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印度神話之歷史性解讀:梵天篇

      2021-12-31 14:59:37姜景奎
      南亞東南亞研究 2021年4期
      關(guān)鍵詞:婆羅門梵天濕婆

      姜景奎

      梵天又稱大梵天,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梵天也稱大梵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之一,與帝釋天配成固定組合,雙手合十,分立于釋迦牟尼佛的右前方和左前方。①參見《長阿含經(jīng)》《起世因本經(jīng)》《大寶積經(jīng)》等。因此,在佛教萬神殿中,梵天的地位并不尊榮。

      在印度文化語境中,具體在印度教三大神體系中,梵天負責(zé)創(chuàng)造,主“生”,毗濕奴負責(zé)維護,主“住”,濕婆負責(zé)毀滅,主“滅”。雖然比中國文化語境中的護法神“顯在”得多,但在現(xiàn)世印度教社會,梵天的地位同樣尷尬,信徒們對他并不敬重,雖口稱老祖宗,但調(diào)侃戲謔之意溢于言表。

      在印度教最典型的三大神“合影”中,毗濕奴端坐中央,呈王者相,坐于七頭蛇盤成的高座上,身后有圓形五彩光環(huán)并七頭蛇冠加持顯威,披金銀掛花環(huán),頭戴王冠,前面兩只手右手持金剛錘,左手持蓮花,后面兩只手右手持妙見輪,左手持海螺,典型的印度教剎帝利國王形象;濕婆位于毗濕奴左前方,呈行者相,坐于泥石座位上,散發(fā)披肩,頭頂有水流和新月裝飾,脖頸纏蛇,全身裸露,涂骨灰掛骷髏環(huán),腰間裹虎皮,前面兩只手右手呈撫慰印,左手持鼓,后面兩只手右手持念珠,左手持三叉戟,典型的印度教瑜伽修行者形象;梵天位于毗濕奴右前方,呈智者相,坐于蓮花座上,披金銀掛花環(huán),頂金冠,四首四手,前面兩只手右手呈祝福印,左手持水罐,后面兩只手右手持“吠陀經(jīng)”,左手持蓮花,典型的在家婆羅門祭司形象。②三大神“合影”另有立像等形式,與坐像大同小異。就膚色看,毗濕奴和濕婆呈青黑色③類似白加黑或黑加白的混合顏色,毗濕奴屬于前者,濕婆屬于后者。參見拙文《印度神話之歷史性解讀:濕婆篇》,《南亞東南亞研究》,2020年第3期。,梵天呈白色??梢钥闯?,梵天是純雅利安人,婆羅門種姓,為世俗奉祭類婆羅門④印度教把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大種姓,另有種姓之外的不可接觸者。婆羅門地位最高,有修行婆羅門和在家婆羅門之別;從形象上看,梵天仿若祭司,持學(xué)習(xí)“吠陀”、教授“吠陀”、自家祭祀、主持他人祭祀、施舍和接受施舍六業(yè)。。所以,梵天代表婆羅門種姓,是精神世界(宗教、文化)的領(lǐng)銜者,與世俗世界的剎帝利共同管理世界。

      本文不論中國文化語境中的大梵天王,也不論印度教中的毗濕奴和濕婆等大神,主要議論梵天,于歷史傳說和宗教神話之間,探其歷史淵源,究其現(xiàn)世地位,辨析印度文化。自然,從某種意義上說,梵天、毗濕奴、濕婆、因陀羅、伐樓那等都是某種稱號類的名稱,相當(dāng)于某個部族、部落、族群甚至階層的代表、頭人、首領(lǐng)等,不可能指某個個人,歷史發(fā)展和時間延續(xù)的邏輯也不允許這樣的個人存在。本文的議論即基于此。

      一、梵天的由來

      在印度教神話中,三大神是自生的。話說,在劫初①“劫”是印度教的時間概念。根據(jù)史詩《摩訶婆羅多》的說法,一劫通常為1200萬年,也就是1000個時代。按照“史詩”“往世書”神話,在宇宙從創(chuàng)造到毀滅的一個周期內(nèi),人類社會處于圓滿時代、三分時代、二分時代和爭斗時代的循環(huán)往復(fù)之中,每個時代持續(xù)時間不同,圓滿時代為4800年,三分時代為3600年,二分時代為2400年,爭斗時代為1200年;四個時代共12000年,構(gòu)成一個時代循環(huán)。宇宙從創(chuàng)造到毀滅的一個周期為1000個時代循環(huán),即為一劫。參見黃寶生著:《〈摩訶婆羅多〉導(dǎo)讀》,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105頁。,世界是一片汪洋,遍入天毗濕奴大神躺在大蛇濕舍盤成的蛇床上,在水面上漂浮。不知在什么時候,他的肚臍中長出了一朵蓮花,梵天大神端坐其中。而后,兩位大神幾乎在同一時間睜開雙眼,互視對望,都說自己是初始之神,理應(yīng)為長,以致爭辯不休。爭辯中,兩人面前忽然出現(xiàn)了一根直立的火柱,上不見頂,下不見底,為尋端倪,梵天騎天鵝向上,毗濕奴騎大鵬鳥向下;一千年之后,二神無功而返,此時濕婆大神現(xiàn)身,火柱乃為濕婆林伽。于是,毗濕奴和梵天同尊濕婆為長。此是濕婆教派之說,毗濕奴教派另有毗濕奴為長之言,因故事沒有那么玄妙,傳世不廣。三大神齊出,開啟了世界的新一輪循環(huán),梵天創(chuàng)造天神、仙人、惡魔、凡人、動物和植物等宇宙萬物,毗濕奴負責(zé)日常維護,使宇宙運行不停,濕婆平日修行,關(guān)鍵時刻出面盡毀滅和起始之責(zé)。

      梵天另有出于金卵之說,“這宇宙原是一個暗的本體,不可感覺,沒有特征,不可推理,不可認識,一如完全處于昏睡狀態(tài)。后來,自身不顯現(xiàn)而使這宇宙顯現(xiàn)的師尊自在出現(xiàn)了,他驅(qū)除暗,具有轉(zhuǎn)變粗大元素等等的力量。他自照獨存,不可感覺,細不可見,不顯現(xiàn),無始終,化入萬物,不可想象。懷著創(chuàng)造種種生物的愿望,他通過禪思,首先從自己的身體創(chuàng)造出水,又把自己的種子投入那水中。那種子變成一枚金卵,像太陽那樣光輝燦爛;他自己作為一切世界之祖梵天出現(xiàn)在那金卵中由那個不顯現(xiàn)的、無始無終的、既實在又不實在的因所產(chǎn)生的那個人,在人間被稱為‘梵天’”。②蔣忠新譯:《摩奴法論》,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頁。

      梵天一名見諸經(jīng)典比較晚,四部“吠陀本集”沒有記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吠陀文獻”中也比較少見,在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和法經(jīng)類著述如《摩奴法論》中才成正式“人物”,成為主神之一。在晚出的“往世書”中,梵天的形象更加豐滿,相關(guān)神話傳說汗牛充棟,他也成為印度教萬神殿中絕對不可或缺的神靈。

      在拙文《印度神話之歷史性解讀:濕婆篇》中,筆者曾提及梵天的歷史身世,此處試詳議:

