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 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少數(shù)民族科普工作隊)
科技館作為科技、文化和社會發(fā)展形象的體驗窗口,肩負著向公眾進行科普宣傳、向社會進行科普教育的重任,有著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科技館是科普的重要場館,是公眾了解科學的重要場所,是引領公眾走向科學的始發(fā)地,也是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主陣地,其科普傳播方式、公眾科普體驗所產(chǎn)生的科普效果,直接體現(xiàn)了科技館的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目前廣西已建成并對外開放的實體場館有4 個,分別為廣西科學技術館、南寧市科學技術館、柳州市科學技術館、防城港市科學技術館;在建的科技館有4 個,分別為百色市科學技術館、貴港市科學技術館、欽州市科學技術館、玉林市科學技術館;計劃“十四五”期間再新建4 個科技館。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參觀科技館的受眾主要為女性,以年齡在30~49 歲,本科學歷,在政府機構或事業(yè)單位工作的人員居多。這類群體正值中年,有較好的教育背景,工作時間規(guī)律,且對自身或是對自己下一代的科學素質較為重視,是最青睞科技館、積極參與科技館科普的重要群體。
(1)科技館在社會上受歡迎程度較高。曾去過科技館2 次以上(含2次)者占受訪者人數(shù)比例高達90.2%,去過其他科技館(含區(qū)外科技館)的占比超過50%。
(2)科技館在公眾心目中的滿意度較好。被調查者覺得此次參觀的科技館整體布局很合理的占64.43%,認為科技館整體參觀環(huán)境很好的占71.65%,有55.15%的被調查者認為科普內容很豐富,42.78%的被調查者認為非常吸引自己,90.21%的被調查者想再次參觀此科技館。
(3)以學習體驗科學知識、提升科學興趣為目的,是前往科技館參觀的人群的主流。以學習科普知識、提升科學興趣和體驗科普展品為目的前來科技館體驗的被調查者占被調查者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
(1)展品體驗率高,吸引力大。88.14%的被調查者體驗了自己感興趣的科普展品,對感興趣的科普產(chǎn)品想再體驗的也超過八成。而體驗感興趣的科普展品所需等待時長少于15分鐘的項目也是近八成。
(2)展品科普知識好且容易理解。48.45%的被調查者認為展品所傳遞的科普知識大部分是自己所需要學習的知識,38.66%的被調查者認為科技館所展示的科普相關知識大部分是有必要展示的,29.9%的被調查者表示科技館所有展品都是很有必要展示的,能夠理解科技館展品說明牌的被調查者超過了七成。
(3)展品操作性、互動性好且占比高。44.33%的被調查者認為科技館科普展品操作性很好,54.64%的被調查者認為科技館科普展品互動性很好,且有六成的被調查者表示科技館互動性科普展品占所有展品的50%以上。
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近五成被調查者認為只有小部分科技館展品需要專人講解,七成多被調查者認為科技館展品展示的科普知識大部分可以理解掌握,將近六成被調查者認為體驗科普展品后,自己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科普展品的科學原理。
被調查者中共有近七成的人,在參觀科技館時復習了原有的科學知識,對科學產(chǎn)生了興趣并學到了新的科學知識,增加了對科學的理解。可以看到,在調查的三個科技館場館中科普展品的科普知識學習效果比較顯著,發(fā)揮了作為科技館傳播科普知識的作用。
從調查數(shù)據(jù)看,近七成被調查者在參觀科技館后1 周內仍然記得較多的科學原理內容,近九成的被調查者在參觀完科技館后會持續(xù)關注相關科學知識,八成多的被調查者反饋會將參觀科技館后學到的科學原理向他人傳遞。希望科技館展示前沿高科技、基礎科學知識等科普展品類型的被調查者占比較大。
通過分析調查數(shù)據(jù)得知,廣西科技館在吸引力、體驗感受、學習效果和行為效果上令大多數(shù)被調查者滿意,但還存在科技館科普受眾面窄、各科技館科普展品知識內容大同小異缺少各館特色、科技館吸引力不高等問題,在科普展品利用率、科普價值、互動性和科普傳播效果上還不盡如人意。
科技館展品所傳遞的科學原理知識大部分為小學科學知識和中學物理化學知識等,更傾向于中小學生。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七成多被調查者為學生、體制內工作人員和離退休人員身份,成年人來科技館主要也是應孩子要求陪同前來參觀。社會人員來科技館參觀僅占不到三成。青年人和老年人在參觀科技館的人群中占比較低,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科技館在科普內容上對青年人及老年人群體吸引力不大。
