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斌
設計思路
初讀《塞罕壩的樹》,便被造林人的真實事跡以及“塞罕壩精神”深深震撼。面對極端惡劣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三代造林人不懈努力,換來今日美景。現(xiàn)在的塞罕壩已經(jīng)是林海綠洲,見證了人類創(chuàng)造綠色文明的奇跡。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讀懂塞罕壩故事,領悟塞罕壩精神,更有助于中國孩子了解本土文化,從而建立民族自豪感,傳承民族精神。
基于喚起幼兒家國情懷的思考,我設計了本次《塞罕壩的樹》繪本閱讀活動,以“欣賞塞罕壩大好河山”和“體會塞罕壩民族精神”為切入點,并以開放性討論和自主閱讀的方式引導幼兒走進塞罕壩的故事,感受造林人不畏艱難、勇于向前的意志和品質。在架構起人、樹、精神三者間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幼兒有關“我是中國人”的社會情感經(jīng)驗。
活動目標
1.對比發(fā)現(xiàn)新、老塞罕壩的變化,說出塞罕壩獨特之美。
2.梳理塞罕壩變美的過程,感受造林人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
活動準備
繪本《塞罕壩的樹》PPT,塞罕壩老照片,繪本人手一本。
活動過程
一、出示“塞罕壩”風景圖,激發(fā)閱讀興趣
1. 教師出示繪本中小女孩的圖片,請幼兒觀察,并引出塞罕壩這個地方。
師:這個女孩子名字叫妮妮,我們來看看她長什么樣。
師:她的家鄉(xiāng)在塞罕壩,位于中國內蒙古。你們知道內蒙古嗎?有沒有小朋友去過內蒙古或者在電視上、書上看到過內蒙古的介紹?
師:想想看,位于內蒙古的塞罕壩,會是什么樣的。
2. 教師出示塞罕壩的風景照片,請幼兒觀察。
師:塞罕壩是個美麗的地方,這是塞罕壩的風景照。你們在照片上看到了什么?
小結:妮妮是一個著裝鮮艷、臉上帶著笑的女孩,她每天都是那么快樂。她的家鄉(xiāng)塞罕壩,是一片林海?!叭薄痹诿晒耪Z里是美麗的意思,塞罕壩是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各種鳥獸的天堂。塞罕壩的林場里有各種各樣的樹,像落葉松、樟子松、白樺林、云衫等,還有著高低起伏的山坡。
【說明】由人及景的觀察,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讀圖興趣,滿足了幼兒表達的愿望。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開展,為之后讀懂繪本內容、感受繪本所傳達的文化精神做好鋪墊。
二、分段欣賞,走進塞罕壩的故事
1.教師出示繪本開頭介紹塞罕壩四季的畫面,引導幼兒自主觀察,說說最喜歡塞罕壩的哪個季節(jié)。
師:請你們來一場塞罕壩的四季旅行,去書里走一走、瞧一瞧,然后回來告訴大家,你最愛哪個季節(jié)的塞罕壩。
師:春天的塞罕壩,你看到了哪些動物?它們在干什么?(蘇醒、玩耍)
師:夏天的塞罕壩,有各種深深淺淺的綠樹,它們給你什么感覺?(生命、希望)
師:秋天的塞罕壩,漫山遍野的樹更加好看。想一想,跟夏天相比,這些樹林里會發(fā)生什么變化?(葉子有的變黃了,有的變紅了,花也落了,樹上結滿了果子)
師:冬天的塞罕壩是什么樣子的?(下雪,白茫茫)
小結:不同季節(jié)的塞罕壩,有著不一樣的美。一下子就能將塞罕壩一年四季的風景盡收眼底,這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春天,塞罕壩成了鳥獸的天堂。夏天,塞罕壩成了樹的海洋。秋天,塞罕壩就披上了金裝。冬天,塞罕壩又換上了白色新裝,搖身一變,成了冰雪世界。(教師講讀繪本第4~9頁 ,用故事語言小結即可)
【說明】通過了解塞罕壩的四季之美,幼兒更能體會到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感受同一片土地上文化的多樣性,從而萌發(fā)身為中國人的自豪與格局。同時,為了支持孩子細致觀察,充分表達,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采用了大圖呈現(xiàn)與自主閱讀相結合的形式來開展,留出寬裕的時間讓幼兒去仔細觀察、盡情欣賞、大膽表達。
2.教師講讀繪本第10~13頁,并出示塞罕壩的黑白老照片(沙漠),引導幼兒對比觀察新、老塞罕壩的不同,合理猜測并講述變化背后的原因。
師:過去的塞罕壩是什么樣子的?