      公元前1500年前后,來自中亞的游牧部族雅利安人經(jīng)過開伯爾山口大規(guī)模進入印度河流域,印度次大陸上從此出現(xiàn)了雅利安人①居于印度的稱“印度雅利安人”,居于伊朗的稱“伊朗雅利安人”。,他們隨即成為次大陸上最重要的強大族群之一。②另一個族群為次大陸上的原住民——以農(nóng)耕為主的達羅毗荼人,他們是原始濕婆的追隨者。新來的雅利安人膚白,原住民達羅毗荼人膚黑,該膚色差異是印度教種姓制度產(chǎn)生的原動因。在此后的千余年間,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先是打殺驅(qū)逐,后是碰撞融合,最后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印度教信仰群體③古印度教(前3000年前后~前1500年前后)、吠陀教(前1500年前后~前1000年前后)、早期婆羅門教(前1000年前后~前600年前后)、婆羅門教(前600年前后~公元600年前后)、印度教(公元600年之后)是印度教的幾個發(fā)展階段。參見拙文:《印度宗教的分期問題》,《南亞研究》,2005年第1期。。梵天和毗濕奴顯然屬于雅利安人族群,濕婆屬于達羅毗荼人族群。因陀羅是雅利安人族群的首領(lǐng),濕婆是達羅毗荼人族群的領(lǐng)袖。兩大族群的征戰(zhàn)結(jié)果沒有懸念,雅利安人東進南下,達羅毗荼人東逃南遁,濕婆雖名望不減,然實力減弱,勢力分散。在征戰(zhàn)過程中,沖鋒陷陣者犧牲頻繁,出謀劃策者相對安全。單就雅利安人族群而言,享有至上聲譽的因陀羅是大英雄,他往往以酒當(dāng)飲,帶領(lǐng)大軍橫掃達羅毗荼人陣營,摧毀城堡,掘開河道,搶劫牛群。從“吠陀文獻”“史詩”“往世書”等印度教經(jīng)典可以大致想見,因陀羅、伐樓那、毗濕奴和梵天等構(gòu)成雅利安人族群的高層和決策層,伐樓那是名義上的王,因陀羅是實際上的主宰,毗濕奴是一員將官④毗濕奴在《梨俱吠陀》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他在戰(zhàn)斗中常吃敗仗,但足智多謀,能獲得逃生機會。史詩《摩訶婆羅多》和后來的“往世書”中也有相關(guān)描述。,梵天是一位謀士。因陀羅的威名不必說,《梨俱吠陀》共有1028首詩歌,贊頌他的就有近250首,約占頌詩總數(shù)的1/4;伐樓那有“天王”“大王”之名,但地位遠不及因陀羅,管水管草,顯然是印度雅利安人在中亞草原游牧?xí)r期的統(tǒng)治者;毗濕奴在《梨俱吠陀》里有“大步”之稱,示兩義:一者在戰(zhàn)斗中常吃敗仗,逃跑步伐不小,不致喪命,二者足智多謀,在戰(zhàn)敗的情況下以智謀、用神仙大步反敗為勝;唯有梵天,名不見經(jīng)傳。然而,“四吠陀”和“梵書”“森林書”“奧義書”,乃至后世諸多宗教典籍的創(chuàng)作和流傳,都有他的貢獻,相傳梵文婆羅米字母也是他的杰作。⑤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二:“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47個字母)?!独婢惴屯印钒岩蛲恿_尊為大神,頌揚他,歌唱他,描述事跡,表彰功德,鼓勵斗志;同時為世界定規(guī)范,立章程,奉婆羅門為尊,夸贊因陀羅、伐樓那等對婆羅門的慷慨,肯定世人對婆羅門的順從。不難想象,梵天的這些“功績”不用刻意表述,常識也。

      因此,在雅利安人統(tǒng)治高層,梵天從來都不是缺席者。

      如前文所及,不管是因陀羅、伐樓那,還是毗濕奴、梵天和濕婆,都是稱號,也可以說是一種頭銜。進入印度次大陸之后,因陀羅“挾天子以令諸侯”,伐樓那失去了影響力,幾近被廢,為一空頭名號,落座臺后,得過且過;因陀羅上位,成為實際掌權(quán)者,但他得隨時披掛上陣,帶領(lǐng)雅利安人對達羅毗荼人進行流血征伐,把自己置于某種極度危險境地;毗濕奴也同樣,雖然不像因陀羅那樣需要擔(dān)負勝敗全責(zé),卻也有喪生的可能;梵天則不一樣,他和伐樓那一樣不上戰(zhàn)場,但比伐樓那有威信和尊崇,他是謀士,以智慧立身,靠頌詩獲得因陀羅等賞識,靠計策獲得百姓遵從。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陀羅寶座上的人可能是常換常新的,毗濕奴座位也有可能常迎新人,但梵天位置上的人卻很可能是個長者,是個歷多朝而不倒之人。①根據(jù)“史詩”“往世書”描述,因陀羅不止一個,有五個、七個甚至更多之說,毗濕奴的24個化身是他不止一個的明證,濕婆也有不止一種形象。唯獨梵天,始終只有一種形象。在這種情況下,梵天的影響力往往更大,在某些時刻,他甚至能夠改朝換代,成為實際掌權(quán)者,似垂簾者。

      所以,梵天之位不可小覷,他有攪動乾坤之能耐。

      二、梵天的失算

      在與本土族群達羅毗荼人的征戰(zhàn)中,雅利安人是勝利者。不過,即如中國的黃帝部落戰(zhàn)勝炎帝部落之后不得不與后者共同治理天下一樣,雅利安人雖然戰(zhàn)勝了達羅毗荼人,卻不能完全統(tǒng)御后者,濕婆仍為后者的領(lǐng)袖,并有大威力。另外,伴隨著東進南下,雅利安人占領(lǐng)的地盤不斷擴大,純粹的軍事行為已經(jīng)不能像之前一樣取得完勝,在這種情況下,因陀羅武夫類的行為逐漸適應(yīng)不了新時期新局勢。公元前1000年前后,一度強勢的因陀羅的地位迅速下降,尊他為長的吠陀教為早期婆羅門教所替代,婆羅門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社會秩序和道德規(guī)范由早期婆羅門教三大綱領(lǐng)統(tǒng)領(lǐng)?!胺屯犹靻ⅰ睘榈谝痪V,指“吠陀本集”②主要指《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和《耶柔吠陀》三部本集,第四部吠陀《阿達婆吠陀》晚出。是上天的賜予,是神諭,不可置疑,唯有婆羅門才能解釋和教授“吠陀”;“祭祀萬能”是第二綱,指世人生活離不開祭祀,祭祀是一切之本,可以滿足人們的一切愿望,不論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都需要且必須舉祭,王者有“馬祭”“王祭”等,百姓有“火祭”“水祭”等,唯有婆羅門才能做祭司,他們是人神之間的橋梁,不舉祭祀儀式,沒有婆羅門做祭司,任何人都不可能獲得神的庇佑;“婆羅門至上”是第三綱,指婆羅門種姓是四種姓中的至優(yōu)者,由神之口出,最為神圣,最為圣潔,是人世的評判者和秩序維護者,《百道梵書》甚至稱之為“人間的神”。于是,雖身為王者,因陀羅們和毗濕奴們也不得不遵從三大綱領(lǐng),聽命于梵天們。

