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相傳,高品香茗“金山翠芽”,原產于鎮(zhèn)江金山禪寺西北一座小山(古稱金鰲嶺)上,為北宋金山寺住持佛印長老所種植。據(jù)清《金山志》記載:“金鰲嶺在山西北,橫亙七峰閣下,日照如金?!币蚪瘀棊X毗臨長江,終日霧氣繚繞,日照雨水充沛,氣候溫和,土質疏松,故茶性嬌嫩,芳香撲鼻,以形美(似金山寺寶塔)、色翠、香濃、味醇而著稱。
“金山翠芽”香茗若配“中泠泉”泉水,更是碧瑩清澈,齒頰生津,甘醇舒暢,令人回味無窮。從茶葉外形看,金山翠芽扁平挺秀,酷似“竹葉青”,為芽苞;沖泡后,茶色嫩綠明亮,一枚枚茶葉在水中猶如一根根破土而出的春芽,旗槍林立,保持著奮發(fā)向上的姿態(tài),形似鎮(zhèn)江金山寺寶塔倒映于揚子江中,確實與眾不同,堪稱“金山雙絕”。北宋科學家沈括寓居鎮(zhèn)江夢溪園撰寫科學巨著《夢溪筆談》時,曾贊美鎮(zhèn)江香茗:“誰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嘗。不知靈草天然異,一夜風吹一寸長?!?/p>
茶詩曰:“蒙頂山上茶,揚子江心水。”詩中提及的揚子江心水,即為鎮(zhèn)江中泠泉泉水。中泠泉,又名中儒泉,泉水清澈,甘醇清冽,沸水注入杯中可高出杯口而不溢出。中泠泉曾被茶圣陸羽排為天下第七,后來劉伯芻根據(jù)此泉特有的優(yōu)點定為“天下第一泉”。唐朝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中,亦把揚子江中泠泉列居榜首。南宋文天祥有詩贊曰:“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來此鑄文淵。男兒斬卻樓蘭首,閑品茶經(jīng)拜羽仙。”明代唐寅詩云:“日斜未放滄浪渡,飽酌中泠洗宿心?!鼻蹇滴醯垡簧炔瑁苍吩u金山中泠泉:“緩酌中泠泉,曾傳第一泉。如能作霖雨,沾酒遍山行?!?/p>
唐宋時,中泠泉還在長江中,汲取泉水須在每日子、午兩個時辰進行,將帶蓋的銅瓶用繩垂下泉中,迅速拉開瓶蓋,才能汲到中泠泉的水。南宋陸游為官京口,有詩句提及汲取泉水之難:“銅瓶愁汲中氵霝水,不見茶山九十翁?!焙髞硪蜷L江主干北移,令金山與南岸相連,中泠泉移至金山禪寺西側。金山禪寺佛印方丈對清醇甘冽的天下第一泉——中泠泉,情有獨鐘。但好的泉水苦于沒有好的地產茶相配,于是佛印托人從家鄉(xiāng)江西帶來幾十棵上等茶樹,移植在金山金鰲嶺上,并安排僧人精心管護。
宋代飲茶盛行,而禪宗寺廟尤興,因為學禪要閉目靜思,容易使人入睡,所以要喝茶提精神。飲茶為宋時寺院制度之一,宋代道元《景德傳燈錄》對寺院飲茶有過描述:“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睂嫴枰暈槟罘鹦扌械囊徊糠?。于是僧人紛紛加入種茶、采制茶行列,而且技藝登峰造極,可謂“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可以說是:無廟不種茶,無僧不飲茶,名寺出名茶,名僧制名茶。宋時,金山禪寺內專門設有制茶的茶臺、飲茶的茶堂、烹茶的茶寮,有“茶頭”專管茶水,甚至有些法器也用茶來命名,比如設在金山寺大雄寶殿東北角的鼓叫“法鼓”,設在西北角的叫“茶鼓”,按時敲擊茶鼓用于召集僧人飲茶。
金山寺的僧人一天之中,從早到晚,身邊無一刻沒有茶伴隨。不論在誦經(jīng)還是坐禪,不論在吟詩還是下棋,不論是獨坐還是會客,任何場合都離不開茶。然而,金山寺的僧眾卻無緣品嘗“金山翠芽”,因為茶樹栽種后三年才能采摘,每年也只能采制幾兩,只有與佛印方丈有深交的友人和云游傳經(jīng)的名僧每年方能品嘗一次。
一天,大學士蘇軾來金山寺拜訪佛印,不幾日將去杭州赴任,佛印特意汲來中泠泉水,用干柴煮沸,以剛采制不久的“金山翠芽”款待,蘇軾品嘗后贊不絕口。蘇軾雖多次游覽金山,金山寺山門上懸掛的匾額“金山”二字也是蘇軾題寫。但此次,蘇軾與佛印并沒有談論詩詞歌賦,而是以“金山翠芽”與“中泠泉”為話題,引出了杭州的“西湖龍井”與“虎跑泉”來。蘇軾說:“鎮(zhèn)江‘金山翠芽’配‘中泠泉’為‘金山雙絕’;杭州‘西湖龍井’配‘虎跑泉’稱‘西湖雙絕’,均是當?shù)孛枧涿粢枣?zhèn)江的‘金山翠芽’配杭州的‘虎跑泉’,該是什么味呢?”佛印不經(jīng)意地說:“那就不得而知了?!庇械朗?,說者有心,聽者無意。第二天,僧人帶來一位童子求見佛印,只見該童子頭戴草帽,腳穿木屐,佛印奇怪地說:“這不是大學士身邊的小童嗎,怎么這般打扮?”小童說:“家主要我這般打扮來向大和尚討要一樣東西?!狈鹩⌒南胱蛱觳灰?,怎么今天派小童來取呢?就問:“你家主人要什么東西?”小童說:“家主說了,大和尚一看你的打扮就知道了?!狈鹩∩舷麓蛄?,只見小童頭戴草帽,分明是個“草字頭”,草字頭下面站著一個“人”,人下面穿“木”,加起來不是個“茶”字嗎?猛然想起昨天蘇軾說過“金山翠芽”配“虎跑泉”的話。蘇軾試圖兩地換嘗不便開口,就用此法向我討要“金山翠芽”,雖然每年只采制幾兩,但算你看得起我,不能拂了你的面子,于是慎重地包了一小包“金山翠芽”給小童帶去。小童回到住處,將東西交給主人,蘇軾打開紙包一看,果然如愿以償,便會心一笑,自言自語道:“知我者佛印也。”從此,蘇軾討茶的故事便傳為千古佳話。
此后,在悠長的歲月里,經(jīng)茶人巧匠們精心琢磨培育,金山翠芽逐漸適應了鎮(zhèn)江及其周邊的句容、丹徒等丘陵地帶的氣候、水文及土質環(huán)境,得以傳承培植。
尤其近四十年來,金山翠芽生產取得巨大發(fā)展,種植面積已達500 多畝,并且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