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里
今年4月,300多名食評家、廚師、餐廳店主和區(qū)域內備受推崇的美食家組成的“亞洲50最佳餐廳”評審委員會,將2021年度“亞洲最佳女廚師獎”頒給了上海Obscura餐廳主廚、37歲的譚綺文。這一有亞洲餐飲界“奧斯卡”之稱的大獎第一次頒給了中國內地的女主廚。
宣布結果的那天,譚綺文還發(fā)著燒,跟電話另一端的組委會反復確認了好一會兒?!笆遣皇俏疑‘a生幻覺了?”譚綺文感到意外,直到聽到對方肯定地回應“ yes,congratulation you are theaward winner!” 她才真正意識到發(fā)生了什么,“就像有件事你一直期待著,一直努力地按照那個標準去把每件事做好,突然有一天,老天給了你一顆糖?!?/p>
早前,她本來是想當建筑師,造房子。但學習烹飪的過程里,譚綺文明顯感覺自己更沉得住氣,也更專注了。每一道工序,每一刀的落點與該有的力度都會影響一道菜品的氣質,然后是影響它的口感、不同的人品味時的感受,這樣的過程,關乎于一名廚師“解構與重塑”食材的技與心。
中國香港出生、加拿大長大,輾轉于不同國家及地區(qū)工作,最終選擇上海作為“新起點”的譚綺文,文化的“多元”,是刻在她骨子里的基因。如果說,家庭與家鄉(xiāng)給予了她層次豐富的味覺啟蒙,那么這層“多元”,也許正指引她以一種現(xiàn)代烹飪思維去照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延伸著此番滋味中的情感和文化意涵。
因為“2021亞洲最佳女廚師”的稱號,譚綺文火了。那會兒,Obscura剛開不到三個月,最忙的時候,她要完成媒體的采訪、視頻的拍攝,同時兼顧這家新餐廳的大小事宜、日常出品及新菜創(chuàng)作。
得獎,并沒有打亂譚綺文對自己的評估。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她的一天,大概是這樣的:白天直接從家來餐廳,處理大小瑣事;下午4點,開始和團隊為晚上的料理做準備,從6點開餐到11點結束,中間與客人互動講解菜品的靈感、食材的來源及烹飪的方式。等到散席、收拾完,差不多凌晨2點了,她繼續(xù)在餐廳呆著,鼓搗新菜品,享受這樣一個無人打擾的、可以全然沉浸于靈感迸發(fā)與實踐的時刻,很多次一不留神天都亮了,索性直接睡下,醒了繼續(xù)。用譚綺文自己的話說,“一整天的時間都是餐廳的?!?/p>
譚綺文的父親是中國香港人,全家移民加拿大前,曾在九龍經營一家茶餐廳,每天起早摸黑,忙里忙外,恨不得一天有25個小時。那時家中多是母親掌廚。無論主食還是正菜,任何的食材,母親都能變出各種的花樣。在譚綺文的味覺記憶里,充滿了情感的食物,可以撫慰人心的疲憊。
廚師夢就這樣生長了起來。離開學習了5年的建筑工程學,譚綺文轉去喬治布朗學院修讀廚藝課程。只不過,對于在餐飲業(yè)摸爬滾打數(shù)十年的父親來說,家里的廚房可以由女性主導,但餐廳的后廚,絕對是男人的“領地”。
“辛苦是真的,危險也是真的?!奔幽么蟮膹N房男性偏多,身為亞洲人,小個子的譚綺文在一個典型的西方人廚房里看上去很“渺小”。在求學與工作的過程里,她也隱隱感受到了一絲迷茫。到底,女性真的可以進出這樣的“領地”,成為像主廚那樣的角色嗎?
