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剛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chuàng)新發(fā)展,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百年歷史,波瀾壯闊,厚重深遠,這一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重大議題一直都是美術家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美術界因此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黨史題材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畫作既是優(yōu)秀的藝術創(chuàng)作,同時也具有獨特的社會文化意蘊,是對社會的另一種呈現(xiàn),在帶給人美的享受的同時,還能夠給人啟迪,引領人走入歷史情境,開啟一段精神之旅。在學習百年黨史的過程中,黨史題材畫作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供了寶貴資源,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價值,對于進一步推動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從百年黨史中感悟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更好發(fā)揮思政課教師“主力軍”、思政課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yè)的一百年,是創(chuàng)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在百年接續(xù)奮斗中,黨團結帶領人民開辟了偉大道路,建立了偉大功業(yè),鑄就了偉大精神,積累了寶貴經驗,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跡。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fā)揚好。”[1]《中共中央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要求,在全社會進行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宣傳教育,突出青少年群體,貼近青少年需求,引導他們聽黨話、跟黨走。[2]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的時間跨度長,涵蓋內容多,覆蓋主題廣,面對如此廣博的內容,青少年可能無法感同身受,產生畏難情緒,學習起來也容易陷入機械僵化。因此,要發(fā)揮黨史在思政課中的育人功能,講好黨史這堂“大思政課”,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挖掘有效的黨史資源,借助鮮活生動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學習黨史,理解百年黨史背后蘊藏的深刻道理,擔當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黨史題材畫作有助于學生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豐富內涵。黨史題材畫作是對百年黨史的記錄和反映,是黨史的文化呈現(xiàn)。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創(chuàng)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創(chuàng)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創(chuàng)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素材和創(chuàng)作主題,很多優(yōu)秀畫作就是對這一歷史進程的視覺化呈現(xiàn)。這些優(yōu)秀作品既是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成就,也是這一時期社會歷史文化在藝術層面的體現(xiàn)。從生成角度來看,黨史題材畫作是以百年黨史為創(chuàng)作源泉的。這些美術作品以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的重大歷史題材為主旨進行創(chuàng)作,是以歷史進程為來源的精神文化產物,是對歷史進程和歷史活動的記錄。從功能價值來看,黨史題材畫作提供了一個學習黨史的獨特維度。藝術創(chuàng)作是社會文化的載體,黨史主題畫作是與黨史進程中的人物、事件關聯(lián)著的一種社會文化認知。作為一種記錄歷史的藝術活動,畫作本身也就與歷史密切關聯(lián),具有社會性,承載著再現(xiàn)歷史的功能。
黨史題材畫作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的美育實踐。黨史題材畫作以畫為體,以史為魂,體現(xiàn)了美育和德育的統(tǒng)一。黨史題材畫作往往聚焦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形象化表達。學習者從一幅畫切入,在觀賞畫作時,往往會進一步主動探究畫作內容、表達主題、歷史背景、情感價值等,從而促使觀者調動已有知識儲備,促成探究式、延展式學習的發(fā)生。同時,視覺資料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激發(fā)知識喚起過程,讓黨史學習教育的效果更深刻更持久。由此,在黨史學習過程中,黨史題材畫作作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不僅能夠實現(xiàn)美育的效果,還能夠提供有效切入歷史和理論學習的途徑,一舉兩得,故可作為黨史學習的可視化材料加以充分發(fā)掘。
