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天才的編輯》。這是一本傳記,講的是美國出版史上的傳奇編輯——麥克斯·珀金斯。
聽名字你可能有點陌生,但說起他在美國出版界的地位,我列舉幾件事,你感受一下。
1952年,海明威出版小說《老人與?!罚陟轫摾铮麑懙?,“將此書獻(xiàn)給珀金斯”?!读瞬黄鸬纳w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在給海明威的一封信里,把珀金斯稱為“我們共同的父親”。還有一位在美國家喻戶曉的作家托馬斯·沃爾夫在代表作《時間與河流》的獻(xiàn)詞中說,“假如沒有珀金斯,也就沒有這本書”。
可以說,在20世紀(jì)前半段,美國文學(xué)史上影響力最大的三位作家,都是珀金斯一手挖掘出來的。比如說我們中國讀者都知道的海明威。
海明威有一句座右銘,叫“一個人能被摧毀,但不會被打敗”。海明威的作品臟話特別多,比如在《太陽照常升起》這本書里,他直接管一個女性角色叫“母狗”。這就導(dǎo)致沒有一個編輯敢碰他的作品,怕犯眾怒。
但是珀金斯不怕,他接手了海明威的作品。除了苦口婆心地勸說之外,還得自己上手改。
盡管如此,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出版之后,還是讓公眾覺得很不舒服,遭到了很多譴責(zé)和抵制。
那個時候可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珀金斯要一封信一封信,用各種話術(shù)回復(fù)讀者和媒體的抗議,這個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另外一位著名的作家,《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有才,這毋庸置疑。但是,他也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特別能花錢。
沒錢咋辦?借唄。自從第一本書《人間天堂》開始,菲茨杰拉德就隔三岔五找他的出版人珀金斯,寫信預(yù)支自己的版稅收入。
每回收到求救信,珀金斯二話不說,就去找出版社要錢,假如實在要不到,就自掏腰包。
如果沒有珀金斯,菲茨杰拉德頂多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作者,而不會成為后來的文學(xué)巨匠。
至于另一個作者沃爾夫,中國讀者知道得比較少,如果你有興趣知道他和珀金斯的故事,還可以看一部電影,叫《天才捕手》。
別的我們不說了,就說一件。沃爾夫的代表作《天使,望故鄉(xiāng)》,因為珀金斯修改得太多了,導(dǎo)致業(yè)內(nèi)甚至有一種說法,《天使,望故鄉(xiāng)》真正的作者其實是珀金斯,沃爾夫頂多算第二作者。
珀金斯的這本傳記里充滿這種小故事。我自己一邊讀,一邊腦子里蹦出一個詞,就是“磨刀石”。
你可能會說,珀金斯這么厲害,他怎么自己不寫?對,這恰恰是問題的關(guān)鍵。這個世界,擁有無窮創(chuàng)造力的,說到底還是那些天才,而不是珀金斯這樣的人。但是,天才缺不了珀金斯這樣的磨刀石。
他起到了兩個作用。
第一,不斷給天才反饋,用催、用逼、用苦口婆心,把他們那些不靠譜的毛刺兒修掉。讓他們的行為模式,回到正常的社會軌道上來。至少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能接受。
更重要的是第二點,他把天才的價值,嵌入正常的社會結(jié)構(gòu)里,找到他們的位置。這個過程,就是把創(chuàng)造性變成產(chǎn)品的過程。
珀金斯的一生,隔了半個多世紀(jì)還是能給我們啟發(fā),無非就是我們剛才說的那兩點。
第一,把奇思妙想帶到社會的主流軌道上來,成為社會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第二,把創(chuàng)造力變成產(chǎn)品,變成公共服務(wù)的一部分。這就是當(dāng)年珀金斯為那些大作家做的事,也是今天我們要為自己做的事。
(鐘楠薦自《青年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