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長勇
(山東聊城華潤紡織有限公司,山東聊城,252000)
膠輥膠圈是重要的紡紗牽伸器材,即使同一種型號的膠輥膠圈,由于制作水平、生產環(huán)境管理、紡紗工藝的不同,也會發(fā)揮出不同的使用效果。各個工序要依據紡紗品種的要求、原料的特性、設備的運行狀態(tài)、車間溫濕度狀況等方面,合理選用膠輥膠圈的型號、硬度、彈性、耐磨性等。隨著紡織技術的不斷進步,紡紗企業(yè)生產的一些高附加值產品,如細號紗、強捻紗、特種纖維紡紗等,要求膠輥膠圈具有多樣化的性能。不同的原料對膠輥膠圈的使用管理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再加上器材的選配與維護要跟上主機的發(fā)展,應對膠輥膠圈實行全流程管理來穩(wěn)定提高紡紗質量。
采購部門要多聽取生產車間的意見,充分了解膠輥膠圈的使用要求,使采購的膠輥膠圈既能滿足紡紗的質量,又能節(jié)約專件器材的消耗。生產車間應根據膠輥膠圈的使用情況,選擇技術先進、管理好、質量優(yōu)的器材制造企業(yè)產品。由于不同器材制造企業(yè)生產的膠輥膠圈性能和使用條件有所不同,對使用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要及時反饋給采購部門。為便于膠輥膠圈的上機生產管理,膠輥膠圈的采購型號不宜過多,一般以兩個型號為宜。對膠輥膠圈的選型,一方面要注重紡紗質量,減輕員工勞動強度;另一方面又要考慮性價比,降低器材的消耗。生產車間、技術部門對采購后的膠輥膠圈要進行驗收,檢查型號規(guī)格、硬度等是否符合生產要求,如色澤一致、硬度均勻,對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時進行退貨,以免影響紡紗質量。
膠輥膠圈與羅拉組成的鉗口必須能夠對纖維進行有效握持和牽伸,因紡紗工藝、設備類型不同,膠輥膠圈要有一定的技術性能標準,必須具有適當的硬度和彈性,還要具有耐磨性、穩(wěn)定性和適紡性能等。一般要堅持兩個要素:膠輥膠圈的選型要與原料、紡紗品種相結合,有利于管理和穩(wěn)定產品質量;對新選用的膠輥膠圈,需不斷通過紡紗試驗了解其特點、使用性能[1],以達到符合紡紗質量要求為標準。合理進行膠輥膠圈的選型,有利于穩(wěn)定產品質量,提高器材的使用價值。
1.2.1 膠輥的選型
前紡膠輥一般包括條并卷、精梳、并條、粗紗工序的膠輥,膠輥選用要適應各工序高速運行要求,選用耐磨性、耐熱性、抗繞性、抗變形性好的膠輥[2]。前紡膠輥長度較長,與纖維接觸的面積較大,要求對纖維握持性要好。一般選用中高硬度膠輥,如WRC?GB78、Accotex?121、J?490A、WRC?975等,前紡膠輥對提高半成品質量有重要作用。
細紗膠輥是紡紗工序中應用最多,也是消耗量最大的紡紗器材。它的選型非常關鍵,如果選型不合適則易造成紡紗質量不穩(wěn)定。由于細紗工序紡紗品種多,有的企業(yè)以小批量、多品種為主,造成膠輥的使用型號較多,給膠輥生產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在生產實踐中,要根據紡紗品種的要求,采取不同硬度、彈性的膠輥來滿足不同紡紗要求。純棉品種一般采用低硬度、高彈性的膠輥,如J?463A、WRC?365、LX?966A等;紡混紡品種一般選擇中硬度膠輥,如WRC?975;紡化纖一般選擇高硬度膠輥,如J?490A;必要時對膠輥進行AB組分涂料處理和紫外光照處理,減少纖維纏繞。
1.2.2 膠圈的選型
