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研究:緣起、現狀與走向?

      2022-01-03 11:55:20柴會明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21年6期
      關鍵詞:信息網絡權利公眾

      柴會明

      (天津音樂學院圖書館,天津 300171)

      1 引言

      基于WCT[1]與WPPT[2]基本原則,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版)開始設置信息網絡傳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是對傳統(tǒng)傳播權保護的繼承和發(fā)展,被視為重塑網絡時代著作權平衡的重要舉措——由于通過互聯網傳輸和接受作品或鄰接權客體已經成為當前作品或鄰接權客體利用的重要方式,通過權利擴張來實現新的平衡也就成為著作權制度發(fā)展的現實需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出現正值圖書館數字化轉型時期,其對圖書館發(fā)展的影響受到相關研究者的關注,代表性研究包括金勝勇[3]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本質是公共借閱權的論斷以及對圖書館應爭取信息網絡傳播權以維護自身發(fā)展權利的申張;李國新[4]提出的從館內傳播的合理使用、館外傳播的法定許可和有限的面向特定館藏的自行數字化權利三方面構建圖書館著作權限制與例外以及黃國彬[5]從適用主體為圖書館和適用主體為網絡信息提供者兩方面擴展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可行性的分析等。2017年WIPO《關于圖書館和檔案館的版權限制與例外的研究報告》[6]顯示,與復制權限制與例外相比各國涉及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的立法明顯不足(報告中表述為與“文獻提供或館際互借”有關的例外);同年WIPO第三十四屆會議在“關于圖書館和檔案館限制與例外”議題討論中[7],與會者盡管明確了合理的限制與例外應該支持圖書館在同一司法轄區(qū)內以數字方式向用戶出借材料的基本原則,但也認為這一問題存在法律上的不確定性。信息網絡傳播權對于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與利用具有重要影響,其限制與例外是當前圖書館著作權問題研究的重要領域,本文基于信息網絡傳播權形成過程及圖書館數字資源傳播行為的基本特征,對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進行分析,以期為相關研究與實踐提供借鑒。

      2 緣起:版權法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

      著作權權項設置以作品的使用方式為依據,新的使用方式的出現催生新的權項設置。鑒于作品傳播環(huán)節(jié)上的復雜性,了解信息網絡傳播權形成以及法律文本對這一概念的解釋是厘清相關問題的起點。

      2.1 國際公約框架下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形成

      2.1.1 《伯爾尼公約》框架下的“向公眾傳播權”

      1886年《伯爾尼公約》正式簽署,至1979年當前版本的形成,期間進行過五次修訂,其中關于作品傳播權的規(guī)定主要集中在第11條,其形成與表述主要體現以下特點:(1)技術因素所帶來的權利擴張。受作品傳播技術的影響,條約修訂不斷賦予權利人更廣泛的傳播權,如1928年方案增加“第11條之二”,明確作者享有以廣播傳播方式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專有權,1948年方案在“第11條之二”加入了電視廣播、轉播、通過揚聲器等方式進行公開傳播以及傳輸后對作品的固定等,相關修訂帶有明顯的技術烙印。(2)公約原則落實上的彈性。對于每次修訂過程中的權利變化,公約都為成員國的本地化處理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如鑒于各國立法傳統(tǒng)上的差異,公約并沒有要求成員國強制執(zhí)行相關條款,而是聲明條款適用應滿足各國國內法規(guī)定的“保留條件”,以容納一些國家的強制許可制度,即賦予成員國自行確定行使新增權利的條件和強制許可制度的可行性。(3)基于作品類別設置相應的“向公眾傳播權”保護,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向公眾傳播權”概念[8]。

