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馨,尹洪娜,李海燕,李晨陽,王雪,孫忠人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 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針灸科,哈爾濱 150001)
夾脊電針是在針刺夾脊穴得氣之后,連接電麻儀的正極和負極導線,選取適當的電學參數,對針刺局部肌肉和深部脊神經節(jié)起到刺激作用,操作簡便,且效率較傳統手針更高。夾脊電針最初用于鎮(zhèn)痛,包括全身鎮(zhèn)痛和類似藥物局部麻醉的“電針局麻”[1]。近年來,夾脊電針因其優(yōu)勢病種多,廣泛應用于臨床,不僅能夠治療局部的肌肉關節(jié)疼痛,還能通過神經-體液調節(jié)等途徑緩解全身癥狀[2-4]。臨床研究表明,夾脊電針主要用于治療各種疼痛、抑郁、焦慮、脊椎性肌肉痙攣和腦卒中、成癮[5-11]。早在20多年前,電針切實可靠的臨床療效已被現代科學證實,電針經皮神經刺激得到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認可,使數百萬患者減輕了疼痛和炎癥[11-12]。然而,夾脊電針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由于電針具有多靶點、多作用途徑的特點,目前的機制研究多從中醫(yī)經絡、現代神經電生理以及分子生物學等角度出發(fā)[2,13-16]?,F就近年來國內外夾脊電針治療脊髓損傷、神經性疼痛、成癮、焦慮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機制和研究現狀進行綜述。
1.1經絡學說 夾脊穴又稱“俠脊”和“挾脊”,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指T1~L5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0.5寸(1寸≈3.33 cm),華佗用其治療頑疾,因此又稱為“華佗夾脊穴”。夾脊穴是古人“取穴求真”的具體體現,在實踐中發(fā)展了《內經》準確取穴的內涵,避免了“茍不知通變,徒執(zhí)孔穴”的取穴誤區(qū)[17]?!夺樉囊E》中“寧失其穴、毋失其經”的描述體現了夾脊電針的經絡作用,現代科學理論以神經-體液調節(jié)為主要研究方向,尚未闡明經絡的機制。中醫(yī)理論認為,夾脊穴位于督脈與膀胱經之間,由“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可知,針刺夾脊穴通過行氣活血疏通督脈與膀胱經,以治療其輻射范圍內的肌肉關節(jié)疾病、胸部與腹部臟腑疾病。
1.2神經電生理 傳統的針灸療法與現代神經病學互相促進,越來越多的研究從神經科學角度分析針灸的有效性與機制。夾脊穴具有腧穴普遍存在的高導電量、低阻抗、高電容、高電壓等電學特點[18],在解剖關系上,夾脊穴與脊神經、交感神經聯系,故針刺夾脊穴可以調節(jié)脊神經和交感神經功能[19]。
針刺夾脊穴得氣后加入電刺激可以增強療效,且電刺激的頻率具有特異性。2 Hz的低頻刺激能夠激活5-羥色胺等單胺類物質以及內啡肽、腦啡肽等阿片肽;而100 Hz的高頻刺激能夠激活脊髓中的強啡肽。2 Hz和100 Hz交替出現的疏密波是可同時促進腦啡肽和強啡肽的最佳波形[20]。研究發(fā)現,疏密波可以提高肌肉等組織的興奮性,更接近于人體生物電,從而增強氣血疏通作用,常用于治療神經病變產生的疾病。夾脊電針使肌肉出現節(jié)律性的收縮與放松,同時能夠興奮脊神經和交感神經,改善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交感神經功能、抑制痛覺信號傳遞[1,21-22],恢復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1.3分子生物學研究 目前針刺治療臨床各種痛癥具有良好療效,主要機制包括外周敏化與免疫炎癥反應、中樞敏化、脊髓膠質細胞的活化、細胞信號通路的調節(jié)等[13]。目前研究的神經性疼痛潛在靶點很多,研究較多的疼痛靶點如下,①腺苷受體:主要包括對p38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酸氨基丁酸以及離子通道的調節(jié)[23]。②神經生長因子:電針能降低高脂血癥和大腦中動脈血栓形成后大鼠海馬CA1區(qū)的血脂,抑制膠質纖維酸性蛋白,從而促進神經生長因子的表達[24]。③突觸小泡蛋白1:可通過抗體阻斷、干擾小RNA沉默和慢病毒介導等方法首次表明突觸小泡蛋白1參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fā)生,電針可能通過抑制脊髓中突觸小泡蛋白1的表達來減輕神經病理性疼痛[25]。④高遷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阻斷脊髓HMGB1/核因子κB信號通路有望成為電針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方法[26];電針預處理對體外循環(huán)誘導的大鼠急性肺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并通過激活α7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抑制HMGB1釋放[27]。
