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斯媛
摘 要 目前,入耳式耳機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可大眾對其給人的聽力帶來的損害卻沒有足夠的認識,入耳式耳機帶來的噪聲對人的聽力會造成嚴重危害。本文通過簡述入耳式耳機對聽力造成的危害、入耳式耳機損害聽力的原理以及正確使用入耳式耳機的方法和如何預防其對聽力帶來的傷害,以達到減少人群中因入耳式耳機使用不當而帶來的聽力損傷。
關鍵詞 入耳式耳機 聽力損傷 噪聲
中圖分類號:R7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22)01-0120-03
隨著現(xiàn)代娛樂媒體的發(fā)展,人類暴露于噪聲的機會及噪音的強度都大大增加了?,F(xiàn)在的年輕人離不開手機,也離不開耳機,在擁擠的地鐵上,在安靜的教室里,在嘈雜的街頭處,總會看到一群人,他們戴著入耳式耳機,或在刷劇,或在聽課,或在聽歌。入耳式耳機因其方便攜帶,聽覺效果好,已經(jīng)漸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坐車、走路、工作、學習,以至于睡覺時,都會帶著耳機。比如周圍好學的同學為了快速提高英語聽力,睡覺前也要戴著耳機聽英語。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入耳式耳機的使用在便利我們生活的同時,也會對我們的聽力帶來一定的損害。有一項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大多數(shù)青少年每天使用耳機的時間超過1小時,甚至更久。國際上一些調(diào)查顯示近年來普通人群的聽閾有增高的趨勢。一些調(diào)查還顯示青少年中噪聲性聽力受損的發(fā)生率也有上升趨勢,致噪聲性耳聾的發(fā)率目前仍在增長,但噪聲性再聾早期不易被人們認識到。患有噪聲性聽力損失的人數(shù)日益增多,且有年輕化趨勢,而噪聲性耳聾屬于感音神經(jīng)性耳聾,一旦發(fā)生則難以逆轉(zhuǎn)。目前對噪聲性耳聾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因而防止噪聲性耳聾(以下簡稱噪聲性聾)的發(fā)生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
1 入耳式耳機對聽力的危害
長時間大音量地使用入耳式耳機對聽力造成的損傷為不可逆損傷。實驗表明,任何大于85分貝的聲音都會對聽力帶來永久性損傷。如果一個人長時間暴露于聲音級在85分貝或是更高水平的噪聲環(huán)境中,就可能會引起內(nèi)耳毛細胞的損傷,繼而發(fā)生噪聲性的聽力損失。
噪聲是引起人聽力損傷的關鍵因素之一。噪聲性聽力損失,雖然對于人是一種無痛損傷,但對于聽力卻是一種進行性和永久性的損傷。目前有三種情況可引起噪聲性聽力損失:一是處于突然高分貝的噪聲環(huán)境中,像爆炸聲、槍聲等突爆型強脈沖噪聲引起的聽力損害,嚴重的情況可導致其鼓膜被震破,從而喪失聽力;二是可能由于長時間或反復暴露于巨大的機械噪聲環(huán)境中,例如在高分貝噪聲的大型車間工作等,也可能損傷聽力;三是長時間使用入耳式耳機,聲音作為一種振動機械能,經(jīng)外耳道、中耳傳遞至內(nèi)耳,內(nèi)耳基底膜上毛細胞靜纖毛發(fā)生剪切運動。當運動過量時,這種剪切力可導致細胞代謝過載,使細胞發(fā)生損傷和死亡,最終使聽力損失。長時間大音量地使用入耳式耳機,首先會對鼓膜造成傷害,噪聲會使鼓膜出現(xiàn)疲勞的現(xiàn)象。