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森,熊宏斌,安小兵,靳慶祥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氣廠,陜西靖邊 718500)
串接井按照串接方式分類可分為:共用一條進站管線、共用一條采氣地面管線的串接井。共用一條進站管線的串接井是指,串接井組的各單井分別采用各自單獨的采氣地面管線,只在距離集氣站較近的位置串接。共用一條采氣地面管線的串接井是指,將距離不遠的各單井串接到一起,串接點距離集氣站較遠,串接井組共用一條采氣地面管線輸送至集氣站(見圖1)。由于共用一條進站管線的串接井的實際生產狀態(tài)與普通單井無太大區(qū)別,故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內。
圖1 串接井類型示意圖
1.2.1 間歇開關 隨著氣井的生產,地層能量將逐漸降低,當產氣不足時可使用間歇關井的生產制度,待一段時間壓力恢復后再開井生產。針對油、套壓差在一段時間內變化不明顯,但日產氣量在逐漸下降的氣井,可采取關井恢復壓力措施,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壓力,油壓和套壓逐漸持平,地層能量得到充分恢復,再開井生產,氣量較之前會有適量增加。
1.2.2 等壓力生產 壓力近似的兩口串接井可以同時開井生產,增加日產氣量。如果有一組串接井的油壓、套壓壓力近似,則滿足同時開井生產的條件,兩口串接井的氣流匯聚到串接點,在地面管線中形成一股氣流,以相同的壓力輸送至集氣站,同時開井生產時不易產生井間的氣流倒灌。
1.3.1 采氣地面管線積液 引起串接井的采氣地面管線積液的原因包括:
(1)地形原因。井場地處黃土丘陵地帶,地貌復雜多樣,平均高差200~300 m。受地形影響,輸氣管線起伏較大,在沿程管線低洼處的下游一側容易出現(xiàn)積液。
(2)壓力原因。隨著氣井產能下降,氣井壓力下降,天然氣實際流速小于攜液流速,水無法正常排出。同時,開井生產的串接井壓力不同,相互干擾,加劇了管線積液現(xiàn)象。冬季生產中,無法準確控制串接井井組中每口氣井的實際甲醇注入量,注醇不足的井容易出現(xiàn)管線凍堵。
1.3.2 井間干擾影響大 在串接井中,油壓高且生產能力強的井會對油壓低的井產生干擾,串接井間壓差較大時,會發(fā)生氣流倒灌,使井組氣量下降。
1.3.3 解堵效率較低 串接井的地理位置偏遠,井堵時需要對整個串接井組進行關井泄壓解堵,同時由于該類氣井較為偏遠,解堵效率較低。
受限于采氣管線易積液、井間壓力干擾、解堵效率低等客觀問題,采用ACJK-2 井口電動針閥控制裝置可實現(xiàn)氣井全壓力范圍內的遠程開關井,實現(xiàn)取代人工開關井操作,該工藝具有適用范圍廣、操作智能、安裝簡便、設備可靠性高等特點,可有效提高串接氣井生產效率,降低員工勞動強度。
其基本原理是針對原有的井口針閥進行改造,在針閥的上端加裝一個執(zhí)行機構及控制系統(tǒng),由前端的小齒輪帶動大齒輪,實現(xiàn)對針閥的遠程操作。通過井口油壓、套壓、地面管線壓力等監(jiān)測點的數(shù)據(jù)采集,利用4G 模塊傳輸至終端控制界面,從而實現(xiàn)氣井生產動態(tài)的實時監(jiān)控,經(jīng)過人工或機器分析后,下發(fā)指令至前端的智能控制器,實現(xiàn)針閥的生產制度。
目前常見的針閥生產制度為定時、定壓、混合等,串接井組的生產方式也可分為單井輪換開井、多井配合開井等生產制度。通過在實驗井組分別進行以下試驗,評價各種生產方式的優(yōu)劣。
開展串接井的同時開井試驗前,先要確定3 口井的產氣能力和生產狀態(tài)。遠程控制電動針閥,將A、B、C 井分別單獨開井生產3 d,觀測每口井單獨生產的狀態(tài)[5,6]。
產氣量以當周的配產為準,當單口井氣量超產時,遠程控制減小電動針閥開度;當出現(xiàn)氣量減小時,增大電動針閥開度;當出現(xiàn)嚴重氣量不足時,則關閉針閥恢復壓力(見表1)。
表1 單口井定時開關試驗信息表
經(jīng)過測試和對比之前3 口井的生產數(shù)據(jù)可知:井A 產量較高,油套壓差在2.5 MPa 左右,氣量較穩(wěn)定。井B 產量較低,油套壓差在6.3 MPa 左右,氣量不穩(wěn)定。井C 產量較低,油套壓差在4.4 MPa 左右,氣量不穩(wěn)定。
3.2.1 定壓開關生產 井A、B、C 均是通過油管生產,3 口井的產氣能力不同,井A 的氣量最大,井B 次之,井C 的氣量最小。根據(jù)“單井定時開關”中的結論,若要保持良好的產氣效果應將A 井定為常開井,B、C 井采用間歇開關,配合A 井生產。多井共同生產時,井B、C的油壓應大于等于井A 的油壓,否則氣量大的井A 會將天然氣倒灌至井B、C,降低總產氣量。
