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燕 張 杰 陳偉良 黃文靜
(菏澤市牡丹區(qū)土壤肥料工作站 山東菏澤274000)
牡丹區(qū)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北緯 35°03′~35°28′、東經 115°11′115°47′,海拔 40~60 m。 年平均氣溫13.8℃,全年≥0℃積溫5 068.3℃,≥10℃積溫4 556.8℃。冬季最低氣溫-16.9℃,無霜期213 d,年均降水量646.2 mm,雨熱同季。 種植制度為一年兩熟,種植作物主要為小麥、玉米、花生、蘆筍、甜瓜、胡蘿卜等,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1]。 從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以來, 隨著種植業(yè)結構的調整,各種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特別是近幾年土地流轉的加快,規(guī)模化種植成為現(xiàn)實。 胡蘿卜是牡丹區(qū)的重要經濟作物, 近兩年筆者在牡丹區(qū)沙土鎮(zhèn)開展了 “小麥—胡蘿卜水肥一體化高產高效栽培模式” 的試驗與示范,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現(xiàn)將小麥—胡蘿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小麥于胡蘿卜收獲后的 12 月上旬播種, 翌年6 月中下旬收獲,畝產量 500~600 kg;胡蘿卜于 7 月上旬至8 月上旬播種,12 月上旬收獲,畝產量7 000~8 000 kg。 兩茬作物的空閑期進行土地的休耕,地力自然生態(tài)修復。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質地疏松、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地塊, 要求集中連片, 便于管理, 交通便利, 以利于現(xiàn)場會的召開; 胡蘿卜收獲后及時耕地, 耕深 20 cm, 要旋耕 2 遍, 第 1 次旋耕同時機械底施復混肥(15∶15∶15)50 kg/畝,做到地平墑足,土細壤松。
選用半冬性小麥品種矮抗58、 周麥18 等。 矮抗58 為半冬性矮稈、多穗型品種,抗寒性極強,高抗條銹病、稈銹病、白粉病,是當前黃淮南部麥區(qū)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 周麥18 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幼苗半匍匐,苗期長勢較壯,葉細長,葉片上沖,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 株型半緊湊, 株高80 cm, 根系活力強, 耐旱、 耐漬, 抗倒伏; 穗長紡錘形, 小穗排列較密, 大穗, 結實性好。 由于播種較晚, 不能選用冬性強的品種。
做好種子包衣、藥劑拌種,可以有效防治或減輕小麥莖基腐病、根腐病、紋枯病等病害發(fā)生,同時控制苗期地下害蟲危害。 每千克種子使用2.2%苯醚甲環(huán)唑+2.2%咯菌腈+22.6%噻蟲嗪,21%戊唑·吡蟲啉或30.9%吡蟲啉+1.1%戊唑醇3~5 mL 進行拌種,可有效降低早期根莖部病害和地下害蟲的發(fā)生率。
整好地后及時進行播種, 采用寬幅精播技術,苗帶寬度7~10 cm,播種深度3~5 cm,播種機行進速度以5 km/h 為宜,以保證下種均勻、深淺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播種量一般為 40 kg/畝,在播種的同時進行滴灌帶、地膜的鋪設。 等行距播種,行距26.5 cm,每2 行一條滴灌帶。 滴灌帶孔距15 cm,滴孔向下,地膜厚0.04 mm。 出苗后及時揭地膜。
2.5.1 合理灌溉施肥 播前結合上季胡蘿卜造好墑,確保足墑播種,以保證苗齊、苗勻、苗壯;一般在4 月上旬及5 月中旬2 次滴灌, 滴灌的同時沖施尿素,每次各沖施7.5 kg/畝。 每次施肥時,首先澆水半小時,再沖施肥料,肥料沖施完全以后再澆水不少于30 min,以防滴水口堵塞。冬季來臨前,為防止冬季將管道凍壞, 把田間位于主支管上的排水底閥打開,將管道內的水盡量排干凈[2]。 結合牡丹區(qū)的地下水狀況,水肥一體化的首部要有離心過濾和疊片過濾2 套過濾裝置。牡丹區(qū)每口井的出水量一般為30 m3/h,每50 畝設計為一個灌溉單元。 從5 月中旬開始每畝用0.3 kg 尿素和 0.25 kg 磷酸二氫鉀,兌水 30~40 kg 進行葉面噴施,每 7~10 d 噴 1 次,連噴 3 次,以促進小麥粒重的增加。
