竟空無一人。澳洲華人們?yōu)榱思皶r將物資運送回國,在自發(fā)購票后便將座位空留出來。不得不說華人力量的震撼,也成為我們此次戰(zhàn)勝疫情的重要一環(huán)。這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是根植于中華民族血脈的同胞情義,體現了中華民族攜手并進、榮辱與共的濃厚家國情。他們是積極捐贈展現擔當與作為的愛心企業(yè);自疫情爆發(fā)以來,口罩和醫(yī)用防護服全國告急,不少企業(yè)竭盡全力,助力疫情防控,打出了一個個響亮的口號,“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還有數以萬計用生命托舉生命,救死扶傷、舍生忘死的醫(yī)護人員。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醫(yī)護人員的表現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你們真正做到了救死扶傷、大愛無疆。你們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1]”無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廣大醫(yī)護人員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他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挽救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他們以高超的醫(yī)術和高尚的醫(yī)德勇?lián)鷩颐褡宓臅r代使命。正是這種超越倫理血緣關系的大義善舉,超越熟人交際的大愛家國情,才使得疫情防控人民戰(zhàn)、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的贏得成為可能。
這次舉國戰(zhàn)“疫”,加深了家人之間的感情,也拉近了個人與國家的距離。疫情當前沒有人置身事外,有的是一個又一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感人事跡。家國情懷猶如一條柔韌的紐帶,將個人的成長與家國緊密相連。因此,體認疫情防控中的生動素材,繼承和弘揚家國情懷,對每一位公民特別是青年一代來說尤為重要。要以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高尚品格潤澤青年一代,引導他們將個人夢服從和服務于國家夢,不斷增強奉獻自我、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使命與擔當。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家國情懷無時無處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人們高揚對國家和家庭共同體的關心、認同、熱愛、奉獻和擔當。由此,中華民族才能久經磨難而不衰,才能在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面前沉著冷靜、積極應對并最終取得勝利。體認抗疫素材中的濃厚家國情懷,要注重講好抗疫故事、聚焦國際比較、立足線下實踐以及構筑教育合力。
我們能取得今天的戰(zhàn)疫成就,一刻也離不開一批批前赴后繼的抗疫英雄。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緊緊地將自己的命運同祖國和民族的命運相連。因此,講好抗疫故事,是體認家國情懷的關鍵。首先,要注重故事的真實性和典型性,深刻挖掘故事背后的人格魅力和蘊含的濃厚家國情。真實感人的故事是扣人心弦的重要力量。如,身患漸凍癥卻默默堅守崗位的張定宇,年過八旬卻依舊奔赴戰(zhàn)場的鐘南山院士,以及“一月白頭”時刻心系祖國的邱海波醫(yī)生,這一個個生動的抗疫素材足以刺激青年一代,使其心靈上為之震撼,從而養(yǎng)成濃濃家國情。其次,要注重故事講授方式的多樣性和針對性,使不同受眾都能在抗疫故事背后有所感觸和體悟。講好抗“疫”故事應實行精準化策略,采取個性化的“菜單”模式[8]。既要選取受眾喜聞樂見的講述方式,又要兼顧講述的科學性。如,可以通過組織專題報告會、戰(zhàn)疫公開課等形式,將抗疫戰(zhàn)士在災難面前如何舍小家顧大家的赤子之情講清楚,將抗疫戰(zhàn)士在災難面前如何舍生忘死奉獻自我的仁愛之情講清楚,使得青年一代能在細微之處深刻感知愛國與愛家相統(tǒng)一的家國情懷,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國家的高度認同,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守護。最后,要注重抗疫故事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性和協(xié)同性,擴大素材中家國情懷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信息化時代,網絡新媒體等逐漸成為影響青年一代的“主力軍”。因此,講好抗疫故事,發(fā)揮好抗疫素材的育人功能,就必須以新媒體為媒介,以無線網絡技術為支撐,協(xié)同利用各種工具,如云課堂、微博、微信、QQ等,讓抗疫故事的正能量在第一時間占據“主陣地”。
為什么疫情在中國控制住了,卻相繼在多個發(fā)達國家大爆發(fā)?不得不說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的家國文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浸潤其中的人們,無論何時家國處于苦難逆境,也終會奮不顧身,舍小為大、舍家為國。此次疫情,于內而言,中華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醫(yī)護人員、基層干警、快遞小哥、海外同胞以及無數青年志愿者參與其中,他們用對家國的深情大愛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而縱觀國外,卻掀起了一陣陣醫(yī)護人員的辭職熱潮。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缺乏對祖國同胞的仁愛之情,缺乏對家齊國治式的使命擔當。因此,作為教育者更應該聚焦國際比較,凝聚家國共識,不斷引導青年一代樹立保家衛(wèi)國的必勝信念,鍛造家國同構的無私品格。于外而言,試問有哪一個國家能有如此快的響應速度,如此嚴密的疫情防控網,如此公開透明的疫情數據,如此大的力度保衛(wèi)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病毒不分國界,疫情不分種族。與此同時,中國積極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積極籌建醫(yī)療隊奔赴各國,積極捐獻抗疫物資。這一系列舉措,為全球抗疫爭取了寶貴時間,是大國擔當,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生動體現。一切把疫情“政治化”,將中國“污名化”的歪曲論調都應當視如敝履。教育者要引導青年一代辨別真假信息,涵養(yǎng)家國情懷的文化基因,如“仁愛”“忠恕”“重信”“義利”和“孝悌”等。從而使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以及文化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
