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琴
(寧化第五中學,福建 寧化 3654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边@為我們在思政課上廣泛開展黨史教育指明了方向。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中蘊含著豐富的黨史教育內容,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黨史教育,激發(fā)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教師、學校對其的幫助、引導尤為重要。教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為思政課程體系初中階段的教材,《道德與法治》擔負著“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德,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之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黨史作為思政課的定海神針,為“拔節(jié)孕穗期”的青少年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yǎng),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應在思政課中滲透黨史教育,用好黨史這本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讓學生切身感受百年來黨和國家的艱辛歷程、巨大變化、輝煌成就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教師應努力做到每一堂課不僅傳播知識,更要以教材蘊含的豐富的黨史知識為抓手,啟迪智慧,鑄魂育人,堅定學生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讓黨史之光照亮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有信念的時代新人。
早在2010年6月,中共中央就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并明確指出:“把黨史作為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課的重要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的歷史知識、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英雄模范事跡教育,積極推動黨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特殊起點上,黨史教育更是具有特殊的意義。作為思政教師,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在課堂教學中凸顯黨史教育,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遞中國力量,把正確的思想教給學生,幫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樱龑麄冏哒?,打好中國底色,傳承紅色基因。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站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時代背景下,回答“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時代命題,完成國家開啟新征程之際思政課的歷史使命。
一部黨史就是一本本鮮活的思政教科書,就是一堂堂生動的思政教育課。初中思政教師如何運用黨史上出更好的思政課呢?筆者認為應根據(jù)初中生的特點,用適當?shù)姆绞綄Ⅻh史教育與立德樹人相結合。
作為初中階段的思政教材,《道德與法治》以人為本,緊跟時代步伐,隨著黨史理論和實踐的深入不斷調整、創(chuàng)新,強調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蘊含豐富的黨史教育素材,還有許多凸顯黨史教育主題的活動設計,可視、可感、可思、可悟。如何將豐富的黨史素材轉化為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鮮活教材呢?這就需要教師挖掘、整合教材,優(yōu)化課程資源,使學生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明理增信崇德,進而落實政治認同的學科素養(yǎng)。
教材中有關共產(chǎn)黨的論述理論性強,如八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我國的國家性質、中國共產(chǎn)黨的性質、黨的宗旨”,九年級上冊教材中的“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黨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奮斗目標、黨的發(fā)展思想、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等。這些純理論性的結論,需要史實的支撐,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教師可通過講述、展示老戰(zhàn)士、老黨員的真實經(jīng)歷、歷史故事,以史論道,讓學生學史明理。
例如,筆者在教學九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做自信的中國人”時,通過縱向比較一百年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從歷史演進的角度讓學生理解我們的自信從哪里來;然后又通過橫向比較,對比仍在疫情、貧困籠罩下的其他國家,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已經(jīng)取得了抗疫、抗貧的巨大勝利,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yōu)越性。這樣通過縱、橫比較講解黨的奮斗史、發(fā)展史,可以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幫助其實現(xiàn)學史增信。
九年級上冊教材中有關中華文化、民族精神、傳統(tǒng)美德等的內容比較抽象,教師要用好“兩彈一星”元勛、“雙百”人物、方志敏、狼牙山五壯士、劉胡蘭、雷鋒、焦裕祿等英雄模范人物和感動中國人物的感人事跡,通過認識榜樣人物的作用,歸納榜樣人物身上具有的共同精神品質,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各個時期各種精神的來源和內涵,為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yǎng),讓他們傳承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從而學史崇德。
寧化是中央紅軍長征的4個出發(fā)地之一,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進行過革命實踐活動。這里是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jù)地,是毛主席盛贊“風展紅旗如畫”的中央蘇區(qū)“烏克蘭”;有孔俊彪、張新華、張雍耿3位開國少將,抗美援朝老兵張楨等英雄人物;涌現(xiàn)出淮陽、禾口等擴紅模范區(qū)。寧化的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紅色資源豐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數(shù)字,繪就了寧化的“蘇區(qū)紅”。這些紅色資源為我們挖掘黨史教育元素、創(chuàng)新思政課堂提供了載體。教師講好一個紅色故事,就是在學生心里播下一顆紅色的種子。
實踐證明,貼近實際、與中小學生本人(家庭)有一定關聯(lián)的歷史史實和鮮活事例,往往能引起學生廣泛的學習探究興趣,也常常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筆者在教學九年級上冊教材第三單元第五課第二節(jié)《凝聚價值追求》中的民族精神時,利用文字、圖片、動畫展示了本地的紅色故事《開國將軍和農夫的故事》《軍號譜的故事》等,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讓學生通過身邊的、真實的紅色文化資源來領悟什么是民族精神,并懂得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如此,化抽象理論為鮮活事例,可以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接受,讓課堂與真實社會、真實生活有機聯(lián)系起來,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熱情,激勵其紅色擔當,引導其立志描繪更為厚重的“寧化紅”。這樣,既豐富了思政課的內容,增強了思政課的趣味性,也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
初中階段思政課只有通過強化實踐活動,才能更好地把黨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把黨史素材融入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黨的歷程、感悟黨的偉大,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在親身體驗中樹信念,把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功能落到實處。
1.利用本地紅色資源,展開實踐活動
紅色資源是我們身邊活生生的黨史,實物、實地、實景,對學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寧化有許多革命遺址、歷史事件紀念館等。為了讓歷史“動”起來,讓理論“活”起來,營造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在實物、實例、真人、真事的實踐活動中感悟先輩的熱血,我校組織紅色研學活動,如參觀革命遺址遺跡、演繹紅色文化、講述革命故事等,著力打造紅色移動課堂。學生深入學習紅色資源,重溫革命光輝歲月,感受到了寧化厚重的紅色歷史,體驗到了人民群眾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體認到了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性。如此,扎實推動黨史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機結合,可以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凝聚共識,最終成為心中有信仰、眼里有光芒、腳下有力量的接班人和奮進者。
2.利用節(jié)日、紀念日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
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加強青少年黨史教育,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在中小學組織開展“從小學黨史永遠跟黨走”主題教育活動的通知》,教師可以依據(jù)該通知的要求,以清明節(jié)、青年節(jié)、建黨日、建軍節(jié)、國慶節(jié)、“一二·九運動”紀念日等重要節(jié)日、紀念日為契機,組織學生開展黨史知識競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的黨史學習活動。教師應精心設計活動主題、活動形式,傳承革命英雄的精神,引導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培養(yǎng)學生對黨的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3.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使黨史教育精準便捷
現(xiàn)代科技手段,為制作更容易讓初中生接受的黨史教育模式提供了技術支持,讓黨史教育更生動、更精準、更便捷。例如,我縣融媒體中心制作了《紅色寧化》系列節(jié)目,借助微信、抖音等媒體平臺,以圖像化、情景化等方式進行傳播。教師可充分利用該系列節(jié)目帶動學生通過“微體驗”或“微互動”來學習黨史,挖掘黨史中蘊藏的精神力量。這樣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思政教育,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黨史的感悟和理解,領會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追求與信仰,厚植愛黨愛國愛民的情懷。
百年大黨,風雨滄桑;黨史畫卷,波瀾壯闊。中國共產(chǎn)黨不忘初心的風雨兼程、砥礪前行就是生動的思政大課。初中思政課教師要積極將黨史這堂思政大課教育融入思政小課堂,引導學生繼承我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以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