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
詩歌確實改變不了一個人的命運,但是可以改變一個人
一年將盡的時候總容易產生一些新的思考。2021年最后一篇專欄文章,也想做一點總結,從而展望新的起點。
每年此時,大抵都會提到“長大”二字,這個詞伴隨了我很多年。但是今天,我想講講另一群孩子的“長大”——《人生第一次》的故事。這是我會反復拿出來看的紀錄片之一,其中“長大”這一篇章,也是我最喜歡的段落之一。
片中,云南漭水中學正嘗試把“詩歌課”劃為必修課。面對此,有些老師表示疑惑,家長們則表現(xiàn)得有些“無所謂”。在許多大人看來,詩歌是一種遙遠的存在,好像并不能給生活帶來什么實質性的改變。
這是現(xiàn)實。對應試教育的學生來說,詩歌不是高分路上的必須項。但在古人眼中,詩歌可以抒其志,詠性情,從《詩經》開始,中國的詩歌已綿延了數千年。不論是過零丁洋時的愛國豪情,還是南山之下的淡泊明志,詩人站在生命的此岸思考,抑或站在生命的彼端凝望。
紀錄片里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孩子們圍坐天堂山腳的篝火旁,老師讓他們想象十年后想教給自己孩子什么樣的道理:有人希望成為海一樣的父親,讓孩子知道波濤的意義;有人希望成為“自私”的母親,將愛只付諸于一個孩子。最后,片中提到,“詩歌確實改變不了一個人的命運,但是可以改變一個人”。
也是在那個瞬間,我理解了“詩歌課”的價值。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少年,詩歌在一定程度上撫慰了他們內心的空白,他們也因此對自己生活的大自然,對自己腦海中的夢,有了更迫切的表達。他們開始提筆寫詩,朝夕相伴的山景成了題材來源,鮮少相見的父母則是情感的歸宿:“烏云和白云相配,雨點落成喜糖”“孩子與種子共鳴,悄無聲息地生長”“秋風拂過,燙金了小牛,染黃了苞谷”……在這群少年的眼中,遠方有父母,詩歌在腳下,他們被自然饋贈,被浪漫眷顧。我看見學校高高的墻體上寫著:“學詩歌的孩子,不會砸玻璃?!?/p>
十年過后,寫詩的孩子都會真正長大。山未曾變,云未曾走,也許依舊無人知道馱過老人和枯葉的那條路的過往,也許風會變色依舊是一個秘密,但詩歌一定會用溫柔而堅定的力量,讓他們面對波濤不被打倒,面對紛繁世界仍存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