      2.1.2 WCT與WPPT框架下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作品網絡傳播的普及與三網融合對傳統(tǒng)傳播權權項劃分帶來的挑戰(zhàn),使《伯爾尼公約》框架下的作品傳播權在規(guī)制力方面日顯不足,成員國選擇通過《伯爾尼公約(1979)》[9]第20條締結新條約來應對網絡環(huán)境下的作品傳播問題。1996年,WCT與WPPT相繼簽署。該框架下的作品傳播權主要體現以下特點:(1)規(guī)定了統(tǒng)一的權項設置。WCT第8條規(guī)定了統(tǒng)一的“向公眾傳播權”,明確該權利適合所有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不對版權作品傳播的方式(有線或無線)和傳播的狀態(tài)(傳播或轉播)進行區(qū)分,WPPT將“廣播權”與“轉播權”合并為“向公眾提供權”,適用于表演者提供已錄制表演以及錄音制品制作者提供錄音制品的過程。(2)增加對網絡環(huán)境下交互式傳播的規(guī)定。WCT與WPPT對作品傳播權的規(guī)定都突出了使公眾中的成員在其個人選定的地點和時間獲得作品的這一特征,體現出對網絡時代交互式傳播的關照,提高了條約對新的作品傳播方式的規(guī)制力。(3)通過已有權項的擴大解釋來應對新的傳播方式的變化。就保護效果而言,WCT與WPPT在就傳統(tǒng)的作者權利如何適應新的傳播模式變化這一問題上,基本上實現了通過已有權利類型來彌補《伯爾尼公約(1979)》框架下“傳播權”內容僵化以及涵蓋范圍不清的目的。

      2.2 各國國內法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解釋

      WCT與WPPT并沒有明確提出“信息網絡傳播權”這一概念,而是通過對《伯爾尼公約》與《羅馬公約》所提出的“傳播權”與“提供權”的擴大解釋來應對網絡環(huán)境下作品傳播問題。因此,依據WCT與WPPT基本原則,各國國內法對于相關權利的表述體現多樣性,具體見表1。

      表1 部分國家版權法對“傳播權(提供權)”的解釋

      國家 法律文本 對“傳播權”的相關表述 主要特征德國 版權及相關權利法(2017年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中的成設置新權項來實現WCT、修訂法案)[14]員可在其個人選定的地點和時間獲得作品;通過視頻或WPPT保護原則在本國的音頻錄音來表述或表演可為公眾所感知的作品的權利適用(第19條(a)、第21條)日本 日本著作權法(2020)[15] 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傳輸,其目的是允許公眾通過電設置新權項來實現WCT、信設備接收作品的權利;響應公眾成員的請求自動進行WPPT保護原則在本國的傳輸(不包括廣播),使作品可以通過自動傳送方式傳輸適用給公眾的權利(第23條第(1)款)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使設置新權項來實現WCT、(2020)[16]公眾可以在其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第WPPT保護原則在本國的10條)適用中國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是指提供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制增加了鄰接權相關內容(2006)[17]品,使公眾獲得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制品的權利(第26條)

      相關法律文本對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表述主要體現以下特點:(1)WCT及WPPT對“向公眾傳播權”和“向公眾提供權”的相關規(guī)定為為各國國內法相關權利的設置確立了最低標準;(2)信息網絡傳播權規(guī)定為一項單獨的專有使用權(如中國和德國)或分散在原有若干項著作權專有使用權(如美國和歐盟);(3)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規(guī)定往往伴隨對“公眾”范圍的表述(如美國和德國);(4)對傳播權與直播權做出區(qū)分;(5)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往往伴隨著對技術措施與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相關要求。

      3 現狀:版權法所賦予的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

      3.1 國際版權法相關規(guī)定

      《伯爾尼公約(1979)》沒有專門關于傳播權限制和例外的相關表述?!杜c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定》(TRIPs)[18]第13條吸納了《伯爾尼公約(1979)》第九條關于復制權例外的作法(允許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復制,只要這種復制不損害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致無故侵害作者的合法利益),以強制性聲明的方式將“三步檢驗法”的適用擴展到權利人的其他權項,其中包含對“向公眾傳播(提供)權”的適用。TRIPs的這一做法在WCT與WPPT中得到延續(xù),WCT第10條規(guī)定,在不與作品的正常利用相抵觸,也不無理地損害作者合法利益的特殊情況下,國內法可對作者權利設置相應的限制或例外,WPPT第16條將該原則擴展到表演者和錄音制品制作者權利保護。

      整體來看,起始于《伯爾尼公約》,后經TRIPs與WCT完善的“三步檢驗法”是各國國內法設置面向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的法源基礎。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TRIPs還是WCT,都沒有關于技術措施與權利管理信息限制與例外的相關表述,鑒于技術措施限制與例外對于數字環(huán)境下版權平衡的重要意義,一些國家在國內法層面增加了相關內容。