在意大利,譚綺文接觸到了女廚師作為主角的工作環(huán)境。Imma Pantaleo是一家海鮮餐廳的女主廚,在跟她共事的時間里,譚綺文發(fā)現(xiàn),即便在廚房如此講求“快準狠”的地方,Imma從來都是不緊不慢的,她懂得人與人相處中的松弛,不會像男主廚表達對員工的不滿時“丟餐具、摔盤子”。她在意細節(jié),但是是以讓身邊人如沐春風的方式,去凝聚、激發(fā)團隊的創(chuàng)造力與行動力。
那是第一次,譚綺文意識到“ 女性也可以有自己的性格與工作方式”。而從Imma身上她所習得的,是一個主廚如何把理性和感性平衡得當,以及如何從大量的嘗試、失敗和成功中靈活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從而做到能夠站在很多人的前端,帶領著一群人去為了同一個夢想、同一個目標而努力。
2016年,在結束了廚藝課程與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后,譚綺文與有著相似成長背景和跨學科經歷的王思鳴(Simon Wong)從生活了十余年的加拿大回到故鄉(xiāng)中國香港,師從名廚梁經倫(Alvin Leung),于米其林三星餐廳Bo Innovation系統(tǒng)學習中西融合創(chuàng)意菜的框架。
在悶熱潮濕的香港,被爐灶、烤箱包裹著的小后廚,對于兩人來說就像“一個50攝氏度的烤箱”。就這樣工作了一年,直到Bo Shanghai開業(yè),兩人跟隨梁經倫來到上海,在擔任餐廳主廚的過程中,受益于如何“在地烹飪”,也打開了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風味的感知。隨著兩人在中國待的時間越久,他們慢慢地意識到,中國的食物不能只被八大菜系框住。
“比如川菜,就有很多的分類,魯菜也是,它包含了多種不同的類型。當我們了解到這些分支后,就會希望打破原來的限制。每個地方對食物的追求是什么,當?shù)氐娜丝释麖氖澄镏蝎@得什么?”在Obscura,兩人便會帶著這些問題深入創(chuàng)作與出品的考量中。
工科思維、跨文化的生活經驗,一定程度上塑造著譚綺文對食材的感知與味道的表達。創(chuàng)立Obscura餐廳的前期,譚綺文和Simon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走訪中國各地,根據(jù)不同區(qū)域的文化或故事選取食材、建立味道。而這場圍繞傳統(tǒng)的探索,也體現(xiàn)在了Obscura的菜品設計與菜單設置上。
譬如用新西蘭海鰲蝦代替河蝦、以鮮茶葉制作茶粉及茶油的“龍井蝦仁”,靈感來源于對杭幫菜中蝦仁和龍井茶“聯(lián)結”的欣賞;而以日本九繪魚、鱘魚籽、藕帶為亮點組成的“酸菜魚”,則在食材的搭配巧思與特殊處理下,既延續(xù)了傳統(tǒng)酸菜魚“酸辣”的精髓,也在味道層次上有了更豐富的表達。
“中國菜系的奧妙和好玩之處,在于多變—你沒辦法用一個字定義它。我們很難用一個東西去告訴你,這個菜屬于你家鄉(xiāng)的菜,是因為這個食材還是調味。其實每一道菜都有不一樣的淵源,我們能做的是不斷提問題,或許可以觸及它的‘核心靈魂’。”譚綺文說。
最近讓譚綺文開心的一件小事,是在Obscura開業(yè)一年之際,他們獲得了上海米其林一星的榮譽。發(fā)布會上,作為全場唯一一位上臺領獎的女廚師,譚綺文和Simon一起接過米其林中國總裁Kamran Vossoughi遞出的立牌。頒獎詞是這樣寫的:“兩位主廚的異地見聞、兒時回憶成為了菜品的靈感來源。菜單以大江南北為題,將西式烹調方法融入中國地方名菜中,當中不乏反傳統(tǒng)方式的演繹,充滿驚喜?!痹谧T綺文看來,想要一道菜品最終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氣質與口感,或許仰賴于主廚的技術、經驗及全局觀,但經營一家餐廳,從來不是個人的英雄主義。
在Obscura,每到試菜的環(huán)節(jié),譚綺文和Simon就會召集大家一起來品嘗、投票。“所有人都是這個獎的獲得者?!痹诘锚労蟮诙斓囊欢我曨l中譚綺文感慨道。對著鏡頭,她叫出團隊里每個人的名字,包括清潔的阿姨、洗碗的阿叔。每一道菜都是所有人的創(chuàng)作,這是譚綺文所篤定的?;赝@一年的經歷,她覺得Obscura帶給自己最大的收獲是—擁有了像“家人”一樣接納與信任彼此的團隊,也有了像“家”一樣的安心、歸屬之地。
時間一下子被拉回到一年前。某日,譚綺文用澳洲和牛做了一道名為“青椒炒肉”的湘菜。經臘肉汁腌漬過的牛肉,搭配上湖南常見的螺絲椒制成的青醬,說是湘菜,更多是融合。一位食客是長沙人,吃完之后,跑來告訴譚綺文,那道菜他吃到了湖南的風味,想家了。這是令譚綺文最為動容的一件事。仿佛“家鄉(xiāng)”的概念在人們被時間推著向前的過程中被消解和忘卻,但味道中卻流動著一些普世的、永恒的物質,幫助人們尋回來處。就像落葉歸根一樣,“當一道菜可以打動當?shù)氐娜耍瑺恳鏊麄兊倪^去乃至童年里的某段回憶甚至某種情懷時,那么,這道菜便完成了它的使命?!?/p>
對譚綺文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關于味道的故事還很長,但就像雨露滋養(yǎng)了大地,她也找到了自己不受地域局限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