黨史學習教育的途徑不僅限于抽象文字與理論,以畫作切入黨史學習具有超越文字扁平化的具象優(yōu)勢,能夠使相對枯燥的歷史活起來,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畫作以視覺形式直觀呈現(xiàn)歷史事件。著名學者任繼愈曾指出:“只有歷盡災難、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人,才有刻骨銘心的‘翻身感’。經過百年的奮斗,幾代人的努力,中國人民終于站起來了。這種感受是后來新中國成長起來的青年們無法體會得到的,他們認為中國本來就是這樣的?!盵3]這種歷史情境感的缺乏,并不能從抽象文字中得到有效補足,相反,畫作的視覺形式具有較好的優(yōu)勢,能夠以生動的畫面把青年學生帶回歷史情境,從而使青年在鮮活的歷史張力中感受理論創(chuàng)造的內在邏輯。優(yōu)秀黨史題材畫作所集中呈現(xiàn)的是一種社會認同和共識,畫作以視覺形式、運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元素將我們社會中的共識性認知表達出來,是對理論與實踐的一種獨特的再現(xiàn)與活化。
例如趙志田的國畫《眾志成城》(2003),畫作表現(xiàn)了全國人民奮力抗擊“非典”的場面。在這幅畫中,學生能夠直觀看到領導人、醫(yī)護工作者、工人、捐款箱、記者、中國結、“生活”字樣等諸多元素在同一時空的呈現(xiàn),這些元素構成的歷史全景使學生們更直觀體會到抗擊“非典”需要全國人民上下齊心、共同應對,體會到我們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這正是百年大黨根本工作路線的形象再現(xiàn)。同時聯(lián)系到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學生們更能深切體會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畫作的敘述方式是故事化的。畫作以視覺元素集中呈現(xiàn)一個場景、一個事件、一個或一組人物,并進而通過畫作內容和藝術表現(xiàn)手法突出主題,突顯主旨,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而一般的理論性文字則側重于使用概念表達抽象理論或觀念,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知識積累、充分調動邏輯思維能力才能準確把握理論內容,是一個從理論切入來理解實踐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講,畫作的故事化敘事方式更符合人們通常的認知習慣,便于觀者從所見有所感進而感知畫作所傳遞的情感、價值、觀念等,能夠有效補充理論學習的形象感。
例如國畫《生死印——1978年安徽鳳陽農村承包責任制》(2009),描繪了安徽鳳陽農民在油燈下簽下“生死狀”、開啟包干到戶的場面,畫面細致呈現(xiàn)了農民按下紅手印的瞬間,畫面中的農民形象、黑白的色調、紅色的手印,鮮明刻畫了改革從農村開始的特征。觀賞這幅畫促使學生回到歷史情境中,透過具體人物和具體故事,自然也就能夠理解當時農村改革的大背景和探索的不易。
畫作具有激發(fā)興趣、推動觀者進入深度學習的優(yōu)勢。一方面,畫作圖像是靜態(tài)的,所呈現(xiàn)的信息也是片段式、截取式的,天然地促使觀者發(fā)問,如畫作內容是什么、為什么如此創(chuàng)作、畫作有什么含義等,吸引觀者主動思考并發(fā)掘背景信息和深層意涵。另一方面,觀看畫作時,就產生了觀者與畫作之間的互動,畫作的形象與含義持續(xù)調動觀者的思維,促使觀者開啟歷史知識儲備,檢索已有知識和理論架構,進而明了畫作的所指含義,從而實現(xiàn)學習的強化或呼應。
在趙志田的國畫《大慶工人無冬天》(1973)中,大慶工人在漫天飛雪中鉆井,紛飛的雪花表現(xiàn)了天氣的嚴寒和惡劣,鐵人王進喜和工人們緊張地操作著鉆井設備,畫面遠處高聳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標語。學生觀賞這幅畫能夠共情地體會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面臨的困難和頑強拼搏、敢于奉獻的大慶精神。透過畫面所傳遞的情感,學生不僅能切身感受到發(fā)展成就取得的不易,還能夠深刻體會到,中國要應對當前發(fā)展中的困難挑戰(zhàn)仍要進一步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
由此,畫作成為激發(fā)學習的媒介、渠道和催化劑。畫作成為另一個學習觸發(fā)點,有助于形成學史的多點強化。以畫說史相較于文字歷史和抽象理論表現(xiàn)出更為獨特的優(yōu)勢,加以充分挖掘能夠增強學習的可視化程度和體驗感,有效促進學習。相較于攝影作品而言,畫作的獨特性還在于,通過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加工,畫作更具主題性,更能凸顯歷史事件所體現(xiàn)的觀念、精神,有助于學生在觀賞解讀過程中讀懂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精神。
將黨史題材畫作融入黨史學習教育實踐,需要把握好幾個原則。
首先應該選用直觀通俗的畫作,側重畫作的形象呈現(xiàn)和情感表達,避免使用過于專業(yè)艱深的美術作品。其次,應符合形象性原則,即所選取畫作的內容和形象直白、生動,能夠讓觀者從中產生直觀印象,并基于直觀印象來感受畫作的內涵和精神。最后,應符合情感性原則,即所選取畫作具有較為豐沛的情感表現(xiàn)力,能夠激發(fā)觀者情感共鳴,進而在情感上拉近與觀者的心理距離,使觀者樂于親近和進一步拓展學習。
畫作應該在體現(xiàn)藝術美的基礎上,能夠進而呈現(xiàn)生活美、人民美,以美的事物啟迪學習者,以美感滋養(yǎng)觀者的心靈,以美的形式弘揚國家和社會所倡導的核心價值理念。因此,畫作內在價值導向也應該是積極的、向上的,能令人振奮與獲得力量的,與立德樹人同向同行。再者,畫作應該具有生活化的特征,表現(xiàn)日常生活主題的畫作更加能夠拉近距離、激發(fā)共鳴。
所選取畫作應該具有主題相關的特征,緊密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這一主題,圍繞理論闡釋、價值闡發(fā)、立德樹人等主題,有機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合理發(fā)揮輔助作用,錦上添花,避免喧賓奪主。
總之,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融入相關的黨史主題畫作,既能提供美的享受,同時還能夠以視覺形式觀照歷史,使學生在受到藝術之美熏陶的同時,更加沉浸和享受知識之美、理論之美。有效發(fā)掘畫作資源,創(chuàng)新理論學習教育方式,既是學習環(huán)境發(fā)展使然,更是教育者應有的責任擔當。這一探索的過程還應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