選用原則為膠圈的內徑、寬度、厚度、彈性等符合紡紗工藝的要求,一般要求上膠圈薄、下膠圈厚;上膠圈軟、下膠圈略硬;上膠圈略松、下膠圈緊;摩擦因數內層小、外層略大。要控制好上下膠圈周長的偏差值(上膠圈為±0.10 mm、下膠圈±0.20 mm),確保上下膠圈穩(wěn)定同步牽伸。在純棉品種上,一般上膠圈常采用內外平光、下膠圈采用內花紋的較多,如LX?62、BYC?791等系列膠圈。
膠圈的搭配原則。為縮短膠圈的走熟期和減少運行中的不穩(wěn)定,一般采用新舊搭配;上膠圈的摩擦因數應略大于下膠圈。我公司根據設備保全保養(yǎng)的維護制度,采用使用3個月的膠圈與新膠圈進行搭配使用,一方面減少了停臺時間,另一方面保證了上下膠圈正常的摩擦因數。原則上,上下膠圈不使用同一型號,防止上下膠圈因摩擦因數接近而發(fā)生黏滯現象。
1.3.1 膠輥的套壓
膠輥的套壓是基礎,膠輥在套壓前應檢查鐵芯軸承的間隙和運轉的靈活性、膠管的內徑尺寸,防止套壓后造成膠輥回轉不靈活;還要檢查套壓機的套頭、鐵芯、底座三者的同心度,偏差一般要小于0.02 mm,防止剮傷鋁襯套內壁,造成膠輥在運行中脫殼。根據鐵芯和膠管的長度調試好套壓動程,要一次套壓成功,套制完成后,要用檢測儀檢測鋁襯管膠輥的套壓質量是否符合要求。
1.3.2 膠輥的磨削
學院成立了“十九大精神講師團”,對全校中層以上干部及廣大教職工宣講10場次;全體教師開展了包括《十九大精神宣講》《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國關系》等專題宣講活動,宣講150余場次,覆蓋了2016級、2017級全體學生,大學生的政治意識、政治辨別能力以及“四個自信”得到增強。
膠輥的磨削對改善膠輥表面的圓整度和粗糙度非常重要?,F在一般都采用全自動磨膠輥機,要調整好磨削參數,如左右往復的速度、前進的速度、往復次數等;經常對砂輪進行修磨,保持其鋒利度,磨削后膠輥表面要光潔、滑爽,粗糙度要符合紡紗品種的要求,一般要保持在0.5μm~0.8μm之間。磨削后檢測膠輥兩頭的差異要不大于0.02 mm,并采用指定尺寸進行磨削,確保磨削后的膠輥直徑一致,其磨削量一般在0.2 mm~0.3 mm,消除其表面凹痕。過大的磨削量會造成膠輥表面灼傷,采用跳動檢測儀檢測膠輥外圓的徑向跳動在允許的公差范圍,有利于降低錠與錠間成紗質量的差異。通過對膠輥進行磨削,提高其磨削質量,使其表面光潔,彈性得到恢復,必要時對膠輥表面進行處理,防止上機后纖維纏繞。
1.3.3 膠輥膠圈的上機
膠輥膠圈上機后對膠輥做動態(tài)檢查,及時更換跳動、打頓、手感不良的膠輥,保持三列膠輥平齊,根據膠輥直徑調整好搖架壓力和浮游區(qū),上下膠圈要對齊。對于同一品種的膠輥膠圈要嚴格做到5個方面:使用相同型號的膠輥膠圈,嚴禁混用不同廠家的膠輥膠圈;使用相同的牽伸工藝,搖架壓力和浮游區(qū)大小應一致;上機膠輥直徑差異要?。荒z輥膠圈的處理方式要一致;膠輥膠圈的粗糙度要一致。前后檔膠輥直徑差異要小,在0.5 mm~1.5 mm之間,有利于牽伸系統(tǒng)摩擦力界的合理分布。結合生產實際合理搭配前后檔膠輥的直徑,確保最佳的搭配方案。為區(qū)分磨削后膠輥直徑的大小,尤其避免同臺車膠輥直徑不一致,可將磨削后的膠輥一端涂上顏色。
膠輥膠圈的周期保養(yǎng)是最基礎的管理。膠輥膠圈運行一段時間后,表面會出現中凹、起槽,有時積聚棉蠟、油污等,為使膠輥膠圈始終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tài),按照紡紗品種的要求,對上機的膠輥膠圈建立更換記錄檔案,一方面使膠輥下機彈性得到恢復;另一方面對膠輥進行磨削,保持其圓整度、粗糙度,有利于膠輥的一致性控制。