      實際上,梵天是知識分子,有智慧和謀略,是雅利安人族群高層的頭腦。他是最有可能取代伐樓那和因陀羅之人,只是在崇尚絕對武力的時代苦于不具武力無能為力罷了。但是,為自己著想并付諸行動是人的天性,梵天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知道,三大神各有妻子,毗濕奴妻吉祥天女拉克希米,濕婆妻雪山神女帕爾瓦蒂,梵天妻文藝女神娑羅室伐蒂。濕婆姻緣見于拙文《印度神話之歷史性解讀:濕婆篇》,此不贅述。毗濕奴妻子拉克希米是海神之女,應(yīng)該是雅利安人東進南下后的收獲,抑或是在印度河出??诎⒗^(qū)域的成果,抑或是在恒河出??诿霞永瓰车貐^(qū)的姻緣,應(yīng)該是雅利安人在取得相當(dāng)大勝利之后的事情。而梵天的姻緣卻不一樣,娑羅室伐蒂女神應(yīng)該是娑羅室伐蒂河①印度古代的一條河流,幾乎與印度河平行,已干涸。印度教認為該河為圣河,在地下流淌,與恒河和葉木拿河在今普拉亞格拉吉(舊名阿拉哈巴德)匯合,即今普拉亞格拉吉的三河交匯處。流域的某一達羅毗荼人部落的公主類人物,娑羅室伐蒂河與印度河位于同一區(qū)域,是雅利安人初進印度次大陸的必經(jīng)之區(qū)域,也就是說,要進入印度次大陸,必須首先征服印度河-娑羅室伐蒂河流域。該區(qū)域的公主為梵天所娶,可見梵天的謀略和影響。有本土勢力做后盾,自身實力肯定會有所加強。由此可以看出,梵天在雅利安人進入次大陸初期就已開始經(jīng)營自己。他不是不想獲得至高地位,只是在等待時機。

      公元前1000年前后,伐樓那勢力不必說,因陀羅的地位也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從當(dāng)時的情勢看,梵天和毗濕奴都有后來居上的可能。梵天是智者,他有著毗濕奴所不具備的資質(zhì)和智慧。于是,他開始行動:

      首先,他以婆羅門身份成功地制定出三大綱領(lǐng),將社會秩序和道德規(guī)范置于自己的影響之下,使自己代表的婆羅門種姓成為“人間的神”,并在傳授知識和主持祭祀方面取得絕對權(quán)勢,掌握了平時宣傳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話語權(quán)。其次,借助因陀羅已無力左右大局的局面,他逼迫王族聽命于他,服從三大綱領(lǐng),三大綱領(lǐng)成為當(dāng)時社會的普世原則以及公元前600年前后剎帝利階層對三大綱領(lǐng)的反動即是明證。再次,他意欲借助相關(guān)勢力,爭取上位。他開動腦筋,研判形勢,在確信因陀羅勢頹、其他雅利安人勢力還未形成氣候的情況下,認為本土達羅毗荼人勢力可以利用。他采取了古代帝王普遍采用的聯(lián)姻方式,欲和達羅毗荼人領(lǐng)袖濕婆結(jié)成姻親。相關(guān)“往世書”記載,他找到濕婆,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要求濕婆娶其孫女薩蒂,并聲稱從此濕婆和他就是一家人,他是濕婆的祖父,他為尊,濕婆為卑。身為戰(zhàn)敗者,或者說身為抵抗不了雅利安人族群強大攻勢的本土族群領(lǐng)袖,濕婆不得不委曲求全,勉強答應(yīng),但其不情不愿心情和姿態(tài)也顯而易見。“往世書”顯示,對于與薩蒂聯(lián)姻一事,濕婆百般婉拒,說薩蒂是公主而自己是粗人,說薩蒂出身高貴長于王宮而自己生活于山林荒野,兩人結(jié)婚不適合,薩蒂不可能習(xí)慣婚后的荒野生活,該婚姻不會有好下場;他希望梵天收回成命,希望薩蒂主動退卻,更希望薩蒂之父達剎強力勸阻。然而,梵天迷了心竅,薩蒂一時沖動,婚是結(jié)了,卻是一場悲劇。結(jié)果是薩蒂殞命,濕婆與梵天翻臉,并詛咒梵天從此不得世人膜拜獻祭。①這也是印度教對梵天不受世人拜祭的解釋之一。

      實際上,梵天的認識和意愿是正確的,后世的事實證明,毗濕奴同樣采取了與濕婆聯(lián)姻的方式,并因此取代了因陀羅,獲得了至上位置。問題在于梵天的方式方法有失算之處:其一,在與濕婆聯(lián)姻之前,梵天沒有在家族內(nèi)部進行協(xié)商,沒有取得家人的支持。其子達剎身處高位,一向自負;他自恃身份尊榮,又與毗濕奴、因陀羅等交好,對社會,他制定規(guī)范,對個人,他頤指氣使。作為婆羅門種姓,他視等級制度為至上原則,對低種姓人蔑視不尊,對本土達羅毗荼人更視如仇敵。雖然濕婆是達羅毗荼人的領(lǐng)袖,但達剎看不起他,當(dāng)他為野人,不能登大雅之堂之人。在得知父親梵天要與濕婆聯(lián)姻,而且要把自己的女兒薩蒂嫁予濕婆后,他勃然大怒,與梵天理論,請毗濕奴出面反對。他發(fā)動全家人進行抗?fàn)?,讓妻子和眾多女兒勸阻薩蒂;他本人對薩蒂軟硬兼施,在說理不起作用的情況下,他一面展示綿綿的父愛,一面禁閉薩蒂,不許她出門半步。最終,由于父親的堅持和女兒的沖動,也由于毗濕奴、因陀羅等的不作為,他只得讓步,不再阻止薩蒂下嫁,但堅持不接受濕婆,不容許他進入自家祭祀場所。這是梵天與濕婆聯(lián)姻失敗的根本原因。其二,相關(guān)“往世書”記載,在濕婆面前,梵天以勝利者自居,以強迫聯(lián)姻的語氣要求濕婆與自己的孫女結(jié)合,并提前消費祖父身份,引起濕婆不適。濕婆先是婉拒,后是說理,但梵天仍然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強硬堅持聯(lián)姻。從某種角度說,這一聯(lián)姻于濕婆并非全無益處,如果聯(lián)姻成功,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兩個族群之間的對立情緒,還可以幫助他本人維持在達羅毗荼人族群中的威信,是一次可以“攜洋人自重”的機會。無奈,梵天居高臨下,氣勢逼人,根本沒有平等合作的態(tài)度,濕婆當(dāng)然不愿意。一般來說,聯(lián)姻雙方雖然有強有弱,但實際是強者整不死弱者,弱者拖不垮強者,其聯(lián)姻在某種程度上是平等自愿的,一方強迫另一方顯然會導(dǎo)致不和,甚至重啟戰(zhàn)事。梵天的這一欠缺思慮行為是他與濕婆聯(lián)姻失敗的另一重要原因。其三,在聯(lián)姻之前,梵天沒有征得毗濕奴、因陀羅等雅利安高層的支持。根據(jù)“史詩”“往世書”的描述,毗濕奴持不置可否的態(tài)度,因陀羅則明面支持暗里反對。毗濕奴之所以不置可否,因為他也有取代因陀羅的想法和實力。因陀羅反對是因為他篤信武力,認為唯有武力能征服達羅毗荼人,也唯有武力才能建立起雅利安人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而梵天與濕婆聯(lián)姻越過了他的底線,在相關(guān)“往世書”中,他聯(lián)合火神阿耆尼、水神伐樓那①吠陀時代后期,伐樓那已然從天王位置上跌落,成為名副其實的水神。、月神旃陀羅等“神兵天降”,明面上表示支持,背后里往往幫倒忙,使聯(lián)姻陷入重重危機之中。②達羅毗荼人也反對這一聯(lián)姻。相關(guān)“往世書”顯示,濕婆的追隨者和眾多羅剎想方設(shè)法對該聯(lián)姻進行破壞,不希望濕婆被天神(雅利安人)收買。這是符合邏輯的,因陀羅實際上是靠武力征伐達羅毗荼人起家的,他之所以能取代伐樓那,完全是因為在進入印度次大陸初期,他憑匹夫之勇,逞英勇之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使雅利安人立于不敗之地。在這種時候,他自然不愿意低頭認輸,承認自己的戰(zhàn)略失敗,他犯的是不能與時俱進的錯誤。這些“同僚”甚至競爭對手的反對是梵天與濕婆聯(lián)姻失敗的第三大原因。