錘煉品行,培育青年一代良好家國情懷,還須從實踐中展開,力爭把家國情懷體現為新時代的實干與奮斗。即教育者要引導青年一代立足于關心愛護家庭、服務奉獻社會、報效忠于祖國。首先,要關心愛護家庭。所謂:“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愛護家庭的第一步,也是塑造個體家國情懷的搖籃?!罢痹诩抑械耐瑫r也應積極承擔家務勞動和家庭責任,由小現大,積少成多,逐步養(yǎng)成由承擔家庭責任向承擔社會責任轉變。其次,要服務奉獻社會。疫情期間,誤入武漢的大連小伙蔣文強,竟陰差陽錯成了一名志愿者;還有主動報名,在口罩廠當起臨時質檢工的余森樂;他們亦或是建筑施工者、血漿捐獻者,他們用信念、承諾、責任、擔當譜寫著屬于自己的家國情懷。對處于新時代的青年而言,應引導其與自身所學專業(yè)結合,不斷投入到服務奉獻社會的行列。如,創(chuàng)業(yè)實干,在履行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為推動復工復產奉獻自己的力量;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即抗疫支援、植樹造林或社會幫扶等。最后,要報效忠于祖國。青年一代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時刻心系國家民族的前途和未來,時刻將自身的發(fā)展融入于國家的發(fā)展大勢中,時刻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
家國情懷是將個人、家庭與國家緊密聯(lián)結的統(tǒng)一體。因此,塑造青年一代的家國情懷更須構筑教育合力,形成各教育力量共治共管的局面。首先,要發(fā)揮以教育部門為主的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一方面要進行內容主導。即適時出臺相關抗疫素材的主題教育學習方案,統(tǒng)籌推進,擴大抗疫素材中家國情懷的教育力與影響力。另一方面要進行輿論主導。新媒體時代,自媒體對主流媒體的定海神針作用形成沖擊,也極易出現泥沙俱下、謠言四起[9]。因此,要加大對自媒體的監(jiān)管與整治,剔除謠言侵擾,使家國情懷能始終縈繞于青年一代的周圍。其次,要發(fā)揮高校對青年一代的教育主體作用。一是要進行認知教育。新冠肺炎疫情在最初蔓延之際,由于人們缺乏對其的正確認知,在青年一代中,焦慮、恐慌甚至對抗疫戰(zhàn)士的誤解尤為普遍。因此教育者應立足于糾正認知偏差,即什么是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抗疫戰(zhàn)士在此過程中如何心系祖國、共克時艱的艱辛付出,以此提升價值認同,塑造濃濃家國情。二是要強化心理教育。過硬心理素質是踐行家國情懷的前提。疫情期間,一個個抗疫英雄不畏艱險、英勇向前,離不開強大的心理支撐。因此,教育者要引導青年一代正確看待風險與挑戰(zhàn),從而樹立在災難中攻堅克難、保家衛(wèi)國的必勝信念。三是要開展道德教育。通過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道德教育,要把家國情懷作為青年一代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從而使青年一代能不斷“刷新”對家國的道德覺悟與認知,鍛造在戰(zhàn)勝災難中家國同構的無私品格。再次,要發(fā)揮家庭在涵養(yǎng)家國情懷中的重要作用。家是人們生活和夢想開始的地方,是孕育個體家國情懷的搖籃??挂邞?zhàn)爭中,一封封質樸的家書,一句句飽含真情的言語,看似平淡,卻無不流露出牽掛與不舍,責任與擔當。因此,和諧的家庭關系,家長的言傳身教、良好的家風家訓理應成為涵養(yǎng)青年一代家國情懷的生動素材。最后,要發(fā)揮社會支持在構筑家國情懷中的突出作用。重大疫情應對中,社會各行各業(yè)聞令而動,聽令而行;社會各方力量主動擔責、萬眾一心;這種守土有責、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圍是培育青年一代家國情懷的肥沃土壤?;诖?,應充分發(fā)揮社會支持的突出作用,結合青年一代特長、特點的同時,引導其能夠在社會實踐中長才干、受教育,筑牢家國情懷。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面對重大疫情,抗疫戰(zhàn)士以濃厚家國情構筑起了保衛(wèi)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堅強堡壘。他們不忘初心,堅守使命;時刻把小我融入于祖國、人民的大我之中。這些生動的抗疫素材足以使青年一代從感性刺激上升為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理性認同,是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歸屬感的重要法寶。正如習主席所說:“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zhàn),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10]”因此作為教育者,在當前和今后乃至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應時刻以涵養(yǎng)青年一代的家國文化,厚植家國情懷為己任,使其將個人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相連,讓青春之花在強盛富饒的中國大地上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