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 旦,徐 可,索南才讓,徐成體,王 偉
(1.青海省飼草料技術推廣站,青海 西寧 810008;2.青海省畜牧獸醫(yī)科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青海省草地可利用面積4 191.72×104hm2,其中高寒草甸類占全省天然草地面積的60.68%,優(yōu)勢種有莎草科嵩草苔草,禾本科早熟禾、羊茅披堿草及菊科、豆科等植物。牲畜及野生動物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等牧草為食源,豆科植物雖有19屬187種,但除去有毒、有害、有怪味的不食草外,草食畜喜食的豆科牧草種類少,并且分布零星、低矮,利用價值較低。加之省內冬春季漫長,牧草枯黃期長,飼草營養(yǎng)價值變低,粗蛋白含量只有鮮草的30%左右。因此,牲畜飼草蛋白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而豆科牧草因其富含蛋白質、鈣及多種維生素,飼用價值及營養(yǎng)價值均優(yōu)于禾本科牧草,加工成青干草、青貯后的草產品能切實解決飼草不足、蛋白缺乏和畜產品質量不高的現狀。所以,省內積極引進優(yōu)質豆科牧草,并在各地種植,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了有效解決青海省天然草地植物中豆科牧草缺乏,草地質量不高的問題,省內各地積極探索豆科植物種植技術,科研人員對省內廣布野豌豆、箭筈豌豆、白花草木樨、黃花草木樨、雜種車軸草、格蘭氏三葉草、紫花苜蓿、高山豆、百脈根、羽扇豆等多種野生豆科植物在高寒地區(qū)進行了引種栽培試驗,但由于野生的豆科種子采集難度大、種子硬實度高、發(fā)芽率低等原因,引種試驗效果不理想。
2018年開始,通過奶業(yè)振興-高產苜蓿種植項目支撐,逐步在全省適宜地區(qū)推廣種植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紫花苜蓿作為豆科苜蓿屬多年生植物,被譽稱為“牧草之王”,具有蛋白含量高、飼草產量高,品質優(yōu)良的特性,是世界上栽培歷史悠久,栽培面積最大的豆科牧草。截至目前,青海省主要栽培品種有耐寒品種:龍牧801、草原1號、圖牧2號、甘農1號、阿勒泰、北疆等,國外品種如苜蓿王、金皇后、阿爾岡金、巨人等;耐旱品種:草原1號、草原2號、圖牧2號、北疆、阿勒泰等;高產品種:中苜1號、中苜2號、公農1號、龍牧801、龍牧806、甘農3號、新牧3號等。主要種植地區(qū)在海西州的德令哈市、都蘭縣、烏蘭縣,黃南州的尖扎縣,海東市的民和縣、樂都區(qū),西寧市的湟中縣、大通縣等。據行業(yè)不完全統(tǒng)計現種植面積保持在0.93×104hm2左右。
據統(tǒng)計,“十三五”期間,全省有撂荒地面積4.93×104hm2,退耕還草面積達1.93×104hm2,農閑田0.53×104hm2,糧食低產田2.38×104hm2,加之近兩年來因市場原因縮減的枸杞、藜麥等種植區(qū)域,可種植飼草面積達百萬畝以上。如果能充分利用全省現有資源,大力發(fā)展飼草種植,采取復種、套種等方式種植紫花苜蓿,種植面積可達到3.33×104hm2,平均按收割兩茬,畝產鮮草2 000 kg計,可收獲100×104t鮮草,可以在半年全舍飼情況飼喂牲畜139萬羊單位。
據報道,紫花苜蓿不僅是飼用價值較高的優(yōu)良飼草,還含有多種有益人類健康的獨特生物活性物質,有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消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調節(jié)免疫、抗氧化、防衰老等藥用價值,而且作為蜜源植物具有花期長、品質佳特點,如果能引進切葉蜂等蜜蜂進行授粉,不但能有顯著的增產效果,對推動省內蜂產業(yè)發(fā)展也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
