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肝膽胰脾外科,河南南陽 473000
肝癌作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與飲食及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目前肝癌根治術為治療肝癌最為有效途徑,能夠將原發(fā)性腫瘤病灶根治性切除,調節(jié)高腫瘤負荷現(xiàn)象[1]。其中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大,會損傷胃腸道功能,增加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腹腔鏡手術中能夠利用放大作用,清晰觀察腫瘤病灶局部解剖,迅速準確切割病灶,損傷小、止血徹底,能夠促進患者術后康復[2-3]。鑒于此,本研究將觀察腹腔鏡肝癌根治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肝癌的臨床療效及預后,以明確腹腔鏡肝癌根治術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10月—2019年10月于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治療的86例肝癌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43例。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43~67歲,平均年齡(58.24±2.10)歲;TNMⅠ期25例,Ⅱ期18例;Child-pugh分級為A級28例,B級15例;肝左外葉21例,肝右葉前段22例。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43~68歲,平均年齡(58.30±2.14)歲;TNMⅠ期22例,Ⅱ期21例;Child-pugh分級為A級26例,B級17例;肝左外葉24例,肝右葉前段19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患者均經(jīng)影像學或病理學檢查確診。③均為單發(fā)腫瘤。④術前未接受過放化療治療。⑤理解、認知功能正常,能夠積極配合臨床診治。(2)排除標準: ①存在手術禁忌證。②伴有其他部位惡性腫瘤。③存在遠處轉移。④存在腹部手術病史。⑤凝血功能障礙。⑥患有全身感染性疾病。
入選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取右上腹反L形切口或腹部正中切口,將腫瘤暴露后,阻斷一、二肝門,將膽管、大血管夾閉,分離周圍韌帶,切除病變肝組織,切口邊緣距病變>20 mm,采取由里向外、由淺至深的原則,待確認無出血、膽瘺后,關腹。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肝癌根治術,建立二氧化碳氣腹,維持壓力在12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于臍下10 mm切口將腹腔鏡置入,對腫瘤大小及位置確定后,切除病變肝組織,切口邊緣距病變>20 mm,止血后,腹腔引流,關閉切口。
(1)臨床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2)炎性指標:術前、術后24 h時采集兩組靜脈血,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蘇州露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檢測試劑盒。(3)預后:術后隨訪12個月,統(tǒng)計兩組轉移及復發(fā)情況。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P手術時間(min)221.58±36.24 248.71±39.06 3.339 0.001術中出血量(ml)412.18±73.95 296.31±58.46 8.060 0.000住院時間(d)12.51±2.76 7.30±1.64 10.642 0.000
術前兩組患者CRP及IL-2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CRP水平低于對照組,IL-2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CRP及IL-2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CRP及IL-2水平對比(±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表示P<0.05。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術前術后tP CRP(mg/L)13.81±1.92 13.75±2.04 0.140 0.889 IL-2(μg/L)5.37±1.15 5.42±1.10 0.206 0.837 CRP(mg/L)35.94±3.47a 27.50±2.61a 12.746 0.000 IL-2(μg/L)3.69±1.02a 4.26±0.83a 2.842 0.006
觀察組轉移及復發(fā)率略低于對照組,但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轉移及復發(fā)率對比例(%)
肝癌發(fā)病早期無典型癥狀,多數(shù)患者在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目前肝臟移植及肝臟部分切除為治療肝癌的有效方法,但肝臟移植治療價格昂貴且供體尋求困難,限制其在臨床的推廣使用[4]。肝臟血流量豐富且結構復雜,對手術切除要求較高,傳統(tǒng)手術方式以開腹手術為主,創(chuàng)傷大且并發(fā)癥多,對患者術后臨床轉歸影響較大,故迫切尋求一種有效且可靠的手術方式,有助于降低手術本身創(chuàng)傷及提高治療效果[5]。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適應證的擴大,已在肝癌手術中廣泛應用。腹腔鏡肝癌根治術中,利用腹腔鏡的放大效果,能夠清晰觀察周圍解剖,了解腫瘤病灶范圍及血管分布,進而完成手術范圍及路徑的制定,提升解剖精準度[6-7]。腹腔鏡肝癌根治術切口小,能夠準確切除病灶,減輕對病灶周圍組織的損傷,同時術中臟器暴露時間短,能夠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減輕炎癥應激反應[8]。手術創(chuàng)傷會改變機體內環(huán)境,激活炎癥反應,其中CRP作為評估炎癥反應常用指標,其水平高低與機體炎癥狀態(tài)有關。IL-2來源于CD8陽性T細胞或CD4陽性細胞,參與造血、抗體反應及腫瘤監(jiān)視等,能夠促進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增殖,并可對T細胞進行激活,促進B細胞增殖分化,增強自身免疫性抗癌作用[9-10]。本研究結果提示,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肝癌根治術用于肝癌治療中效果理想,術中出血少、損傷小,患者術后機體機能恢復快,有利于減輕炎癥反應,術后轉移及復發(fā)少,患者預后良好,但手術耗時有所延長。本次研究中納入樣本量少,且未能進行長期隨訪研究,可能會對研究結果準確性造成一定影響,仍需經(jīng)后續(xù)擴大樣本量、延長術后隨訪時間對腹腔鏡肝癌根治術用于肝癌治療中的遠、近期療效進行深入探討,以期為腹腔鏡肝癌根治術的臨床應用推廣提供依據(jù)。
綜上所述,腹腔鏡肝癌根治術治療肝癌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及炎癥反應輕微等優(yōu)點,能夠促進患者早期恢復,減少術后轉移及復發(fā),臨床應用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