前紡膠輥嚴格執(zhí)行隨揩車進行清潔,用膠輥清潔劑進行擦拭,清除其表面的油污、棉蠟等,檢查膠輥是否有龜裂、凹心、啃傷等情況,保持膠輥表面光潔;除檢查、清潔膠輥表面外,還要檢查套筒內的滾針軸承及鐵芯與軸承的配合間隙,用汽油清洗滾針軸承,加油量要適中,不外溢。對下機后的膠圈進行挑揀和清洗。各紡紗工序都建立膠輥膠圈的周期管理臺賬,一般包括加油周期、磨削周期、清潔清洗周期、淘汰周期等,具體要根據紡紗質量的要求來確定保養(yǎng)周期的時間。特別是在高溫高濕季節(jié),為減少前紡膠輥的纏繞,對每一臺車膠輥的表面用干凈的抹布和清潔劑及時進行擦拭;為保持膠輥良好的運行狀態(tài),必要時對膠輥進行磨削。由于紡紗品種號數和原料的不同,可適當對膠輥的磨削周期、保養(yǎng)周期進行調整。對膠輥膠圈進行周期性管理,可穩(wěn)定紡紗的質量,減少器材的消耗。
加強運轉管理是保證膠輥膠圈在機質量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值車工要嚴格執(zhí)行操作法,加強巡回,減少斷頭和纏繞,避免對膠輥膠圈造成損傷。處理膠輥膠圈纏繞時嚴禁使用鉤刀,對造成膠輥膠圈損壞的要考核到人;對重點機臺的膠輥膠圈、膠輥室和車間都要安排專人進行動態(tài)檢查,防止不合格的膠輥膠圈上機運行,始終保持膠輥膠圈良好的運行狀態(tài);值車工巡回時要及時更換有損傷的膠輥膠圈,防止出現紡紗質量的波動。嚴禁運轉值車工隨意更換前后膠輥,要從膠輥膠圈周轉箱中挑揀與上機同樣規(guī)格型號的膠輥進行調換,以防換錯。
膠輥經過數次磨削后,直徑會逐漸變小,彈性下降,硬度增加,對纖維的握持能力減弱,直接影響紡紗質量。為防止相同品種使用不同直徑的膠輥,或機臺與機臺之間膠輥直徑差異大,可根據用戶對紡紗質量的要求,對膠輥實行梯次管理,按膠輥的直徑大小進行劃分。如我公司5.83 tex以下精梳棉品種的膠輥直徑使用29.0 mm以上,同時可適當延長保養(yǎng)周期;而5.83 tex以上精梳棉品種的膠輥直徑使用29.0 mm以下,按周期進行調換。對紡紗質量要求嚴格的品種使用大直徑膠輥,反之使用小直徑的膠輥;當膠輥直徑小到影響紡紗質量時,應做淘汰處理。對膠輥實行梯次使用有利于膠輥管理和穩(wěn)定紡紗質量。當需要改紡品種時,要參考膠輥膠圈的上機時間和膠輥直徑,不盲目在機臺上進行改紡,避免影響膠輥膠圈的使用周期,造成膠輥膠圈提前進行更換。
膠輥膠圈在實際上機運轉中會受到相關部件和管理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會影響膠輥膠圈的使用效果,甚至會使紡紗質量出現一些差異。為發(fā)揮膠輥膠圈在紡紗中的作用,應規(guī)范膠輥膠圈的使用和管理,盡量減少這些因素的影響。膠輥膠圈的使用一定要和紡紗工藝相結合,調整羅拉隔距、搖架壓力、浮游區(qū)大小、隔距塊型號、溫濕度狀況等,將這些因素調整到最佳組合。膠輥可按直徑大小,膠圈按新舊程度,根據品種實行區(qū)域化管理,通過區(qū)域劃分降低由于膠輥膠圈原因造成的臺間、錠間質量差異。
紡織生產提升產品質量,降本增效是企業(yè)創(chuàng)新管理的方向,在產品質量達到用戶要求的前提下,節(jié)約采購成本是降低物料消耗的一個重要方面[3]。如在細號紗品種上,使用J?463A型膠輥;在中粗號紗 品種上 使用WRC?365、WRC?965、LC?966A型膠輥;提高膠輥的制作、磨削和表面處理質量,延長膠輥的使用周期;使用新型膠輥膠圈,探討其磨削方法和使用效果等,通過試驗選擇最佳的磨削參數和表面處理;從膠輥膠圈的選型開始到套壓、磨削、上機應用、保養(yǎng)調換等進行全流程控制。