      如前所述,公元前1000年前后,外來的雅利安人和本土的達羅毗荼人之間的進犯與反進犯的斗爭進入新時期,雙方共融和共治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梵天的認知和行動基本上符合實際,具有與時俱進、適應(yīng)時代發(fā)展方向的積極意義。可惜的是他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就展開行動,對內(nèi)沒有協(xié)商一致取得共識,對外沒有放下身段征得諒解。這一失敗并非時代和社會的失敗,因為毗濕奴隨后成功補位,獲得了極佳效果。然而,對梵天而言,這一失敗卻是致命的,他不僅永遠失去了成功上位的機會,也失去了人神世界的尊崇地位。

      梵天失敗之后,毗濕奴與濕婆成功聯(lián)姻,獲得至高地位:在印度教三大神集團中,毗濕奴居首,濕婆次之,梵天末位。在印度教教派體系中,有毗濕奴教派和濕婆教派,沒有梵天教派;在印度教萬神殿中,毗濕奴和濕婆備受頂禮,梵天遭受輕視,甚至不如女神杜爾迦、象頭神伽內(nèi)什、猴神哈奴曼和戰(zhàn)神室建陀等更受禮遇;在印度教信徒中,毗濕奴的追隨者甚眾,濕婆的追隨者次之,梵天的追隨者寥寥無幾;在印度教寺廟中,毗濕奴寺廟和濕婆寺廟遍布整個印度,乃至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國,甚至見于印度洋島國毛里求斯、太平洋島國斐濟、中美洲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南美洲的圭亞那和蘇里南等國,唯獨梵天寺廟難見蹤影。③與成千上萬的毗濕奴寺廟和濕婆寺廟相比,梵天寺廟極少,喜馬偕爾邦、拉吉斯坦邦、古吉拉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果阿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和泰米爾納德邦等地各有一兩座,總數(shù)也就十多座。

      當(dāng)然,就梵天不受人神尊崇一事另有多種說法,但萬變不離其宗,梵天聰明,卻易沖動,且剛愎自用。這里且舉一兩例證:

      例一,梵天五臉成四臉。話說,梵天在造人的過程中,造出了少女娑羅室伐蒂,她美麗無比,梵天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她。由于實為父女關(guān)系,娑羅室伐蒂不接受這種愛情,于是躲閃:她逃向左邊,梵天左邊長出了一張臉,逃向右邊,梵天右邊長出了一張臉,逃向后邊,梵天后邊長出了一張臉,逃向上面,梵天頭頂上長出了一張臉,最后無處逃遁,娑羅室伐蒂只好屈服,做了梵天的妻子,與梵天一起司智慧之職,掌管文藝、創(chuàng)造文字等。后來,濕婆知道了這件事,于憤怒中睜開腦門上的第三只眼睛,噴出神火,焚毀了梵天頭頂上的第五張臉;同時,濕婆還發(fā)出詛咒,說梵天不顧倫理,與自己的女兒婚配,為世人所不恥,要世人從此不再祭拜他。另說,在前文述及的火林伽事件中,毗濕奴誠實,承認尋不見林伽末端,得濕婆贊賞;梵天高傲,謊稱已見到林伽頂端,受到濕婆詛咒,世人不再祭拜他。由這兩個神話傳說也可得見,梵天確實犯了濕婆的忌諱,這豈不是他強行聯(lián)姻惹來的禍端!

      例二,反對早期婆羅門教三大綱領(lǐng)運動。公元前600年前后,印度社會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早期婆羅門教三大綱領(lǐng)已然成為社會進步的羈絆。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導(dǎo)致社會極度不公,人員流動不暢;“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倡導(dǎo)的社會規(guī)范成為發(fā)展障礙,凡事離不開祭祀,凡祭祀離不開婆羅門祭司,祭祀使窮人一無所有,使富人變窮,使國王失去尊嚴在這種社會規(guī)范中,除婆羅門祭司之外,一切都成為多余。于是,一大批具有進取意識之人站了出來,其中包括剎帝利出身的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和耆那教創(chuàng)始人大雄等,他們順應(yīng)時代發(fā)展潮流,反對以“婆羅門至上”為主的三大綱領(lǐng),認為剎帝利和上層吠舍才是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動力,重新界定和解釋種姓制度,給世人帶來上升的希望。實際上,這一運動也是對梵天們的反動,機械嚴格的“婆羅門至上”既反映了梵天們的自視甚高,也展現(xiàn)了他們的短視,因為這種觀點必定“命不久長”,必將遭到眾多世俗統(tǒng)治者的集體反對和修正。

      果然,在剎帝利和上層吠舍乃至婆羅門種姓內(nèi)部眾多賢者的努力下,絕對的“婆羅門至上”遭到摒棄,更具彈性的印度教種姓制度得以確立。

      由此,梵天不再堅持,不再掙扎,接受了自己位列三大主神之列而不受尊崇、婆羅門種姓位居四種姓之首而不得張揚且虛虛實實的狀況。

      三、梵天的勝利

      梵天取代因陀羅的努力失敗之后,便進入了某種沉寂狀態(tài),他不再出頭露面,不再有非分之想。接替他的是毗濕奴。為了登上至尊之位,毗濕奴可謂煞費苦心。“史詩”“往世書”顯示,第一,他團結(jié)雅利安高層,“說服”以因陀羅為首的當(dāng)世名義統(tǒng)治者,使他們“依附”于自己;第二,他成功“征服”梵天之子達剎,使達剎奉他為尊;第三,他與進入沉寂狀態(tài)的梵天交好,視之為自己的連體人,始終不離不棄;第四,他勸服自己的妹妹烏瑪追求濕婆;第五,他游說雪山部落首領(lǐng)收烏瑪為女,并改名為帕爾瓦蒂,意“山之女”,烏瑪成為“本土”姑娘;第六,他自己改頭換面,先后收服了本土的靈魚部落、神龜部落、野豬部落、獅子部落、矮人部落和牧人部落等,并宣稱自己是這些部落的保護者。①相關(guān)內(nèi)容將在系列文章《印度神話之歷史性解讀:毗濕奴篇》中詳議。由此,他儼然有了半個本土人的身份。在這種情狀下,他聯(lián)絡(luò)濕婆,并對濕婆禮敬有加,濕婆因此和他成功聯(lián)姻,助他取代了因陀羅。梵天對此沒有議論,默認了自己的連體人角色,在諸多場合中與毗濕奴相伴,使毗濕奴在三大神中始終處于優(yōu)勢地位。除了位列三大神之一,梵天再無其他名分,無權(quán)無勢沒有信奉者。

      然而,果真如此嗎?

      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印度教信仰中,梵天是根源神,有人認為他源于《梨俱吠陀》中的祈禱主。祈禱主是地上的祭壇之神,在火祭中起著祭官的作用;也有人認為他源于《梨俱吠陀·原人歌》中的原人,世界萬物由原人出;還有人認為他源于“梵書”中的生主,生主創(chuàng)造一切。

      實際上,身為“吠陀本集”及諸多關(guān)鍵文獻的“著作者”,梵天絕對會把自己置于祈禱主、原人和生主之位置,直至“史詩”“法經(jīng)”“往世書”等的出現(xiàn)。②“史詩”“法經(jīng)”“往世書”等著述出現(xiàn)之后,祈禱主、原人和生主等名號幾乎消失,不再流傳。

      《梨俱吠陀·原人歌》曰:

      原人之身,若被肢解,

      試請考慮,共有幾分?