如果在噪聲強度極大的環(huán)境下,長時間持續(xù)使用入耳式耳機,那么不僅會導致鼓膜疲勞,毛細胞也會出現(xiàn)損傷,嚴重時毛細胞可能會死亡,而毛細胞屬于無法再生的細胞,故其受到損傷后,聽力的損傷也將不可逆轉(zhuǎn)。久聽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立體聲耳機所產(chǎn)生的噪音對人的心臟和大腦也會產(chǎn)生影響,長時間聽會引起頭暈,心悸和注意力不集中。同時,經(jīng)常使用入耳式耳塞還容易使外耳道皮膚角質(zhì)層腫脹、阻塞毛囊,成為細菌滋長的溫床。外耳道皮膚受破壞,導致長期慢性充血,造成外耳道炎,也會影響聲音傳遞。
2 入耳式耳機損害聽力的原理
聽力是否受損以及受損的嚴重程度,與噪聲強度、持續(xù)時長、頻率次數(shù)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噪聲強度是造成聽力損傷的最重要因素,噪聲強度越大,對聽力損害也就會越大。聽耳機造成的損害屬于慢性聲損傷,聲音對聽力的損害在醫(yī)學上叫做噪聲性聾,噪聲性聾又主要分為慢性聲損傷和急性聲損傷:(1)慢性聲損傷指的是因長期接觸噪聲刺激所引起的緩慢進行的感音神經(jīng)性聾;(2)急性聲損傷是指近距離爆炸(比如戰(zhàn)爭中炸彈在身邊炸響)造成的,是一次高強度脈沖噪聲瞬時暴露引起的。
入耳式耳機需要將耳機塞在耳朵里,會使耳機離鼓膜很近。當長時間使用入耳式耳機,鼓膜會在噪聲強度大的環(huán)境中持續(xù)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連續(xù)“工作”——震動、反復多次受到刺激后,將會降低鼓膜伸縮的能力,非常容易出現(xiàn)鼓膜疲勞的情況。更嚴重的話,不只會使鼓膜疲勞,也會使毛細胞損傷,造成慢性聲損傷。
人的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內(nèi)耳,內(nèi)耳中有一個被稱為“耳蝸”的結構,耳蝸中有一種特殊的細胞——“毛細胞”。正常人的聽力依賴于健全的毛細胞結構,聲波刺激可以從鼓膜經(jīng)聽骨鏈傳到耳蝸,進而傳播到毛細胞。毛細胞可以感受聲波的刺激,并通過聽覺神經(jīng)向大腦傳送信號。在聲波經(jīng)過的時候,這種從細胞表面長出來的纖毛會運動起來,這樣的運動會將信號經(jīng)過神經(jīng)傳遞給大腦,從而使得聲波得以傳遞。
毛細胞屬于不可再生細胞,其死亡后無法再生。噪聲對毛細胞會產(chǎn)生兩種影響,一是使毛細胞受損,二是使毛細胞死亡。一般的噪聲會導致毛細胞的損傷而并非死亡,從理論上來說,損傷的毛細胞仍有治療的可能,但在實踐中治療毛細胞的操作難度較大。而一旦耳蝸上感受聲波刺激的毛細胞受損,人的語言識辨能力也會因此下降,這就意味著聽力損傷的患者,是可以聽得見別人在說話,但是卻無法聽懂其具體在說什么內(nèi)容。如果噪聲強度過大,則可能造成毛細胞的死亡。目前還沒有找到治療永久性聽力損傷的方法,也就意味著,一旦噪聲造成了毛細胞的死亡,由于毛細胞無法再生,那么其造成的聽力損害也就不可逆轉(zhuǎn)了。
當使用入耳式耳機時,由于聲音能量全部被集中在耳道內(nèi)無法向四周擴散,會使聲音強度很大,達到很高的分貝值,因此很容易損害聽力。
3 如何正確使用入耳式耳機及預防入耳式耳機對聽力造成的傷害
3.1 非必要不使用入耳式耳機
3.1.1 跑步時最好不使用入耳式耳機
跑步時不建議使用入耳式耳機,是因為跑步時的環(huán)境噪音較大,會讓人不自覺調(diào)大耳機音量,大音量會對聽力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損傷。
3.1.2 環(huán)境噪聲較大時不要使用入耳式耳機