      3.2 各國國內版權法相關規(guī)定

      無論是設置新權項亦或是通過傳統(tǒng)權項容納對作品網絡傳播行為的規(guī)制,當前各國國內法對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方式不盡相同,從而造成了適用于圖書館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的復雜性。黃國彬[19]于2012年對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例外進行了研究,從明確適用主體為圖書館與適用主體為網絡信息提供者但圖書館可援引的視角對圖書館可適用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例外立法模式進行了分析,本文遵循這一思路,對當前各國國內法相關表述進行重新梳理,以WIPO官網可獲得的各國著作權法律文本為分析對象(參見www.wipo.int/wipolex/en/),將分析對象篩選條件設置為:①著作權法或修訂案文本;②英語語種;③修訂時間;④頒布國家國際影響力。同樣,為使表述更為清晰,本文選擇以表格形式對國內法相關條款的內容進行匯總,具體見表2。

      表2 部分國內法對“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相關表述

      相關法律文本對于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的表述主要體現以下特點::(1)一些立法原則性表述增加了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制度的彈性(如WCT“三步檢驗法”或美國版權法“四要素”);(2)對面向圖書館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與面向網絡服務商的限制與例外作分別表述(如中國和美國);(3)面向網絡服務商的限制與例外條款的適用基于一定限制條件(如只提供存儲服務、不對傳播內容進行修改以及不直接或間接獲利、合理注意、版權提醒以及根據權利人通知及時刪除侵權內容等);(4)圖書館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往往與圖書館復制權例外相關聯;(5)面向圖書館的限制與例外條款的適用基于一定限制條件(包括圖書館的性質,可傳遞資源的數量與比例,用戶所在的位置以及資源利用目的等);(6)對于面向網絡服務商的限制與例外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免責”,對于面向圖書館的限制與例外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合理使用”,只有歐盟在《單一數字市場版權指令》(2019)中涉及作為文化遺產機構的圖書館對于永久保存的非流通作品或其他內容的非排他性許可使用。

      4 走向:面向圖書館數字化轉型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制度的構建

      4.1 圖書館數字傳播合法性影響因素

      從當前立法實踐情況來看,用戶(即公眾)、資源與技術構成了當前圖書館數字傳播合法性的主要影響因素,

      4.1.1 用戶要素與圖書館數字資源傳播

      “公眾”的含義是理清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的基礎性問題,《伯爾尼公約(1979)》對于“公眾”與“私人”邊界的確定交給國內法解決。從當前相關立法來看,與權利人有無個人關系(related)、分散性以及利用作品的付費意愿等是確定“公眾”性質的主要考量因素,而數量以及是否在同一時間或地點接收作品則不作為解讀“公眾”性質的必要條件。圖書館數字資源面向特定的用戶群體,基于劃分角度的不同,具體可以分為固定用戶與臨時用戶、館內用戶與館外用戶、機構用戶與個人用戶等,其中對數字傳播行為的法律狀態(tài)具有重要影響的用戶特征主要涉及用戶所在的位置(館內還是館外)、用戶獲取數字資源的狀態(tài)(是否過量下載)以及用戶利用數字資源的目的(教學、科研或者商業(yè)性目的)等。鑒于圖書館公共服務性質,圖書館數字資源服務對象屬于各類公眾群體,而用戶群體的絕對數量(包括技術上的并發(fā)用戶限制或者用戶需求原因導致的訪問量少)并不會影響對于數字資源傳播行為法律屬性的判斷。而用戶獲取數字資源的位置和目的對圖書館著作權限制與例外的影響,已經在當代各國國內法中得到體現,如用戶對一些數字資源的復制和瀏覽限于在館內進行。