      何是彼口?何是彼臂?

      何是彼腿?何是彼足?

      原人之口,是婆羅門;

      彼之雙臂,是剎帝利;

      彼之雙腿,產(chǎn)生吠舍,

      彼之雙足,出首陀羅。

      彼之胸部,生成月亮;

      彼之眼睛,顯出太陽;

      口中吐出,雷神火天;

      氣息呼出,伐尤風(fēng)神。

      臍生空界,頭現(xiàn)天界,

      足生地界,再生方位,

      如是構(gòu)成,此一世界。①季羨林、劉安武選編:《印度古詩選》,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3頁。

      《百道梵書》曰:

      “在太初,只有生主一人。他尋思道:‘我怎樣能獲得后代?’他折磨自己,克制自己,然后,他創(chuàng)造出這個,創(chuàng)造出那個”“在太初,別無他物,只有水。這些水渴望繁殖。它們折磨自己,克制自己。它們完成苦行后,水中產(chǎn)生一個金蛋從這金蛋中產(chǎn)生一個人,他就是生主”。②季羨林主編:《印度古代文學(xué)史》,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頁。

      《百道梵書》稱梵天為“世界之主”,在世界形成之際,他創(chuàng)造諸神,護持天地空三界?!吧謺毙Q萬物從梵天而產(chǎn)生,依梵天而存在,毀滅時又歸于梵天。實際上,這里的“梵天”和之前的祈禱主、原人和生主一樣,含義模糊,很難確指后世的梵天。這個問題在《摩奴法論》中得到了解決,正如上文引述的,“那種子變成一枚金卵他自己作為一切世界之主梵天出現(xiàn)在那金卵中”?!霸谀墙鹇阎凶M一年之后,那師尊通過自身的禪思,親自把金卵分成兩半。他用那兩半金卵造成天和地,以及其間的空界、八方和水的永恒所在地。他從自身生出既實在又不實在的心;在心之前,他生出執(zhí)著而躁動的我慢;還有遍寓萬物的大;還有一切具有三德的東西那位主還為以行為為本性的有氣息者創(chuàng)造出永恒的祭祀;還有一群天神和細不可見的一群沙梯亞③比天神低級的小神。。為了祭祀的成功,他從火神、風(fēng)神和日神‘?dāng)D’出以‘梨俱’‘耶柔’和‘娑摩’為特征的永恒的三吠陀。時、時間、月宿、星曜、河、山、平地、高地、苦行、言語、歡樂、愛欲和憤怒,他懷著創(chuàng)造眾生的愿望,創(chuàng)造出這整個造化。為了正確地辨別行為,他還劃分法與非法;他還把‘苦與樂’等等對立體賦予眾生那位主最初派定哪一種生物做哪一種行為,在一次又一次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時候,那一種生物就本能地遵行那一種行為正如在季節(jié)輪換過程中各季節(jié)本能地獲得各自的季節(jié)特性,眾生也同樣地各有各的行為。為了諸界的繁榮,他從口、臂、腿和腳生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④蔣忠新譯:《摩奴法論》,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頁。至此,梵天取代了之前的祈禱主、原人和生主等,或者,他集他們于一身,成為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和名副其實的創(chuàng)造之神。

      根據(jù)《摩訶婆羅多》和《摩奴法論》等的成書年代,這類創(chuàng)世功績與三大神體系形成年代幾乎一致。可見,雖然未獲至尊之位,但梵天仍然于逆境中以智慧之力量贏得了世界的“源起”權(quán)。筆者以為,在權(quán)利爭奪中,現(xiàn)實的世俗控制權(quán)一定最搶手,上位努力付諸東流之后,梵天痛定思痛,退出現(xiàn)世控制權(quán)的爭奪戰(zhàn),轉(zhuǎn)而在世人不經(jīng)意的領(lǐng)域進行耕耘和經(jīng)營。也就是說,作為婆羅門的代表,梵天退出了現(xiàn)世軍政經(jīng)舞臺,讓之于剎帝利集團,轉(zhuǎn)而追求相對虛無的精神世界的領(lǐng)導(dǎo)權(quán)。世界創(chuàng)造權(quán)雖不實在,卻有深層意義,對婆羅門集團的進一步發(fā)展大有裨益,梵天于“不爭”之中謀得了發(fā)展權(quán)。

      無疑,“吠陀”出于梵天,而就“四種姓”而言,“據(jù)說婆羅門從梵天的口中產(chǎn)生,剎帝利從梵天的雙臂產(chǎn)生,吠舍從梵天的雙腿產(chǎn)生。人中雄牛啊!為了侍奉這三種姓,第四種姓首陀羅從梵天的雙腳中產(chǎn)生。婆羅門一出生,就繼承大地,成為一切眾生的主宰,保護正法庫藏。隨后,梵天創(chuàng)造第二種姓剎帝利,作為大地保護者,刑杖執(zhí)持者,保護臣民。梵天規(guī)定吠舍應(yīng)該用財富和糧食供養(yǎng)三種姓,而首陀羅應(yīng)該侍奉三種姓”。①毗耶娑著,黃寶生譯:《摩訶婆羅多》(五),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頁。此后,他以達摩規(guī)范人生,確立四行期,主張再生族②指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三個種姓,首陀羅為一生族,不可接觸者為無生族。,特別是婆羅門,一生須經(jīng)歷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和遁世期四個階段:梵行期是拜師學(xué)習(xí)階段,與老師共同生活,主要學(xué)習(xí)印度教各類經(jīng)典,比如“吠陀文獻”“兩大史詩”和各種“往世書”等,至25歲左右出師。家居期是娶妻生子服務(wù)社會階段,要舉行各種祭祀,特別是五祭③五祭指梵祭(供養(yǎng)婆羅門)、神祭(奉祭諸神)、祖先祭(祭拜祖先)、客人祭(招待客人)和精靈祭(喂養(yǎng)各類生靈)。,同時要為社會服務(wù);法、利、欲是家居期的人生三大目的,法是宗教法規(guī),利是物質(zhì)利益,欲指精神和生理欲望;家居期至50歲左右結(jié)束。林棲期是人生的轉(zhuǎn)折點,人從此走上追求人生第四大目的的解脫之路,在這一階段,人可以有家的概念,但不可以過家居生活,住森林吃野果,為下一個階段做準備。過一段時間林棲生活之后,70歲左右可以進入遁世期,即完全拋開家庭而投奔精神解脫的階段,在這一時期,人隨處流浪,或林中,或廟宇,或河邊,或鬧市,隨時準備拋下此世皮囊進入下一輪回的循環(huán)之中,直至與梵合一,實現(xiàn)終極之解脫目的。

      在爭奪世俗至尊地位的努力失敗之后,梵天接受了毗濕奴的連體人安排,他輔助毗濕奴,在整個社會都起而反對三大綱領(lǐng)的時候,他成功地保住了婆羅門的高種姓等級。他以再生族和一生族的概念把吠舍和首陀羅分開,避免了這兩個種姓的聯(lián)合;又以有種姓和無種姓之別離間了首陀羅和不可接觸者,使他們永無合作之可能。他還向代表剎帝利利益的毗濕奴保證,婆羅門永不稱王,永遠遵循梵行、家居、林棲和遁世四行期之規(guī)范。這樣,梵天對毗濕奴投桃報李,博得了后者的信任,剎帝利國王承認了婆羅門在宗教文化領(lǐng)域的統(tǒng)領(lǐng)權(quán)及其社會規(guī)范的制定權(quán)。由此,剎帝利世俗世界第一、婆羅門精神世界第一,雙方共同統(tǒng)治世界的模式得以建立和固定,印度教社會的五民體制架構(gòu)長盛不衰。①由于此五民體制,印度教社會幾乎沒有發(fā)生過婆羅門、吠舍、首陀羅及不可接觸者起義推翻剎帝利國王的情況,幾無類似中國的農(nóng)民起義發(fā)生。

