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佛山希望小學 黃大運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廣泛運用已成為學校教學發(fā)展的趨勢。信息技術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能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邊遠山區(qū)農村小學由于專業(yè)師資配備不足、信息化管理體制不完善和實踐應用不到位之緣故,課堂效果并不理想。根據教學實踐中的不斷嘗試和探究,我總結出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一些有效做法。
教師的教育思想直接指導和影響著教育教學的行為。在課堂教學中正確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正是當前山區(qū)農村教師面臨的極大壓力和技術挑戰(zhàn)。小學道德與法治是小學德育教育核心教材,也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正確道德觀和法治觀的重要課程。作為教師首先要敢于轉變觀念,更新思想,主動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在教法上大膽運用信息技術,推陳出新,改革創(chuàng)新。正確掌握信息技術所依托的各種設備的操作,如課件制作、網站登錄、媒體運用、音視頻錄制、資源搜索和資源分享等。以課件使用為起點,網絡資源查找和應用為途徑,從實踐中嘗試,從運用中積累。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參與信息技術的交流研討、信息技術業(yè)務學習、信息技術培訓。積極參加校內外公開課、展示課和研討課活動。當遇到不懂的信息技術問題時,要虛心向年輕教師請教學習,接受青年教師的指導,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捷徑,早日掌握信息教學技術,熟練操作學校各種媒體設備,還能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堂的需求去靈活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敢于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好的課前導入不僅能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也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山區(qū)農村小學存在許多客觀不足的原因如教學研討氛圍淡薄、教學裝備落后、道德與法治專業(yè)教師缺乏、信息化教學指導不到位等。作為山區(qū)學校教師面對客觀存在的困難,要善于不斷研究有效的教學策略,大膽利用和整合應用對課堂教學有幫助的一切網絡信息資源如圖片選用校本化、情境創(chuàng)設生活化、音頻視頻本地化、活動展示家?;L貏e是通過網絡技術把學生身邊真實的事例作為教學情境使用,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思維,增強學習自信,為構建樂學課堂打下基礎。
新媒體技術,拉近了課堂與外界的距離,把課外有效、適用、有用的資源引到課堂上來,作為推動教學活動開展的動力,這就是新媒體技術的魅力。新媒體技術的滲透還可以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和清晰化,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掌握。對教師來說,新媒體技術可幫助教師完善教學手段,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以事例分析、行為判斷和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治觀為主,教材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知識都具有很強的規(guī)范性和明顯的連貫性。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能轉化課堂知識的枯燥性和單調感,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利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如、插入音樂優(yōu)化教學氛圍、播放視頻拓寬學習視野、展示圖片活躍學習思維、設計競賽活動點燃學生求知欲望、通過事例分析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組織評價提升學生對事物的判斷分析能力等,既能搞活教學氛圍,又可以點燃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提高課堂效率。
網絡平臺教學資源十分豐富,能為學科教學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和專業(yè)的技術指導。山區(qū)農村小學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必須正確、科學運用網絡平臺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拓寬渠道,開闊視野,提高效果。例如,在教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時,根據學生山區(qū)生活環(huán)境和知識基礎實際情況,有效選用了平臺網站上的PPT 課件、故事影片、動畫課件、圖片畫冊等資源。通過教材編寫的內容和平臺儲存歷史記載的資料形成鮮明對比,讓學生全面學習中華民族不甘屈辱、英勇奮斗的偉大革命精神。由此可見,從教材的知識點出發(fā),以生為本,以歷史事件為事實,挖掘網絡平臺資源,活用課堂陣地,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去拓寬課堂空間,豐富學習知識,實施有效教學,對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有極大的幫助。
愛好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在課堂上如果能把學習訓練與游戲有機結合起來,讓兒童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去愉快學習、輕松學習,課堂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時,利用媒體動畫和白板的強大功能設計教學競賽游戲情境。游戲分為單人組和雙人組兩種模式。單人組是個人能力考核練習,也幫助查找知識面完整情況。雙人組模式是在同等條件和同樣環(huán)境下,看看誰的反應快,是知識掌握扎實準確程度的大拼比。如對現(xiàn)象表現(xiàn)對錯判斷、個人行為對錯判斷分析、公共場所正確和不正確的行為比較等。游戲分為訓練型和競賽型。每種類型的游戲都是定時定量的,主要檢查學生掌握教材知識情況,也是幫助學生對課本知識加深掌握和鞏固訓練。各組游戲都允許場上與場下互動互助,在團結合作的氛圍中進行。為激活高課堂氛圍,發(fā)揮優(yōu)秀生智力,游戲還設計有闖關模式,從闖關中挑戰(zhàn)個人,考核團隊,挖掘思維,激趣多多,競爭熱烈,學情高漲。由此可見,課堂知識與游戲有機融合,不僅符合兒童年齡段學習規(guī)律的要求,還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操作能力。
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光表現(xiàn)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也要充分體現(xiàn)出課堂知識在課后拓展實踐和應用程度。
在信息技術發(fā)展突飛猛進的今天,課堂教學課后延伸是教學的新模式,也是課堂教學開發(fā)的新領域、新陣地,能有效幫助學生對課堂知識加深理解,加強實踐應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追求的就是讓學生深刻掌握知識要點,學習文化精神,應用生活實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和自覺守法學法觀念。
作為山區(qū)農村學校,在教學上要把課堂延伸到課后實踐應用和鞏固訓練,雖然存在客觀困難的原因,但在信息技術的幫助和推動下,有的困難和不足因素是完全可以改變的,例如,在教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弘揚優(yōu)秀家風”內容時,可通過家校互動的網站平臺和交流群的共享空間,把課堂延伸到家庭教育領域,把課堂錄播視頻創(chuàng)建鏈接共享,讓家長通過網絡空間隨時隨地聽課、評課和議課,為教師課堂教學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教師也可以根據知識實踐的要求,邀請家長參加學生課后活動指導和評價。還可以在網絡共享空間上設置家長互動區(qū)、分享區(qū)和家長信箱,其內容分別有:教育針對性強的課后實踐訓練項目、良好家風的分享、孩子傳承家風表現(xiàn)的評價、在家風的教育影響下孩子表現(xiàn)優(yōu)秀道德的行為等。也可以設計家庭家風傳承過程的調查問卷、家長對家風的理解、家長和學生對自己家庭的家風進行自我評價等。這種綜合性強、學習面廣的課后拓展訓練,拉近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距離,有效利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協(xié)助作用。也幫助學生在課后拓展訓練過程中,及時有效地把知識轉化為行為表現(xiàn)力、生活習慣養(yǎng)成和崇高道德品質。有效的課后延伸,只有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才能通過網絡共享空間,運用有效教學策略,開拓性地延伸課堂教學新平臺。
總之,在山區(qū)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實施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能準確結合山區(q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嚴格遵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充分巧用信息技術的魅力來活躍課堂、構建課堂和激趣課堂,教學就能收獲良好的效果,對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法治觀具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