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縣扶貧辦 魯珍珠
隨著春季氣溫逐漸回升,小麥進入快速生長期,病蟲害也隨之而來。由于自然環(huán)境不確定因素眾多,同時伴隨著自然災害的發(fā)生,給小麥后期生長發(fā)育產生不利影響。春小麥在種植后會受到各種自然因素及栽培措施的影響,需要因苗制宜,早管細管,確保幼苗茁壯生長,全面提高糧食產量。
小麥在進行春季田間管理過程中,離不開氮肥、磷肥和鉀肥,施肥比例普遍提高,主要是為培育冬前壯苗奠定良好基礎。播種前,降雨偏多、底墑充足,90%以上的小麥都是在這一期進行播種,因為可以提高小麥生長比例。此外,在進行機械化整地和播種過程中,整地質量明顯提升,深耕面積也在擴大,不管是播種前還是播種后,整地播種質量都明顯提高。小麥在種植過程中,其品質較優(yōu)、抗性強、穩(wěn)產高產。優(yōu)良品種比率高達97%。
在我國經濟的推動下,小麥種植技術顯著提升,能夠形成旺苗,確保冬前群體合理,這是我國小麥高產的關鍵。目前,我國主體麥田生長最大的特點是根、葉、蘗同伸。一類二類麥苗面積較大,一類麥苗面積高達113.33 萬hm2。除此之外,小麥在種植前期墑情好,10~20 cm 土層,土壤含水量在25%左右,僅有個別未灌底墑水的田塊質量差。主體麥田墑情高也是小麥產量提升的關鍵。
春季小麥進入返青起身拔節(jié)階段,是小麥管理的關鍵時期。為實現小麥穩(wěn)健生長,調節(jié)小麥群體合理發(fā)展,針對小麥苗情特點,需要分類指導合理灌水,實現科學管控,做好麥田的鎮(zhèn)壓鋤劃保墑工作,全面提高糧食作物產量。由于受冬季干旱及凍害的影響,部分麥田群體偏少,也會影響三類弱苗。天氣轉暖以后,雜草生長較快,隨著春后天氣轉暖,雨量增多,各種病蟲害也可能急劇發(fā)生。因此,在當下的小麥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需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3 月上旬之前,即小麥拔節(jié)前,日平均氣溫需要控制在5 ℃以上。防治豬殃殃,可以使用20%的使它隆,也可以使用75%的巨星懸浮劑,40%的快滅靈干懸浮劑,做好莖葉噴霧工作。3 月上旬以后不能進行化學除草,可以進行人工拔除的方式。此時,小麥主莖陸續(xù)進行拔節(jié),不再使用化學藥劑除草。如果一味地使用化學藥劑除草,會造成小麥抽穗不結實、不抽穗等現象。
化學控制能有效對生長過旺的麥田或是植株過高的小麥進行控制,可以在麥苗返青期或麥苗拔節(jié)期之前使用化學試劑。如果田地主莖開始拔節(jié),則不適合使用化學控制,只有少數晚播且播種量較大、沒有開始拔節(jié)的田塊才可以使用化學藥劑控制。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進行中耕操作,能夠破除板結,起到保溫的作用,也可以適當增加土壤的透氣性,消除雜草,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全面促進小麥根系茁壯成長。中耕劃鋤,從小麥返青開始到拔節(jié)前期,中耕深度達5 cm。三類苗容易受到旱情的影響,可以降低中耕的深度。此外,早春之前需要做好溝系設備的配套,對沒有排水溝的應該及時開挖,對田內溝配套不完整的及時進行疏通。
2 月中下旬及3 月上旬進行小麥追肥時,能有效改善小麥苗情轉化,這也是抓住小麥群體上升的關鍵機會。針對二類苗及三類苗,應該及早追肥。追肥的方式是隨水追施尿素。同時,對于底肥充足的一類、二類麥田,不施用返青肥。全面追施拔節(jié)孕穗肥,能夠使小麥產量增長15%,甚至高達20%。追肥時間最好在3 月20 日至4 月20 日,追肥數量要由小麥的苗情而定。同時,還需要做好葉面肥的噴施工作。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式,能夠迅速改變小麥的體質,提高吸水吸肥的能力,實現苗情迅速轉化。葉面噴肥可以使用1%的尿素與0.2%~0.3%的磷酸二氫鉀進行混合。