      為了維持自己的既得權(quán)益,梵天還利用施恩和詛咒雙重手段,樹德立威,廣布影響:

      恒河下凡可謂梵天對世人最大的恩施之一。國王拔吉羅陀有六萬個先祖的靈魂沒有得到凈化解脫,游蕩于大地之上受罪;拔吉羅陀修煉大苦行,千年之后得梵天允諾,讓天上的銀河下凡,以凈化其先祖的靈魂并使其解脫。果然,銀河在濕婆的協(xié)助下降落人間,實現(xiàn)了拔吉羅陀的愿望。這就是今天的恒河,即印度的母親河。恒河能凈化一切,是印度教徒理想的身心歸處,是達到梵我合一的理想場所,亙古不變。

      眾友仙人起初是一位剎帝利國王,他羨慕婆羅門功德,希望獲得婆羅門身份,梵天滿足了他的這一愿望,“伽亭之子(眾友)竭盡全力修煉各種苦行。憑借由此得來的內(nèi)在力,他變得像太陽一樣燦爛。于是,威力無限的老祖宗(梵天),這位施恩者,決定將一份恩惠賜給潛心苦行的眾友。國王啊,眾友提出了自己選擇的恩惠:‘讓我成為一個婆羅門吧!’一切世界的老祖宗梵天答道:‘行!’四海聞名的眾友依靠嚴厲的苦行獲得了婆羅門身份,如愿以償”。②毗耶娑著,黃寶生等譯:《摩訶婆羅多》(四),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784~785頁。

      羅摩是毗濕奴大神最重要的化身之一,梵天曾賜福予他,“梵天又對羅摩說道:‘憍薩厘雅之子?。∧阆胍屹n給你一些什么恩惠?’羅摩一選擇立足正法,二選擇戰(zhàn)勝敵人,三選擇被羅剎們殺死的猴子們復(fù)活。梵天說道:‘好吧!’大王??!梵天的話一出口,猴子們死而復(fù)生,恢復(fù)知覺”。③毗耶娑著,黃寶生等譯:《摩訶婆羅多》(二),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534頁。

      室建陀是天國戰(zhàn)神,是濕婆長子,梵天也曾賜福予他,“世界的老祖宗,尊神梵天和精氣旺盛的迦葉波,以及其他我在這里沒有一一提到的天神為他灌頂,就像當(dāng)初他們?yōu)楸娝穹悄霉囗斠粯?。強有力的世界之主梵天高興地贈給他一批了不起的扈從。老祖宗(梵天)還向室建陀贈送了很多隨從,個個靈魂高尚,修煉瑜伽,親近婆羅門”①毗耶娑著,黃寶生等譯:《摩訶婆羅多》(四),第799頁。“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梵天送給這位敬重婆羅門者一張黑羚羊皮,同時賜予他戰(zhàn)斗勝利”。②同上,第803頁。

      梵天賜福予大地女神,“阿修羅在天國戰(zhàn)敗后,紛紛投生大地,轉(zhuǎn)生為各種人和動物,其中許多是暴戾的國王,橫行不法,危害眾生。大地女神忍受不了這種重負,向大神梵天尋求庇護。梵天便安排眾天神化身下凡鏟除阿修羅。大神毗濕奴應(yīng)眾天神的請求,也與他們一起化身下凡”。③毗耶娑著,金克木等譯:《摩訶婆羅多》(一),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頁。

      作為世界的老祖宗,梵天對眾生一視同仁,他施恩予剎帝利、天神,也施恩予婆羅門和普通世人,甚至施恩予和天神作對的阿修羅們和羅剎們:

      阿修羅兩兄弟孫陀和優(yōu)波孫陀修煉大苦行,希望從梵天那里獲得大恩惠,梵天賜給他倆不被三界生物殺害的恩典:“一切眾界的老祖宗(大梵天)現(xiàn)了身,走到那兩個大阿修羅跟前,告訴他們可向他請求賞賜恩典。孫陀和優(yōu)波孫陀說,‘老祖宗??!那就希望我們在三界中不用怕被任何能動或不能動的生物傷害致死,除非我們倆彼此加害。’老祖宗說,‘好吧!照你們的要求和愿望賜予你們恩典’”④毗耶娑著,金克木等譯:《摩訶婆羅多》(一),第445~447頁。

      羅波那兄妹是羅摩故事中最為著名的羅剎,他們希望獲得梵天恩賜,修煉了十分嚴厲的苦行,“苦行修滿一千年,難以制服的十首羅波那將自己的頭顱砍下,投入了祭火,令世界之主梵天滿意。梵天親自來到他們跟前,讓他們停止苦行,一一賜給他們恩典。梵天說,‘孩子們?。∥覍δ銈兒軡M意,停止苦行,選擇恩典吧!除了長生不死,我可以讓你們的任何愿望都實現(xiàn)。羅波那??!你胸懷壯志,將所有的頭顱投入了祭火。這些頭顱會依照你的愿望,重新長在你身上。你的身軀會完美無缺,還能隨意變形,毫無疑問,在戰(zhàn)場上所向無敵?!_波那說,‘梵天啊!天神、健達縛、阿修羅、長蛇、鬼怪、緊那羅、藥叉和羅剎,但愿他們?nèi)疾荒軕?zhàn)勝我?!筇煺f,‘凡是你提到的,除了人之外,你都不用害怕,祝你幸運!這由我為你安排?!@得梵天恩典后,十首羅剎羅波那在戰(zhàn)斗中打敗財神,將他趕出楞伽城。財神丟棄楞伽城,進入香醉山,隨身帶著很多羅剎和緊那羅,還有很多藥叉和健達縛”。⑤毗耶娑著,黃寶生等譯:《摩訶婆羅多》(二),第499~500頁。最后,毗濕奴大神下凡世間,化身為人,才消滅了不行正法的羅波那兄妹。

      實際上,這些所謂的與天神作對的阿修羅們和羅剎們意指本土的達羅毗荼人,天神們自然是外來的雅利安人。施恩予阿修羅們,證明梵天在爭取本土印度人,在努力促進兩個族群的融合,印度教之所以能成為后世印度次大陸上雅利安人族群和達羅毗荼人族群的共同信仰,與梵天的這類恩施不無關(guān)系。

      梵天對動物也有施恩行為:

      由于蛇母的過錯,蛇族面臨一場浩劫,梵天主動現(xiàn)身,向以濕舍①毗濕奴大神漂游于乳海中的蛇床就是濕舍用自己的身體盤結(jié)而成的。為首的眾蛇施恩,“大梵天說,‘濕舍!我知道你的兄弟們的行為??墒牵驗槟隳赣H的過錯,你的兄弟們正面臨一場巨大的恐怖。一個解救之策,從前我已經(jīng)準備在此了,蛇呀!你不必再為你的眾兄弟擔(dān)憂了。從我這里你挑選一個渴望的心愿吧,濕舍!因為我今天想賜予你一個恩典,我是十分喜愛你的。你的思想專注正法,蛇中佼佼??!但愿你的思想永遠堅定地致力于正法!’濕舍說,‘這正是我今天渴望得到的恩典呀,老祖宗!’”②毗耶娑著,金克木等譯:《摩訶婆羅多》(一),第88~89頁。婆蘇吉③濕婆脖頸上盤結(jié)的蛇就是婆蘇吉。同樣苦于蛇母的詛咒,“諸神陪伴著婆蘇吉,向老祖宗說道:‘世尊??!婆蘇吉懼怕那詛咒,極其痛苦。他心頭的這支利箭,生自母親的詛咒,請你拔出吧!天神?。∷瓮H人們幸福平安。因為這位蛇王一向顧全我們的利益,總是討我們喜歡,神主啊!請你賜下一個恩典,消除他內(nèi)心的痛苦吧!’大梵天說:‘你們說的這件事,我心里已經(jīng)允許了?!雹芘吨鹂四镜茸g:《摩訶婆羅多》(一),第94頁。

      在印度教社會,蛇被視為有靈圣物,固然與圖騰崇拜有關(guān),與梵天也不無關(guān)聯(lián)。

      牛具有崇高的地位,受世人禮拜,也是梵天施恩的結(jié)果:

      “當(dāng)初,眾牛在創(chuàng)造出來以后,曾經(jīng)修習(xí)過數(shù)十萬年極其艱難的苦行。‘我們要取得至高無上的地位!’它們說??藬痴甙?,它們說:‘在世界上,我們要做祭祀后贈給婆羅門的各種報酬中最有價值的一種。我們絕不讓任何過失玷污自己。任何時候,自身的玷污都會帶來內(nèi)心的痛苦。神也罷,人也罷,他們?yōu)閷崿F(xiàn)自身的純潔,都將使用牛糞。一切眾生,無論是能動的還是不動的,都可以通過施舍我們而到達幸福的牛界。’威力巨大的梵天在眾??嘈薪Y(jié)束的時候給了它們一項正想得到的恩惠,對它們說:‘你們的愿望將會得到滿足。你們將能拯救世界?!嘈薪Y(jié)束之后,這些過去和未來之母站立起來。它們?nèi)缭敢詢?。大王啊,從此眾牛就成了世界的最終歸宿。所以說,眾牛是吉祥之征,圣潔之物,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雹倥吨?,黃寶生等譯:《摩訶婆羅多》(六),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頁。

      國人對牛在印度的地位之高無從理解,對印度教徒喝牛尿涂牛糞的行為感到困惑,這是最有說服力的一種解釋。

      從某種意義上說,梵天施恩沒有善惡好賴之別,他施恩予神,也施恩予羅剎,施恩予人,也施恩予動物。靜觀之,這也許是梵天于世俗權(quán)力爭奪中失勢而自身又有“超能力”的緣故:他可以不要王位,可以不問世事,但他要表達,要向世界證明,他是有能力的,是被需求的。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否則,三大主神之一的職位可能不保,甚至不被設(shè)置。

      在施恩的同時,梵天以詛咒為工具,通過自己及代理人婆羅門仙人,向世界展現(xiàn)了另一種特別能量:

      梵天曾對一位天女發(fā)出詛咒,“有一個絕色天女,名叫石姑,因為受到大梵天的詛咒,變成了一條魚,那時正生活在閻牟那河中。婆藪王的那元陽從鷹爪落下來之后,化身為魚形的石姑迅速游來,將它得到了。那位天女也立刻從詛咒中獲得自由。從前,世尊曾對她說:‘美女呀!你以動物之身交歡,如果生下一雙人的孩子,你將從詛咒中獲得解放。’她被漁夫剖開,生下了一雙兒女,她便脫離了魚身,恢復(fù)了天女的形象。爾后,絕色天女飛升到悉陀、七仙人、遮羅納的天界”。②毗耶娑著,金克木等譯:《摩訶婆羅多》(一),第141頁。

      不過,梵天本尊很少親自發(fā)出詛咒,他主要通過代理人婆羅門仙人顯示這方面的能力:

      《摩訶婆羅多》中的主人公之一毗濕摩原本是一個小神,他有七個哥哥,一天,他伙同哥哥們偷了極欲仙人的如意神牛,遭到極欲仙人詛咒,下凡為人經(jīng)歷苦難。他請求恒河女神為身生母親,投生為福身王之子,承受了終身不娶、家族分裂、親人互敵廝殺,最后家散人亡、自己遭受百箭穿身的痛苦。史詩中的另一主人公維杜羅不是一般人,其本尊是正法神閻摩王。曼陀仙人僅僅由于小時候用蘆葦扎死過一只小鳥,就被懷疑是盜賊而被刺在一根矛尖上受折磨。仙人非常氣憤,覺得閻摩王執(zhí)法不公,他詛咒道:“為什么我的上千次的苦行竟然抵不了它?因為殺害婆羅門遠比殺害其他生靈更為嚴重,所以,你將由于這一件罪惡投胎在一個首陀羅婦女的子宮!”③同上,第261~262頁。所以,閻摩王遭到了詛咒,其凡體維杜羅時運不濟,父為尊者,母為下人,失落而不得志,最后葬身森林火海。

      神遭到詛咒,世間王者更不在話下:

      般度是俱盧國國王,在一次行獵中,他誤殺了一對正在交歡的婆羅門夫婦,婆羅門在臨死前向他發(fā)出詛咒:“等你也處在這種情況,還未得到交歡的快感時,你就要立刻變成五大元素(喪命)!”般度王十分痛苦,先是和兩個妻子分床而眠,后是放棄王位,攜妻子提前過上林棲生活。為了延綿子嗣,他讓兩個妻子借種生子,般度五子由此出。盡管如此,最終他還是應(yīng)驗了婆羅門的詛咒,在一次春心蕩漾中死去。①毗耶娑著,金克木等譯:《摩訶婆羅多》(一),第233頁。迅行王是古代印度更為著名的國王,他娶了太白仙人的女兒天乘,但卻違背承諾與阿修羅國公主、天乘的婢女多福發(fā)生關(guān)系并生育了三個兒子,這惹怒了太白仙人,于是仙人詛咒迅行王未老先衰。太白仙人說:“‘大王!你是一個明法知禮的人,你為了尋歡作樂竟然做出了不法之事!因此,衰老要很快地征服你,它不可抵御!’遭到憤怒的太白仙人的詛咒,友鄰之子迅行王,當(dāng)時他就失去了原先的青春年華,一下子變得衰老了。迅行說:‘我的青春對于天乘還沒有滿足,婆利古的子孫?。≌堎n我一個恩典吧,婆羅門!千萬不要讓衰老緊抓我不放!’太白說:‘我一言既出,從不落空。你已經(jīng)變成老年了,大地的保護者啊!不過,你可以把這老年轉(zhuǎn)移給別人,如果你愿意的話?!感姓f:‘我的兒子,誰繼承王位,享受洪福,又享有聲名,婆羅門啊!那么,他就要把自己的年齡交給我。這請您允許吧!’太白說:‘你將會如愿以償,把老年轉(zhuǎn)交出去,友鄰之子啊!只要你心里想著我,你將不會犯下罪過。把年齡交給你的那個兒子,他將成為國王,壽命長久,廣有聲名,并且多子多孫?!雹谕?,第205~206頁。考慮到自己女兒的幸福,太白仙人沒有把事情做絕,最后,迅行王享受了小兒子補盧的青春,補盧擁有了他的王國。

