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潔
(黑龍江大學 西語學院,哈爾濱 150080)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1]五千年教育歷史的積淀使得中國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方面有著豐碩的成果。中國人自古以來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響,孔子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滲透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思維定式。而教育是國之根本,是百年大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新生一代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所以作為啟蒙教育的家庭教育不可忽視。
1.中國家庭教育理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如同對玉的雕琢一樣,教育通過對人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yǎng),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1]。
中國人自古受儒家文化中的倫理道德觀念影響,遵守“仁義禮智信”的行為規(guī)范,以“禮”為首。等級化制度下君臣、父子的觀念也深深根植于人們的思想中,這種社會等級制度導致人們做事情缺乏創(chuàng)造性,輕易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孩子忤逆父母,就有可能成為不孝子孫,所以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的觀念把許多孩子訓練成了中規(guī)中矩、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和個性的平庸之人。
中國家長堅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無論家庭收入多么微薄,都會把大部分收入拿來投資孩子的教育,他們認為有條件就要傾盡全力付出,沒有條件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總之不能讓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近年來“學區(qū)房熱”持續(xù)升溫,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好的教育資源,會拼盡全力買一套價格昂貴的學區(qū)房。
2.美國家庭教育理念
美國雖然是一個僅有二百多年歷史的移民國家,文化深度厚度遠不如中國,但美國社會就像個大熔爐,廣泛吸納外來文化,在這里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織,融匯出獨有的美國教育文化。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大背景下,美國人強調(diào)個人的民主與自由,個人權(quán)利至上,認為獲得幸福感、滿足感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
對于美國本土文化,杜威的教育理念對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他認為,兒童是教育的出發(fā)點,社會是教育的歸宿點,正像是兩點之間形成的一條直線[2]。所以,美國特別重視孩子出發(fā)點的培養(yǎng),尤其注重人格和獨立意識的培養(yǎng),旨在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社會性的人。
1.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特有的文化積淀和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式家庭的教育理念。中國式家庭是團結(jié)友愛的大家庭,以集體主義為核心價值觀,以家、國為本位,以家為核心不斷延伸,即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從汶川大地震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無不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危難之際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無論身在何處,炎黃子孫在國家危難之時都會團結(jié)一心、共同面對。
中國人也通常抱團而居,從四合院的生活到現(xiàn)在的“四世同堂”家庭,比比皆是。逢年過節(jié),子女皆承歡膝下[3]。一家老小其樂融融,是中國家庭最普遍的幸福場景。中國子女都有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正所謂養(yǎng)兒防老;而美國奉行個人主義,強調(diào)民主與自由,孩子最鮮明的性格特點就是獨立。美國人從小被父母培養(yǎng)的獨立意識也正是中國孩子所欠缺的。但這種獨立意識并不是說“我”與人群格格不入、特立獨行,而是內(nèi)心始終保持自我的堅定,不輕易隨波逐流,對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擅于獨立思考。這種獨立意識也常見于美國的三口之家,父母不是孩子的負擔,父母年邁時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由社區(qū)根據(jù)國家法規(guī)政策來解決,而孩子年滿18歲就可獨自生活,不需要承擔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這與中國截然不同[4]。
2.教育重心的不同
受古代科舉制度影響,中國教育評價體系一直以選拔性考試為主,導致大部分父母在培養(yǎng)子女時首先要考量如何讓孩子取得優(yōu)異成績考取名校,把成績當作評價孩子成功失敗的唯一標準[5]。因此文化課補習班應運而生,且蓬勃發(fā)展。父母在為孩子制訂人生成長計劃時就決心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5],他們用孩子成長軌跡復刻自己的成長之路,抑或彌補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未曾獲得的缺憾,孩子不得不成長為別人眼中期許的樣子,這就全盤否定了孩子的天賦與才能。
首先,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觀念本質(zhì)上就是錯誤的,因為凡是贏在起跑線上的比賽都是短跑,沒有一個長跑會贏在起跑線上。馬拉松就好比人生,得冠軍的一定不是最先沖出去的那個人。因此,無論是提升文化素養(yǎng)還是藝術修養(yǎng)的補習班,都應是陶冶情操和滋潤心靈,而不應帶有太多功利性。其次,許多父母認為,既為人父母,就應天經(jīng)地義地為孩子考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們的殷切期盼。他們希望子女有一個光明的未來,而這種未來被寄予在學習上,學習仿佛成為人生唯一的出路。有很多父母將自己年輕時未完成的心愿,如上名校、加官進爵等強加在孩子身上,卻說成“知識改變命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們可以吃得苦中苦,但這種苦絕不應該是父母逼孩子去吃,因為這樣可能適得其反,導致孩子出現(xiàn)叛逆心理。
美國家長則更尊重孩子的個性培養(yǎng),他們能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選擇權(quán)利,只要這種權(quán)利在公序良俗、基本的法律框架之內(nèi)就可以被賦予。孩子們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家長不會參與其中,不會干涉孩子的興趣,哪怕它們跟學業(yè)毫無關聯(lián)。美國家長尤其注重孩子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6],允許孩子將來成長為各行各業(yè)的工作者,不分貴賤,無論精英白領、大企業(yè)家還是花匠、手工業(yè)工作者、歌手等,只要是孩子興趣所在,那就是被允許的。相反,中國家長則認為孩子將來要從事體面的工作,像教師、公務員、銀行職員等才是人生贏家。美國的大多數(shù)孩子沒有像中國孩子那樣有許多文化課業(yè)負擔,他們的大部分作業(yè)通常是思考題或者是動手操作實踐,抑或是體驗式作業(yè),很少像中國孩子一樣花費大量時間寫書本上的作業(yè)。美國孩子也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事物,善于思考這個世界上的各種存在,他們心里常裝著“為什么”,思想更具有發(fā)散性,思維更天馬行空。
