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廣學
最近,講述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的電影《長津湖》熱映。坐在影院里觀影,那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場面讓人震撼,“冰雕連”在風雪中的堅守令人心疼,影片中的一幕幕感人情節(jié)使我不知不覺濕了眼眶?;秀遍g,我仿佛在歡呼著“勝利了”的志愿軍戰(zhàn)士中看到了他,那個曾在朝鮮戰(zhàn)場上英勇戰(zhàn)斗的“活烈士”,那個我身邊“最可愛的人”——李玉安。
提起李玉安,人們便會想到作家魏巍的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在這篇膾炙人口的報告文學中,描述了1950年11月30日朝鮮戰(zhàn)場上松骨峰阻擊戰(zhàn)的慘烈,同時也記錄下了13名在這場戰(zhàn)斗中犧牲的志愿軍烈士的英名,其中就有李玉安。
因為特別喜歡這篇文章,我在部隊當宣傳干事時,經常把文章的片段摘抄到板報上。然而,令我震驚的是,1990年4月21日,新華社發(fā)出了一則題為《〈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烈士”李玉安還活著,40年在平凡崗位上為國家默默奉獻》的獨家新聞。我這才知道,英雄李玉安竟然就生活在巴彥縣興隆鎮(zhèn),就在我的身邊。
當時,我已經從部隊轉業(yè)到巴彥縣委宣傳部工作。“活烈士”的消息一出,巴彥縣委專門成立了由我任組長的采訪組,全面采訪整理李玉安的事跡。此后幾年時間里,我多次與老英雄面對面交流,被他低調為人、默默奉獻的精神所深深感染。
松骨峰一役后,生還戰(zhàn)士中之所以沒找到李玉安,是因為他受傷昏迷后被朝鮮人民軍一名司號員救起,輾轉送回國內,先后在黑龍江省一面坡兵站、中南軍區(qū)陸軍醫(yī)院做了8次手術。1952年,轉業(yè)后的李玉安被安置到巴彥縣興隆鎮(zhèn)糧庫工作。
得知李玉安曾在解放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榮立十余次戰(zhàn)功,我心想,他應該和《英雄兒女》中的王成一樣威武。然而當身材瘦弱、滿面皺紋的老英雄出現在我面前時,我心中不禁一震——他是那樣的樸實無華,甚至可以說是平凡。
在糧庫工作近四十年,李玉安先后當過警衛(wèi)班長、檢斤員、倉庫保管員,始終默默無聞地奉獻著。當時,李玉安的工資只有四五十元,需要養(yǎng)活一家八口人,日子過得捉襟見肘。有人說,在糧庫工作,把院里散落的糧食揣回家就夠吃一天的,何苦讓孩子們挨餓呢?可是,李玉安從沒往家里拿過一粒公家糧,哪怕地上那些被踩到泥里的糧食,他也要摳出來交給糧庫。
糧庫有一個最敏感又最難監(jiān)管的崗位,就是看大秤的檢斤員——彼時,賣糧人常給檢斤員送“好處”,希望在檢斤時“抬抬手”。李玉安當了檢斤員后,丁是丁卯是卯,斤兩不差,把“最鬧心”的崗位變成了最放心的地方。由于工作突出,他16次被單位評選為勞模和先進工作者。
每當組織上要給李玉安物質上的獎勵時,他總是把機會讓給別人,三次拒絕漲工資;單位要給他分新房,他又把名額讓給了生活更困難的職工,一家人始終居住在一套已下陷兩尺多深的老房中。
糧庫的很多干部職工都對李玉安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和高風亮節(jié)的坦蕩胸懷多少有些不解,當得知他的英雄身份后,大家才恍然大悟——英雄就是英雄,不管在什么環(huán)境里都是先鋒、模范!
戰(zhàn)功赫赫的老英雄深藏功與名。當我們問李玉安為什么不把自己的功勞說給組織時,他沉默了一會兒,眼噙淚花說:“那一仗(松骨峰阻擊戰(zhàn)),一百多名戰(zhàn)友都沒了!他們還能開口說嗎?俺活著就知足了,讓俺邀功,咋對得住他們啊!”
這份質樸的情懷讓我們整個采訪組備受感染,李玉安也成了我學習的榜樣。
隨著李玉安身份的“曝光”,全國的媒體都競相報道他的事跡,他的故事還被拍成了電視劇《硝煙散后》。一時間,他成了“名人”。即便如此,李玉安依然保持著質樸的本色,不講條件、不謀私利。
1992年春天,李玉安應邀隨哈爾濱電視臺到北京、保定、武漢等地拍電視專題片。拍攝期間,他拒絕吃“小灶”,每天就是兩個饅頭配上稀粥和小菜。電視臺的同志有些過意不去,要請他品嘗北京烤鴨。李玉安卻說:“一頓烤鴨可不便宜,咱們不能大手大腳花公款吃飯啊!”
1992年7月,李玉安接到解放軍總政治部邀他去北京出席“全軍八一老戰(zhàn)士座談會”的通知。臨行時,他滿應滿許地對家人說:“這次,俺一定從北京給你們買回幾件漂亮衣服。”
然而,剛到北京,李玉安得知南方好幾個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洪澇災害,便決定把為家人買衣服的錢捐給災區(qū)。8月18日中午,李玉安回到家后,立即取出8月份工資200元,送到了興隆鎮(zhèn)政府賑災辦公室。
興隆鎮(zhèn)領導知道李玉安家里生活條件一般,在看望他時執(zhí)意把這筆錢還給了他。李玉安只好把錢分別轉送給了兩所小學,為孩子們買圖書。
李玉安一輩子只想著為黨和國家多做貢獻,無論在戰(zhàn)場上還是工作中,抑或是退休后,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始終保持著英雄本色。
興隆鎮(zhèn)是濱綏鐵路線上的一個大站,又是巴彥、木蘭、通河三縣的客貨集散地,但鎮(zhèn)內道路坑坑洼洼,出行多有不便。李玉安多次向巴彥縣政府、興隆鎮(zhèn)政府提出修建改擴鎮(zhèn)內道路的建議,后又主動請纓擔任筑路指揮部顧問。一輩子不求人的他,不顧因槍傷留下的病痛,走工廠、進商家,四處幫著集資,使道路改建工程得以如期啟動。
眼看著主街修起來了,李玉安卻于1997年病逝了。辭世前,他留下三條遺囑:“鎮(zhèn)內還有三條路沒修完,大家一定齊心協(xié)力完成;榮譽屬于戰(zhàn)友們,軍功章和證書都交給組織;我死后,給魏巍這些老戰(zhàn)友打個招呼。”
家人在收拾李玉安的遺物時,意外地發(fā)現了一封魏巍的親筆信。那是1990年李玉安趁著回河北老部隊的機會去北京見了魏巍,魏巍希望當地政府能對李玉安給予照顧,便寫了一封說明信,讓李玉安交給巴彥縣政府。然而,李玉安回來后絕口未提信件的事,只是將魏巍送他的題有“你永遠是最可愛的人”的書籍擺在案頭,時刻提醒自己要對得起這個稱號。
雖然我與李玉安相處的時間只有短短七年,但他對我的影響卻是長久而深遠的。我永遠不會忘記他說的那句話:“只要我還活著一天,就要先想著黨一天,先想著人民一天!”
這個“最可愛的人”把永恒的精神留在了他為之奮斗的大地上,留在了每一個享受著幸福生活的人心中。?
(作者系中共巴彥縣委宣傳部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