      4.1.2 資源要素與圖書館數字資源傳播

      受技術條件、成本以及數字資源協(xié)議等因素的影響,當前圖書館數字資源可分為本地存儲以及異地存儲兩中主要方式。其中,本地存儲是指數字資源保存在圖書館服務器上(包括自建或托管),圖書館自身或委托第三方對存儲服務器進行管理和維護,該種狀態(tài)下用戶獲取資源需要登錄圖書館本地服務器(或托管服務器),傳播過程屬于“圖書館——用戶”的直接傳播模式。異地存儲是指圖書館自身并沒有獲得數字資源本地保存的授權,而是通過與數字資源提供商簽訂協(xié)議來實現數字資源的獲取與利用,數字資源商以提供鏡像服務的方式使圖書館用戶可以通過圖書館平臺獲得數字資源訪問入口,從而實現數字資源的獲取與下載,該傳播過程體現“數字資源商——圖書館——用戶”的間接傳播模式,用戶對數字資源的獲取與下載是通過圖書館入口訪問數字資源商服務器來實現。數字資源傳播模式的不同影響到圖書館在作品網絡傳播過程中法律身份的判斷并直接關系到圖書館可適用的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空間的大小。除資源傳播方式外,數字資源的版權狀態(tài)對于圖書館數字傳播行為也具有重要影響,其中,版權作品的數字傳播受到圖書館與數字資源商之間簽署的協(xié)議約束,圖書館對于自建數字資源和進入公共領域的數字資源傳播具有較大自主性,而對于版權歸屬不明確的數字資源(如孤兒作品)的數字傳播則受到著作權保護相應條款的規(guī)制。

      4.1.3 技術要素與圖書館數字資源傳播

      對于圖書館數字資源傳播而言,技術要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引進數字資源與館藏體系的整合、技術保護措施應對以及數字資源版權信息管理等環(huán)節(jié)。為保證數字資源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圖書館往往需要對于引進數字資源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技術處理以納入已有館藏體系,在此過程中需要對數字資源進行相應修改,這會對圖書館可適用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產生影響。其次,鑒于與作品傳播相關的技術措施已經納入WCT與WPPT所確立的保護范圍,圖書館可享有的著作權保護技術措施限制與例外同樣對圖書館數字資源傳播的合法性產生影響。此外,當前各國版權法都明確了對權利管理電子信息保護的義務,圖書館數字資源傳播過程中需要保證相關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4.2 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的構建

      館藏資源數字化與服務網絡化是當前圖書館數字化轉型最主要的特征,同時也構成未來圖書館智慧化發(fā)展的基礎。在此過程中,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制度的設置應該支持圖書館數字資源中心的地位和職能的實現,充分考量圖書館數字資源服務的發(fā)展性以及技術與商業(yè)因素對數字作品傳播模式的影響,立足已有制度工具,尋求與未來圖書館發(fā)展更為適應的法律空間。結合圖書館數字化轉型需要與當前國內外相關立法實踐,本文就未來我國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制度的構建提出以下建議。

      4.2.1 以“三步檢驗法”為基礎增加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的彈性

      當前我國著作權立法對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具有靈活和開放性,而對于限制與例外的設置則采取封閉式立法策略。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06)基于著作權平衡原則在條例第7條設置了面向圖書館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例外,但該條款一方面將服務對象限制在到館用戶,另一方面在資源的合法性(本館收藏并且合法出版)和利用目的(為陳列或保存版本需要以及需要數字化復制)上進行了嚴格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數字技術對于圖書館服務效率的提升。因此,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設置,應該將WCT所倡導的“三步檢驗法”與現有的具體限制與例外規(guī)定相結合,構建一種兼具靈活性和確定性的著作權邊界[26],以更好引導和規(guī)范數字時代圖書館事業(yè)地發(fā)展。

      4.2.2 圍繞數字資源“提供”構建更為廣泛的限制與例外空間

      數字復制是圖書館數字作品傳播與利用的核心,我國圖書館著作權限制與例外也主要圍繞復制權進行相關條款的設置,《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06)就將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例外表述為“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的“提供”[17]。實際上,鑒于圖書館數字作品利用的復雜性,數字資源從“復制”到“提供”還需經過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如必要性的格式遷移以及與自身館藏體系的整合等。歐盟《單一數字市場版權指令》(2019)在明確圖書館基于保存作品或其他內容的目的,在必要范圍內以任何格式或媒介復制任何由其永久收藏的作品或其他內容以著作權例外的基礎上,又以專門條款賦予高校圖書館以科研為目的的文本和數據挖掘的著作權例外[11],以保證其機構目標的實現。因此,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應該在保留原有數字復制例外的基礎上,結合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與服務實踐,基于為實現數字資源“提供”這一核心目的,賦予圖書館為實現這一目的而必要的技術處理的例外權限,從而明確圖書館數字資源傳播過程中必要工作環(huán)節(jié)的合法性。

