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一村落,站在村口,花香已經(jīng)撲面而來,放眼望去,家家院外都養(yǎng)花,心情頓時美麗起來。
我小時候背上長了一個疙瘩,疼痛難忍,母親帶著我來這里找一位孫婆婆看疙瘩。孫婆婆看疙瘩有名,進(jìn)村一打聽她,便有鄉(xiāng)親指著開滿凌霄花的墻說,那就是孫婆婆家。遠(yuǎn)遠(yuǎn)看到,橘紅色凌霄花一團團一簇簇從街中院墻上探出大半個身子,鋪滿半座院墻,在土黃色院墻的映襯下,分外妖嬈。
孫婆婆不識字,但在中醫(yī)世家耳濡目染下也會一點醫(yī)術(shù)。她丈夫去世后,村里小孩子關(guān)節(jié)脫臼了,都找她給接上,她還有治療皮膚病的秘方,誰生了疙瘩或癤子,找她貼幾次藥膏就會痊愈。孫婆婆看病不收費,她說她不是郎中,按說不能給大家看病,但有找上門的,她也不好推出門外,給拾掇一下,若管用就繼續(xù)來治療,若無效果就不必再來。
凡去她家找她的,都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第一次看病,不必帶禮品,第二次去看病,說明有效果了,若提一兜水果、一袋子點心或一包糖果,孫婆婆便會留下,禮品貴重或過多,孫婆婆便全部拒收。
我找孫婆婆換過三次膏藥疙瘩就消了,此后再沒去過她家。如今二三十年過去了,故地重游,和村里一位老人家談起孫婆婆,得知,孫婆婆已經(jīng)去世三年,雖然人走院空,但一墻凌霄花依然旺盛生長。鄰居們每天把胡同打掃得干干凈凈,連孫婆婆家的大門也時常給清洗一番。
老人家還說,孫婆婆在世時,她家門口常聚集著一群小孩子,孫婆婆常把所收禮品拿出來分給大家吃,家長們感覺不好意思,她便說,我一個老太婆吃得了多少,放家里留著壞了呀,娃兒們吃了,這屬于幫我的忙。
孫婆婆是個好人哪。老人家感慨,想當(dāng)年,孫婆婆種下這株凌霄,初衷是等凌霄長大,開枝散葉,攀出院墻,在院墻上形成記號,有人來她家時,只需找凌霄花墻便可尋到。凌霄花開在院墻外,鄉(xiāng)鄰路過,也會被美麗的院墻吸引,忍不住駐足觀賞一番。后來,大家紛紛效仿,都在院外栽花,裝飾門庭,為了便于區(qū)分,各家門口所種草木都各不相同。后來各家都被院外植物名字代替了,老李家院外種月季,就喊月季家的;老蘇家院外種紫藤,就稱呼紫藤家的;還有金銀花家的、石榴花家的、梨花家的……
誰家院外沒綠化,便會落個“沒種花家的”。唉,這名字太難聽了,院外花木趕緊種起來。
孫婆婆當(dāng)初栽種下一株凌霄,沒想到會引起這么多美麗的連鎖反應(yīng),與其說是凌霄花墻的功勞,倒不如說孫婆婆的好人緣產(chǎn)生的效仿行為。家有花名,讓農(nóng)家小院有了詩意,從此多了惦記和溫暖。
(江婉霞薦自《安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