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虹
(托克托縣森林保護站,內蒙古 托克托 010200)
黃土丘陵區(qū)水土流失問題十分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惡劣,需要通過提高降水利用率來提升造林成活率。目前,抗旱造林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提高造林地的水分供給以及降低無效供水量兩個方面。其中,提高林地水分供給的主要方法是采取整地措施,實現(xiàn)對坡面徑流的攔截,為林木的生長提供水分。另外,通過整地可以有效疏松土壤,去除雜草,改善土壤的水肥氣熱情況,有助于林木成活。
1.1.1 植苗造林法。該方法在黃土丘陵區(qū)造林工作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有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進行植苗造林時,需要注意栽植穴的大小。多數(shù)情況下,栽植穴的深度大于苗木主根長度,寬度大于苗木根幅。在苗木栽種過程中,需要將其扶直,保證苗木根系得到充分舒張,同時需要確保苗木栽種的深度適宜[1]。此外,對闊葉樹進行植苗造林時,需要對其進行修剪,結合實際情況修枝截干,確保其能適應生長環(huán)境。
1.1.2 播種造林法。該方法也是黃土丘陵區(qū)常用的一種造林方法。在一些交通不便、易成林成草的區(qū)域,多使用播種造林法。陰坡造林法更適合黃土丘陵區(qū)的地形地貌,如果采取陽坡造林法,則陽坡面積原則上不超過30%才可以進行播種。播種時,需要合理改良、優(yōu)化土壤,結合具體情況確定是否需要進行催芽,同時采取合理的播種方式,如點播和條播,多數(shù)情況下覆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兩三倍。同時,需要了解樹種類型、季節(jié)性播種特點,如雨季適宜種植檸條類種子,秋季適宜種植木質殼種子,根據(jù)季節(jié)合理播種有助于提高種子萌芽效果[2]。
1.1.3 插條造林法。該方法屬于分植造林法的一種,應用這種方法的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穗條。多數(shù)情況下,工作人員需要根據(jù)土壤含水量來選擇插條,插條的長度需要控制在30~40 cm,并且確保插條直徑大于1 cm。對于一些難以定根的穗條,如楊柳類等,需要對其進行深埋,但頂部需要稍露。
1.1.4 容器苗造林法。該方法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有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效果非常理想,是黃土丘陵地區(qū)開展綠化工程的主要方法。但是,容器苗造林法對技術水平的要求非常高,所以造林成本較高。目前,該方法多應用于小范圍的植樹造林,如果將該方法應用于大面積植樹造林,則需要較高的成本。所以,在容器苗造林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充分考慮資金、技術等相關因素。
1.2.1 栽培。在截干埋土的過程中,對于一些規(guī)格較小的苗木,需要在其根莖位置的最上方截取一小部分,選擇相對濕潤的土壤進行苗木覆蓋,并且壓實虛浮土層,待春季發(fā)芽后將覆蓋的土層刨開。如果需要深度栽植,則需要在苗木栽植過程中確保其大半部分被土層覆蓋,并且苗木深入地下的部分控制在70~90 cm。在冬季,需要用塑料薄膜纏繞苗木主干,或者使用粉刷將其涂白,以加強對苗干的保護。對大苗來說,需要對其進行深栽,栽植深度控制在30~50 cm為宜,確保滿足其水分需求。
1.2.2 樹盤覆蓋。目前,常用的樹盤覆蓋方法主要有覆膜、覆草及液體覆膜等。在覆草過程中,需要確保壓實牢靠覆蓋的作物秸稈,以防止風沙對其造成不良影響。該技術措施適用于經(jīng)濟林工程建設。液體覆膜法是指按照1∶100的比例將保水劑噴灑在樹盤周圍,該方法操作簡便,實用性非常高。
