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
陶淵明歸隱圖 絹本設色 五代 巨然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41歲那年冬天,他決定辭職。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想要“躺平”了。他出身官宦之家,起初家境還算殷實,第一份工作是“州祭酒”,家道中落后,他走上仕途,靠著微薄的俸祿生活。
他從小飽讀詩書,心懷“兼濟天下”的理想?!爸菁谰啤惫俾毜臀?,使他濟世的抱負無法施展。于是,他決定辭去官職,投靠當時聲名大噪的“荊江八州總督”桓玄,做一名幕僚。
他不辭辛勞地工作,日夜奔走,廢寢忘食為其效命,只為成就一番事業(yè)。但慢慢地,他發(fā)現上司桓玄野心勃勃,意欲謀權篡位,而他不愿趨炎附勢。許久之后,他依舊人微言輕,再怎么努力,也不過是個無名小卒。心灰意冷之時,又遭遇家庭變故,于是,他決定辭官回家。
陶淵明詩意圖冊(十二開)·飲酒紙本設色 每開27×21.3cm 清 石濤 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桓玄篡位后大失民心,各方勢力暗涌。聲勢顯赫的徐州刺史劉裕討伐桓玄,成了平定叛亂的大英雄。這讓頹廢在家的他仿佛在亂世中看到了一絲希望。心中的斗志再次燃起,他重整旗鼓,英勇參軍,先后做了徐州刺史劉裕和江州刺史劉敬宣的手下。
然而,世道混亂,他的身邊多是一些蠅營狗茍者,阿諛奉承、趨炎附勢,而他不愿降身辱志、與小人為伍,因此遭到同僚的排擠。夜深人靜時,他質問自己:“伊余何為者,勉勵從茲役?!弊罱K,他帶著一顆疲憊的心,離開了曾經心馳神往的職場,在彭澤縣當了一名籍籍無名的縣令。
雖遠離了斗爭的旋渦,身處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但他因個性耿直,仕途仍然屢屢受挫。他漸漸變得悲觀,眼前看不到繁花似錦的前程,唯有無盡的黑暗和腐敗的現實!絕望之際,他悲憤地感慨道:“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p>
陶潛歸去來辭圖(局部) 紙本設色 全卷26×106.6cm 元 錢選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在人人同流合污的年代,公道已蕩然無存。即使懷抱瓊玉,手握香蘭,做一個潔身自好的人,也只是徒然芳潔,無人知曉。
罷了,罷了,這江湖,已沒有他的容身之處。數月后,他揮袖而去,這一次,他真的再也沒有回來。
他,就是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
陶淵明生于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十六國”分裂割據,東晉統(tǒng)治階級庸碌無為,人民飽受顛沛流離之苦。陶淵明在官場浮沉多年,見證了世道的陰暗、人心的渙散。
他向往自然,時常感懷田園生活?!皥@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被蛟S,正是這鄉(xiāng)間的清風明月、鳥語花香,安慰著他的失意,令他最終選擇了向往的生活—歸隱田園。
還記得辭官那日,他登上一艘小船,船在水中左右搖晃,江面霧靄繚繞,漣漪不斷,風吹起他的衣裳。他望著眼前的一切,內心涌出一陣愁緒,不禁紅了眼眶。想當初,他胸懷滿腔抱負,離家做官,然而,事不遂人愿,心中的治國理想歷經歲月的滌蕩,如今已然消失殆盡了。
陶潛賞菊圖(局部) 絹本設色 全卷30×84cm 宋 趙令穰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回家去吧,回家去吧!”這個聲音在耳邊縈繞,歸家的意愿一天比一天強烈。終于,他下定決心,踏上了歸途。
行船穿過濃霧,漸漸逼近岸邊。荒蕪的小路上,松樹和菊花依舊傲然挺立。孩子們守候在岸邊,看到船來了,歡欣鼓舞地迎上前去。妻子早已備好了一桌美味佳肴,靜靜等待。他拉著孩子們的手,與愛妻兩兩相望,恐怕只有“此時無聲勝有聲”才能形容這一刻的久別重逢。
