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背景
為了適應信息時代技術的發(fā)展速度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的新要求,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盡量創(chuàng)建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為特征的教學環(huán)境。因此,筆者基于生活中常用的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組織學生開展STEAM課程探究。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Pad實驗班的學生,他們在四年級上半學期已經(jīng)學習了如何使用瀏覽器及搜索引擎搜索關鍵字,能夠學習并理解本節(jié)課程,使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自己采集照片了解未知的東西,并且應用此技術進行更精準的垃圾分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掌握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并學會應用于生活。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形成自主學、合作學的意識;在使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識別未知事物時,體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形成勤于操作、敢于創(chuàng)新的信息技術學習熱情;樹立垃圾分類的社會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的使用操作。
教學難點 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的應用。
教學準備
Pad,微課教學視頻及教學課件,需要識別的物品,探究單,任務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本課。
師:同學們,之前我們學過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北京的橋,但是如果我們遇到自己不認識的詞語(如迤邐),該怎么搜索呢?
教師用Pad操作演示搜索生僻詞語的過程。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技術嗎?其實老師剛才應用的就是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本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學習這項技術。有了它的幫助,我們就可以搜索許多不認識的事物了。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初識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
1.認識圖像識別技術
圖像識別技術不僅能識別文字,還能識別很多的物品。目前,有許多軟件都有圖像識別功能,像萬能識圖、形色、掃描全能王、百度等App都應用了圖像識別技術。
師:我們今天就以中國企業(yè)自主研發(fā)的百度App為例,來學習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很多公司都開發(fā)了圖像識別功能,生活中也有很多圖像識別技術的應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情感。
2.探究百度App中圖像識別技術的使用
(1)教師布置探究任務
師:老師按課前分組為每組同學準備了植物、logo、二維碼等不同的物品進行識別,請同學們按照課前分組,填寫探究單(見下表),識別出的圖像一會兒通過軟件進行展示。
探究單
1.通過使用圖像識別技術,開展對事物的探究活動。
2.你認為使用圖像識別技術識別物品的過程是?
設計意圖: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有針對性地觀看微課。
(2)學生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打開圖像識別技術的微課教學視頻,觀看微課,自學百度App圖像識別功能的使用。觀看后請嘗試進行實踐,若看完一次視頻仍然不會操作應用,可以多看幾次,也可以求助老師。另外,大家的Pad上已經(jīng)安裝好了百度App。
學生觀看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從中了解圖像識別技術正確的操作方法,并完成探究任務,填寫探究單。教師巡視指導,如圖1。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微課,自學百度App圖像識別功能的使用,通過對不同的物品進行識別達到初步練習的目的。
3.展示、評價與總結
學生按分組將識別出的圖像通過相關軟件進行展示,匯報探究單的第一條任務。學生組間互評,最后教師總結。
師:結合你們的實踐經(jīng)驗,大家想一想,圖像識別技術識別物品的過程是怎樣的,完成探究單的第二項任務。
學生思考討論,并填寫探究單。
師:實際上,人工智能就是用機器模仿人的思維過程,圖像識別技術識別物品的過程也與人的思維過程類似,要經(jīng)歷采集、分析、識別這三個階段。同學們經(jīng)過分組嘗試,都已經(jīng)初步學會了如何使用百度App的圖像識別功能,在操作過程中大家都遇到了哪些問題?為什么有的物品識別不出來呢?
教師隨機抽選幾位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拍攝距離遠近、光照強度與光源位置、拍攝角度、物品上文字的正反等都會影響圖像識別的效果。
三、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的綜合實踐——垃圾分類
1.趣味導入
師:同學們看這是什么?(教師拿出棗等帶核小水果,將小水果吃掉剩下水果核)習總書記提出實行垃圾分類,這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環(huán)境,關系節(jié)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從2020年5月1日開始,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按照條例,你們知道它屬于什么垃圾嗎?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綠色發(fā)展意識及保護環(huán)境的社會責任感。
2.實踐操作
師:其實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也可以應用于垃圾分類,請大家觀看微課教學視頻,學習如何用百度App的圖像識別技術進行垃圾分類。
學生觀看視頻進行自主學習。
師:課前,老師為每組同學準備了一張綜合實踐任務單(見下表),和一塑料袋的垃圾以及小垃圾桶。下面就請大家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開始進行垃圾分類綜合實踐活動。請同學們按課前分組,使用百度圖像識別中的“識垃圾”功能進行垃圾分類并截屏,將不同垃圾投入到相應的垃圾桶內,填寫綜合實踐任務單。
綜合實踐任務單
同學們使用百度App圖像識別技術識別垃圾功能進行垃圾分類。
學生小組合作,識別電池、塑料袋、塑料瓶、硬紙、筆、衛(wèi)生紙、樹葉等物品。
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給予學生幫助。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了解圖像識別技術在垃圾分類方面的應用,明白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識。
3.匯報展示交流
學生按小組匯報展示綜合實踐成果,教師進行評價總結,師生交流百度App的其他特定識別功能。
四、知識拓展
師:你們還知道圖像識別技術的其他應用領域嗎?請大家想一想、查一查。
學生使用Pad搜索資料。
教師用大屏展示圖像識別技術在生活中的更多應用并介紹:圖像識別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除了二維碼識別、人臉識別、車牌識別等常見的應用領域,它在無人駕駛、天氣預報、軍事偵察、環(huán)境污染監(jiān)測等領域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信息意識,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
五、課堂小結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圖像識別技術并進行了應用實踐,課后請同學們繼續(xù)了解生活中還有哪些圖像識別技術的應用。如果同學們以后遇到有些垃圾不知道如何分類的時候,可以利用圖像識別技術進行垃圾分類。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讓學生從生活出發(fā),自主探究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的應用,以小組合作與個人自學相結合的模式,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及對信息技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實踐能力,促使他們養(yǎng)成垃圾正確分類的環(huán)保意識。學生們在STEAM課程活動中不僅提升了信息意識與素養(yǎng),還鍛煉了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