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冰潔
“近年來,我國居民健康素養(yǎng)水平有所改善,但仍不夠高?!睆偷┐髮W附屬中山醫(yī)院心理醫(yī)學科主任季建林表示,健康領域尤其是醫(yī)療領域的專業(yè)性極強,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存在一定距離,易被謠言鉆空子。公眾無法辨別真?zhèn)螘r,常有“不敢不信”的顧慮。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副主任醫(yī)師戴幸平表示,面對謠言,不少人存在“從眾心理”,即使質疑謠言的真實性,但也傾向于順從多數人的觀點。
女性傳播性更強。從生物學來講,女性更容易被“暗示”,面對不了解的新信息,更樂于分享。
老年人群易輕信。老年人普遍懼怕衰老和生病,具有較強烈的焦慮、恐懼心理,更傾向搜索與食品安全、健康養(yǎng)生相關的信息,這恰好也是謠言泛濫地帶。即使是高文化水平的老年人,也免不了被謠言蒙騙。季建林表示,這類人群更容易憑借自身經驗,相信符合自己認知的內容,并為此強行找“證據”。
慢病人群求知心切。比起老年人,慢病人群對健康信息的需求更強烈。當專業(yè)發(fā)聲不足、獲取渠道單一時,他們更易“病急亂投醫(yī)”,相信謠言。
另外,由于缺乏經驗或健康知識,低學歷人群、青少年對虛假信息的鑒別、處理能力不足,更易被“操控”。還有對衛(wèi)生系統(tǒng)不信任、對非正統(tǒng)療法感興趣的人也是謠言易感人群。
標題營造恐慌。一些謠言標題則會選用危言聳聽、夸大其詞、故弄玄虛的表述,比如“癌癥前兆”“死亡率”等,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進行暗示。
披著科學外衣。近些年,也有謠言向科普“看齊”,打出“研究發(fā)現”“權威專家”的旗號,甚至使用晦澀的“專業(yè)術語”混淆視聽。
舊事改頭換面。篡改老舊謠言,比如每逢蔬果大量上市時,“草莓和西瓜不能一起吃”等食物相克的謠言就會應聲而起。
視頻圖片加持。不少謠言打著“有圖有真相”的旗號傳播,造謠者利用合成圖片、加工視頻、拼湊文字等方式制造謠言,讓公眾感覺事實確鑿。
緊貼熱點話題。一些謠言憑借新聞本身的高關注度獲得流量,比如當“轉基因食物”成為熱點話題時,“小番茄、紫薯是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影響子孫后代”等謠言就會甚囂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