2.5.2 加強病蟲草害防治 防治灰飛虱、 預防小麥叢矮病,畝用10%吡蟲啉15~20 g 噴霧防治。 地下害蟲發(fā)生重的地塊, 可畝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40~50 mL 噴麥莖基部。 對以播娘蒿、薺菜、豬殃殃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每畝可選用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5 g+56%二甲四氯鈉30 g, 或選用50 g/L雙氟磺草胺懸浮劑12 g+10%唑草酮可濕性粉劑8 g,兌水15 kg 噴霧防治, 對抗性闊葉雜草或豬秧秧、澤漆為主的麥田, 可畝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7 mL,兌水均勻噴霧。 對以野燕麥、雀麥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 可畝用 20%炔草酯 40~50 mL, 兌水噴霧。 抗性禾本科雜草或早熟禾、雀麥等惡性雜草發(fā)生較重的地塊, 可畝用3%甲基二磺隆懸浮劑25~30 mL,兌水噴霧。 雜草混合發(fā)生的麥田,可以上藥劑混合使用。 近兩年,小麥條銹病在本區(qū)發(fā)病時間越來越早, 一旦大發(fā)生對產量影響較大, 要搞好大田普查,采取“發(fā)現(xiàn)一點、防治一片”的預防措施,及時封鎖控制發(fā)病中心,嚴防病情擴散流行,可畝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10 g 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0 g、或 250 g/mL 丙環(huán)唑乳油 40 mL,兌水 60 kg,均勻噴霧防治。 也可以選用戊唑醇、己唑醇、粉唑醇等藥劑。
小麥收獲后不再種植作物,進行土地休耕,小麥秸桿全部還田。 7 月下旬對土地旋耕2 遍,第1 次旋耕同時底施硫酸鉀復合肥(17∶17∶17)60 kg/畝。
選擇高產、優(yōu)質品種,如黑田五寸人參、鄭參豐收紅等。 黑五寸人參屬早熟耐熱品種。 生食、熟食均可。 生食,脆嫩甘甜;熟食,遇色不染,鮮紅迷人,增人食欲。 長 5 寸(17 cm)有余,徑粗超過 3.5 cm,重達350 g。 三伏下種,10 月底便可收獲,直到翌年 3 月,不抽薹, 不老化。 鄭參豐收紅屬中早熟, 生育期105 d,肉質根近柱形,尾部鈍尖,收尾很好。皮、肉、心均為紅色,柱心全為紅色,柱心細,商品率高,根長20~25 cm,根粗 5 cm 左右,單根重 300~400 g。 畸形根少,根毛少,表皮光亮,品質優(yōu),商品性佳。
7 月上旬播種, 采用胡蘿卜種繩機械直播技術。土地深翻細耙后,由胡蘿卜播種機,一次性完成起壟、壟面開溝、2 行種繩直播、1 路滴灌帶的鋪設和覆土,覆土厚約2 cm。壟高30 cm,壟中心距離70 cm,每壟種2 行,行距12 cm,株距6 cm。
3.4.1 澆水追肥 播種后根據土壤墑情適時澆水,保持土壤相對濕度在70%~80%, 苗基本出齊后,不宜多澆水。 間苗后第1 次追肥, 每畝沖施水溶肥(20∶20∶20)5 kg。 10 d 后第 2 次追肥, 沖施水溶肥(20∶20∶20)5 kg。 第 2 次追肥 10 d 后追第 3 次肥料,沖施水溶肥(14∶0∶46)5 kg。
3.4.2 間苗 當幼苗 3~4 片真葉時進行定苗, 拔除劣苗,每穴留一苗。
3.4.3 除草 播種后用33%二甲戊靈100~150 mL兌水 15~20 kg,表土噴施。 施藥時墑情要好。 該除草劑一旦與土壤結合,很難再移動。 施下的二甲戊靈才能向下和四周擴散,形成嚴密的藥土層,保證土壤封閉效果。 施藥后土壤干燥時難以形成良好的藥土層,會影響防效。 噴藥時要均勻,局部用藥量不能過大,以免產生藥害。
3.4.4 主要病蟲害防治 ①苗枯病。 屬真菌性病害。防治方法:輪作倒茬,播種前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拌種; 發(fā)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 1 500 倍液,連續(xù)防治 3~4 次。 ②小地老虎。利用其晝伏夜出和喜食甜味的生活習性, 可于黃昏或清晨進行人工捕殺; 或用糖、 醋液拌敵百蟲作誘鉺,撒于溝內進行誘殺;也可用氯氰菊酯等農藥于害蟲盛發(fā)期進行噴施防治。
部分葉片發(fā)黃、肉質根充分膨大時開始收獲,一般11 月下旬開始收獲。
小麥畝產一般500 kg,胡蘿卜一般畝產7 500 kg,按小麥 2.40 元/kg、胡蘿卜 1.00 元/kg 計算,全年畝產值可達8 700 元。 每畝投入全年約1 500 元。 全年畝純收益可達7 200 元,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