夾脊電針以夾脊穴的結構和功能為基礎,融合現代神經電生理研究,臨床療效好且優(yōu)勢病種多。夾脊電針主要用于治療累及中樞和外周神經的疾病,包括不同原因導致的脊髓受損疾病、壓迫或侵犯神經引起的各種疼痛、長期服用強力止痛藥或毒品而致的藥物成癮、由疾病或其他因素導致的焦慮、抑郁等[11]。夾脊電針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還能緩解疾病的伴隨癥狀,無毒副作用,便于長期應用于臨床。
2.1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 SCI是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創(chuàng)傷,出現損傷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礙,發(fā)病率隨建筑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而逐漸升高,嚴重者長期臥床生活無法自理,加重家庭成員的經濟和心理負擔[28]。近年來,夾脊電針治療SCI成為研究熱點,主要機制涉及促進神經干細胞分化,消除神經元內的固有抑制因子和改變限制神經生長的抑制因子等[4]。
研究表明,夾脊電針是連接受傷脊髓斷端的神經中繼,可以加強自主神經網絡的存活和突觸形成[29]。高兵兵等[30]通過臨床實驗對比夾脊電針與體針治療完全和不完全性SCI導致的截癱發(fā)現,治療后兩種神經功能評分的差異明顯,認為SCI橫截面和正常脊髓之間存在可能具有恢復功能的連接處,夾脊電針可以改善血液供應和周圍鄰近神經組織的不良環(huán)境,為受損神經提供最大強度的恢復作用。動物研究發(fā)現,針刺大鼠SCI節(jié)段夾脊穴后連接電麻儀,可有效改善大鼠運動功能恢復,可能由于促進脊髓組織中黏附分子L1的表達且抑制蛋白人第10號染色體缺失的磷酸酶及張力蛋白同源基因和p53的表達,增加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蛋白激酶B/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和髓鞘堿性蛋白水平,從而起到神經保護作用[31]。胡蓉等[32]通過動物實驗發(fā)現,夾脊電針可能通過增加轉錄因子Olig2和Sox10的表達,加快少突膠質前體細胞增殖,促進急性SCI后大鼠運動功能恢復。
2.2神經病理性疼痛 神經病理性疼痛指由軀體感覺神經系統的損傷或疾病造成的疼痛,是一種慢性疼痛,主要包括自發(fā)性疼痛、痛覺過敏、異常疼痛和感覺異常等。目前藥物治療對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療效并不理想,如小分子藥物常與肝臟細胞作用而造成肝臟毒性;而RNA干擾半衰期短且缺乏有效的傳遞系統,很難轉化成臨床藥物[2]。
夾脊電針屬于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夾脊穴在背部后正中線旁開0.5寸,與脊柱和背部肌肉緊密聯系,電針夾脊穴可以松解緊張的肌肉和筋膜,減輕對脊柱的牽拉,從而降低間盤和關節(jié)對脊神經的壓迫,緩解疼痛,其機制可能與脊髓上的趨化因子及其受體有關[2]。夾脊電針能夠治療病變累及脊神經而產生的神經性疼痛,主要包括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和帶狀皰疹等引起的疼痛。
2.2.1神經壓迫性疼痛 頸部和腰部疼痛多來自外傷、間盤突出和退變等所致脊神經等受到壓迫。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口服止痛藥、理療、推拿、針灸和鍛煉核心肌群等。臨床上常根據病變部位進行相應節(jié)段的夾脊電針治療,以促進病變部位血液循環(huán),松解肌肉緊張,降低肌肉和關節(jié)對神經的壓迫刺激,從而緩解疼痛。臨床多用動脈血流圖、神經傳導試驗、影像學檢查、肌電圖及相關量表評價夾脊電針的治療效果。
在臨床觀察中,基礎療法聯合夾脊電針能夠緩解腰部慢性疼痛,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好的療效。夾脊電針結合局部A型肉毒素注射較單純藥物注射治療慢性腰痛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和功能障礙指數評分明顯改善[33]。經過15 d夾脊電針治療的腰椎間盤術后綜合征患者的腓總神經、脛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F波出現率及潛伏期等的改善均優(yōu)于口服甲鈷胺片組[34]。郭勤等[35]的多次隨訪發(fā)現,夾脊電針較單純口服卡馬西平的長期療效更穩(wěn)定。
