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航,王增玲,杜艷偉,王晶晶,鐘麗萍,湯勇*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耳鼻喉科,長春 130021;2.吉林省中醫(yī)中藥研究院兒科,長春 130021;3.長春中醫(yī)藥大學臨床醫(yī)學院,長春 130117)
變應性鼻炎是機體接觸變應原后主要由 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全球10%~40%人口受其影響,其中15%~18%的AR患者伴有哮喘[1]。針刺蝶腭神經節(jié)技法由北京同仁醫(yī)院李新吾教授研發(fā),2年內有效率約70.4%[2],具有起效快、維持時間長、操作簡便、易于臨床推廣等特點。臨床中對該技法針刺次數與療效關系的報道相對較少。
選擇2018年9月-2019年9月就診于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耳鼻喉科患者。所有患者依據病史、局部檢查及皮膚點刺試驗(skin prick test,SPT),診斷為持續(xù)性變應性鼻炎,均給予針刺蝶腭神經節(jié)治療,每周1次,療程6周,左、右側交替施針。其中22例針刺滿6次設為觀察組,19例因個人原因針刺不滿6次設為對照組。觀察組,男7例,女15例,年齡(40.95±15.00)歲,病程(6.57±6.35)年,治療前總分(5.41±0.84)分。對照組,男13例,女6例,年齡(41.58±14.18)歲,病程(7.29±5.54)年,針刺次數(3.11±5.85)次,治療前總分(5.21±0.92)分。2組性別上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5.467,P<0.05),對照組中男性人數多于觀察組,觀察組中女性人數多于對照組??紤]因男性對針刺的耐受力明顯低于女性所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04年)》制定[3]。1)癥狀:鼻塞、鼻癢、噴嚏、流清水樣涕等臨床表現出現≥2項,每日癥狀持續(xù)或累計≥1 h,癥狀≥4天/周,且≥連續(xù)4周。可伴有眼癢、流淚等癥狀。2)查體:下鼻甲腫脹,鼻黏膜蒼白、水腫,鼻腔水樣分泌物。皮膚點刺試驗至少有1項為(++)。
納入標準:1)符合持續(xù)性變應性鼻炎的臨床診斷;2)年齡10~70歲;3)自愿接受針刺蝶腭神經治療。排除標準:1)頜面部畸形者;2)施針處皮膚感染、破損者;3)不能配合者;4)鼻腔占位性病變(如鼻息肉等)者;5)近1周內應用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或抗組胺藥物者;6)2周內有發(fā)熱、咳嗽等上呼吸道癥狀者;7)孕婦。
予患者針刺蝶腭神經節(jié)治療,1次/周,療程6周,兩側交替施針?;颊咦?,頭轉向施針側對側,略仰頭,術者位于施針側,皮膚常規(guī)消毒,選取0.35 mm×55 mm針具。針刺點由顴弓下緣最高點進針,向四白與耳屏連線中點,向前、內、上方直刺約55 mm,經翼上頜裂進入翼腭窩,抵達翼腭神經節(jié)或其附近?;颊叱霈F鼻部酸脹感或觸電感或噴水感或通氣感后疾速出針?;颊呔赏幻t(yī)師施針。
1.5.1 鼻部癥狀及體征評分1)癥狀評分標準參照《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04年)》制定。2)體征評分標準以鼻竇內窺鏡觀察鼻腔黏膜表現:1分,下鼻甲輕度腫脹,鼻中隔及中鼻甲均可見;2分,下鼻甲與鼻中隔或鼻底部緊貼,下鼻甲與鼻底部或鼻中隔間有小縫隙;3分,下鼻甲與鼻中隔及鼻底部緊貼,無法窺見中鼻甲。3)總分=鼻部癥狀評分+體征評分。療效指數(%)=(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顯效,療效指數≥66%;有效,療效指數>25%;無效,療效指數≤25%。
1.5.2 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以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分別記錄鼻塞、鼻癢、打噴嚏、流清水樣涕、眼癢、流淚6組癥狀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后評分。標記0~10分,0分記為無癥狀,10分記為癥狀無法忍受。
1.5.3 鼻結膜炎生活質量調查問卷RQLQ評分以鼻結膜炎生活質量調查問卷RQLQ評分記錄受試者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后日常生活、非鼻眼癥狀、睡眠、實際問題等7個方面進行觀察。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2組性別差異檢驗采取χ2檢驗,年齡、治療前RQLQ評分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因2組病程,針刺次數,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后的療效指數、VAS評分及治療后、6個月后RQLQ評分不滿足方差齊性或正態(tài)分布,采用Mann Whitney U檢驗。組間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鼻部總分與針刺次數關系采用皮爾遜相關分析。
經Pearson相關分析可知,2組6個月后療效指數與針刺次數之間呈顯著相關性,提示針刺次數越多,6個月后療效指數越高。見表1。