在噪聲較大的環(huán)境中,最好不要使用入耳式耳機。當處于噪音較大的環(huán)境中,人會不自覺地提高自己入耳式耳機的音量。研究表明,當公交和地鐵上的環(huán)境噪聲達70分貝,人們會提高耳機的音量,這樣會對聽力造成損害。如果有必須要使用耳機的情況,建議選擇頭戴式耳機,而非入耳式耳機。
3.2 正確選擇耳機
選擇符合行業(yè)標準的耳機,劣質(zhì)的耳機可能會產(chǎn)生額外的噪音,導致聽力受損。
3.3 正確使用耳機
3.3.1 在嘈雜環(huán)境中不要使用耳機
因為安靜環(huán)境中耳機輸出在60分貝即可舒適聆聽,但當環(huán)境噪聲超過65分貝時,需要將耳機輸出強度達到82分貝以上才能夠聆聽清楚。高強度的聲音會對內(nèi)耳產(chǎn)生不可逆的損傷,因此噪聲環(huán)境中使用耳機更容易造成內(nèi)耳損傷。在公交車內(nèi)、地鐵里、喧鬧的大街等嘈雜環(huán)境下,最好不要戴耳機聽音樂、打電話、騎車。
3.3.2 使用入耳式耳機時應注意音量大小
堅持“60-60-60”原則,“60-60-60”原則也是國際上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主要措施是:戴耳機時,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xù)聽的時間不應超過60分鐘;外界聲音不要超過60分貝(60分貝大約是大聲說話,汽車噪音),超過60分貝時應摘下耳機,不要再用耳機。
3.3.3 控制音量是關鍵
使用入耳式耳機時,音量控制在能聽清楚即可,不要一味地追求音質(zhì)而把耳機的音量調(diào)整到很大,不能根據(jù)主觀感覺來判斷音量的大小,因為在音量相同的情況下,舒緩的輕音樂與強烈的打擊樂雖然帶給人的感覺不同,但是給聽力帶來傷害卻是相同的。所以,正確使用入耳式耳機的關鍵之一是需要控制好音量。噪音強度越大,每次聽的時間越長越會引起內(nèi)耳的損傷,對聽力的損傷也就越大,導致聽力下降。
3.3.4 使用入耳式耳機時應注意使用時間的長短
1.最好不要戴耳機聽音樂入睡,如果必須要聽音樂也應該設置好定時。有很多人習慣戴著耳機聽著音樂睡覺,但是相當一部分人并不會定時播放音樂,導致當睡著之后耳機里的音樂可能會整晚播放。這樣長時間的音樂播放會使鼓膜疲勞,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傷聽力。
2.不要一次性長時間使用入耳式耳機。要減少入耳式耳機的單次使用時間。每聽20分鐘左右要摘下耳機,休息3~5分鐘。
3 遵守“60”原則。不要長時間地使用入耳式耳機,每天使用耳機的總時間最好不要超過60分鐘。
經(jīng)常使用入耳式耳塞還容易使外耳道皮膚角質(zhì)層腫脹、阻塞毛囊,成為細菌滋長的溫床甚至導致外耳道皮膚受破壞,導致長期慢性充血。
3.4 其它注意事項
1.選擇降噪耳機。降噪耳機分為主動降噪和被動降噪兩種工作方式,主動降噪是降噪系統(tǒng)通過產(chǎn)生與外界噪聲相位相反的聲波來將噪聲中和,從而降低噪聲;被動降噪是通過將耳廓包圍或者外耳道耳塞隔絕等方式阻擋外界噪聲進入耳內(nèi)。降噪耳機通過減輕背景噪聲,可以使聆聽者以較低的音量來享受高質(zhì)量的音樂,與普通耳機相比,較低的音量減輕了對內(nèi)耳的損傷,從這種意義上講是有保護作用的。但是即使是較低的音量也不宜長時間使用,需要間斷使用,否則也會造成聽力損傷。
2.當入耳式耳機有“沙沙”的聲音時,就不應該繼續(xù)使用該耳機了,應該及時對耳機進行更換。
3.定期進行聽力檢查。聲損傷造成的聽力下降并非是永久的,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可以顯著降低損傷程度。聲損傷有時是漸進的、累加的,常常不會有明顯的征象。去到醫(yī)院進行聽力檢查是唯一能確定聽力損傷的方法。經(jīng)常聽響亮音樂或者常暴露于強噪聲的人應該定期進行檢查聽力。
