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鵬芳
見證歷史,是歷史教師的常用語。它將見證的主體“留白”,這主體可以是歷史的當事人、歷史的學習者,也可以是作為歷史材料的文獻、實物,甚至聲音、影像等。它還將見證的歷史“留白”,這歷史可以是歷史概念與結(jié)論,可以是時代、史事、人物,也可以是生活、思想,甚至是見證的主體——當事人自身以及歷史材料本身——它們本身就是歷史!
何以思辨這個彼此包含、相互折返的“(歷史)見證歷史”?因為,在“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示及研討活動中,這些朝氣蓬勃的“五四青年”教師,普遍以“見證歷史”的方式教歷史,演繹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兩個專題:“社會生活的變遷”和“科技文化成就”。
“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前后的巨變,而一衣一餐、一屋一車之變還折射著新中國政治、經(jīng)濟與科技領(lǐng)域的變遷。這一課見微知著,經(jīng)驗世界與理性認知一體兩面。這一課頭緒眾多,日常生活的現(xiàn)象感與瑣碎感顯而易見,如何設(shè)計成一個整體,并在整體的瑣碎中提升理性認識,是對教師的教學理解的挑戰(zhàn)。各位上課教師努力在視域各異的教學設(shè)計中,再現(xiàn)往日時光的年代痕跡與懷舊情愫。他們帶著學生從當下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追溯流金歲月,用“我奶奶的衣柜、飯桌與出行”“泛黃的報刊影印件”“黑白或彩色的膠片記錄”等情境化線索,串聯(lián)社會生活的變遷,燭照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和改革開放的英明決策。圖片與影像是他們普遍追求的教學素材,“見證歷史”是他們普遍使用的熱詞。他們或以親和力見長,或以穿透力占優(yōu),或因設(shè)問誘思而風景獨好。徐州的戈文杰老師,用“歷史的物證”“歷史的解讀”“歷史的創(chuàng)造”來組織教學內(nèi)容,讓年代感與變遷色交相輝映,讓變遷中閃爍人生觀、價值觀與審美觀的變化,并最終指向“幸福的生活與國家的發(fā)展、與勞動者的創(chuàng)造息息相關(guān)”,在日常生活的天空點亮價值指引的星辰。在感受中感知,是授課教師演繹本課的相同旨趣。
“科技文化成就”一課講述了“兩彈一星”、航空航天、雜交水稻、青蒿素等領(lǐng)域的科技成就,展示了“雙百方針”指引下的文藝領(lǐng)域的碩果,蘊含豐厚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資源,但內(nèi)容跨度大,抽象性強,有顯見的難度。講授這一課的教師,運用影像與檔案材料,讓歷史材料與教科書的概述相互佐證,彰顯新中國科技和文化事業(yè)的非凡成就,引導學生認識科技就是生產(chǎn)力,理解和增進文化自信。授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讀了若干中國當代科學家的傳記,用具象的細節(jié)拓寬學生視野,滋潤正確的價值判斷。他們帶領(lǐng)學生走進“航天展廳”“農(nóng) 業(yè) 展 廳”“文 學 展 廳”,“追 夢”“筑 夢”“圓夢”,為中國的“兩彈”元勛、航天英雄、諾貝爾獎獲得者撰寫頌詞;他們還將抗擊新冠疫情的感人故事與科技文化事業(yè)相鏈接,讓歷史里的科學昌明、文化自信賡續(xù)當下。無錫的王莉老師以“人”的故事講科技文化成就,她用吳江的“中國核司令”程開甲引入課文后,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奉獻到傾盡所有”“雖九死猶未悔”的精神迤邐而出,嚴謹、創(chuàng)新與實驗求證的科學精神,也在科學探索、太空漫步的進程中有所顯現(xiàn),感動著中國,感動著課堂里的學生,學生因此而有話可說。在感動與熏陶中落實立德樹人,是授課教師演繹本課的基本風向。
總之,在老師們的演繹下,現(xiàn)代社會生活搖曳生姿,新中國的科技文化輝煌燦爛。情境、情感與情懷,讓這些歷史課灼灼其華。用見證的方式感受歷史,是初中生歷史學習的起點;感受蓄積到一定程度而心生感動,是初中生歷史學習的重要節(jié)點;在這樣的節(jié)點上建構(gòu)“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shè)者與接班人”的品相,便有了歷史教學的初中生世界。本屆展示及研討活動讓我們看見了這一世界的局部面相。
何以是局部?歷史學習要更多地與文字對話,圖片、視頻等影像資料的豐裕會使歷史學習浸沒在圖像消費中,況且圖像往往比文獻更具“后真相”之虞?!耙娮C”需要顯著的實證精神。社會生活史或科技文化史的教學,只有在背景與意義的加持下,緣于史事的感受或感動,才是有教學價值的走向理解的“有感”。也要在感受并感動的路上,選擇主干知識并以知識進階來培育核心素養(yǎng)。這些面對初中生世界必須細察的一絲一縷,尚待知行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