表1 2組6個月后療效指數與針刺次數相關性分析結果
2.2.1 2組治療后、6個月后療效指數比較 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后有效率分別為68.2%、52.7%,6個月后有效率分別為77.3%、52.6%。觀察組治療后及6個月后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后及6個月后療效指數比較 例(%)
2.2.2 2組治療后及6個月后VAS評分差異性 2組治療后及6個月后V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及6個月后VAS評分均有下降,觀察組VAS評分下降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后及6個月后VAS評分差異性(±s)
表3 2組治療后及6個月后VAS評分差異性(±s)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1;與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6個月后 差值(治療前評分-6個月后評分)觀察組 22 47.09±6.34 20.36±2.75## 13.18±2.94△△ 33.91±6.68對照組 19 43.63±5.85 30.16±6.75## 25.79±8.59△△ 17.84±9.84
2.2.3 2組治療后及6個月后RQLQ評分差異性 2組治療前RQL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1.345,P>0.01)。2組治療后及6個月后RQLQ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及6個月后RQLQ評分均有下降,觀察組RQLQ評分下降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治療后及6個月后RQLQ評分差異性(±s)
表4 2組治療后及6個月后RQLQ評分差異性(±s)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1;與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6個月后 差值(治療前評分-6個月后評分)觀察組 22 97.59±11.01 53.55±6.82## 37.86±6.17△△ 59.73±10.40對照組 19 92.42±13.61 61.84±12.11## 46.63±14.77△△ 45.79±14.71
本研究中僅1例男性患者拔針后出現頭暈、乏力、出冷汗癥狀,給予少量進食后癥狀緩解,患者自訴空腹就診。5例患者針刺側咀嚼時下頜關節(jié)略疼痛,未經特殊處理,24 h后疼痛自行消失。
AR是主要由IgE介導的Ⅰ型變態(tài)反應,其發(fā)病與環(huán)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AR的致病過程亦有非IgE介導的炎性反應參與。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為變應原回避、藥物治療、免疫治療、外科治療[4]?,F實生活中人們很難做到變應原回避;因對該病的認知不足,患者較難堅持長期、規(guī)律性藥物治療,停藥后癥狀易反復;免疫治療周期長,費用昂貴,3年內脫落率達57.3%[5];外科手術為有創(chuàng)治療,費用較高且有副作用。張羅[6]認為AR臨床診治工作復雜,難以在短時間內持久控制癥狀,應采用綜合治療方式。目前中藥及針灸治療AR的療效已得到廣泛認可,美國臨床實踐指南亦將針灸列入行動準則[7]。許智先等[8]報道針刺蝶腭神經節(jié)治療AR較傳統(tǒng)針刺法近期療效顯著,可在較短時間內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陳立和等[9]報道針刺蝶腭神經節(jié)治療AR療效優(yōu)于西藥治療。付玉娜等[10]報道該法治療變應性鼻炎療效確切。陳陸泉等[11]認為針刺蝶腭神經節(jié)可有效調節(jié)副交感及交感神經纖維,收縮血管,減少腺體分泌,以減輕鼻塞、流涕等癥狀。王奎吉[12]報道針刺正常人蝶腭神經節(jié)可致交感神經興奮,而對副交感神經幾乎無影響。蝶腭神經節(jié)位置較深隱,盲刺具有一定困難。翼腭窩內含有豐富的血管,張路等[13]報道針尖距上頜動脈翼腭窩段(2.77±3.99)mm,操作時可出現深部血管出血,建議拔針后觀察5 min。
針刺蝶腭神經節(jié)具有操作簡便,即刻見效,治療間隔時間長,維持時間長,療程短,隨治隨走等特點。本研究結果顯示,針刺蝶腭神經節(jié)可有效改善患者鼻、眼部癥狀及生活質量。不良反應多見于針刺后出現針刺側咀嚼時下頜關節(jié)疼痛,故建議針刺單側,交替施針。胡向林等[14]報道針刺雙側和單側交替針刺治療AR療效未見差異。隨著患者癥狀減輕,患者對針刺的恐懼感逐漸增強,導致依從性逐漸下降。李新吾等[15]認為針刺蝶腭神經節(jié)應單側行針,每周1次,且時間不宜拖延過長或斷續(xù)治療。故加強患者依從性,才能得獲得最佳療效。
綜上所述,針刺蝶腭神經節(jié)對減輕AR癥狀有明顯效果,隨針刺次數增多,患者的癥狀及體征逐漸減輕,生活質量逐漸提高,半年內療效穩(wěn)定。但本研究僅觀察半年療效且病例較少,仍需進一步收集病例并跟蹤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