4.選擇使用頭戴式耳機。耳機類型有入耳式、耳塞式、頭戴式耳機等,研究表明入耳式耳機對聽力損害最大,入耳式耳機的聲音接觸面積少,對耳蝸內(nèi)部壓強較大;頭戴式耳機距離鼓膜較遠,接觸面積大,壓強較小,相對而言對耳朵內(nèi)的一些細胞組織粘膜(如內(nèi)耳毛細胞)的刺激就會相對小一些,還能夠防止外面的噪聲進入耳內(nèi),比入耳式更加安全。
5.走路時不使用耳機。在走路時使用耳機有兩點危害:一是會不自覺調(diào)大音量,導致聽力的下降;二是這種行為極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導致交通事故的發(fā)生,所以走路時最好不要使用耳機。
6.養(yǎng)成保護耳朵的習慣:
(1)經(jīng)常保持外耳道的干燥,不隨意挖耳,挖耳時注意不損傷到鼓膜;學會正確的擤鼻方法,要“捏住一邊擤一邊”,不能同時捏住左右鼻孔擤鼻,否則可能會導致鼓膜穿孔。
(2)中耳炎患者或鼓膜受損者盡量不要游泳,避免游泳時有水打擊耳部而造成鼓膜損傷[2]。
(3)減少抗生素的使用,絕不濫用抗生素。由于內(nèi)耳毛細胞能被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鏈霉素、妥布霉素等)損傷,所以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會造成耳中毒。
(4)維生素B1、B2、B6和維生素C能保護聽覺細胞[3],所以適當補充富含維生素C族和維生素B的食物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偏食與挑食,要注意均衡營養(yǎng)。
(5)適當在戶外進行體育活動,既能保持強健的體魄,又能舒緩壓力、放松心情,有利于對聽力的保護。
(6)減少在強噪聲如禮炮聲、鞭炮聲、KTV歌廳等噪聲場所中停留的時間。與這些強噪聲接觸一次,就有可能造成對聽力的損害,因此在生活中應該盡可能避免與有強噪聲的環(huán)境的接觸。對于必須接觸強噪音者,就要做好足夠的個人防護以抵抗噪音,如使用耳罩或耳塞等。
(7)不要戴著耳機睡覺 ?因為在睡眠中聽音樂,大腦雖然處于休息狀態(tài),但感受聲音的內(nèi)耳毛細胞仍然在工作,長時間的聲音刺激會造成毛細胞的損傷,導致聽力下降。
(8)規(guī)律生活,不熬夜。
4 結語
綜上,噪聲強度是造成聽力損傷的關鍵因素。歸根到底,使用耳機時還是要注意耳機的音量大小,同時也要注意耳機使用時間的長短。對于喜歡佩戴內(nèi)置耳機的人,盡量減少佩戴耳機的時間,音量不宜太大,注意勞逸結合??勺裱?0-60-60”原則,即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60%,連續(xù)聽的時間不超過60分鐘,外界聲音不要超過60分貝。或者使用質(zhì)量過關的主動降噪耳機,在比較噪雜的環(huán)境中可減小耳機的音量,減少噪音對耳朵聽力的傷害。同時,也要注意在平時生活中養(yǎng)成保護耳朵的習慣。如果出現(xiàn)耳鳴、輕度聽力下降、頭痛、重聽以及耳朵稍感疼痛等不良反應時,應該積極到醫(yī)院進行檢查,了解聽力是否受到損傷。早期聽力的改變是可逆的,如果積極治療還有恢復的可能,但是如果任其發(fā)展,很容易導致聽力發(fā)生不可逆的損傷。希望大家能注意用耳衛(wèi)生,享受音樂、享受生活。
參考文獻:
[1] 韓東一,翟所強,韓維舉.臨床聽力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8.
[2] 李淑梅.耳機噪音對人體聽力的危害及其預防[J].生物學教學,2019,44(12):64-65.
[3] 張華.當心“噪聲性耳聾”[N].光明日報,2012-02-26(06).