2.2.2帶狀皰疹后疼痛 帶狀皰疹病毒具有親神經性,感染后潛伏于脊髓神經后根神經節(jié)的神經元內,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病毒沿神經纖維移至皮膚,出現強烈的炎癥反應,以局部難以忍受的疼痛為主要癥狀。針刺夾脊穴深度可達神經根,提高周圍神經的興奮性,在減輕疼痛方面作用明顯。取患側病變及相鄰節(jié)段的夾脊穴加電刺激同時配合局部治療,能夠縮短止皰時間和疼痛緩解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36]。對帶狀皰疹急性期患者分別行毫火針點刺聯合夾脊電針和西藥治療,前者能明顯升高血清IgM、IgG及IgA水平,進而提高體液免疫功能,有效殺傷并清除帶狀皰疹病毒,以達到鎮(zhèn)痛作用,同時還能夠縮短病程,具有更好的治療依從性[37]。目前,在臨床治療帶狀皰疹后疼痛的藥物中,非甾體抗炎藥的鎮(zhèn)痛效果差,神經沖動抑制藥物(如卡馬西平、加噴他丁)常造成腸道刺激等不良反應,故患者治療依從性差。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聯合夾脊電針減輕老年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疼痛、緩解焦慮的作用突出,并可促進血液流通、調節(jié)脊神經的生理功能,從根本上緩解疼痛[38-39]。
2.2.3其他急/慢性疼痛 夾脊電針鎮(zhèn)痛不僅可緩解患病局部的不適感,還能夠調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達到較好的鎮(zhèn)痛效果。針刺頸部(C5~7)夾脊穴可能通過調節(jié)大腦區(qū)域的適應性與可塑性,改變疼痛、情感和認知相關的大腦區(qū)域的新陳代謝,緩解臂叢撕脫傷所致的神經性疼痛[40]。研究表明,夾脊電針通過降低腰髓p38 MAPK信使RNA和磷脂酶A2-Ⅳ信使RNA水平,抑制大鼠脊髓p38 MAPK介導的前列腺素E2釋放和前列腺素E2受體表達,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分娩疼痛[41]。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指出,電針夾脊穴對減輕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疼痛、改善睡眠障礙和提高生活質量有效,且具有良好耐受性和安全性[42]。
2.3藥物成癮 20世紀70年代,Wen HL在開展針刺麻醉的時候意外發(fā)現針灸可以治療海洛因依賴的戒斷癥狀;并可緩解睡眠障礙,對情緒活動和認知注意程度有良性調節(jié)作用,進而降低復吸率[43]。
嗎啡等藥物用于緩解臨床疼痛,而長期服用后,嚴重者出現成癮。目前,我國約有240萬毒品使用者,總吸毒人數可能已逾千萬[44],主要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和康復治療等,電針作為輔助物理治療方法的優(yōu)勢明顯。比較輕、中、重度海洛因依賴成癮者電針雙側夾脊穴T5~7、L2治療的效果發(fā)現,電針夾脊穴對不同程度海洛因依賴人群均有顯著的良性干預效果[45]。觀察復發(fā)率和血漿β-內啡肽和強啡肽-A的變化發(fā)現,電針夾脊T5~7、腎俞可以抑制藥物成癮者心理渴求、降低復發(fā)率,效果優(yōu)于電針內關、神門、足三里等穴位和模擬針刺組[46]。夾脊電針能夠明顯緩解海洛因依賴者的稽延性戒斷癥狀,效果優(yōu)于針刺四肢穴位[47]。
2.4焦慮 很多慢性疼痛患者出現抑郁、焦慮情緒,中樞的神經炎癥與疼痛和抑郁癥有關[2]。焦慮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但單純的藥物療效并不理想。針刺可能通過抑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興奮性、誘導小膠質細胞向延遲型轉化、降低慢性應激狀態(tài)下CD4+T細胞嘌呤代謝紊亂等方面緩解焦慮、抑郁情緒[48-50]。
臨床夾脊電針治療焦慮主要是在原有針刺組合如情感區(qū)或百會+四神聰+印堂+神庭等穴位的基礎上,聯合夾脊電針,以提高療效。高廣慧等[5]發(fā)現,頸部夾脊結合電針叢刺情感區(qū)治療卒中后焦慮6周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優(yōu)于單純電針叢刺情感區(qū)和口服鹽酸帕羅西汀片。盛國濱等[8]選取夾脊穴配合頭針治療廣泛性焦慮癥,針刺T3~L2夾脊穴,取T3~8、T9~L2夾脊穴分別同側上端和下端穴位上正下負連接電極線,采用連續(xù)疏波,頭穴叢刺情感區(qū),總有效率優(yōu)于電針傳統穴位配合頭針組和口服鹽酸帕羅西汀片組。
由三根定律可知,針刺病變局部神經節(jié)段及其相鄰節(jié)段,可加強對脊神經的刺激。臨床上夾脊電針常取同側穴位連接電極(上正下負),治療脊髓損傷、神經性疼痛、成癮、焦慮等疾病選多用疏密波,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同時無不適感為度,根據患者身材情況選擇直刺1.5~2.5寸(接近兩個棘突之間的神經根處[51]),每次20~30 min,治療4~6周,以相應量表評價療效。目前雖然夾脊電針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其機制及其他參數仍需深入探討,如夾脊電針治療焦慮癥的具體施針節(jié)段及最優(yōu)穴位選擇尚不明確[52],仍需進一步的研究及臨床實踐。綜上所述,在深入研究經絡學說的基礎上,結合大量的臨床研究和現代神經學理論,通過經絡學說指導針灸的優(yōu)越性與時代局限性,才能更好地闡明針灸的作用機制[53]。夾脊電針基于經絡學說與神經解剖學,在神經系統疾病臨床實踐中取得較好療效,其作用機制將繼續(xù)成為今后的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