紫花苜蓿在柴達木盆地鹽堿化嚴重、土壤貧瘠的棄耕地種植,可有效增加土壤中氮含量,促進土壤中有效鉀的轉化,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機質含量,降低鹽含量,促進微生物菌落形成,對改良土壤的作用明顯。種植紫花苜蓿不僅能改善土壤結構,對保護生態(tài)平衡,防治水土流失,節(jié)約糧食精料,改變青海省糧經飼三元產業(yè)結構、帶動種養(yǎng)結合、增加群眾收入和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相比臨近省份甘肅省紫花苜蓿種植面積63.33×104hm2,苜蓿草產品加工企業(yè)近70家。而青海省種植面積僅0.93×104hm2左右,且大都靠項目支撐發(fā)展紫花苜蓿種植,種植戶把苜蓿作為商品開發(fā)意識淡薄,新技術、新成果應用舉步維艱。以苜蓿草產品為主加工龍頭企業(yè)帶動力不足,產業(yè)鏈條短,苜蓿草深加工滯后,導致苜蓿草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產品類型少,商品率轉化低等問題。
目前,紫花苜蓿從種植、收獲、加工、運貯等過程,沒有專業(yè)的機械設備,特別是適合省內荒山、荒坡和礫石土壤等特殊地理地形的機械缺乏,所使用機械都是農業(yè)機械改造,沒有專業(yè)機械,造成勞動效率低、生產成本提高;加之歷史欠賬多,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收儲、加工廠房緊缺。這些短板滿足不了紫花苜蓿生產全過程對機械和設備的要求,極大的制約了全省紫花苜蓿種植進展。
表現在栽培前對土壤營養(yǎng)成分分析不夠,施肥不進行測土配方,不對種子進行有效處理,田間管護不到位,雜草、蟲害不能及時進行防除,刈割時間不統(tǒng)一,收獲不科學,加工方式局限于青干草和青貯兩種方式,鮮有草粉、草顆粒草產品制作。種植時多采用單播,很少與其他農作物實行間作套種,土地資源不能充分發(fā)揮潛力。
由于省內沒有專項科研經費用于紫花苜蓿生產投入,研究紫花苜蓿方面,與其他省份差距巨大。參考中國知網統(tǒng)計分析:2000年至2020年,關于以紫花苜蓿主要主題研究進展類文獻1059篇,其中,研究進展類文章19篇;初步研究類17篇。而關于青海省紫花苜蓿研究進展類材料尚無報道。機構改革后,由于職能分工不同,推廣飼草種植單位人才流失,經費短缺,未能在各地開展有科技含量的推廣種植工作。種植戶在種植過程缺乏科學指導,管理粗放,一遇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影響,雨季倒伏減產、春季根部腐爛絕收現象屢屢發(fā)生,種植戶即在經濟方面損失慘痛又挫敗了種植紫花苜蓿的積極性??蒲?、推廣、種植環(huán)節(jié)不暢的問題亟待解決。
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財政加大對苜蓿產業(yè)發(fā)展的項目資金支持,提高苜蓿生產加工機械、收儲補貼標準,同時將全省紫花苜蓿種植納入國家專項發(fā)展項目。
積極引進篩選適宜在面積小、坡度大的淺腦山地區(qū)進行飼草種植、收割和加工的小型農機具,以解決飼草生產加工機械化程度低下的問題。
按照“扶優(yōu)、扶大、扶強”的原則,對現有種植紫花苜蓿大戶及企業(yè)進行技術設備升級換代,培育和扶持起點高、規(guī)模大、帶動力強的苜蓿生產加工龍頭企業(yè),提升產業(yè)化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苜蓿產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
科研單位做好前期研究和科技儲備;推廣單位加大新技術、新成果推進工作;種植戶加大種植科技含量,科學合理安排生產。各環(huán)節(jié)主動作為,緊密聯系,發(fā)揮協作優(yōu)勢,打破各自為陣、部門封閉局面,深入探索建立健全科研、推廣、種植聯席機制,打造紫花苜蓿種植、加工一體化平臺,為青海省大力推廣紫花苜蓿產業(y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