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嵩屾
(中原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積淀了大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中涵蓋了方方面面的內容,是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與智慧結晶。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璀璨而奪目,雖然歷經數千年,仍然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這其中,就包括形式多樣的音樂文化,古箏作為古老而傳統的一門樂器,音色優(yōu)美,古箏曲婉轉悠揚,用繞梁三日來形容也毫不為過。所以,一直以來,古箏在我國音樂界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的進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古箏正逐步邁向世界,讓不同國度,不同膚色的人享受到獨特的聽覺體驗。也因此,古箏教學也迎來了全新的發(fā)展時期,但是隨著環(huán)境和學生思維與學習習慣的改變,當前高校古箏教學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何正視并解決這些問題,采取更為有效的教學手段提升古箏教學質量,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就成為當前高校古箏教學中需要重要解決的課題。
古箏是一門古老的樂器,之所以流傳至今在于其獨特的音色,空靈婉轉、余韻悠長,意蘊深遠且有禪意,與中國人內斂含蓄的性格十分貼切,而且古箏可與其他樂器相融合,呈現出更為豐富的音樂形式。相較于一些現代樂器,以及西方樂器來說,古箏的彈奏形式也截然不同,是以,在古箏教學上,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性。當前,高校的音樂教學項目開展得十分豐富,除了古箏之外,還包括眾多其他的樂器。就當前的古箏教學現狀來說,高校在教學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其中,教學目標與現實情況脫節(jié)的問題較為普遍,作為高校來說,雖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但是與音樂學院無論是在人才體系的培育目標上,還是方式上,還是生源基礎上都有較大的差異,一旦教學目標不能契合學生實際,一味追求專業(yè)水準,表演水準,顯然是無法起到良好的教學成果的。
毫無疑問,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質量的實現息息相關,尤其作為古箏這種獨特的音樂形式來說,對教育工作者的專業(yè)水平要求極高。很顯然,當前多數高校對于單一樂器的專業(yè)教育工作者在配備質量與配備數量上都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個別古箏老師專業(yè)能力不足,教育教學理念落后,有些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由于其自負盈虧的運營模式,在師資力量的配備上往往會受經濟條件的影響。而有些高校為了利益最大化,缺少專業(yè)教師的投入,往往以聘請客座教授的形式來降低運營成本??妥淌陔m然綜合能力較強,但由于其客串教學的性質,對學生各方面基礎的了解有限,這就會導致老師多會出于自身習慣或是過往經驗來進行教學,而缺少了因人而異,結合院校不同年級、班級以及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針對性教學了,教學模式同質化嚴重。
古箏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質量提升影響是顯性的,尤其在時代快速發(fā)展的當下,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實踐途徑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前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學生標配,互聯網上匯聚了海量的信息資源,這其中就包括一些古箏的教學、練習資源,尤其是古箏本身的特殊性,其表現形式經過時代的發(fā)展與不同人群的演繹顯得十分多樣化,當前,各種視頻平臺,學習軟件層出不窮,大學生很容易地通過互聯網獲取到一些學習資源,從而對傳統的高校古箏教學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高校在教學模式上還是采取面對面的形式,尤其是對我國的音樂文化,古箏表現形式的獨特內涵缺乏深度的解析,而且實踐還是以反復的練習為主,缺乏了新意,無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久而久之,便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與熱情,這種情況下,也就談不上教育質量有多高了。
雖然教學評價是高校古箏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并沒能全面發(fā)揮出評價的有效作用,當前,在高校古箏教學評價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評價體系落后,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習慣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古箏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卻沒有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與更新,評價標準滯后的問題十分突出,忽略了教學過程中學生情感與態(tài)度的變化,比如在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學生間的深度交流上,以及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啟發(fā)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等多個方面的綜合評價不足。二是評價手段落后,當前,大數據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應用,但是,高校古箏教學評價手段上還十分傳統,沒有應用信息技術來突出教學評價體系的時代性。在評價結果上會由于評價主體的主觀判斷或是個人情感因素等的影響而出現評價結果偏差,無法將教學評價成果作為教學改革實施的重要依據,同時也無法有效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提升教學質量,不是一句空話,不是理論上的高大上,尤其是古箏這種音樂教學形式,必須落到實處。所以,首先要結合學生實際,對教學方案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在循序漸進的前提下,教學質量才能夠得到有序的提升。要先打好基本的理論基礎,以及古箏彈奏的基本技巧,理論就包括古箏音樂文化的由來、歷史、內涵,讓學生具備基本的音樂素養(yǎng),而不是一個只會彈奏的音樂機器。在基礎教學上,要規(guī)范彈奏的指法、技巧,避免隨意發(fā)揮,偏離主題。
無論是何種音樂形式,其教學的重心在于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實踐水平,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受教育的主體,基于此,就需要確實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突出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很顯然,這就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通過理論基礎模塊、技術基礎模塊、綜合音樂文化模塊,以及藝術實踐模塊等模塊的設計與應用與整合,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古箏藝術的演奏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古箏音樂是一種復雜的藝術語言,不同音符的變化可以呈現出不同的音樂語言,可以是情感的表達,也可以自然界聲音的呈現,而且古箏演奏這種傳統的音樂表現形式經過時間的洗禮,其表現形式日益豐富。在古箏教學中也應如此,積極利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來切實提升教學質量。比如,將互聯網資源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之中,首先通過多樣化的互聯網教學資源來開拓學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教材內容上。此外,還可借助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來全角位、多角度的詮釋古箏的多面性。比如,利用多媒體設備以及互聯網學習資源展示不同流派所呈現出來獨特音律、音色等的細微不同,讓學生分辨其中的區(qū)別,以及深入的了解不同的音律、音符、彈奏方法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呈現出的不同效果,以此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而且多媒體教學資源等能夠反復播放,而且易于保存,方便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模仿與提高。除此之外,為了提升學生的練習興趣,獲得更好的練習效果,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新媒體平臺上傳自己的練習作品,接受大眾點評,不僅能夠提高專業(yè)能力,同時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信心。
要切實提升古箏教學質量,實現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首先要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一是要結合當前時代發(fā)展的特征不斷完善評價標準,要突出對學生發(fā)展過程的評價,不能僅僅將成績作為教學質量評價的唯一標準,同時還包括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鑒賞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評價。因為,在不同的發(fā)展時期,人們的藝術需求,以及審美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古箏的表現形式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種種變化,包括對古箏理論知識的掌握,實踐技能的掌握,以及學習態(tài)度的變化等方面,這些都是古箏學習中學生發(fā)展的細微過程,教學質量的評價就是要記錄這些變化,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通過評價給予學生正向的反饋。并依據評價結果對教學方法,過程進行調整與完善。除此之外,還要積極創(chuàng)新評價形式,拓寬評價路徑,結合古箏教學的現實情況,積極利用大數據技術來重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模式。除了評價學生的表現之外,還要結合教育工作者古箏課程設計的科學性、課程實施的合理性、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有效性,以及課后輔導、考試考核等等為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要結合這些教學的細節(jié)來不斷地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方案,同時也要積極促進評價結果的轉化與應用,使得教學的質量得到顯著的提升。
綜上所述,古箏作為音樂形式中的一個重要分類,音色悠揚,不僅能夠發(fā)揮情感,更能讓聽者動容,有滌蕩心靈之效,是重要的藝術形式,古箏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更能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fā)揚。作為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打破常規(guī)思維,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在高校古箏教學中結合時代的發(fā)展趨勢,來不斷拓寬古箏教學的渠道和理念,以更加別具一格的教學形式,使課堂氛圍更為輕松愉悅,使音樂教育的內容更加多元化,對于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促進我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