師:現(xiàn)在的塞罕壩是什么樣的?它有了哪些變化?
師:塞罕壩是如何從沙漠變成綠洲的?你們在書里找一找答案。
小結:幾十年前,塞罕壩的環(huán)境很惡劣,放眼望去黃土一片。那時的塞罕壩一點兒也不美,沒有綠色,只有漫天的黃沙和從年頭刮到年尾的大風。后來多虧了一群勤勞的爺爺奶奶。他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來到了塞罕壩種樹,在那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為了把樹種好、養(yǎng)好,爺爺奶奶們真是費盡了心思。
【說明】老照片中的塞罕壩與現(xiàn)在的塞罕壩形成鮮明的對比,帶來的強烈震撼引發(fā)了幼兒進一步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塞罕壩重獲新生?帶著問題去讀,讓幼兒的觀察更深入,也為他們理解“塞罕壩精神”做了鋪墊。
3.幼兒自主閱讀繪本第16~25頁,集中討論爺爺奶奶們種樹的好方法,并借助流程式思維導圖進行經(jīng)驗梳理。
師:爺爺奶奶們當年是如何種植樹木的?(清理、育苗、挖坑、種苗、護苗)
師:你們覺得種樹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嗎?從書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爺爺奶奶們種樹的辛苦?(解讀重點畫面:爺爺?shù)氖?、起早貪黑、磨出血泡、天寒地凍?/p>
師:你覺得爺爺奶奶們是一群怎么樣的人?
小結:是的,這是一群了不起的人。為了讓塞罕壩變得更美,為了讓塞罕壩的子子孫孫生活得更幸福,他們勤勞勇敢、無私奉獻。最終,經(jīng)過三代造林人的堅持不懈,黃沙漫天的塞罕壩已經(jīng)成了林海綠洲。謝謝這群最美的造林人,是他們幫助塞罕壩重獲新生!
【說明】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幼兒厘清種樹順序,提升敘事性講述能力。重點畫面的共讀,架起造林的艱難、豐碩成果與造林人精神品質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幼兒體會“塞罕壩精神”的偉大。
4.教師配樂講讀繪本第26~29頁,注意聲情并茂。
師:你喜歡塞罕壩嗎?說說喜歡的理由。
師:你有什么話想對塞罕壩的造林人說?
小結:造林的爺爺奶奶們雖然不在了,但是他們留下了一種精神——塞罕壩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沒有什么事做不成。
【說明】讀完整本書,幼兒對于整個故事情節(jié)以及造林人的精神,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此時不妨讓他們說一說最想對造林人說的話。這不僅讓幼兒通過表達進一步感受塞罕壩精神,而且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認知發(fā)展情況,以便日后跟進與支持。
活動延伸
語言區(qū):跟爺爺奶奶學種樹
幼兒回家向家里的祖輩了解種樹的流程,引導幼兒根據(jù)正確的種樹步驟給圖片排序,并進行敘事性講述。
美術區(qū):創(chuàng)作“我眼中的樹”
引導幼兒使用多元美術材料(手工紙、彩色紐扣、扭扭棒)動手制作立體樹,最后可將作品匯聚在一起,做成班級里的“塞罕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