      4.2.3 明確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的法律屬性

      基于圖書館數字作品來源的多樣性,數字資源商與圖書館之間的協(xié)議對于圖書館數字作品傳播同樣具有重要影響。我國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06)第7條在賦予圖書館權利限制與例外的同時,明確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從而為權利人通過合同約定規(guī)避限制與例外提供了可能性。李佳等研究顯示[21],當前圖書館與數據商之間簽署的許可協(xié)議多數對數字資源的傳播與利用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包括對并發(fā)用戶、館際互借以及對用戶下載數量的限制等。數據商所主導的數字資源許可協(xié)議體現出對壟斷利益的追求,鑒于圖書館在數字協(xié)議談判過程中的弱勢地位,相關立法需要通過強制性法定規(guī)則的引入來對純粹的契約自由進行限制,以避免數據商通過合同條款回避自身義務的現象。因此,相關立法應該進一步明確著作權限制與例外與合同約定的關系,特別是加強對利用格式合同排除限制與例外的規(guī)制,以實現圖書館從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制度中實際獲益。

      4.2.4 積極探索“合理使用”以外的限制與例外立法模式的適用性

      如前所述,當前各國法律對于明確適用主體為圖書館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例外明顯不足,同時,著作權技術措施保護與數字資源授權協(xié)議對于圖書館從制度中實際獲益又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從而增加了圖書館數字作品傳播的法律風險。因此,在圖書館數字資源合理使用制度構建之外,探討面向網絡信息提供者“免責”條款以及著作權許可制度對于圖書館數字作品傳播的適用性同樣必要。從當前各國立法現狀來看,面向網絡服務商的限制與例外條款的限制條件對于圖書館對相關“免責”條款的直接適用仍然存在一些現實障礙,如圖書館數字資源體系建設過程中對于數字資源的一些必要修改會影響對“免責”條款的適用,如何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來提高這些條款對于圖書館的適用性需要進一步研究。此外,《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06)第9條規(guī)定的基于扶貧目的的針對特定用戶群體特定資源內容的默示許可使用制度,體現了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約束,該制度在保證著作權人獲得報酬權利的同時減少了網絡環(huán)境下使用版權作品的交易成本,當前,文化扶貧[22]已經成為我國圖書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生長點之一,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制度設計可吸收相關立法經驗,探索面向數字傳播的模式許可制度的可行性。

      5 結語

      本文針對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通過對信息網絡傳播權形成過程及當前國內外相關立法實踐的梳理,結合圖書館數字資源傳播特點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圖書館信息網絡傳播權限制與例外制度的構建。當前,數字資源對于圖書館發(fā)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在當前各方圍繞數字版權博弈不斷加強的背景下,本文對相關問題的探討旨在進一步明析圖書館數字資源傳播的法律邊界,并尋求更為合理的制度安排以推動我國圖書館事業(yè)更好發(fā)展。

      猜你喜歡
      信息網絡權利公眾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9月熱榜
      我們的權利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教義學展開
      刑法論叢(2018年2期)2018-10-10 03:32:22
      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的適用邊界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34
      論不存在做錯事的權利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19:50
      網絡共享背景下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
      學習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2
      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若干問題探究
      寿宁县| 武安市| 双江| 博爱县| 罗城| 怀安县| 洛阳市| 扬中市| 外汇| 龙岩市| 德钦县| 泰顺县| 六枝特区| 鄂托克前旗| 右玉县| 汤阴县| 卢湾区| 江门市| 昆明市| 咸阳市| 闻喜县| 铁岭县| 云梦县| 花莲县| 和静县| 鄂伦春自治旗| 湖南省| 南召县| 资兴市| 松滋市| 磴口县| 石家庄市| 鸡东县| 五台县| 浦东新区| 永康市| 文水县| 金塔县| 保靖县| 勃利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