1.2.3 樹干保護。樹干保護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對樹干進行保護也就是對樹干進行套袋處理。對于經(jīng)濟林苗木,可以在春季栽植之后,選擇大小適宜的塑料袋對樹干進行保護,待苗木萌芽后選擇某個陰雨天去除塑料袋[3]。用生石灰涂抹樹干時,需將生石灰2.5 kg、水18.0 kg混合均勻,充分攪拌,之后過濾掉殘渣,再加入石硫合劑0.5 kg、食用油100 g、面粉50 g 充分攪拌,待溶液變成乳狀時加入食鹽0.5 kg 進行充分溶解,用刷子蘸取涂白劑,均勻刷在樹干表面。涂白時需要注意,涂抹在樹干底部1.0~1.5 m處,要在土壤封凍前完成。
該方法多應用于平緩的坡面,要求坡度小于15°,在整地的作用下田面呈階梯狀,并且田面具有一定的寬度,能接收坡面來水。在整地過程中,需要順沿等高線進行開挖處理,水平階寬4~6 m,反坡坡度為5°,將外埂拍實,埂外坡度為60°,高度為20~30 cm,田間深翻30 cm,將內側上方表土鏟下后拍碎,覆蓋在水平階上,確保埂內側也為60°。根據(jù)地形情況明確階梯長度,可以每隔20~30 cm建一個專門的攔水埂,其寬度為30~50 cm。根據(jù)造林種樹的行距明確帶間距。栽植穴和近水平階內側相鄰,通常需要開挖80 cm×80 cm 的栽植穴。完成整地后,通過階田對上部坡面的徑流進行收集,有助于增加土壤含水量[4]。
該方法是目前黃土丘陵區(qū)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整地方法,與水平階整地方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應用該方法整地后產(chǎn)生的田面寬度比較狹窄,表現(xiàn)為溝形,而且具有較高的外埂,能起到攔水作用。使用水平溝整地方法的前提是保證地形平坦,這種方法應用于坡度不足25°的坡面,具體操作方法為順沿等高線開挖水平溝,寬度和深度均為80 cm,使用挖出的土將外埂拍實,埂寬40 cm,埂高50 cm,鏟下溝內上側的表面土并將其拍碎,填充至開挖口上沿10 cm處的位置。該整地方法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該方法多用于坡度超過25°的區(qū)域,如荒山、農田地埂及侵蝕溝坡等位置。需要順沿等高線從上到下交錯排列,挖掘類似魚鱗狀的植樹穴,周圍兩行魚鱗坑需要設置成“品”字形。在整地過程中,需要順沿坡面進行開挖,開口的直徑和深度為80 cm,底部直徑需要小于開口。挖出的土需要放置在栽植穴的下坡位置,并建設專門的外埂,高度為30 cm。在栽植過程中,需要將埂上方的表層土放入坑底,再對坑面進行合理修正,使其外高內低。魚鱗坑整地需要順沿坡面地形隨機設置栽植穴,配置“品”字形栽植穴有助于實現(xiàn)對坡面徑流的攔截,提高水分利用率,減少水土流失風險[5]。
該方法多應用于黃土丘陵區(qū)的臺、塬等平坦地帶或者道路兩旁的荒地和緩坡退耕區(qū)域。漏斗式整地能產(chǎn)生一個集水面,將栽植穴作為中心,集水面的直徑約為2 cm,因為其上開口較大且底部面積較小,表現(xiàn)為漏斗形狀,所以稱之為漏斗式集水坑整地。漏斗式集水坑修建需要遵循“死土拍埂、活土還原”的原則,主要目的是制造出微型集水面。在整地過程中,需要開挖栽植穴,其直徑和深度為60~80 cm,將挖出的熟土放置在最外側,將挖出的底土用于修建外圍攔水土埂,其寬度為20 cm,高度為30~40 cm,需要對其進行踩實,再將熟土回填到植樹穴中,制作成漏斗式徑流面,其坡度為20°~30°,對其表面需要進行壓實。最后對植樹穴進行合理修正,形成一個長度和寬度為1.5 m的田面,并且預留相應的土進行苗木栽植。該集水面的面積小,主要作用是通過攔截水埂以內的區(qū)域進行集水[6]。
黃土丘陵區(qū)環(huán)境惡劣,水分條件不佳,采取有效的抗旱造林與整地技術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攔蓄降水能力。不同造林方法及整地方法的使用效果不同,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造林方法和整地方法,以提高造林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