3.溝通方式的差異
中國父母常在外人面前營造自己家孩子優(yōu)秀、聽話的假象,可是私下每個孩子卻都有自己獨特的脾氣秉性,這根源于父母和子女的溝通方式。中國式父母要求孩子“服從權(quán)威”,并且他們把自己當作權(quán)威,包辦一切,認為孩子小的時候不可以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該聽從父母的安排,包括學習、走路、看書,孩子應立志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長成一個有愛心、有孝心的人[7]??蛇@種安排卻為孩子和父母的溝通埋下隱患,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需要被傾聽的,他們有自己對世界的所看、所感、所想,有屬于自己的童心世界。作為父母不應該指責而應該多傾聽,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具有一定規(guī)律性和不平衡性,他們在不同階段對于生命的體悟是需要和父母分享、需要父母靜靜聆聽、需要從父母這里得到答案的,但事實卻是中國少有父母愿意傾聽孩子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在中國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大多數(shù)情況下子女和父母之間缺少良性溝通,導致很多孩子寧愿在網(wǎng)絡上跟陌生人聊天或者找同學、朋友傾訴,也不愿意告訴父母,因為他們害怕父母的嘮叨、責怪。但是成才總是以成人為基礎的,學習只是成長路上的一部分,成人和成才同樣重要。
美國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則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發(fā)展。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會開“家庭會議”,這時父母扮演的是傾聽者而不是決策者,他們愿意聆聽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做孩子眼中的“超人”;他們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夢,不會對孩子內(nèi)心的想法橫加干涉,而是給予更多的參考,提供理論上和情感上的幫助,很少替孩子完成任務,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交給孩子獨立完成。美國家長做到了給孩子以自由,并做到彼此尊重,最后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決問題,這種高質(zhì)量的陪伴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1.尊重孩子的選擇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有獨自選擇人生道路的權(quán)利,他們可以去選擇熱愛的、有意義的工作,無論什么結(jié)果他們都要自己承擔的。所以不要害怕孩子選錯路、走彎路,孩子們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選擇權(quán),選擇了就要承擔相應的后果,無論好與壞,教會孩子承擔也是一種愛。成長路上的曲折構(gòu)成了豐富多彩的人生,人生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孩子不可能永遠在父母的保駕護航下成長,應該讓他們?nèi)L試人生的每一條路,而不是行走于父母鋪設好的路。路是走出來的,只有親自踏遍每一條路,去翻越這一路的荊棘、坎坷,他們才能珍惜成長路上的繁華與美好,感受沿途的歡聲笑語。父母應該守護孩子純凈的內(nèi)心世界,讓他們保持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有些知識是需要父母傳授的,有些知識是需要園丁播撒的,而有些知識則是需要孩子切身體會學習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孩子在這個繁華世界生活的方法,保留對探求未知世界的天真志趣,讓他們自己描繪人生遠比被父母安排的“愛”更重要。
2.接受孩子的平凡
每個孩子天性不同,我們要接納孩子的天賦異稟,也要接受孩子的平凡。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其人生價值也不同。只要他們在人生的路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成功的。所以學習只是人生道路中的一條路,絕不是唯一的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應該把所有希望的重擔壓在孩子身上。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違背規(guī)律,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在祖國日益繁榮的21世紀,我們應該允許多樣性人才的存在,允許各種夢想絢爛綻放。這個時代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我給你一方花園,給你水分、陽光、養(yǎng)料這些基本保障,但以后你需要的種種由你自己選擇”。
3.做孩子的引路人
讓孩子認識生命的不同邊界,體悟人生的多種可能。就像雅思貝爾斯說的那樣:“教育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备改冈诤⒆映砷L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 ,父母應該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指路明燈,為孩子照亮前行的路。在生活中,父母應該培養(yǎng)自身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因為父母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和事物的認識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在學習上,父母除了做孩子學習路上的引導者以外,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孩子發(fā)散性思維,讓孩子在不斷拓寬知識邊界的同時,依然保有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心。在工作上,父母對于工作的嚴謹程度、認真態(tài)度都會被孩子學習和模仿,因此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除此之外,在孩子面對挫折時,父母要循循善誘,幫助孩子尋求排解壓力、戰(zhàn)勝困難的方法,讓孩子知道父母無論何時都是自己最堅強的后盾,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積極樂觀、勇于面對困難的良好心理品質(zhì)。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指路人,應是父母一生追求探索的課題。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培養(yǎng)人、教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是人的啟蒙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跨文化視角出發(fā),對中美家庭教育進行對比分析,找出中美家庭教育上的不同,從而為進一步完善我國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質(zhì)量提供借鑒。雖然中美兩國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積淀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家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其發(fā)展規(guī)律應存在相似之處,所以辯證地看待他國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提高我國家庭教育質(zhì)量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