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凌雁 楊波
貴州省黔東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 貴州 黔東南 556000
由于微課程教學視頻比較短小,視頻時間通常在十分鐘左右。教師在開展《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時,合理運用微課程,將教學課程融入微課程當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理解所學習的知識,并加深學習印象,有效保障整體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應全面分析當前在進行《計算機網絡基礎》微課程設計時存在的不足,并結合實際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有效保障微課程設計的可實施性。
由于《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具備了很高要求的實踐課程、概念抽象性強以及很強的理論性知識等特征。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上,教師通常單向給學生傳遞信息,采用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學生通常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教學課堂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跟上教師教學思路,會導致在課下完成作業(yè)以及復習時存在著很大的難度,對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及積極性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學生在學習《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時存在著抵觸心理,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此外,《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內容存在著很多抽象的知識點,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反復進行講解,會在不同程度上對教學進度造成影響[1]。
首先,整理微課程知識點。微知識點作為適合在微課程中講解知識點,在開展微課程設計時,教師需要梳理《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內容,整理傳統(tǒng)教學時學生不易理解以及不易講清楚的理論知識內容,并做好劃分和整合知識點,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其次,優(yōu)化微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在進行微課程設計時,教師需要遵循突出重點內容為原則,給學生詳細設計教學內容,通過優(yōu)化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和教學時長等內容,確保微課程制作的完善性。同時,微課件的制作和設計,在進行微課程設計時,應確保設計內容更具條理性,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美化設計內容,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積極性。在制作微視頻時,教師應對《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內容進行全面了解,同時教師應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并對微課件資源進行科學運用,逐漸優(yōu)化微視頻的編輯和錄制工作。此外,需要積極開發(fā)和設計移動學習平臺,通過終端設備移動學習平臺,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隨時隨地開展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質量[2]。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知識內容時,教師在開展微課程設計時,應做到的內容包含了:第一,整理好微課程知識點。由于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知識點相對抽象,也作為本課程教學難點內容。教師應重點梳理本節(jié)課程的知識點,并將微知識點合理分成四步,研究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意義,什么模型適合描述網絡體系結構、如何加深對分層模型中的重點概念進行理解以及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概念。針對每個微知識點需要教師錄制一節(jié)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同時可以逐漸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第二,完善微教學設計內容。例如,在開展什么模型適合描述網絡體系結構教學時,教師在進行微教學設計時,需要合理運用郵政系統(tǒng)模型的方式,給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闡述和說明,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實體、接口、服務、協(xié)議數據單元、協(xié)議、數據封裝等相關抽象性概念,通常教學時間為三分鐘。之后教師在課堂上應給學生展示計算機網絡分層模型圖,并對上述的那些概念進行詳細講解,教學時間應控制在兩分鐘。教師應提出分層模型具備的優(yōu)越性,同時教師在課堂上應給學生在擴展性以及提升靈活性等方面知識內容進行詳細講解。此外,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給出分層原則,并對如何分的問題進行解決。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學生課堂更好吸收所學習的知識。第三,教師在制作微視頻以及微課件時,需要注重開發(fā)移動學習平臺。在完成前期工作以后,教師有序開展微課件制作和設計,然后對微視頻進行優(yōu)化制作。針對有條件的可以要求教師在專業(yè)錄影棚開展錄制微視頻工作。對于不具備很好條件的應要求教師通過錄屏軟件的方式開展視頻錄制。教師在制作后,需要嘗試對移動學習平臺進行開發(fā),并將制作好的微視頻及時發(fā)布到移動學習平臺,有利于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條件[3]。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微課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有效激發(fā)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并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在開展《計算機網絡基礎》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合理運用微課程設計,可以保障課堂教學質量。但是,當前開展微課設計時,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情況,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并與課程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結合,逐漸優(yōu)化和完善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并逐漸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不斷提高學生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逐漸豐富自身儲備知識,更好的順應時代發(fā)展,從而有效保障計算機網絡基礎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