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平
(新疆沙灣縣老沙灣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 832103)
法氏囊病毒整體呈球狀,表面無囊膜,直徑在55~65nm 之間,表面有一層蛋白外殼,大致為正二十面體對稱。病毒的遺傳物質為雙股RNA,對外界不良因素有較強的抵抗力,對熱不敏感,56℃的恒溫條件下5h 以上仍具有毒力,60℃條件下可存活90min,對酸也具有一定耐受性,乙醚、氯仿、胰蛋白酶等無法對其結構造成破壞,紫外線對其殺滅作用較弱。目前臨床發(fā)現(xiàn)有兩種血清型,即Ⅰ型和Ⅱ型,前者主要感染雞,在火雞中能傳播但無致病性,后者主要感染火雞,對雞呈現(xiàn)出亞臨床感染[1]。
病雞和隱性感染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接觸及污染的針頭等進行傳播。由于法氏囊屬于家禽的免疫器官,隨著日齡增長會逐漸退化,尤其是日齡超過45d 后,法氏囊快速萎縮,這使得本病主要發(fā)生于20~50 日齡的階段,因該階段的雞法氏囊相對發(fā)達。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生,每年的5~7 月份是流行高峰期,雞日齡越小,感染后越容易死亡,平均死亡率在10%~40%之間,個別地區(qū)也有死亡率達到70%左右的報道,死亡率的高低與雞場日常管理水平有很大關系。法氏囊病毒侵染機體后,主要在體液免疫中樞器官法氏囊中進行細胞侵染,使得其中的淋巴細胞遭到破壞,數(shù)量降低,無法產生免疫球蛋白,機體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出現(xiàn)其他病原繼發(fā)感染。
病雞早期出現(xiàn)下痢,糞便呈白色水樣,有些雞會不斷啄自己的肛門,采食量下降,羽毛蓬亂,畏寒怕冷,經常蜷縮在一角,多數(shù)雞可因脫水而最終衰竭死亡[2]。本病的死亡呈現(xiàn)尖峰曲線特點,在發(fā)病后的3~4d 達到死亡高峰,7~9d 時死亡量顯著下降,整個病程10d 左右。如果出現(xiàn)再次發(fā)病,則死亡高峰多為繼發(fā)感染新城疫后出現(xiàn)。未死亡的雞表現(xiàn)貧血、生長發(fā)育緩慢、疾病多發(fā),對應激反應的抵抗力嚴重下降。
剖檢病死雞可見體表有出血性病變,胸肌、腿肌分布著條狀出血斑和出血點。法氏囊腫大,體積為正常的2 倍以上,嚴重的為紫葡萄樣,囊內褶皺有出血和水腫表現(xiàn),黏膜下的水腫物質呈現(xiàn)膠凍樣。腎臟腫大,表面有尿酸鹽沉積,外觀為花斑狀。部分雞腺胃和肌胃有出血,肝臟腫大,表面有土黃色壞死灶,膽囊內膽汁充盈,脾臟也出現(xiàn)腫大,質地變脆。
疫苗免疫是預防本病的最佳手段,商品蛋雞可在第12 日齡時用法氏囊弱毒苗進行滴鼻、點眼和飲水,22 日齡時用法氏囊中等毒力疫苗二次加強飲水免疫,確保雞在性成熟前不會發(fā)生本病。商品肉雞可在14 日齡時通過法氏囊弱毒疫苗飲水免疫,在27 日齡時,再次通過飲水或滴口的方式進行二免,從而保證肉雞平穩(wěn)出欄。對于種雞來講,開產前進行加強免疫一次,可在開產后獲得較高量的血清抗體,這些抗體能進入卵黃中,保護雛雞出殼后的2 周內不發(fā)生該病。
雞舍衛(wèi)生勤打掃,每周不低于兩次的環(huán)境消毒,消毒劑可選擇戊二醛、火堿、碘制劑、過硫酸氫鉀、生石灰等,消毒時要確保無死角。育雛結束后要對舍內進行甲醛熏蒸,空舍半個月以上再進行新一批雛雞的引入。禁止從發(fā)生過本病的種雞場引雛。加強員工對疾病知識的培訓,便于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該病。由于消化道傳播對本病的擴散有重要作用,故一定要把好飼料和飲水的衛(wèi)生關,飼料盡量采用全價顆粒料,原料嚴格把控,禁止飼喂霉變飼料,水槽和料槽距離盡量遠一些,防止雞刨料時將飼料混入水中,導致細菌滋生。飲水每天勤更換,若有糞便污染及時清理消毒。
目前沒有特效的化學藥物能治療本病,可用法氏囊卵黃抗體進行注射,通過抗體作用將體內病毒中和,從而達到治療目的[3]。一般在抗體使用后的第2 天,雞群死亡率可很快下降,第3~4 天雞群大部分都能康復,極個別病重雞最終會以死亡而告終。輕癥病例也可通過中藥進行治療,取板藍根60g、黃芪60g、淫羊藿30g,粉碎后文火煎煮,藥液飲水,藥渣拌料,每只雞按照1.0g 的劑量,連用1~2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