眼眶里的淚水,終于在這一刻滴落下來。他,回家了。
辭官后的陶淵明在鄉(xiāng)間過上了“躬耕自資”的生活。因為門前種著五棵大柳樹,人稱“五柳先生”。從前,他混跡在官場,沒人記得住他;現在不一樣了,他再也不需要為了生計趨炎附勢,他只需要盡情地做自己,在天地間逍遙快活。
他愛飲酒,每與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他都要飲上幾口。美酒下肚,頃刻間暖意回升,他自斟自樂,醉意朦朧間,一會兒倚靠著南窗抒發(fā)傲世之情,一會兒面朝葳蕤的庭院引吭高歌……仕途的失意與不甘,都在這瓊漿中煙消云散了。
陶淵明詩意圖冊(十二開)·止酒紙本設色 每開27×21.3cm 清 石濤 故宮博物院藏
每日清晨,他推開竹籬的小門,周圍的山石樹木在他眼中鮮活而生動。殷紅的花朵爛漫地開成一團,如初升的太陽。聳入云天的樹木枝杈搖曳,送來晨間的第一縷清風。萬花之中,他尤愛菊花,他見到開放的花朵便喜笑顏開,詩句信手拈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菊花寄托著他高潔的品格,象征君子之志。他陶醉在滿園秋色中,悠閑地走過矮矮的山頭、潺潺的溪流,撫過充滿生機的綠葉,停留在蒼翠的宅邊,久久凝視。就這樣,他走走歇歇,直到暮色漸起,鳥兒陸續(xù)回巢,他才恍過神來—日暮將至。
夜色降臨,白日的喧嘩聲遁去了蹤跡,搖曳的燭光、抖落的星辰,他細數著漫長的時光,感嘆這世間的繁榮與衰敗皆是浮云。他拿起一壺酒,時而啜飲,時而感懷:“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p>
在這細碎的日子里,詩稿不知不覺已積了一沓。他邀請朋友們前來謄寫,編寫成《飲酒》詩冊,之后又與友人歡天喜地地暢飲起來。不一會兒,他便喝得不省人事。朦朧間,他似乎忘記了一切外物的存在,只有自由的意識暢游于天地間。于是,他擺擺手,獨自離開。
不知不覺,陶淵明已在田園度過了數十載。他徜徉天地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到金秋時節(jié),鄉(xiāng)親們奔走相告豐收的喜訊,他聞聲而出,駕著馬車駛向那一望無垠的稻田。他赤腳站在泥土中,左手持杖,右手拔草,腰背佝僂如一條弧線,在田間勤懇勞作。
在那幽深縱橫的溝壑里、高低不平的山丘上、欣欣向榮的樹木間、緩緩流淌的溪水邊,他扶杖、鋤草、耕種,日復一日,慢慢老去……
一日,他獨自登上山坡極目遠眺,回望一生時緩緩道出四個字—樂夫天命。夕陽斜下,照在他發(fā)白的雙鬢,但他的背影是那么安然,仿佛已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
“衡門植五柳,東籬采叢菊。長嘯有余清,無奈酒不足。當世宜沉酣,作色召侮辱。乘興賦歸歟,千載一辭獨。”陶淵明為我們描畫了寧靜雅逸、樂天恬適的田園生活,當我們談起他,便會自然地將他與從容、灑脫、超凡脫俗這些詞語聯(lián)系在一起。但陶淵明并非一開始就有隱居避世的想法。壯年時,他也曾有遠大的理想—建功立業(yè)、救濟天下。只是,在經歷了仕途失意,看淡了人情世故后,那炙熱的夢想被冰冷的現實一點點澆滅了,致使他慢慢地走向了田園。
鄉(xiāng)村生活給予他新的啟迪和機會。他暢游天地間,耕地勞作,寄情琴酒。沒有了政治迫害,沒有了官場復雜的斗爭,“質性自然”的他,從糾結與痛苦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率性、天真、淳樸,這些珍貴的品質在山水間被喚起。自然給予他的這份饋贈,于他而言,遠遠超越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當一個人真正找到自我,內心便歸于安寧。也許,陶淵明帶給后世的意義,在于他所實踐的這種生活方式為世人提供了一種生活范式,這樣的生活自由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