有34.54%的被調查者認為現(xiàn)在參觀的科技館與之前曾去過的其他科技館內容差不多,32.99%的被調查者認為科技館整體布局設計一般,26.8%的被調查者認為科技館整體參觀環(huán)境一般,37.11%的被調查者認為科技館科普活動內容一般,52.58%的被調查者反饋科技館吸引自己關注程度一般,甚至有8.25%的被調查者表示此次參觀完這個科技館下次就不想再來了。
(1)展品利用率低。被調查者在體驗感興趣的科普展品時需要排隊等待15~30 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項目占近四分之一,有12.37%的被調查者表示體驗過的科普展品就不想再體驗了,不想再體驗的原因主要是體驗人數(shù)太多、等待時間太長,或者是展品看著比較感興趣但實際體驗效果一般。
(2)展品中大眾感興趣的占比低。僅有12.37%的被調查者認為感興趣的展品占80%以上,30.41%的被調查者認為感興趣的展品只占全部展品的30%以下。
(3)展品科普價值不高。40.72%的被調查者認為此次參觀的科技館展品所傳遞的科普知識只有小部分是自己所需要的,15.98%的被調查者認為這些展品所傳遞的科普知識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大部分是沒必要展示的。45.36%的被調查者認為科技館科普展品操作性一般。60.31%的被調查者認為科技館展品的說明牌不容易被大眾理解。
(4)展品互動性有待提升。39.69%的被調查者認為科技館科普展品互動性一般,認為不好和很不好的占比為3.61%。六成多被調查者期待科技館的互動性科普展品能占所有展品一半以上。
數(shù)據(jù)顯示,近一半的被調查者在參觀科技館時傾向于被動學習科普知識,需要提供專人講解。同樣,近一半的被調查者表示對科技館展品所傳遞的科普知識和科學原理理解掌握不好。六成多的被調查者參觀完科技館后只是認為玩得很開心而已。
建議科技館從展品可操作性、互動性、易理解性和展品更新?lián)Q代、展品使用率上加大投入力度。
(1)提升展館展品使用率。及時更新陳舊展品,及時修理已壞展品,定期維護常規(guī)展品,提升舊展項的維修率,使展廳展品使用率提升至98%以上。
(2)減少體驗者等待時長。合理規(guī)劃設計展項體驗規(guī)則,布局好互動展項體驗路線,同時引進更多公眾喜愛的、互動性強的科普展品,分流體驗人群,提升參觀者對科技館展品體驗的滿意度。
(3)形成展品講解員梯隊。統(tǒng)籌人力資源,充分利用好社會資源,讓社會志愿者成為科技館講解員主力軍,形成展品講解員梯隊管理,從而滿足公眾對展品的講解需求,提升展品體驗感,進一步提升科普展品科普知識傳播效果。
隨著時代發(fā)展,觀眾對科學知識的需求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人們對科學技術的了解也越來越全面。建議從展館展品內容和展館展項開發(fā)設置著手,跳出常規(guī)展品展項布局思路。
(1)結合當前大眾關注的熱點,調整展館展品內容。針對成年人群體感興趣的科技前沿熱點,如空間探索、奧運項目訓練中AI 技術的應用、半導體科技的規(guī)劃和發(fā)展等,進行展館布局開發(fā)設計,提升科技館對成年人的吸引力。
(2)充分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挖掘更新更熱更權威的科普知識作為科普內容。如跟抖音、嗶哩嗶哩、快手等目前熱門網(wǎng)絡平臺上的知名科普自媒體合作,擴大科普素材來源,提升科技館科普內容質量,加大科技館吸引力度,轉變科技館在公眾心目中的“游樂場”印象,使之真正成為老少皆宜的“科普天地”。
各地根據(jù)不同區(qū)域內科普基礎設施資源狀況和科技館布局,制定長遠規(guī)劃。在滿足常規(guī)科普知識傳播的基礎上,應將當?shù)氐鼐墐?yōu)勢與科普知識內容充分融合,統(tǒng)籌設計建設,打造具有當?shù)靥厣闹黝}科技館,形成各具地方特色、主題鮮明的科技館體系,打破目前各科技館科普內容差不多、主題不明確、各科技館之間公眾流動量低等困境,從而吸引全區(qū)乃至全國公眾前來參觀體驗,提升本地科技館科普傳播影響力。
例如,北海市規(guī)劃建設北海市科技館時,可考慮以海洋知識為主題打造海洋科普知識主題科技館;防城港市在對現(xiàn)有科技館項目進行改造升級時,可考慮以京族文化或少數(shù)民族文化為主題,形成民族文化主題科技館;又如崇左在規(guī)劃建設科技館時,可以從當?shù)馗收?、錳礦等知識著手,籌建該主題科技館,等等。
(1)以與區(qū)外大館之間優(yōu)勢項目上的交流及合作為突破口。如充分利用臨時展廳布展靈活特點,將區(qū)外成熟展項引進來,并形成固定模式,定期更換區(qū)外較為成熟且又受當?shù)毓姎g迎的科普展項,為本地公眾參觀學習區(qū)外科普展項提供平臺,從而實現(xiàn)館際資源共享。
(2)從與境外科普場館交流合作上著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強和境外科普場館的合作與交流,充分借鑒國外科技館優(yōu)秀展品的設計理念,引入國外先進的辦館理念與運營模式,將國外優(yōu)秀的科普展覽項目和原創(chuàng)性主題展覽作為臨時展覽,創(chuàng)新科普傳播形式,激發(fā)本地科技館整體活力和生命力,從而達到提升科普成效的目的,推進公民科普素質提升,履行好科技館科普陣地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