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泉鋒
在豫西靈寶小秦嶺腹地,有一段特殊的山脈,名叫漢山。漢山方圓四十余平方公里,雖然不大,但清秀水靈,奇巖險峰,不僅在歷史上擁有特殊的地位,其中更隱匿著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玄機。
漢山是因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而出名的,原來并不叫漢山,而叫喊山。西漢末年,劉秀被王莽軍隊追殺,逃進了此山,王莽率兵緊追不舍,劉秀沿一條山谷倉皇逃命,忽然被眼前一道十余丈高的大石崖?lián)踝×巳ヂ贰⑿憧吹綗o路可逃,只好躲在石崖下聽天由命。誰知莽軍搜遍了漢山里的九十九道岔,唯有劉秀的藏身之地被大霧籠罩而未被發(fā)現(xiàn)。劉秀死里逃生,日后擊敗了王莽,建立了東漢政權。為感念喊山的救駕之功,他御封喊山為漢山,即漢室之山。劉秀藏身的這道石崖,便被后人稱作“劉秀崖”。
劉秀御封后,漢山上有了寺廟,香火旺盛起來,朝拜者絡繹不絕,如今民間流傳的“窮朝亞武富朝漢”,指的就是漢山。到了唐時,儒教、釋教、道教相繼入駐,山上有了七寺八庵九道觀。這些遺跡至今尚存,其中的祖師廟位于漢山頂峰,廟旁長著兩棵參天松樹,樹身三人合抱不住,被稱為“大將軍松”和“二將軍松”。廟前有一石潭,潭如井口大,深不過米,平時水滿欲流,當?shù)厝朔Q其“刮水潭”,據(jù)說只要舀出潭里的水,不出三日就會下雨,直到潭滿,十分靈驗。
我第一次登漢山還是在1995年。那時稱“登山”還真有不妥,用“開山”才比較合適。那是五月的一天,山腳下的河西村專門派人陪我們幾個“筆桿子”上山,想讓我們在報紙上為他們開發(fā)漢山景區(qū)造造輿論。因為山路早被荊棘埋沒,且山上野獸出沒,村里便派了十幾個人陪我們上山,既有扛槍的保安,也有拿著鐮刀砍刀的青年,一行人浩浩蕩蕩。村支書老席為這一趟上山費盡了“心機”,把漢山渲染得險乎其險、神乎其神,我們心下卻并不以為然。
直到進入漢山,我們幾人才收起了那點漫不經(jīng)心。這里的景致果然名不虛傳,但見霧走山谷,陽染西坡,羊腸小道深入草叢與密林,野花遍地可見,野果隨處可摘,而且有野羊于山腰處不疾不徐地與我們同行,惹得我們駐足驚呼。沿途除了“劉秀崖”,還有“通天梯”“瓦罐廟”“吉龍庵”,個別寺廟中的神像依然健在,栩栩如生。下午一點時,我們終于披荊斬棘爬到了漢山頂端,站在了“大將軍松”下,而“二將軍松”已在幾年前被村人偷伐,只剩下直徑七八米粗的樹枝橫躺在荒草中,令人惋惜不已。
且行且看,我發(fā)現(xiàn)了兩個奇怪的現(xiàn)象。一是祖師廟周圍的松樹與漢山上的松樹品種截然不同,這里全是清一色的華山松。如果說這些松樹是人為栽植的結果,那么廟旁懸崖峭壁上的華山松又該作何解釋呢?第二個發(fā)現(xiàn)更讓我覺得不可思議。漢山本是小秦嶺金礦田的腹地,大小采礦場幾乎遍布于小秦嶺,唯獨這里如世外桃源,不見人影,不聞人聲。從這里四顧,南邊是已經(jīng)有了幾十年生產(chǎn)歷史的老鴉岔礦區(qū),東、北、西三面的溝溝谷谷也都被各金礦企業(yè)占據(jù)開發(fā),唯獨這四十平方公里無人染指,難道這是村人保護的結果?但村人如實相告:漢山里根本沒有金礦,很多人曾偷偷來這里找礦,但都無果而終。我不禁對漢山肅然起敬,這就是天意吧——漢山是一塊圣地,上蒼不賦予它黃金,是為了保護它的純真,從而給人類留下一筆價值遠超黃金的財富,留下一塊讓人類凈化心靈的土地。
下山前,我們尋到刮水潭。這是一個死水潭,全靠天雨積水,上面蓋滿了落葉。拂去落葉,只見一潭略微發(fā)黃的水,湊近聞聞,倒頗為清新,并無異味。臨走時,我用空易拉罐把潭里的水舀出了一點。兩個小時后,我們下到山腳處,忽見剛剛還萬里無云的碧空霎時烏云密布,大雨瓢潑而至,我們一行人全淋成了落湯雞。這場雨雖已過去二十多年,但至今仍讓我無法忘懷,留在心底的,不僅是一種眷念,還有更多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