      與施恩一樣,阿修羅、凡人也都是婆羅門的詛咒對象,類似的詛咒故事比比皆是,充斥著印度教的“吠陀文獻”“史詩”“往世書”等圣典,以致印度教社會形成了精神世界里婆羅門是神、現(xiàn)實世界里婆羅門是“魔”的狀況,大家對婆羅門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忌憚,生怕遭到詛咒,不論這個婆羅門是個城鎮(zhèn)的祭司,還是大學(xué)的教授,抑或是鄉(xiāng)下的地主。至今依然。

      就這樣,在成為世界萬物創(chuàng)造者和社會規(guī)范制定者的同時,梵天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施恩能力和懲罰能量,給印度教世界施加了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影響,這一影響經(jīng)久不衰。

      在沒有至尊之位的情況下保有至尊頭銜,在不受頂禮膜拜的情況下?lián)碛袩o上影響。這便是梵天的勝利。

      四、梵天的家庭

      梵天的家庭比較復(fù)雜。其中最為人熟知和接受的是梵天的妻子是文藝女神娑羅室伐蒂女神,兒子是生主達剎,兒媳是斯沃耶摩普沃·摩奴之女伯勒蘇蒂,孫女是濕婆前妻薩蒂。這是世人,特別是熱愛大家庭的印度教徒根據(jù)“史詩”“往世書”拼湊整理而成的,也是最有世人家庭色彩的梵天家庭。不過,與毗濕奴和拉克希米女神及濕婆與帕爾瓦蒂女神有點不一樣,梵天和娑羅室伐蒂女神的故事并不多,他倆很少互動。就歷史角度看,印度河-娑羅室伐蒂河流域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后首先征服的地區(qū),該地區(qū)的部落公主肯定不會心甘情愿地嫁予征服者;她做梵天的妻子,應(yīng)該不是出于本心,被迫的可能性很大。另,綜合看,梵天的家庭生活是粗線條的,他不僅和娑羅室伐蒂關(guān)系不密切,和兒子達剎的關(guān)系也不和諧,與孫女薩蒂更無祖父和孫女之間的隔代親。他聰明有智慧,但似乎更工于心計,更早地預(yù)謀奪取世俗權(quán)力,欲取因陀羅而代之,因此投在家庭方面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和家庭成員沒有日常聯(lián)系,很少互商互諒,與兒子言語生硬,爭吵多于平和,與孫女長幼有別,命令多于憐愛。在與濕婆的聯(lián)姻行動中,兒子達剎反對,孫女沖動,妻子娑羅室伐蒂既沒有出面協(xié)調(diào),也沒有現(xiàn)身安撫,好像這是梵天個人的事情。不僅如此,兒子達剎甚至是毗濕奴的虔誠追隨者,他堅定地站在毗濕奴一邊,視父親梵天無足輕重。從這方面說,梵天的失敗是注定的。就宗教及神話角度看,梵天是創(chuàng)造神,是梵語婆羅米字母的發(fā)明者,是吠陀文獻的編纂者,是種姓制度、人生行期的源起者,是人神世界的恩賞者和責(zé)罰者,娑羅室伐蒂女神隨他成為文藝女神,掌管文藝,擁有美好的品質(zhì);生主達剎隨他成為社會規(guī)范的制定者和社會秩序的維持者,擁有無上的權(quán)責(zé)。

      這樣的家庭,應(yīng)該不是美好的,內(nèi)含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同床異夢以及父子不和的傳承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外人毗濕奴的最終勝利也便成為必然。

      根據(jù)《摩奴法論》,世界萬物的產(chǎn)生另有一個版本:“那位主①指梵天。把自己的身體分成兩半,他用一半變成男的,用一半變成女的;這一男一女生出維拉杰。最優(yōu)秀的婆羅門??!要知道,作為整個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我②指摩奴。就是由維拉杰那個人親自靠苦行創(chuàng)造的。我則懷著創(chuàng)造眾生的愿望,靠修非常艱難的苦行,首先創(chuàng)造出十大仙為眾生之主:摩利基、阿的利、鴦吉羅斯、布勒斯底亞、布勒曷、哥拉都、波拉杰德斯、瓦西斯塔、苾力瞿和那羅陀。這些具有無限威力的大仙則創(chuàng)造出具有無限力量的七摩奴、眾天神和天神的住處,還有眾梵仙;還有藥叉、羅剎、畢舍遮、乾達婆、阿普色羅斯、阿修羅、那加、薩爾波、蘇波爾那和各群祖先;還有閃電、雷、云、虹、流星、奇聲異響、彗星和種種光體;還有緊那羅、猴、魚、各種鳥、牛、鹿、有上下牙的食肉獸;還有爬蟲、甲蟲、飛蛾、虱子、蒼蠅、臭蟲和各種咬人及螫人的蟲子,還有各類不動物。這樣,這動的和不動的萬物就被那些高尚的大仙們在我的指揮下運用苦行按照他們的行為創(chuàng)造出來。”①蔣忠新譯:《摩奴法論》,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頁。如此,梵天只是動的和不動的萬物的源頭,并非直接創(chuàng)造者,他的妻子娑羅室伐蒂和兒子達剎等在這個版本中都沒有出現(xiàn)。這是婆羅門編纂者們的另一項發(fā)明,即梵天是婆羅門的唯一代表,他是萬有的啟動者和源頭,是老祖宗,而非某一物的具體創(chuàng)造者,他具有某種神秘和虛幻色彩,是至高神明,不低于毗濕奴和濕婆;所以,他理應(yīng)無暇親事具體雜務(wù)。也因如此,這類說法存在,但卻又不是上述世人類家庭存在的羈絆,只要需要,信徒無所不編,更無所不信?、阼筇斓氖廊祟惣彝ブ饕w現(xiàn)在“往世書”中,這類文獻大多成書于7世紀之后,世俗色彩濃厚,易于流傳和接受。

      實際上,上述兩個版本并不矛盾,信仰含感性和理性兩部分,有妻有子的家庭具感性色彩,只身源頭具理性哲理,都是信徒們的需要。也就是說,梵天的家庭依信徒的心理和現(xiàn)實需要,可塑隨機。信仰者往往比被信仰者重要,梵天信仰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真理。

      不論從歷史角度看,還是從神話角度看,梵天信仰都不可小覷,看似無用,沒有地位,實則影響無處不在,似無實有;梵天在印度,乃至南亞次大陸以及具有印度教信仰的地區(qū),隨處可見,也處處不見。

      猜你喜歡
      婆羅門梵天濕婆
      梵天凈土一靈山
      從伐由到烏悉帕卡:中古祆教風(fēng)神的印度風(fēng)
      敦煌研究(2021年3期)2021-09-12 10:22:03
      《嘆息真理本集》中的《嘆息之面》與“林伽現(xiàn)世”的神話
      理論觀察(2021年1期)2021-07-28 06:31:45
      梵天城的服裝師
      濕婆神節(jié),上萬印度教徒跳入恒河
      面對挫折,你像根西牛還是婆羅門牛
      中外文摘(2019年21期)2019-11-12 21:09:13
      面對挫折,你像根西牛還是婆羅門牛
      永恒輪回中的“濕婆”
      常備不懈
      鑒賞
      夹江县| 洪泽县| 喀喇| 广昌县| 手游| 涪陵区| 酒泉市| 昔阳县| 嘉善县| 屯昌县| 温泉县| 班玛县| 耒阳市| 南江县| 花垣县| 石首市| 莆田市| 临漳县| 青冈县| 特克斯县| 呼图壁县| 百色市| 东平县| 青神县| 台东市| 福鼎市| 西乌| 汝南县| 永仁县| 威海市| 清镇市| 辽阳市| 响水县| 改则县| 长宁县| 宜黄县| 土默特左旗| 巨鹿县| 炎陵县| 元朗区|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