伴隨著秋季溫度逐漸回升,小麥紅蜘蛛、蚜蟲等病蟲害有著明顯的上升趨勢,這時需要做好麥田的監(jiān)測防治。進行紋枯病治理時,最好是小麥返青期至拔節(jié)期田間調查病株率高達20%時,使用20%的三唑酮兌水進行噴霧。噴霧一定要仔細均勻,避免藥液接觸到小麥莖部。進行小麥白粉病防治時,可使用20%的三唑酮乳油,兌水均勻噴灑。紅蜘蛛可使用20%的噠螨靈進行防治,也可使用齊螨素、掃螨凈等噴霧綜合防治。
立足實際,做好科學施肥澆水。根據小麥的生長發(fā)育特點,做好麥田管理工作,重點進行返青期、起身期、拔節(jié)期的肥水管理。如果雨水較為充沛,應該提早準備,適當做好返青水的澆灌工作。麥田在第1次澆水時,時間最好掌握在苗高5 cm,地表溫度穩(wěn)定在5 ℃時進行澆水。在前期澆水時需要重點緩解旱情,然后再澆墑情比較好的麥田。即澆水過程中,先澆壯田后澆弱田,先澆沙壤土后澆鹽堿地麥田。返青期應該控制生長過旺的麥苗,防止群體過大,出現倒伏。
現階段,小麥春季田間拔節(jié)前期管理時,需要進行劃鋤、鋤草、鎮(zhèn)壓。一是劃鋤能確保土壤具有充足的養(yǎng)分,起到滅草增溫的作用,實現弱苗轉化,促進麥苗穩(wěn)健生長。不同的麥田在鋤地時,需要因苗制宜。晚茬麥田避免出現麥苗傷根和土塊壓苗。針對土塊壓苗麥田,應該在早春之前及時早淺劃鋤,避免后期土壤板結,影響小麥生長。而對于生長較為旺盛的麥田,可以使用深鋤,控制麥苗上部生長,變旺苗為壯苗。針對鹽堿地麥田,需要在頂凌期和雨后及時劃鋤,減少死苗。在劃鋤時應該均勻細致,不留土塊,拔節(jié)前力爭劃鋤2~3 遍。二是春季鎮(zhèn)壓期,需要使用工具壓碎土塊,避免小麥根部土壤板結,防止裂縫出現。由于冬季溫度較低,會使得土壤表面松動,內部疏松土壤和根系密切接觸,主要是為了吸收養(yǎng)分。這時使用春季鎮(zhèn)壓的方式,能有效減少根部水分的蒸發(fā)。在麥田除草時,可以使用鏟子拍碎土塊,減少冷空氣進入根部凍傷麥苗。如果麥田土壤出現疏松或板結,需要及時拍壓,促進土壤下層水分及時向上移動,有效抑制上部生長。鎮(zhèn)壓時不應該過于結實,要嚴格把握上松下實的原則,全面提高土壤的保墑增溫作用。
促控結合是管控麥田的主要方式。由于一類麥田地力水平較高,在返青初期,每667 m2總莖數在70 萬~80 萬。壯苗麥田在返青期或起身期追肥澆水時,會因群體過大導致光照不足,進而誘發(fā)小麥減產。春季肥水管理的主要原則是控促結合,提高穗粒。此外,可以在起身期噴灑壯豐安調節(jié)劑,控制植株旺長。在小麥拔節(jié)期追肥,每667 m2可追施尿素13~15 kg。此外,需要進行科學管理,做好二類麥苗的管控工作。二類麥田返青期,每667 m2總莖數在50 萬左右。春季,分蘗過多,有倒伏風險,可以在拔節(jié)期追肥澆水。因此,春季肥水管理最主要的原則是在起身期追肥澆水。
以促為主,做好三類麥田的管理。返青期每667 m2總莖數40 萬左右,屬于晚播弱苗,個體小,很難形成適宜的畝穗數。肥水管理的原則是以促為主,進行追肥,在返青期以控為主,重點管控旺長麥。麥田返青期每667 m2總莖數高達100 萬,主莖和低位分蘗的穗分化程度容易提前發(fā)生凍害。如果光照不良也會誘發(fā)后期倒伏。春季肥水管理主要以控為主,在返青期進行鎮(zhèn)壓。同時,還可以根據麥苗群體大小進行肥水管理,無脫肥現象的旺苗麥田應該在早春進行鎮(zhèn)壓堆苗,避免過多產生分蘗。
為了確保小麥茁壯生長,需要做好“三防”工作。
1.防春季病蟲草害。由于土壤墑情充足,濕度大,容易誘發(fā)病蟲草災害,要加強預警,及時防治。各區(qū)域的植保部門需要做好病蟲草預測預警,指導農民及時防治。各地冬前化學除草面積小,在返青后及時除草,各地的農業(yè)技術人員還要及時指導農民選用正確的除草劑,做好濃度的控制工作,避免發(fā)生蟲害。技術人員還需要高度重視,深入田間做好調研。
2.防倒春寒。防御早春凍害也是提高小麥產量的主要方式??梢栽诮禍刂斑M行灌水,水的熱容量要比土壤大得多,在早春寒流來之前,可以充分發(fā)揮水的作用,防止地面溫度發(fā)生變化。小麥具有分蘗特性,容易受到早春凍害,小的蘗芽可以長成穗,需要加強田間管理追肥,促苗早發(fā)。
3.一噴綜防。既能有效控制小麥后期的蚜蟲、銹病、白粉病,又能防止干熱風、防倒伏。因此,可將小麥中后期的一噴綜防作為提高小麥粒質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