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志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播學院)
中國學派是近年來學界討論的重要學術熱點,是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命題,它承載著中國學術與世界學術接軌的重大使命,同時也不斷彰顯自身獨特的中國思想和中國文化。從歷史性的維度看,中國學術走到了這樣一個歷史節(jié)點,我們必須要以高度的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闡釋中國學派。正如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p>
從這個意義來看,構建體現中國特色的教育學派,形成有自我特色的中國教育學便擁有了時代性意義。而成尚榮老師近來出版的《做中國立德樹人好教師》則正好契合了當下這一命題,并且非常精準地找到了“立德樹人”這一切口進行相關議題的探討。在書中,成老師試圖以一種高屋建瓴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教育學的建構是一種應然更是一種必然。因為中國擁有其自身獨特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和教育經驗,將這些思想、理論和經驗進行學理性轉化,以系統(tǒng)的方法論加以整合,以清晰的脈絡展現其線性發(fā)展的內在結構、歷史演變及其文化意義,那么造就一種“走向世界的中國教育學”便是當代中國教育人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而成老師的這本《做中國立德樹人好教師》則可以認為是一次建構中國立德樹人教育學派的有益嘗試。
從國家層面而言,“立德樹人”是當前中國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同時它還是建構中國特色教育學和“做教師這篇大文章”的主題,因此,所有教育人都不能忘記“立德樹人”這一教育初心。
在論證這個核心議題時,成老師在第一個章節(jié)“做教師是一篇大文章”中進行了路徑清晰、層次分明、結構完整的論證:首先通過于漪老師的論述引出“立德樹人”是做教師這篇大文章的主題,并認為“立德樹人”是教師的第一基本功,學生是這篇文章的“文眼”,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這篇文章的底色;然后通過對“做中國立德樹人的好教師”的論述,強調“立德樹人”是中國好教師的根本任務和衡量的根本尺度,中國好教師必須從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髓中汲取營養(yǎng),以“四有好老師”作為指引,在明晰主題、開闊視野、放大格局、提升格調、完成核心任務的總體行動框架中,通過教書育人這一手法不斷在實踐中寫好中國特色的教育學,即于漪老師所認為的“立德樹人的教育學”;最后以“教師發(fā)展在立德樹人中走向新境界”完成整體論述,強調新時代教師應該自信地回答“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內隱的“第四個問題”,即“誰來培養(yǎng)人”的問題。至此,筆者認為通過上述3篇文章整體性的論述,成老師才真正形成和確立了“中國立德樹人教育學”的雛形及其基本框架與內核。
以筆者的理解,整本書的核心內容其實就是圍繞第一個章節(jié)展開的。只是在第一章當中,成老師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概念切入當代中國特色教育學派的整體論述,有其自身學術體系建構的邏輯自洽性。隨后,在第一章的第4篇文章《我們,首先做道德教師》中,成老師向一線教師提供了一種實踐“中國立德樹人教育學”的方法論,即所有教師都可以從做道德教師開始。因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施所依靠的必須是教師,而只有教師的發(fā)展和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才能不斷豐富和深化“中國立德樹人教育學”的內涵,延伸出更多不同面相和不同闡釋維度的可能。教師在具體的實踐中,只有明確了自身價值立場——把教育作為道德事業(yè),才能逐漸發(fā)展和形成做道德教師的能力。成老師還向教師提供了從“認知、能力、方法、人格”4個層面成為道德教師的操作方法,認為只有成為道德教師,在扎根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道德意義的充分建構,才能真正走向一種帶有鮮明標識的中國特色教育學。
毋庸置疑,“好教師”是本書題目的中心詞,“好教師”在某種意義上是個抽象概念,既沒有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也沒有合乎世俗化意義的尺度,但筆者認為“德高為師,身正為范”至少應該是一個通約性的標準常識。上文提到實踐中國“立德樹人”教育學的主體是教師,而教師唯有成為道德教師才能真正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付諸自己的教育事業(yè)當中。成老師也認為教師首先應是道德教師,故此筆者認為道德教師一定是“好教師”。
“好教師”是這本書重點要呈現的內容,既有用全章論述的李吉林老師,也有“在講臺上用生命歌唱”的于漪老師,還有傾心于兒童語文教育的于永正老師,更有醉心于新教育實驗的朱永新老師。他們共同構筑了當代中國立德樹人好教師的集體群像,他們扎根中國大地,開創(chuàng)極具“中國性”的教育學派,在各自的教育世界中不斷延展對中國特色教育學的獨特理解。在筆者看來,他們還共同在“兒童研究”這個大的教育母題上,做出了屬于自己“風格化”的教育闡釋,并以此獲得了其教育命名的合法性。但是在上述的諸多形象中,筆者以為成老師卻忘了將自己納入這一個時代性的集體當中。他的“做中國立德樹人好教師”這一觀念,直接生發(fā)了在“立德樹人”維度上去發(fā)展教師基本功、錘煉道德教師成長的全新教育理念。成老師必將成為與這些偉大的教育改革者、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并肩站立的時代先鋒。從他的“地平線報告”中,我們可以得知成老師過去的教育奮斗史,而從這一份微觀的個人教育史中,我們似乎可以見微知著地觀照整個當代中國教育改革史;從他教育研究的“斜坡起飛論”中,我們可以得知做研究沒有任何先后問題,只要有鮮明的問題意識、持之以恒的專業(yè)寫作和風格化的教育研究,就能讓自己在“時間人格化”的過程中獲得應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