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家意
梔子花散發(fā)著香味又在誘惑它了,夏蟬也配合地演奏著夏曲。我猜它們都想把夏天留下。夏天卻是個“老賴”,它收下了這香味、音樂,還是悄悄地跑了。
在夏天,我們有三大樂趣:一是打棗,二是下塘摘蓮蓬,三是三五個伙伴圍坐一起,吃著冰鎮(zhèn)西瓜,聽老一輩講過去的故事。
蟬在演奏,屋外的梔子花躲藏在翠綠的葉子里,荷塘里的荷花含苞待放,蓮蓬也在積蓄著力量,棗樹已香飄十里。家里的棗樹種在荷塘的不遠處,孩子們總喜歡在蓮蓬還未成熟時來打棗。中午太陽刺眼,不適合打棗,我和妹妹總會在上午或下午去打棗。我拿著竹竿打,妹妹在下頭接,忙活小半天只打了小半盆。妹妹等不及去洗,拿起一個棗用衣服擦一擦,就塞進嘴里。一口咬下去,就兩個字——脆、甜!這棗也不單單只是閑時吃,家里來客人了,大人會支使我們?nèi)ゴ蛐梺碚写腿?。待到棗樹上的棗打得差不多了,摘蓮蓬便提上日程?/p>
蓮蓬可不是那么容易摘的,一不小心自己就會變成個“泥球球”。待荷花悄悄冒出頭,再來幾場夏雨,蓮蓬就伴著久違的晴天出現(xiàn)了。它先是娃娃拳頭般大,穿著嫩黃色外衣,衣服的邊角處鑲著琉璃吊珠,那黃色外衣里是一粒粒白色蓮子。但這時的它還是個“小娃娃”,再過一段時間,待它長得和大人的拳頭差不多大時,就熟了。成熟的蓮蓬身著褐色的外衣,而當初白色的蓮子也穿上了紅色的衣服。每每這時,我和妹妹總會趁著爺爺午睡時,偷偷去摘蓮蓬。我們沿著田坎兒走到荷塘邊,開始搜尋蓮蓬藏在何處。有的蓮蓬不怕人,把頭伸向塘邊,我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摘下它;有的蓮蓬害羞地藏在里面,我們就得先用腳試探塘里泥的深淺,再小心翼翼地踩著泥,將它扯下來。但這個方法只適用于體重較輕的采摘者。大部分蓮蓬采摘者會乘只小舟,劃到荷花下,用專門的鉤子把它鉤出來,再將它摘下放進背后的簍里。倘若有幸遇見他們,你就可以坐到舟上與他們一同游玩,別有一番風味。
待棗也打了,蓮蓬也摘了,那屋外的梔子花也就盛開了。余暉映著天邊的殘云,輕輕地灑下來,給大地鍍上了一層金。各家各戶的人兒帶上小板凳坐在門口,手里搖著把蒲扇,閑聊著當天的趣事。待天邊的那一抹余暉落下,爺爺就叫我們拿著小凳子去大爹家看電影。大爹家放的電影都是抗戰(zhàn)片。晚風吹著發(fā)梢,每個人都安安靜靜地看著電影。等電影放完,我們就跟著爺爺回家。到了家里,每個人吃上一塊冰鎮(zhèn)西瓜,邊吃邊談論剛看完的電影,爺爺還給我們講抗戰(zhàn)時期的故事。風依舊吹著,而屋外的蟬鳴已不在。
晚風微涼,蟬鳴不在,屋外的棗樹、梔子樹隨風搖著,塘里的荷葉悄悄低下頭,怎么鬧它都不抬頭,夏天漸漸離我們而去。
(指導老師 王莉娜)
簡 評
讀這篇文章時,我們?nèi)滩蛔∽旖巧蠐P,輕聲哼唱“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游戲的童年……”這篇寫童年回憶的文章字里行間流淌著童真童趣,清新靈動的語言帶給人美好的享受。童年的記憶繽紛多彩,可寫的東西豐富多彩。作者抓住夏天的三大樂趣來寫,選擇的切入點十分巧妙。文章采用總分結構,條理清晰。打棗、下塘摘蓮蓬、圍坐在一起吃瓜聽故事,一幅幅畫面徐徐展開,畫面唯美,情感細膩。
妹妹吃棗迫不及待,“拿起一個棗用衣服擦一擦,就塞進嘴里”,饞貓的形象躍然紙上,可見棗之誘人。作者對蓮蓬有細致入微的描寫,可見觀察之細致。描寫采蓮蓬的不同姿勢,充滿生活氣息。夜晚吃瓜聽故事的畫面,充滿人間煙火氣,溫馨和諧,天倫之樂,其樂融融,親情濃濃。小伙伴的情誼、童年的美好與親情水乳交融,讓人徜徉在童年的記憶中,沉醉不知歸路。
如此夏天,怎一個“趣”字了得!如此文章,怎一個“美”字了得!
(余東芳老師)
(本組文章榮獲2 0 2 1年“文心杯”全國中學師生作文大賽學生組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