由于膠輥膠圈是丁腈橡膠制品,纏繞后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有可能造成纏繞損壞。由于前紡有膠輥纏繞自停裝置,膠輥損壞的相應較少,但對于消耗量最大的細紗工序膠輥,就應重點關注壞膠輥管理。首先應加強值車工操作意識,勤于巡回,及時處理斷頭,防止長時間纏繞,減少纏繞損壞膠輥;其次應按周期動態(tài)檢查上機膠輥膠圈,對有中凹、鉤傷、纏繞損壞的膠輥膠圈都應及時進行更換,并歸類分析其原因,同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膠輥損壞;最后讓員工充分了解壞膠輥膠圈對紡紗質量的影響,使全員關注膠輥膠圈的使用。
每一個棉紡企業(yè)都遇到過膠輥膠圈的纏繞,并造成了膠輥膠圈的損壞,甚至影響紡紗質量。為減少膠輥膠圈的纏繞,提高紡紗質量,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2.1.1 提高膠輥的磨削效果
膠輥的表面狀態(tài)對減少纖維纏繞有重要的影響,要根據紡紗品種的要求,選擇磨削參數,使膠輥表面達到合適的粗糙度,使膠輥表面狀態(tài)更加適應于紡紗要求。
2.1.2 對膠輥表面進行處理
膠輥表面處理是以降低其表面摩擦因數、解決膠輥纏繞、穩(wěn)定紡紗質量為目的。一般有3種處理方式:膠輥化學涂料處理、紫外光照處理、涂料+紫外光照處理。根據不同工序、不同原料、不同季節(jié)和膠輥的不同性能要求,需要經過多次試驗進行對比分析,選擇最佳的涂料處理配比和光照時間,經過表面處理的膠輥光滑、一致性好,有利于減少膠輥的靜電積聚,提高了膠輥的抗繞性能,對減少纖維纏繞有良好的效果。
2.1.3 控制好車間的溫濕度
根據原料的特性來調節(jié)車間的溫濕度,不同品種之間及特殊原料的品種之間要進行隔離,以保證生產區(qū)域的最佳溫濕度,減少溫濕度突變,進而減少纖維對膠輥膠圈的纏繞和斷頭,保持膠輥膠圈的彈性和握持力。
當牽伸工藝處于臨界工藝時,膠輥膠圈和羅拉組成的鉗口握持力與牽伸力不相適應,滿足不了握持力最小值大于牽伸力最大值的要求會出現牽伸不開的現象。需要檢查牽伸工藝以及膠輥直徑和浮游區(qū)的大小等;及時更換損傷的膠輥;必要時調整牽伸工藝,避免牽伸力過大。
膠輥膠圈表面產生中凹的原因有很多,除工藝外,細紗導紗動程過小使紗條通過膠輥膠圈的面較窄會造成膠輥膠圈磨損。還有選用的壓力棒隔距塊型號不合適、粗紗捻度大、搖架壓力大、浮游區(qū)過小、膠輥膠圈的型號不適合紡紗品種要求等,也會造成膠輥膠圈磨損。要經常檢查導紗橫動裝置、搖架壓力,使其在合理的范圍。
膠圈滑溜是指上下膠圈表面運行速度存在差異,減少滑溜一般需要調整好搖架壓力并保持一致,使膠輥、中鐵輥、后羅拉三線平行。下膠圈采用內花紋能與中羅拉很好地咬合。檢查上下膠圈的松緊情況及膠圈內是否有積花、雜質等。保持上下膠圈平穩(wěn)的運行狀態(tài)。
膠輥膠圈的全流程管理對紡紗質量有重要影響,需要對膠輥膠圈的使用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膠輥膠圈的應用貫穿于紡紗的整個過程,要選擇適合紡紗要求的膠輥膠圈。紡紗企業(yè)應重視膠輥膠圈的全流程管理,做好膠輥膠圈的采購、應用、上機檢查、周期保養(yǎng)及膠輥膠圈的運轉管理、創(chuàng)新管理等。對膠輥膠圈在使用中出現的各類問題,要結合紡紗工藝、紡紗品種、設備類型等加以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技術管理措施,減少對紡紗質量的影響;規(guī)范膠輥膠圈的使用和管理,使其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tài),以穩(wěn)定提高紡紗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