進入電動針閥的網(wǎng)絡控制平臺,將井A、B、C 設置為定壓生產制度。其中井A 是常開井,井B、C 是間歇開關井。當井B 下游壓力小于7 MPa 時自動關井,當油壓恢復至12 MPa 時自動開井;當井C 下游壓力小于6 MPa 時自動關井,當油壓恢復至9.8 MPa 時自動開井。
井A、B、C3 d 中的定壓生產油套壓曲線(見圖2~圖4)。其中可見井C 的油套壓曲線具有較明顯的周期性,開關較頻繁,這是連續(xù)的定壓生產狀態(tài)。井B 的油套壓曲線中,經(jīng)過兩個周期的定壓生產后,在22:00由“定壓”模式更改為普通“開度”模式,可見氣井依然可以維持在關井壓力值生產一段時間,之后在0:00 改回“定壓”模式繼續(xù)生產[7]。
圖2 井A 油套壓曲線
圖3 井B 油套壓曲線
圖4 井C 油套壓曲線
故定壓生產制度存在的問題是,第一,當氣井油壓衰退至關井壓力后會立刻關井,但其實氣井依然可以生產一段時間。第二,對于油壓恢復較快的井,開關次數(shù)過于頻繁不利電動針閥的使用壽命。
3.2.2 定時開關生產 進入電動針閥的網(wǎng)絡控制平臺,將井A、B、C 設置為定時生產制度。其中A 井是常開井,B 井、C 井是間歇開關井。
井B 設置為開3 h,關6 h。定時開關生產制度存在的問題是,隨著氣井的生產氣量逐漸降低,以相同時間關井恢復壓力的效果會變差,單位時間關井恢復壓力值減小(見圖5)。故對于壓力恢復較慢的井(如B 井)不適合長期采用定時開關制度。
圖5 井B 油套壓曲線
3.2.3 定壓、定時混合模式生產 結合3.2.1、3.2.2 中的試驗經(jīng)驗,采用定壓、定時混合模式進行生產[8]。其中將井A 設為常開井。
井B 設為定壓生產,當下游壓力小于6.3 MPa 時關井,油壓恢復至12 MPa 時開井;其中設定值的依據(jù)是井A 是常開井,隨時間生產平均油壓在6.3 MPa 左右,為避免井A 氣流倒灌至井B,故將關井壓力設在6.3 MPa。開井壓力設置在12 MPa 可以延長開井時間,同時關井恢復壓力的時間不至于過長(見圖6、圖7)。
圖6 井A 油套壓曲線
圖7 井B 油套壓曲線
井C 設為定時生產,開井生產13 h,關井恢復壓力14 h。設定值的依據(jù)(見圖8),井C 從11:00 開井,到第二日0:00 時油壓值為5.99 MPa,而6 MPa 為串接井A、C 可以通過開井生產的最低油壓,故在恢復到足夠壓力的情況下,井C 的最佳開井時間為13 h。井C 從6 月14 日8:00 關井,至20:00 時壓力恢復至12 MPa 耗時12 h,考慮到井C 在之后的生產中壓力會下降,為保證有充足的時間恢復壓力,故延長2 h,關井時間設置為14 h。
圖8 井C 油套壓曲線
經(jīng)過以上幾組對比試驗后,分析認為定壓、定時混合模式的生產制度效果最好。
A 井氣量較大能穩(wěn)定生產,適合常開生產;
B 井產量小氣量不穩(wěn)定,適合采用定壓生產,當下游壓力小于6.3 MPa 時關井,油壓恢復至12 MPa 時開井;
C 井產量小氣量不穩(wěn)定,適合定時生產,開井生產13 h,關井恢復壓力14 h。
經(jīng)過6 月13~17 日,4 d 的平均產氣量為5.87×104m3/d,高于以往的配產4.60×104m3/d,則可以證明該生產制度能有效提高產量,并且開關井、調節(jié)針閥開度均可以通過遠程操作,節(jié)約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
采用定壓、定時混合模式生產制度(見圖9),在6月13~17 日的瞬時氣量變化曲線,其中間或出現(xiàn)的向上突出的峰值變化,是在井A 保持常開的情況下,井B或井C 突然開井后產生的氣量波動。
圖9 井A、B、C 瞬時流量變化曲線
通過前期現(xiàn)場試驗,主要得出以下幾條結論及認識:
(1)通過采用單井輪換生產、多井配合生產等生產模式,串接氣井采用多井配合生產、針閥混合模式的生產制度能有效克服串接井生產中的痛點,提高串接井組的產能貢獻。
(2)試驗期間,電動針閥工作時率達100%,運行時間2.67 h,未發(fā)生機械及自控方面的故障,設備可靠性較高。
(3)利用井口電動針閥并制定合理的氣井生產制度,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生產效率提高30%,相較于常規(guī)的人工開關,有效降低了人員勞動強度和氣井閥門操作中的安全風險。
(4)電動針閥的使用,為氣井的間歇開關、控制氣量流速排液、井筒積液提產帶液等常用氣井措施,提供了更方便、快捷和安全有效的操作手段,實現(xiàn)了天然氣井生產現(xiàn)場自主和遠程控制相結合的自動管理,有效提高了氣田生產的自動化管理水平,因此,建議氣田生產中推廣對井口電動針閥設備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